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小城
江城
提到涪陵,大概很多人对其毫无印象。我来自涪陵的亲友对我说:就是章子怡打过广告的那个“涪陵榨菜”!也许由此,更能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小城。而整个中国就是由近3000个小的县城构成,这才是真正构建“中国”的单元。
何伟来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城,在香港回归之前。这位由美国和平队组织帮助下,来到涪陵的年轻人在一个市级师专做了中文老师。从他到来的那天开始,吊诡的事情就在发生。他和同伴被邀请参加“纪念长征六十周年”的活动。这让一个心怀自由主义,对共产主义甚至共产主义中国持有怀疑态度的青年感到微妙的不自在。他甚至发现“这场活动出了麻烦”。当地的企业赞助学生们步行朝拜圣地延安,结果到了延安,企业破产。学生们被困在了延安,后来校长想办法让学生回来了。“在我看来,这实乃一个特别正确的方式去纪念中共的历史,跋涉一千英里,然后在延安堕入破产。 ”他这样说。
说实话,你能从书页中很清楚地看到这个美国青年人那蹙眉挑嘴,眼神里略带鄙夷的样子。在他看来,这个小城带着荒蛮、落后,这些人的思维非常奇怪。他凝视着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用他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知识。而那些知识,多少带着传播者自己的再过滤和再认识。而这块土地上的人也那样凝视着他,用更大的不解和疑惑。
《江城》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是由何伟用一种主观的“我”的目光和“客观体”的笔法混合写成。他被这个小城的所有人围观;他忍受着那里不适应的空气和生活环境——他花了很大的篇幅,从头至尾描写了江城污浊的空气,喧闹的噪音给他带来的不适;他不时还要在意识形态和工作方面被迫接受一些让人不舒服的“指示”。但是他非常聪明地将这些分开了,他说,他变成了2个人,一个叫彼得·海勒斯,用英文写作,用电脑记录,记录着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叫何伟,有着中国最普遍的名字,说着中文,和最普通的中国人生活在一起,感受着真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
因为笔法克制而从容,他的文字显得从容有度;因为用的是主观视角,那些细节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他不掩盖自己遭遇文化休克时的不适,也不掩饰习惯文化差异融入当地文化后的自得与快乐,骄傲与警惕。
在师专念书的时候,他有一个中文女老师,她是师专最高领导的妻子。他们的相处一开始是如此糟糕,女老师用中式教育对他。而何伟感受到的却是不停地打击与责备“不管你之前做的多么好,只要错了一点,就是‘不对’。他们不会夸赞你。”被打击到近乎绝望的何伟写到“我是一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我应当能接受批评,在需要的时候。但那不是美国的方式;我习惯了我的自尊被安抚;我想要有人赞扬我的努力。我不介意批评,只要那上头包一层糖衣。”
如果只有这一段,这本书会和别的外国人写的猎奇书籍并无不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直白。他冷静而有距离的观察自我观察,他能随后写下下面的句子“(在一次和女老师的争执之后)……在我说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很蠢,而我还可以继续说:我们美国人学一门语言学四个月,就足以传达我们的傲慢了。”但是文章结尾,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说,我们都改变了,可能我改变的更多,但是我们的确消除了敌意,变成可以交谈内心的朋友。
是何伟的这种混合又复杂的态度吸引了我,我读他的书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因为他不是来猎奇的,也不是来咒骂的,他在努力克服一些横亘在现实中的鸿沟和差别,他的细腻和敏感不是他书写的基础,而他的思考与反思会让我觉得新奇而且被启发。
在他的写作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贯穿始终的重点,这也是他为何选择来涪陵,然后再深入陕甘甚至大漠的原因。他观察在变化中的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日出日落,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他记录中国发生“大事”的时候,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影响的:香港回归、邓小平去世、新年的到来、新疆的不稳定……
我喜欢他对江城生活的描写,喜欢那些平凡常见的景色在他笔下变得影影绰绰充满了风情和新奇。他的心中,对生活的喜爱和苦闷一直存在,此消彼长。那些疑惑抗拒是如何变成了欣赏享受。也喜欢他在西北新疆生活时的坦诚——当在涪陵他被四川人视为“外人”的时候,在新疆他却因为自己的“中国化”而感到舒适甚至骄傲。他察觉到了这种反差,并且诚实地没有回避他。同样也喜欢他高明的“故事化”能力,他将很多充满张力的小情节填进了整个大故事里,让那些故事充满了戏剧化的魅力。而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个将雷锋变成堂吉诃德的事件。
这本书的结尾毫无疑问用他的离开做了一个结局。2年的生活,他学会的不仅仅是略带四川口音的中文,还有很多朋友,很多情感,很多经历,很多看法,很多很多复杂的东西。这种东西好像全部都清楚地在书里写出来,又好像一切都是不那么清楚。但实际上也许真相更简单:“那就真的是全部了——我们交错而过,然后朝着自己的方向而去。”
小城
作为一个从二线城市出来的孩子,有时候我会很迷惑,我真的明白我的家乡吗?在看《江城》的时候,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对小城,对我生活的十几年的生活环境并不熟悉。当然,你可以说外人看东西总比局内人清楚,但是我离乡这么多年,我又有几次对家乡对那段生活再进行回顾呢?
