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敦煌游记攻略
我对于敦煌的莫高窟是早就非常向往。我到过山西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被它们雄伟的石雕和绚丽的壁画色彩所折服,想象中敦煌应该更加富丽堂皇,雄伟壮丽,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鲁豫有约”中听到了于丹诉说自己在敦煌大漠中的历险。在于丹口中,敦煌是那样古老神秘,又是那样变幻莫测。从那以后我开始发现敦煌就是那个苍凉而寂静,雄浑而壮阔的地方。但是由于敦煌地处偏僻,而且洞内不允许拍照,流传的照片很少,多少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敦煌的名气实在太大,所以我来到甘肃的第一站就是去看看敦煌的莫高窟。
这次出我们做了充分的出行准备,包括在网上大量查找相关攻略经验,更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敦煌本地很憨厚的小潘师傅(13993732686)来接待我们,再次感谢携程网兄弟们的推荐,潘师傅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司机,再次证明西北游一个好司机可以让你事半功倍,极大的增加旅途的快乐。
莫高窟是来敦煌旅游的重点之一。敦煌的富有来自贸易,而贸易当时对人们来说意味着穿越茫茫沙漠戈壁,可谓九死一生。人们这时往往更希望拥有神灵的庇护。在莫高窟很多洞窟真是出于这种目的修建了。莫高窟开始建造于前秦2年(公元206年),当时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时期,有史书把这段时期称为“五胡乱华”,战火纷飞。历史上这一时期也是佛教最盛行的时候。统治者也好,被统治者也好都能从佛教教义上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盛行了,修行的人也就多了。按照佛祖苦行修炼的样子,当时的苦行僧往往去那些荒芜人烟条件恶劣的地方。当时,有个叫沙门月尊的和尚就云游到敦煌了。莫高库是建在鸣沙山上的,对着鸣沙山的是三危山。这相对的两山却是不同的地质结构。鸣沙山是沙砾堆积的,是金黄色的。而三危山是岩石构造的,是红褐色的。对人的感觉鸣沙山是条金龙,而三危山是只红凤凰。这正可谓龙凤呈祥之地。传说当年,沙门月尊在鸣沙山的山脚下看见过佛祖显灵,便许愿在鸣沙山上建佛龛。而这鸣沙山是黄沙堆积的啊,如何建造呢?或许这真实佛祖喜欢的风水宝地,竟然在鸣沙山正对三危山的地方找到了嵌在鸣沙山里的岩石结构,就是现在莫高窟的所在。于是建造莫高窟的工程开始了,没想到这一动工在此后几百年竟然就没有停顿过。
随着莫高窟规模的扩大,佛教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有所影响。人们离开敦煌行进贸易都要向佛祈福许愿,一但平安归来便要还愿在莫建造自己的石窟来供奉佛。而上流社会的贵族更是不惜重金地营建,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祈求佛的保佑。
莫高窟现存480多个洞窟。鼎盛时期有上千个,后来有很多都被沙子埋在地下了或是发生坍塌也损毁了。为了保护现在在洞窟外有建造了保护墙,并且所有的洞窟外都装了门,一次只对游人开放十个窟。在游览过程中不得拍照,所以要感受莫高窟的雄伟瑰丽还是要亲自去一次。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不得不看。
莫高窟是中国艺术瑰宝的宝库。一进入参观的洞窟就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参观的几个比较大的洞窟都称的上惊世骇俗了。有个洞窟说的是佛祖涅磐的故事。整个洞窟有开凿的有个小礼堂那个大的空间。正对洞口的是尊卧佛,象征佛祖涅磐。而在卧佛身后的墙壁上有副巨型壁画,画着许多佛的弟子,这些弟子的衣着不一样甚至连面部表情也不一样。有的因为佛死了而悲伤;有的则认为佛只是肉体消失而已,这是涅磐所以他们不仅不悲伤反而有愉悦之情。在洞顶还有千佛图案和莲花。在卧佛头这则还有未来佛的雕塑,在脚这则是过去佛雕塑。不知道这个洞窟修建了多久,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不单单是开出这个洞窟的空间,还在洞壁画满画。这要耗费画匠多少心血了。洞中没有采光,当时这些画匠只能用油灯照明,不少人在洞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完成一副画时画匠眼睛也几乎失明了。另一个洞窟是一雕塑为主的,内部空间就更大。
