『韦恩斯坦』权力的游戏
(我对《外滩画报》的拿来主义致以最高敬意,不过很抱歉哦,303个提名是我加出来的,得奖的数字国外网站有N个不同结果,我选了最低的那个,你和我在数字上重合,那我还有神马可以说的)
以下是三月初发在iweekly上的文章原稿
2012年2月26日晚,第84届奥斯卡在好莱坞高地中心正式拉开帷幕,59岁的哈维·韦恩斯坦笃定地看着影星摩根·弗里曼发表开场致辞,预备迎接又一个属于他的夜晚。没有什么比韦恩斯坦的姓氏来得更为闪耀,其出品的5部作品得到16个提名,人们等待着《艺术家》复制去年《国王的演讲》的加冕荣耀。不管对他本人还是对评论界而言,这部黑白默片能否夺得奥斯卡只是时间问题,奖项旁落他人才是最大的爆冷。然而让哈维忐忑不安的是,奥斯卡的前半程几乎成了马丁·斯科塞斯的致敬秀,《雨果》在技术奖上以5:1的优势全面压倒《艺术家》。最后证明《雨果》的先声夺人只是虚惊一场,《艺术家》没有辜负大众此前的预测,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等的五项大奖。而韦恩斯坦麾下的另一位种子选手《铁娘子》则让梅丽尔·斯特里普在29年后终于捧得奥斯卡的影后桂冠。
奥斯卡背后的终极大佬
难怪见惯各种大场面的斯特里普也要大呼韦恩斯坦“上帝”。不过对大部分好莱坞人士来说,用“独裁者”来形容韦恩斯坦似乎更为恰当,鬼才导演特里·吉列姆就曾向同行给过这样的建议——“不管你做什么,千万别和韦恩斯坦兄弟合作”。不过任何不屑、嘲讽、攻击也无法阻止人们对韦恩斯坦投怀送抱,因为他们深信韦恩斯坦点石成金的魔力。想得奥斯卡?那就去找韦恩斯坦。
在韦恩斯坦兄弟走入公众视野的20多年间,已经得到了303个奥斯卡提名,并69次拥抱小金人。不过这些不可思议的荣耀并未把韦恩斯坦塑造成独立电影界的一面旗帜、一个传奇,反而使他们更像隐藏在奥斯卡背后的幽灵,用尽公关手段操纵着有利于他们的结果,以至于他们每每摘得“最佳影片”头衔都免不了遭到影迷的质疑,从伪传记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到黑色歌舞片《芝加哥》再到主打怀旧牌的《艺术家》,尽管表现各有千秋,但无一不被推上风头浪尖,韦恩斯坦的存在,成了阴谋论的最好注脚。
但你不得不佩服韦恩斯坦在选片上的独到眼光以及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自信。《艺术家》在戛纳电影节吸引了不少片商的强烈关注,只是在购买影片发行版权时,大家立刻各归其位地摇了头。姑且不说这部反潮流的另类影片是否有无奖项潜力,光票房前景就足够吓跑那些独立发行人。在3D和IMAX的风起云涌中,这样一部既没对白又没大卡司的小电影多少有点非主流。偏偏哈维在巴黎观看样片时便嗅出了该片成功的可能,默片时代的巨星在有声片大潮中被无情淘汰,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处于事业巅峰又不得不时刻担心未来,最能体会这种焦虑的莫过于哈维。新科技的涌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日渐无所适从。这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是哈维平日里的感觉,这位大佬级的制片人,也会因为用不来黑莓被孩子们取笑。种种的不适感促使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新打捞起失落已久的甜蜜和希望。《艺术家》符合哈维对“好故事永不过时”的定义。