何伟笔下的江城是他所见的江城,但是和我家乡又是那么相似。我一个朋友几年前跟我说,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相似的,房屋的格局,街道的命名,人们的神情……
我在小城生活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它。我觉得它狭小,封闭,生活日复一日,人就在日复一日中衰老,死亡。生活被无数的琐事堆砌,一个又一个的潜规则或者明规则规定好你的人生,你看不到改变。
但是等我出去以后,我曾经怀念过那段时间,那样的生活。单纯,闲适,丰满。
而读到《江城》的时候,我发现我忽略掉了小城很多东西,我对故乡的思维是一种被启发式的思维。我对它有传统的homesick,但是我很少对那样的生活反思,也很少对比在小城下受到教育的人们和在大城市受到教育的人们的思维的不同;何伟眼中那些反常的现象,在我身边同样比比皆是,但是之前我从未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以后并没有引起我的思索或者关注。
我从间接体验中感知世界,尤其是从书本和电视。但是我很少能看见那些关于小城市,普通人的生活轨迹,看不到他们的想法,看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偶有作品如《立春》、《十七岁的单车》,大多又沉重得让人很难过,更恐惧。《江城》里有一种满足和适意。冬天里碧绿的乌江水,夏日里夜归航船的鸣笛,平坦的球坪,坪上健身的人们。经受过无数风浪的九十岁高龄老神甫的人生态度;那些被莎士比亚诗歌所吸引的孩子们;那个卖抄手的小个体户……还有在乡下盖起了房子的乡人们;满足地微笑着看着自己的田地却还要嘴上抱怨生活不太好的村妇们……
小城的生活和普通人们,常常为我们自己强势文化者和市场所忽略,即便偶有表现,不是“城市精英”借助他们展示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就是充满了绝望、毁灭、暴戾的气息。
看着这书,我经常会停下来想,我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一条小河环绕,人们在城市发展的时候,往里面尽情倾泻废水污水,在那上面修筑水坝、河流;它有着不多的几条街道,开车半小时就能逛完全城;小城里很多人祖上三辈是农民,他们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尽管现在他们不再像十年前一样迷信读书了;农田和丘陵间杂着,夏日最辛苦的“双抢”时候,田里劳作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孺;他们对政治和生活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许正是短短2年里,何伟想知而无法探知的;每个人都处在非常复杂的性关系与人际关系里面……
但是不管怎样,不开心地生活的人有,开心生活的人也有。小城的生活像胎记,印在我的脑海心上,我离开了它和他们,我遇到了新的生活与人,我偶尔也会想起与此时此地不同的彼时彼地。但是对它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忠贞的孩子,我叛逃之后还漠然对它遗忘。这里面有一个奇怪的吊诡悖论:只有离开它,我才能认识它;只有转过身,我才能看见它;只有忘记它,我才能拥有它。
我的起点是一个南方不起眼的小城,我永远都会记得,但是到哪一天,我才能成长到足够对我的小城和我的人生,我生活中的那些人与事情开始令我自己满意的回忆和描述呢?