对于敦煌的研究不仅限于艺术,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宗教甚至工程技术。有一门现代科学被命名为敦煌学,可见敦煌在学术界的地位了。
从洞窟中的艺术品能看出所出自的朝代。唐代的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结构和艺术手法远胜与后代。有一尊菩萨的手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手。不过这不是一双手而是一只手。原因是雕塑完成于唐朝,但一只手毁坏后在宋朝被修复。但修复的手远远不如唐朝制作的那只完美。中国文化对完美的要求是完整,如果维纳斯在中国,我们的艺术家是不允许让她断臂的。
莫高窟还有个必须说到的就是藏经洞了。有一部片子《敦煌》正是说的这个故事。这部片子是日本拍摄的,可见日本人对敦煌的研究也是很深入的。当然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的《大敦煌》有一段也说到这件事。敦煌是座融合东西的城市,当时敦煌实际统治者归义军节度使曹氏政权对文化也十分重视。因此。收集不少当时世界各地的典籍。后来西夏强大后对敦煌的财富有很大的野心,于是发动了对敦煌的战争。于是,人们把这写典籍藏到敦煌莫高窟里。藏经洞其实是僧人苦行的山洞,在甘肃和新疆有不少这样的苦行僧居住的洞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冥想和修行。将典籍藏入后,人们还将动封住。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也成为了秘密,不为人知了。知道清末,才被一个王道士无意发现。后来,很多外国人得知后纷纷来到敦煌不仅对这个典籍大肆掠夺,还对莫高窟里的壁画和雕塑进行了偷盗和破坏。这令人十分痛惜。对精美的雕塑,能带走被整尊带走。不能带走的,这些强盗就把他们认为最完美的部分带走。可以看到有的雕塑没有手或没有头,而有的一组雕塑是缺少人物的。壁画也如此,他们把精美的部分用化学药水把岩石墙壁溶解下来。佛和菩萨身上的金饰也被挖走。现在藏经洞里大部分精品都流失在国外。中国拥有的不足五分之二。
鸣沙山月牙泉 离敦煌市区7公里处,有一山更有一泉,山曰鸣沙山,泉乃月牙泉。走进景区,面前雄伟的沙山一座连着一座,小潘师傅告诉我们,鸣沙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到达第一个山峰顶一去一回要一个半小时,不行上去大概需要至少3个小时吧,我们这次选择了沙漠之舟—骆驼。骑着骆驼,踏着细沙,哼唱着《驼铃》,在起起伏伏的沙山上前进,这里的山光滑而又韵致,光色合奏,流泻成无数流畅音乐般的山,。骆驼踏着它千遍万遍的路,我领略着我未曾领略过的神奇与魅力,骆驼的脚步是平稳的,而我的心潮是起伏的,在身后,是留在这大漠上长长的足迹,虽然它晚上会被风洗刷的干干净净,看着不久就会消失的长长的足迹,仿佛有点长征的意味,挺有意思。
不久我们来到山峰下的一个休息区,下了骆驼,上到山峰顶还有一段近似垂直的路,我们脱下鞋,赤脚往上走,谁知走沙地不若走土地,你使劲越大,就陷得越深,走的越吃力,不到100米的路程,我们爬上去已累得气喘吁吁了。
爬上山顶,一览众山,绵延的沙丘,鲜亮的色彩,真是美妙。不由地感叹自然的神奇。一路行来,都是大漠戈壁,让人越走就让人越觉得荒凉,眼前虽是此景,但沙成了最美的风景。 下山时,我们坐的是滑沙板滑沙而下,上山不易下山易,只要用双手扶着细腻的沙子掌握好方向,轻轻一纵,便“飞流直下三千尺”,旁边的游客朋友还来了个“倒栽葱”,只是刺激!更妙的是,这里不仅有沙,更有一泉,走200多米,两山中间一泓月牙般的水,在沙山中有这么一池春水,自是自然的奇观,杭州有西湖,云南有滇池,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而这里的一泉,则让人感到这么的惊诧!