韦恩斯坦迅速地完成了戛纳的第一笔交易,《艺术家》的上映便被摆到了议事日程。经验老道的韦恩斯坦再次掐对了奥斯卡的秒表,设置试映和公映时间差的优势显而易见,先在业内为影片宣传投石铺路,尔后的大规模上映又能保持它在奥斯卡颁奖前的热度,舆论造势跨越整整两个季度,影片的大好形势顺势取代了原本公司用来主攻奥斯卡的《和玛丽莲的一周》。最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故事完全切中了好莱坞的命脉,影片在洛杉矶取景,不管在风格还是拍摄手法都高度还原了默片年代的精髓。道格拉斯·范朋克、葛丽泰·嘉宝、约翰·吉尔伯特,一个个星光熠熠的时代标记呈现在我们面前,大起大落的经历暗合了好莱坞演艺生涯的写照,难免要煽动起汹涌的怀旧情绪。相比之下,斯科塞斯借《雨果》向法国大师梅里爱致敬,倒使得它和顾影自怜的好莱坞遥远生疏了。
独立电影的生存之道
哈维和弟弟鲍勃成长于皇后区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他就像让人又爱又恨的纽约城,是所有美好和不美好的矛盾集合。他有着上城区精明冷硬的气派和无可挑剔的品味,又有着下城区不拘小节的个性和倔强世俗的街头智慧。作为纽约人的哈维身上流露着些许反好莱坞的气质,可他又使人想起好莱坞旧日的好时光。他算得上最后一位真正的制片人,你可以在他身上发现多位黄金年代制片人的影子——欧文·G·撒尔伯格(米高梅副总裁)的市场眼光、路易·B·梅尔(米高梅创立人)的造星能力、还有大卫·O·塞尔兹尼克(《乱世佳人》制片)对影片的全权把控。哈维喜爱受人瞩目,他风趣、聪明、巧舌如簧、翻脸比翻书还快,这样的商人个性让他在发行和制作领域游刃有余。而弟弟鲍勃则更像是幕后军师,他喜欢躲在安静的角落,没人能揣测出他的心思。
韦恩斯坦的创业历程足够勾勒美国独立电影的一半历史。这些年里,美国的独立电影产业已发生本质上的改变。独立厂牌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虾兵蟹将,它们纷纷投奔了更好的归宿——好莱坞的大制片厂。这种倚靠无疑是相互的,自60年代后期以来,大制片厂已经对青年一代失去了审美把握。受制于成本的压力,大公司在创作上往往显得束手束脚,为了效仿独立制片公司在利基市场以小搏大的成功,它们纷纷花巨资收购独立厂牌,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占领低成本市场,而独立制片公司的版权库也是大制片厂觊觎已久的。
在帮助独立片进入主流市场的过程中,韦恩斯坦发现了奥斯卡带动影片票房的思路,从此奥斯卡战略成了他们事业的重要一部分,《英国病人》在奥斯卡上的大放异彩确立了他们在独立影界的翘楚地位。与此同时,奥斯卡的口味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学院派不再眷顾于那些豪华的大制作和熟悉的老面孔,试图吸纳更新鲜更具创意的力量,人文和艺术性成为了最关键的考量指标,独立电影由此在提名名单上日益炙手可热。可以说韦恩斯坦赶上了独立电影的黄金期,见证了美国电影产业的蜕变。
“鲍勃跟我从来都是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下长大的,如果说我们的电影有什么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局外人可以登堂入室并且改变世界。”韦恩斯坦的成功又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美国梦,同时印证了专业背景从来不是成功电影人的必备条件。搞摇滚演唱会起家的兄弟俩一直对电影浓厚,1979年,他们创立了以父母名字命名的米拉麦克斯(Miramax),最初以发行音乐会纪录片为主,波澜不惊地做着小本买卖,直至1989年,好运连环式地降临在米拉麦克斯的头上。
