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书&电影)后
《入殓师》是好几年前的电影,早就听说过非常好看,可是因为我的懒惰,对什么都难以提起兴趣,所以一直没有看。存在硬盘里存了好几年,却动都没有动过,偶尔鼠标扫过,犹豫之后还是放弃了。后来看了“果壳网”的文章确定了自己是“拖延症”的严重患者,就有意识地去改变一些什么。在图书馆看到了《入殓师》(东方出版社2010年4月版)的小说,想都没想就拿了,一方面是它看起来非常薄,估计着两节政治课就能看完,另一方面是看了书再看电影,可以先通过看书确定我到底喜不喜欢看这部电影。
我也不知道是先有书还是先有电影,虽然倾向上是先有的电影。书和电影的设置和进程基本上是相同的,当然也有微妙的区别。比方说书中对于小林大悟关于成为入殓师的情绪抵触描写得更加具体,而在电影中或许是为了舒缓电影深沉的气氛,这一幕生生被我看出了好笑的部分,于是又一部不幸的影片被我归结为——“喜剧片”。
很多人都知道,经历了伤病才会体会到健康的美好;经历了死亡,才能对生命之美有更深的感悟。我觉得《入殓师》就是这样一本书,一部影片。它将生者与往生者的距离拉近,将死亡这件黑暗而且有些恐怖的事情放到读者和观众面前,并使其成为了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同于音乐的动人和绘画的风姿,但却有着这个世间最根本最极致的厚重感。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逃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死亡这件事有着清楚的认知和了解。大部分人只是知道,但却从来没有去细想过,而且也不需要去细想。虽然人生短暂,可细细过起来却也要好多好多个日出日落。歌舞升平,足以让人们忽视甚至暂时忘记那个共同的归宿——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样呢?我并没有亲自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周围的亲人去世时我还很小没有切实的感受,因此若是让我来说,只能以管窥豹,想当然了。我不是太清楚我们国家的丧葬行业的流程,但也看到近些年来殡仪馆的化妆师一职因为其高薪而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尝试,但“死人钱”往往不是那么好赚的,它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对逝去者的尊敬,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电影里说的,“对往生者的温情”,平田先生说:“死亡是一道门。”那么入殓师,或者是我国殡仪馆的化妆师们,就是送往生者去往另外一个世界的送行人。永垂不朽什么的说到底对那个死去的人来说没什么了不起,就像钱财一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这个时候人类才开始真正平等,因为归宿都是一样的。
个人觉得《入殓师》的成功,不论是作品本身的还是获得的那些奖项,关键在于创作人员们共同的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敬。清水安三说,好吃的东西就应该吃,方便的东西就应该引进,但是“道”是不能变的。中国人,或者东亚地区所讲的“道”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则。正是因为对“道”的思考与关注,才让这部作品获得成功,因为“道”虽然抽象,却蕴含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作品直指人心,触碰到观赏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人们的敬畏之心,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身进行思考。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生命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生命就是生命。虽然日常生活中不用把人生意义这件事天天挂在嘴边,时时挂在心头。但我认为,对于书籍和电影来说,这些恰恰是核心部分,不可以舍弃。去引导人们好好地生活,过自己的生命,教化和启迪人类,应该是书籍和电影的本职工作。
《入殓师》的电影荣获了诸多电影界的大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大家听着一定异常熟悉,因为我国的导演常倾其心血,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想拿那个奖,为国人争光。虽然为国人争光这件事本身非常地具有爱国意义,但是用来一门心思地想,就未免功利。不过近几年的作品已经进步不少了,因为开始关注更加具象和深层的东西,如《金陵十三钗》就算不错的作品,可是还是与“最佳外语片”奖失之交臂。我觉得细细分析起来,是可以找到一些原因的。这些年来,国人的生活水平好了,对精神食粮就越发渴求和挑剔。于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又收回成本,电影的特效越做越炫,请的演员也越来越国际化,可是渐渐地渐渐地让观众觉得千篇一律,没什么新意,也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东西。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为了“最佳外语片”奖而特意去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因为我想无论文化差异为何,对于生命本身的认识都应该是差不多的。国人有个奇怪的心理,有些人并不会承认,可是确实在潜意识中存在着,那就是不完全的“拿来主义”。我是赞成“拿来”的,问题是,“拿来”的应该是好的,并且不要只拿形式不拿内容。什么东西学啊学的学了半天,却给人以“四不像”的观感。什么国外电影的特效好,就请来那个团队,为下一部电影做特效,却忽视了对电影内容本身的关注。大家是去看电影,是去感受电影的内容与情感,又不是看招贴画,太炫的外表容易造成喧宾夺主。