小城和《江城》一样,并不能给我答案。
![]() |
提到涪陵,大概很多人对其毫无印象。我来自涪陵的亲友对我说:就是章子怡打过广告的那个“涪陵榨菜”!也许由此,更能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小城。而整个中国就是由近3000个小的县城构成,这才是真正构建“中国”的单元。
何伟来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城,在香港回归之前。这位由美国和平队组织帮助下,来到涪陵的年轻人在一个市级师专做了中文老师。从他到来的那天开始,吊诡的事情就在发生。他和同伴被邀请参加“纪念长征六十周年”的活动。这让一个心怀自由主义,对共产主义甚至共产主义中国持有怀疑态度的青年感到微妙的不自在。他甚至发现“这场活动出了麻烦”。当地的企业赞助学生们步行朝拜圣地延安,结果到了延安,企业破产。学生们被困在了延安,后来校长想办法让学生回来了。“在我看来,这实乃一个特别正确的方式去纪念中共的历史,跋涉一千英里,然后在延安堕入破产。 ”他这样说。
说实话,你能从书页中很清楚地看到这个美国青年人那蹙眉挑嘴,眼神里略带鄙夷的样子。在他看来,这个小城带着荒蛮、落后,这些人的思维非常奇怪。他凝视着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用他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知识。而那些知识,多少带着传播者自己的再过滤和再认识。而这块土地上的人也那样凝视着他,用更大的不解和疑惑。
《江城》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是由何伟用一种主观的“我”的目光和“客观体”的笔法混合写成。他被这个小城的所有人围观;他忍受着那里不适应的空气和生活环境——他花了很大的篇幅,从头至尾描写了江城污浊的空气,喧闹的噪音给他带来的不适;他不时还要在意识形态和工作方面被迫接受一些让人不舒服的“指示”。但是他非常聪明地将这些分开了,他说,他变成了2个人,一个叫彼得·海勒斯,用英文写作,用电脑记录,记录着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叫何伟,有着中国最普遍的名字,说着中文,和最普通的中国人生活在一起,感受着真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
因为笔法克制而从容,他的文字显得从容有度;因为用的是主观视角,那些细节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他不掩盖自己遭遇文化休克时的不适,也不掩饰习惯文化差异融入当地文化后的自得与快乐,骄傲与警惕。
在师专念书的时候,他有一个中文女老师,她是师专最高领导的妻子。他们的相处一开始是如此糟糕,女老师用中式教育对他。而何伟感受到的却是不停地打击与责备“不管你之前做的多么好,只要错了一点,就是‘不对’。他们不会夸赞你。”被打击到近乎绝望的何伟写到“我是一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我应当能接受批评,在需要的时候。但那不是美国的方式;我习惯了我的自尊被安抚;我想要有人赞扬我的努力。我不介意批评,只要那上头包一层糖衣。”
如果只有这一段,这本书会和别的外国人写的猎奇书籍并无不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直白。他冷静而有距离的观察自我观察,他能随后写下下面的句子“(在一次和女老师的争执之后)……在我说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很蠢,而我还可以继续说:我们美国人学一门语言学四个月,就足以传达我们的傲慢了。”但是文章结尾,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说,我们都改变了,可能我改变的更多,但是我们的确消除了敌意,变成可以交谈内心的朋友。
是何伟的这种混合又复杂的态度吸引了我,我读他的书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因为他不是来猎奇的,也不是来咒骂的,他在努力克服一些横亘在现实中的鸿沟和差别,他的细腻和敏感不是他书写的基础,而他的思考与反思会让我觉得新奇而且被启发。
在他的写作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贯穿始终的重点,这也是他为何选择来涪陵,然后再深入陕甘甚至大漠的原因。他观察在变化中的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日出日落,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他记录中国发生“大事”的时候,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影响的:香港回归、邓小平去世、新年的到来、新疆的不稳定……
我喜欢他对江城生活的描写,喜欢那些平凡常见的景色在他笔下变得影影绰绰充满了风情和新奇。他的心中,对生活的喜爱和苦闷一直存在,此消彼长。那些疑惑抗拒是如何变成了欣赏享受。也喜欢他在西北新疆生活时的坦诚——当在涪陵他被四川人视为“外人”的时候,在新疆他却因为自己的“中国化”而感到舒适甚至骄傲。他察觉到了这种反差,并且诚实地没有回避他。同样也喜欢他高明的“故事化”能力,他将很多充满张力的小情节填进了整个大故事里,让那些故事充满了戏剧化的魅力。而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个将雷锋变成堂吉诃德的事件。
这本书的结尾毫无疑问用他的离开做了一个结局。2年的生活,他学会的不仅仅是略带四川口音的中文,还有很多朋友,很多情感,很多经历,很多看法,很多很多复杂的东西。这种东西好像全部都清楚地在书里写出来,又好像一切都是不那么清楚。但实际上也许真相更简单:“那就真的是全部了——我们交错而过,然后朝着自己的方向而去。”
小城
作为一个从二线城市出来的孩子,有时候我会很迷惑,我真的明白我的家乡吗?在看《江城》的时候,我发现我很多时候对小城,对我生活的十几年的生活环境并不熟悉。当然,你可以说外人看东西总比局内人清楚,但是我离乡这么多年,我又有几次对家乡对那段生活再进行回顾呢?