那一年,26岁的斯蒂文·索德伯格在圣丹斯电影上放映了《性,谎言,录像带》,纷至沓来的好评让这位年轻的导演喜不自胜,然而最意外的莫过于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开出了1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影片的发行权。米拉麦克斯的天价顿时让竞争对手纷纷打了退堂鼓,被送去戛纳电影节之后,索德伯格便抱得了当年的金棕榈。同年,其在美国发行的《我的左脚》和《天堂电影院》都取得了口碑和商业的双丰收。
与迪士尼的恩怨纠葛
初露头角的独立制片公司难逃被大公司并购的命运,1993年成功发行《哭泣游戏》后,迪士尼便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米拉麦克斯,使之成为迪士尼控股的相对独立的子公司。米拉麦克斯在次年就为迪士尼奉上大礼,它为初出茅庐的昆汀·塔伦蒂诺投资了850万美元,紧接着《低俗小说》便以另类黑帮片姿态席卷戛纳和奥斯卡,不仅在全球掠夺2亿票房,还让过气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咸鱼翻身重回一线。为了回报哈维的知遇之恩,昆汀和好友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后来一同跟随韦恩斯坦离开了米拉麦克斯。
哈维在迪士尼期间担当了诸多重量级作品的制作,包括《英国病人》、《心灵捕手》、《冷山》、《飞行家》等等。他是个真正的影痴,热爱着各种类型的影片,从艺术片、科幻片、歌舞片到B级片无所不包。他在国外影片的发行上也不遗余力,《猜火车》、《上帝之城》等一些与美国主流口味相去甚远的经典影片也经由米拉麦克斯之手在美国发行,它发行的华语片《英雄》还连续两周拿下北美票房冠军,缔造了5300万的票房。
虽然大公司撑腰给了高度自治的独立厂牌更大的平台,但我行我素的米拉麦克斯与以保守著称的迪士尼之间的分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米拉麦克斯的超前眼光和百无禁忌的选片原则让迪士尼头疼不已,而迪士尼也毫不留情地拒绝了韦恩斯坦运作《指环王》的念头。而分家的导火索则是米拉麦克斯发行的《华氏9·11》,这部直接拿美国政府开涮的纪录片在本土取得过亿票房的同时也给母公司造成了极大的政治压力。作为家长的迪士尼当然不会放任反骨的韦恩斯坦,随即利用合约与兄弟俩坐在了谈判桌前。
离开迪士尼的哈维和鲍勃很快自立门户创立了韦恩斯坦的影业,得到了向往已久的自由身,只是他们再也不能使用米拉麦克斯这个名字了。韦恩斯坦信心满满地开始打造自己的传媒帝国,谁也未料到前方迎接他们的是最黑暗的时光。虽然公司出品的《朗读者》、《无耻混蛋》等不少影片都有着奥斯卡级的艺术质量,但在影片盈利方面,他们从来就不是摇钱树,在米拉麦克斯时代就常常碰上赔本风险。连年的决策失误加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韦恩斯坦负债4.5亿美元,一度濒临破产。公司只得同意高盛投资与美国债券保险商对公司债务进行重组,代价是旗下的250部电影版权归高盛和保险公司所有。
绝地逢生的强势回归
2010年,米拉麦克斯被迪士尼部分关闭,处于被抛售的边缘。韦恩斯坦表示出回购意向,迪士尼的CEO鲍勃·伊格尔也表现出将其归还给兄弟俩的诚意,可之后韦恩斯坦在价格战中还是被摆了一道,最终迪士尼就以6.6亿美元将米拉麦克斯的700部电影版权转手给Filmyard控股公司。经历了无数波折,韦恩斯坦终于在2011年迎来了它的涅槃元年,它从老东家迪士尼那里得到了7500万美元的抚慰金,《国王的演讲》之后成为奥斯卡大赢家,紧接着又新建了自己的游戏部门,一切回到韦恩斯坦预定的轨道中。