泉左边的沙山是可以滑的,右边则是禁止被攀登的,原因是自然风会在夜间把人们白天从左边山上蹬踏下来的沙子缓缓地又吹上去,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真是的,人类像是享受惊险刺激后,留下的零乱又得靠大自然去收拾。
玉门关故址离敦煌大约有八十多公里,在西北方向的戈壁滩上,与阳关刚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组成一个三角形。古代丝绸之路从敦煌分为南北两路,敦煌是南道与北道丝路的分界点,向北经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等地,向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等地。
玉门关的得名与中国玉石之王和田玉有关,相传“和田玉”经此路输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门关。现存城垣只余下残垣断壁,置身其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不远处的戈壁绿洲,点点羊群如星辰点缀之中,刺目的阳光让人恍然自失。
阳关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沟。
现在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了,新修了阳关博物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址,与脚腕一样高低的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已散落遍地,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望遗址生感慨。
我们在戈壁中间笔直的公路上有缘得见敦煌的又一奇观———海市蜃楼。听说在敦煌到阳关、玉门关的公路上最容易见到波涛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这些景致在晴朗炎热的天气若隐若现,蔚为壮观。
开始我们并没有注意,也根本不知道能够轻易地见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当时正是正午12:30分,刚走完一段碎石便道,小潘师傅停车看了一下轮胎情况,我想透透气,就冒着酷热走下车,打着太阳伞故作安慰地站在戈壁滩上,心里清楚这样的直晒不论是阳伞还是防晒油都无济于事,但也只好听天由命罢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我从没有看见过的景象。
公路两边仿佛腾空起了两道海浪,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还可以见到好像是建筑物似的东东在浪里出没。我以为我眼花,使劲摇了摇头,定睛再看,仍然是升腾的几道波澜。我骤然醒悟,我看见了海市蜃楼。
后来我查询了有关的科学资料,知道海市蜃楼实际上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过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也就是光学幻景。大多数海市蜃楼形成的气象条件取决于气温的反常分布。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温度上升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密度大,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候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蜃景。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
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古老的盆地中心层理水平,边缘的层理交错,局部还保存着很多虫迹化石,显示着古代河流和湖泊的特征。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较松软岩层在大自然疾风暴雨的漫长风化中,导致了各种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大漠风光、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勇敢的探险者前来揭开“魔鬼城”神秘的面纱,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下午我们坐夜间火车回到兰州。一趟敦煌之行结束了。尽管走的很匆忙,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魔鬼城依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美好的印象
这次出我们做了充分的出行准备,包括在网上大量查找相关攻略经验,更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敦煌本地很憨厚的小潘师傅(13993732686)来接待我们,再次感谢携程网兄弟们的推荐,潘师傅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司机,再次证明西北游一个好司机可以让你事半功倍,极大的增加旅途的快乐。