一个好的研究人员,是要能沉得下心来做学问的;一个好的读书人,是要能沉得下心来学习的;一件好的艺术品,是要能沉得下心来细细打磨和推敲的。同样,一本好的书,一部好的电影,是要创作者沉下心来细细准备的。千万不要如同“邯郸学步”里的那个人一样,到最后路都不会走了。重要的是,在灯红酒绿的现实下,还能找得到原来的自己,永远记得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是为了什么才还在努力坚持,“道”是不能变的。
我也不知道是先有书还是先有电影,虽然倾向上是先有的电影。书和电影的设置和进程基本上是相同的,当然也有微妙的区别。比方说书中对于小林大悟关于成为入殓师的情绪抵触描写得更加具体,而在电影中或许是为了舒缓电影深沉的气氛,这一幕生生被我看出了好笑的部分,于是又一部不幸的影片被我归结为——“喜剧片”。
很多人都知道,经历了伤病才会体会到健康的美好;经历了死亡,才能对生命之美有更深的感悟。我觉得《入殓师》就是这样一本书,一部影片。它将生者与往生者的距离拉近,将死亡这件黑暗而且有些恐怖的事情放到读者和观众面前,并使其成为了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同于音乐的动人和绘画的风姿,但却有着这个世间最根本最极致的厚重感。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没有人能够逃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死亡这件事有着清楚的认知和了解。大部分人只是知道,但却从来没有去细想过,而且也不需要去细想。虽然人生短暂,可细细过起来却也要好多好多个日出日落。歌舞升平,足以让人们忽视甚至暂时忘记那个共同的归宿——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样呢?我并没有亲自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周围的亲人去世时我还很小没有切实的感受,因此若是让我来说,只能以管窥豹,想当然了。我不是太清楚我们国家的丧葬行业的流程,但也看到近些年来殡仪馆的化妆师一职因为其高薪而吸引了不少人前去尝试,但“死人钱”往往不是那么好赚的,它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对逝去者的尊敬,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电影里说的,“对往生者的温情”,平田先生说:“死亡是一道门。”那么入殓师,或者是我国殡仪馆的化妆师们,就是送往生者去往另外一个世界的送行人。永垂不朽什么的说到底对那个死去的人来说没什么了不起,就像钱财一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这个时候人类才开始真正平等,因为归宿都是一样的。
个人觉得《入殓师》的成功,不论是作品本身的还是获得的那些奖项,关键在于创作人员们共同的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敬。清水安三说,好吃的东西就应该吃,方便的东西就应该引进,但是“道”是不能变的。中国人,或者东亚地区所讲的“道”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则。正是因为对“道”的思考与关注,才让这部作品获得成功,因为“道”虽然抽象,却蕴含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作品直指人心,触碰到观赏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人们的敬畏之心,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身进行思考。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生命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生命就是生命。虽然日常生活中不用把人生意义这件事天天挂在嘴边,时时挂在心头。但我认为,对于书籍和电影来说,这些恰恰是核心部分,不可以舍弃。去引导人们好好地生活,过自己的生命,教化和启迪人类,应该是书籍和电影的本职工作。
《入殓师》的电影荣获了诸多电影界的大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大家听着一定异常熟悉,因为我国的导演常倾其心血,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想拿那个奖,为国人争光。虽然为国人争光这件事本身非常地具有爱国意义,但是用来一门心思地想,就未免功利。不过近几年的作品已经进步不少了,因为开始关注更加具象和深层的东西,如《金陵十三钗》就算不错的作品,可是还是与“最佳外语片”奖失之交臂。我觉得细细分析起来,是可以找到一些原因的。这些年来,国人的生活水平好了,对精神食粮就越发渴求和挑剔。于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又收回成本,电影的特效越做越炫,请的演员也越来越国际化,可是渐渐地渐渐地让观众觉得千篇一律,没什么新意,也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东西。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为了“最佳外语片”奖而特意去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因为我想无论文化差异为何,对于生命本身的认识都应该是差不多的。国人有个奇怪的心理,有些人并不会承认,可是确实在潜意识中存在着,那就是不完全的“拿来主义”。我是赞成“拿来”的,问题是,“拿来”的应该是好的,并且不要只拿形式不拿内容。什么东西学啊学的学了半天,却给人以“四不像”的观感。什么国外电影的特效好,就请来那个团队,为下一部电影做特效,却忽视了对电影内容本身的关注。大家是去看电影,是去感受电影的内容与情感,又不是看招贴画,太炫的外表容易造成喧宾夺主。
一个好的研究人员,是要能沉得下心来做学问的;一个好的读书人,是要能沉得下心来学习的;一件好的艺术品,是要能沉得下心来细细打磨和推敲的。同样,一本好的书,一部好的电影,是要创作者沉下心来细细准备的。千万不要如同“邯郸学步”里的那个人一样,到最后路都不会走了。重要的是,在灯红酒绿的现实下,还能找得到原来的自己,永远记得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是为了什么才还在努力坚持,“道”是不能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