美国著名影评人Peter Biskind曾评价说,如果说好莱坞像黑手党,那独立电影就像俄罗斯暴徒。换句话说好莱坞渴望无限但手段优雅,而独立电影则没有太多忌惮和约束,因为他们必须咬牙挣扎才在一个更阴暗、肮脏的世界活下来。作为独立电影领军人物的韦恩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极权式的作风让强硬的下属也退避三舍。韦恩斯坦的公关更是不断遭到业内的诟病,即使奥斯卡始终禁止制片方对奖项的不正当操控,哈维总能巧妙规避风险,他会极尽所能拉拢劝诱关键的投票者,安排导演和明星参加各种放映会和宣传晚会,保持公司的高调形象。只要自家影片入围奥斯卡,他一早就会给评委们寄去DVD。若要质疑这样的做法,哈维的回答绝对理直气壮,他要让所有的评委都看过他的影片。有必要的话他还会找你电话连线交流看法,好莱坞没人躲得了韦恩斯坦的攻势。
韦恩斯坦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好莱坞。或许你会不齿于他们急功近利的手段,但你无法否认它往往能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想象一个没有韦恩斯坦兄弟的好莱坞,各种超级英雄电影、续集电影、小鸡电影、屎尿屁喜剧闹哄哄地充斥着市场,圣诞档只能靠动画和家庭喜剧撑腰,而好片的定义就是斯皮尔伯格的标准模式,英伦风潮的复兴不知要等上多少年。毋庸置疑,韦恩斯坦已经是一个品牌,改变了奥斯卡的规则,盘活了独立电影这门生意。
哈维早已不满足于电影给他带来的成功,他涉足出版、电视和网络等多个行业,试图为自己寻找赚钱的新渠道,不过这些努力却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显然他并不擅长多面手的角色。也许只有坚持自我才是出路,就像哈维一直以来所作的——通过电影帮助美国人提升品味,让美国式的价值取向不再狭隘。在这一点上他无疑很自信,“我想要的是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电影,而不是平民化的片子。我可不会拍詹姆斯·邦德那样的电影。”
《歪谈画报》之《哈维·韦恩斯坦:最懂奥斯卡的行家》,请点鸡——>
http://www.bundpic.com/2012/03/17992.shtml (简直是网络资源整理帖啊)
以下是三月初发在iweekly上的文章原稿
![]() |
2012年2月26日晚,第84届奥斯卡在好莱坞高地中心正式拉开帷幕,59岁的哈维·韦恩斯坦笃定地看着影星摩根·弗里曼发表开场致辞,预备迎接又一个属于他的夜晚。没有什么比韦恩斯坦的姓氏来得更为闪耀,其出品的5部作品得到16个提名,人们等待着《艺术家》复制去年《国王的演讲》的加冕荣耀。不管对他本人还是对评论界而言,这部黑白默片能否夺得奥斯卡只是时间问题,奖项旁落他人才是最大的爆冷。然而让哈维忐忑不安的是,奥斯卡的前半程几乎成了马丁·斯科塞斯的致敬秀,《雨果》在技术奖上以5:1的优势全面压倒《艺术家》。最后证明《雨果》的先声夺人只是虚惊一场,《艺术家》没有辜负大众此前的预测,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等的五项大奖。而韦恩斯坦麾下的另一位种子选手《铁娘子》则让梅丽尔·斯特里普在29年后终于捧得奥斯卡的影后桂冠。
奥斯卡背后的终极大佬
难怪见惯各种大场面的斯特里普也要大呼韦恩斯坦“上帝”。不过对大部分好莱坞人士来说,用“独裁者”来形容韦恩斯坦似乎更为恰当,鬼才导演特里·吉列姆就曾向同行给过这样的建议——“不管你做什么,千万别和韦恩斯坦兄弟合作”。不过任何不屑、嘲讽、攻击也无法阻止人们对韦恩斯坦投怀送抱,因为他们深信韦恩斯坦点石成金的魔力。想得奥斯卡?那就去找韦恩斯坦。
在韦恩斯坦兄弟走入公众视野的20多年间,已经得到了303个奥斯卡提名,并69次拥抱小金人。不过这些不可思议的荣耀并未把韦恩斯坦塑造成独立电影界的一面旗帜、一个传奇,反而使他们更像隐藏在奥斯卡背后的幽灵,用尽公关手段操纵着有利于他们的结果,以至于他们每每摘得“最佳影片”头衔都免不了遭到影迷的质疑,从伪传记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到黑色歌舞片《芝加哥》再到主打怀旧牌的《艺术家》,尽管表现各有千秋,但无一不被推上风头浪尖,韦恩斯坦的存在,成了阴谋论的最好注脚。