何伟笔下的江城是他所见的江城,但是和我家乡又是那么相似。我一个朋友几年前跟我说,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相似的,房屋的格局,街道的命名,人们的神情……
我在小城生活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它。我觉得它狭小,封闭,生活日复一日,人就在日复一日中衰老,死亡。生活被无数的琐事堆砌,一个又一个的潜规则或者明规则规定好你的人生,你看不到改变。
但是等我出去以后,我曾经怀念过那段时间,那样的生活。单纯,闲适,丰满。
而读到《江城》的时候,我发现我忽略掉了小城很多东西,我对故乡的思维是一种被启发式的思维。我对它有传统的homesick,但是我很少对那样的生活反思,也很少对比在小城下受到教育的人们和在大城市受到教育的人们的思维的不同;何伟眼中那些反常的现象,在我身边同样比比皆是,但是之前我从未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以后并没有引起我的思索或者关注。
我从间接体验中感知世界,尤其是从书本和电视。但是我很少能看见那些关于小城市,普通人的生活轨迹,看不到他们的想法,看不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偶有作品如《立春》、《十七岁的单车》,大多又沉重得让人很难过,更恐惧。《江城》里有一种满足和适意。冬天里碧绿的乌江水,夏日里夜归航船的鸣笛,平坦的球坪,坪上健身的人们。经受过无数风浪的九十岁高龄老神甫的人生态度;那些被莎士比亚诗歌所吸引的孩子们;那个卖抄手的小个体户……还有在乡下盖起了房子的乡人们;满足地微笑着看着自己的田地却还要嘴上抱怨生活不太好的村妇们……
小城的生活和普通人们,常常为我们自己强势文化者和市场所忽略,即便偶有表现,不是“城市精英”借助他们展示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就是充满了绝望、毁灭、暴戾的气息。
看着这书,我经常会停下来想,我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一条小河环绕,人们在城市发展的时候,往里面尽情倾泻废水污水,在那上面修筑水坝、河流;它有着不多的几条街道,开车半小时就能逛完全城;小城里很多人祖上三辈是农民,他们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尽管现在他们不再像十年前一样迷信读书了;农田和丘陵间杂着,夏日最辛苦的“双抢”时候,田里劳作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孺;他们对政治和生活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许正是短短2年里,何伟想知而无法探知的;每个人都处在非常复杂的性关系与人际关系里面……
但是不管怎样,不开心地生活的人有,开心生活的人也有。小城的生活像胎记,印在我的脑海心上,我离开了它和他们,我遇到了新的生活与人,我偶尔也会想起与此时此地不同的彼时彼地。但是对它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忠贞的孩子,我叛逃之后还漠然对它遗忘。这里面有一个奇怪的吊诡悖论:只有离开它,我才能认识它;只有转过身,我才能看见它;只有忘记它,我才能拥有它。
我的起点是一个南方不起眼的小城,我永远都会记得,但是到哪一天,我才能成长到足够对我的小城和我的人生,我生活中的那些人与事情开始令我自己满意的回忆和描述呢?
小城和《江城》一样,并不能给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