但你不得不佩服韦恩斯坦在选片上的独到眼光以及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自信。《艺术家》在戛纳电影节吸引了不少片商的强烈关注,只是在购买影片发行版权时,大家立刻各归其位地摇了头。姑且不说这部反潮流的另类影片是否有无奖项潜力,光票房前景就足够吓跑那些独立发行人。在3D和IMAX的风起云涌中,这样一部既没对白又没大卡司的小电影多少有点非主流。偏偏哈维在巴黎观看样片时便嗅出了该片成功的可能,默片时代的巨星在有声片大潮中被无情淘汰,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处于事业巅峰又不得不时刻担心未来,最能体会这种焦虑的莫过于哈维。新科技的涌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日渐无所适从。这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是哈维平日里的感觉,这位大佬级的制片人,也会因为用不来黑莓被孩子们取笑。种种的不适感促使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新打捞起失落已久的甜蜜和希望。《艺术家》符合哈维对“好故事永不过时”的定义。
韦恩斯坦迅速地完成了戛纳的第一笔交易,《艺术家》的上映便被摆到了议事日程。经验老道的韦恩斯坦再次掐对了奥斯卡的秒表,设置试映和公映时间差的优势显而易见,先在业内为影片宣传投石铺路,尔后的大规模上映又能保持它在奥斯卡颁奖前的热度,舆论造势跨越整整两个季度,影片的大好形势顺势取代了原本公司用来主攻奥斯卡的《和玛丽莲的一周》。最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故事完全切中了好莱坞的命脉,影片在洛杉矶取景,不管在风格还是拍摄手法都高度还原了默片年代的精髓。道格拉斯·范朋克、葛丽泰·嘉宝、约翰·吉尔伯特,一个个星光熠熠的时代标记呈现在我们面前,大起大落的经历暗合了好莱坞演艺生涯的写照,难免要煽动起汹涌的怀旧情绪。相比之下,斯科塞斯借《雨果》向法国大师梅里爱致敬,倒使得它和顾影自怜的好莱坞遥远生疏了。
独立电影的生存之道
哈维和弟弟鲍勃成长于皇后区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他就像让人又爱又恨的纽约城,是所有美好和不美好的矛盾集合。他有着上城区精明冷硬的气派和无可挑剔的品味,又有着下城区不拘小节的个性和倔强世俗的街头智慧。作为纽约人的哈维身上流露着些许反好莱坞的气质,可他又使人想起好莱坞旧日的好时光。他算得上最后一位真正的制片人,你可以在他身上发现多位黄金年代制片人的影子——欧文·G·撒尔伯格(米高梅副总裁)的市场眼光、路易·B·梅尔(米高梅创立人)的造星能力、还有大卫·O·塞尔兹尼克(《乱世佳人》制片)对影片的全权把控。哈维喜爱受人瞩目,他风趣、聪明、巧舌如簧、翻脸比翻书还快,这样的商人个性让他在发行和制作领域游刃有余。而弟弟鲍勃则更像是幕后军师,他喜欢躲在安静的角落,没人能揣测出他的心思。
韦恩斯坦的创业历程足够勾勒美国独立电影的一半历史。这些年里,美国的独立电影产业已发生本质上的改变。独立厂牌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虾兵蟹将,它们纷纷投奔了更好的归宿——好莱坞的大制片厂。这种倚靠无疑是相互的,自60年代后期以来,大制片厂已经对青年一代失去了审美把握。受制于成本的压力,大公司在创作上往往显得束手束脚,为了效仿独立制片公司在利基市场以小搏大的成功,它们纷纷花巨资收购独立厂牌,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占领低成本市场,而独立制片公司的版权库也是大制片厂觊觎已久的。
在帮助独立片进入主流市场的过程中,韦恩斯坦发现了奥斯卡带动影片票房的思路,从此奥斯卡战略成了他们事业的重要一部分,《英国病人》在奥斯卡上的大放异彩确立了他们在独立影界的翘楚地位。与此同时,奥斯卡的口味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学院派不再眷顾于那些豪华的大制作和熟悉的老面孔,试图吸纳更新鲜更具创意的力量,人文和艺术性成为了最关键的考量指标,独立电影由此在提名名单上日益炙手可热。可以说韦恩斯坦赶上了独立电影的黄金期,见证了美国电影产业的蜕变。
“鲍勃跟我从来都是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下长大的,如果说我们的电影有什么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局外人可以登堂入室并且改变世界。”韦恩斯坦的成功又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美国梦,同时印证了专业背景从来不是成功电影人的必备条件。搞摇滚演唱会起家的兄弟俩一直对电影浓厚,1979年,他们创立了以父母名字命名的米拉麦克斯(Miramax),最初以发行音乐会纪录片为主,波澜不惊地做着小本买卖,直至1989年,好运连环式地降临在米拉麦克斯的头上。
那一年,26岁的斯蒂文·索德伯格在圣丹斯电影上放映了《性,谎言,录像带》,纷至沓来的好评让这位年轻的导演喜不自胜,然而最意外的莫过于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开出了1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影片的发行权。米拉麦克斯的天价顿时让竞争对手纷纷打了退堂鼓,被送去戛纳电影节之后,索德伯格便抱得了当年的金棕榈。同年,其在美国发行的《我的左脚》和《天堂电影院》都取得了口碑和商业的双丰收。
与迪士尼的恩怨纠葛
初露头角的独立制片公司难逃被大公司并购的命运,1993年成功发行《哭泣游戏》后,迪士尼便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米拉麦克斯,使之成为迪士尼控股的相对独立的子公司。米拉麦克斯在次年就为迪士尼奉上大礼,它为初出茅庐的昆汀·塔伦蒂诺投资了850万美元,紧接着《低俗小说》便以另类黑帮片姿态席卷戛纳和奥斯卡,不仅在全球掠夺2亿票房,还让过气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咸鱼翻身重回一线。为了回报哈维的知遇之恩,昆汀和好友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后来一同跟随韦恩斯坦离开了米拉麦克斯。
哈维在迪士尼期间担当了诸多重量级作品的制作,包括《英国病人》、《心灵捕手》、《冷山》、《飞行家》等等。他是个真正的影痴,热爱着各种类型的影片,从艺术片、科幻片、歌舞片到B级片无所不包。他在国外影片的发行上也不遗余力,《猜火车》、《上帝之城》等一些与美国主流口味相去甚远的经典影片也经由米拉麦克斯之手在美国发行,它发行的华语片《英雄》还连续两周拿下北美票房冠军,缔造了5300万的票房。
虽然大公司撑腰给了高度自治的独立厂牌更大的平台,但我行我素的米拉麦克斯与以保守著称的迪士尼之间的分歧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米拉麦克斯的超前眼光和百无禁忌的选片原则让迪士尼头疼不已,而迪士尼也毫不留情地拒绝了韦恩斯坦运作《指环王》的念头。而分家的导火索则是米拉麦克斯发行的《华氏9·11》,这部直接拿美国政府开涮的纪录片在本土取得过亿票房的同时也给母公司造成了极大的政治压力。作为家长的迪士尼当然不会放任反骨的韦恩斯坦,随即利用合约与兄弟俩坐在了谈判桌前。
离开迪士尼的哈维和鲍勃很快自立门户创立了韦恩斯坦的影业,得到了向往已久的自由身,只是他们再也不能使用米拉麦克斯这个名字了。韦恩斯坦信心满满地开始打造自己的传媒帝国,谁也未料到前方迎接他们的是最黑暗的时光。虽然公司出品的《朗读者》、《无耻混蛋》等不少影片都有着奥斯卡级的艺术质量,但在影片盈利方面,他们从来就不是摇钱树,在米拉麦克斯时代就常常碰上赔本风险。连年的决策失误加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韦恩斯坦负债4.5亿美元,一度濒临破产。公司只得同意高盛投资与美国债券保险商对公司债务进行重组,代价是旗下的250部电影版权归高盛和保险公司所有。
绝地逢生的强势回归
2010年,米拉麦克斯被迪士尼部分关闭,处于被抛售的边缘。韦恩斯坦表示出回购意向,迪士尼的CEO鲍勃·伊格尔也表现出将其归还给兄弟俩的诚意,可之后韦恩斯坦在价格战中还是被摆了一道,最终迪士尼就以6.6亿美元将米拉麦克斯的700部电影版权转手给Filmyard控股公司。经历了无数波折,韦恩斯坦终于在2011年迎来了它的涅槃元年,它从老东家迪士尼那里得到了7500万美元的抚慰金,《国王的演讲》之后成为奥斯卡大赢家,紧接着又新建了自己的游戏部门,一切回到韦恩斯坦预定的轨道中。
美国著名影评人Peter Biskind曾评价说,如果说好莱坞像黑手党,那独立电影就像俄罗斯暴徒。换句话说好莱坞渴望无限但手段优雅,而独立电影则没有太多忌惮和约束,因为他们必须咬牙挣扎才在一个更阴暗、肮脏的世界活下来。作为独立电影领军人物的韦恩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极权式的作风让强硬的下属也退避三舍。韦恩斯坦的公关更是不断遭到业内的诟病,即使奥斯卡始终禁止制片方对奖项的不正当操控,哈维总能巧妙规避风险,他会极尽所能拉拢劝诱关键的投票者,安排导演和明星参加各种放映会和宣传晚会,保持公司的高调形象。只要自家影片入围奥斯卡,他一早就会给评委们寄去DVD。若要质疑这样的做法,哈维的回答绝对理直气壮,他要让所有的评委都看过他的影片。有必要的话他还会找你电话连线交流看法,好莱坞没人躲得了韦恩斯坦的攻势。
韦恩斯坦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好莱坞。或许你会不齿于他们急功近利的手段,但你无法否认它往往能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想象一个没有韦恩斯坦兄弟的好莱坞,各种超级英雄电影、续集电影、小鸡电影、屎尿屁喜剧闹哄哄地充斥着市场,圣诞档只能靠动画和家庭喜剧撑腰,而好片的定义就是斯皮尔伯格的标准模式,英伦风潮的复兴不知要等上多少年。毋庸置疑,韦恩斯坦已经是一个品牌,改变了奥斯卡的规则,盘活了独立电影这门生意。
哈维早已不满足于电影给他带来的成功,他涉足出版、电视和网络等多个行业,试图为自己寻找赚钱的新渠道,不过这些努力却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显然他并不擅长多面手的角色。也许只有坚持自我才是出路,就像哈维一直以来所作的——通过电影帮助美国人提升品味,让美国式的价值取向不再狭隘。在这一点上他无疑很自信,“我想要的是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电影,而不是平民化的片子。我可不会拍詹姆斯·邦德那样的电影。”
《歪谈画报》之《哈维·韦恩斯坦:最懂奥斯卡的行家》,请点鸡——>
http://www.bundpic.com/2012/03/17992.shtml (简直是网络资源整理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