莫高窟是来敦煌旅游的重点之一。敦煌的富有来自贸易,而贸易当时对人们来说意味着穿越茫茫沙漠戈壁,可谓九死一生。人们这时往往更希望拥有神灵的庇护。在莫高窟很多洞窟真是出于这种目的修建了。莫高窟开始建造于前秦2年(公元206年),当时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时期,有史书把这段时期称为“五胡乱华”,战火纷飞。历史上这一时期也是佛教最盛行的时候。统治者也好,被统治者也好都能从佛教教义上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盛行了,修行的人也就多了。按照佛祖苦行修炼的样子,当时的苦行僧往往去那些荒芜人烟条件恶劣的地方。当时,有个叫沙门月尊的和尚就云游到敦煌了。莫高库是建在鸣沙山上的,对着鸣沙山的是三危山。这相对的两山却是不同的地质结构。鸣沙山是沙砾堆积的,是金黄色的。而三危山是岩石构造的,是红褐色的。对人的感觉鸣沙山是条金龙,而三危山是只红凤凰。这正可谓龙凤呈祥之地。传说当年,沙门月尊在鸣沙山的山脚下看见过佛祖显灵,便许愿在鸣沙山上建佛龛。而这鸣沙山是黄沙堆积的啊,如何建造呢?或许这真实佛祖喜欢的风水宝地,竟然在鸣沙山正对三危山的地方找到了嵌在鸣沙山里的岩石结构,就是现在莫高窟的所在。于是建造莫高窟的工程开始了,没想到这一动工在此后几百年竟然就没有停顿过。
随着莫高窟规模的扩大,佛教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有所影响。人们离开敦煌行进贸易都要向佛祈福许愿,一但平安归来便要还愿在莫建造自己的石窟来供奉佛。而上流社会的贵族更是不惜重金地营建,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祈求佛的保佑。
莫高窟现存480多个洞窟。鼎盛时期有上千个,后来有很多都被沙子埋在地下了或是发生坍塌也损毁了。为了保护现在在洞窟外有建造了保护墙,并且所有的洞窟外都装了门,一次只对游人开放十个窟。在游览过程中不得拍照,所以要感受莫高窟的雄伟瑰丽还是要亲自去一次。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不得不看。
莫高窟是中国艺术瑰宝的宝库。一进入参观的洞窟就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参观的几个比较大的洞窟都称的上惊世骇俗了。有个洞窟说的是佛祖涅磐的故事。整个洞窟有开凿的有个小礼堂那个大的空间。正对洞口的是尊卧佛,象征佛祖涅磐。而在卧佛身后的墙壁上有副巨型壁画,画着许多佛的弟子,这些弟子的衣着不一样甚至连面部表情也不一样。有的因为佛死了而悲伤;有的则认为佛只是肉体消失而已,这是涅磐所以他们不仅不悲伤反而有愉悦之情。在洞顶还有千佛图案和莲花。在卧佛头这则还有未来佛的雕塑,在脚这则是过去佛雕塑。不知道这个洞窟修建了多久,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不单单是开出这个洞窟的空间,还在洞壁画满画。这要耗费画匠多少心血了。洞中没有采光,当时这些画匠只能用油灯照明,不少人在洞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完成一副画时画匠眼睛也几乎失明了。另一个洞窟是一雕塑为主的,内部空间就更大。
对于敦煌的研究不仅限于艺术,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宗教甚至工程技术。有一门现代科学被命名为敦煌学,可见敦煌在学术界的地位了。
从洞窟中的艺术品能看出所出自的朝代。唐代的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结构和艺术手法远胜与后代。有一尊菩萨的手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手。不过这不是一双手而是一只手。原因是雕塑完成于唐朝,但一只手毁坏后在宋朝被修复。但修复的手远远不如唐朝制作的那只完美。中国文化对完美的要求是完整,如果维纳斯在中国,我们的艺术家是不允许让她断臂的。
莫高窟还有个必须说到的就是藏经洞了。有一部片子《敦煌》正是说的这个故事。这部片子是日本拍摄的,可见日本人对敦煌的研究也是很深入的。当然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的《大敦煌》有一段也说到这件事。敦煌是座融合东西的城市,当时敦煌实际统治者归义军节度使曹氏政权对文化也十分重视。因此。收集不少当时世界各地的典籍。后来西夏强大后对敦煌的财富有很大的野心,于是发动了对敦煌的战争。于是,人们把这写典籍藏到敦煌莫高窟里。藏经洞其实是僧人苦行的山洞,在甘肃和新疆有不少这样的苦行僧居住的洞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冥想和修行。将典籍藏入后,人们还将动封住。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也成为了秘密,不为人知了。知道清末,才被一个王道士无意发现。后来,很多外国人得知后纷纷来到敦煌不仅对这个典籍大肆掠夺,还对莫高窟里的壁画和雕塑进行了偷盗和破坏。这令人十分痛惜。对精美的雕塑,能带走被整尊带走。不能带走的,这些强盗就把他们认为最完美的部分带走。可以看到有的雕塑没有手或没有头,而有的一组雕塑是缺少人物的。壁画也如此,他们把精美的部分用化学药水把岩石墙壁溶解下来。佛和菩萨身上的金饰也被挖走。现在藏经洞里大部分精品都流失在国外。中国拥有的不足五分之二。
鸣沙山月牙泉 离敦煌市区7公里处,有一山更有一泉,山曰鸣沙山,泉乃月牙泉。走进景区,面前雄伟的沙山一座连着一座,小潘师傅告诉我们,鸣沙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到达第一个山峰顶一去一回要一个半小时,不行上去大概需要至少3个小时吧,我们这次选择了沙漠之舟—骆驼。骑着骆驼,踏着细沙,哼唱着《驼铃》,在起起伏伏的沙山上前进,这里的山光滑而又韵致,光色合奏,流泻成无数流畅音乐般的山,。骆驼踏着它千遍万遍的路,我领略着我未曾领略过的神奇与魅力,骆驼的脚步是平稳的,而我的心潮是起伏的,在身后,是留在这大漠上长长的足迹,虽然它晚上会被风洗刷的干干净净,看着不久就会消失的长长的足迹,仿佛有点长征的意味,挺有意思。
不久我们来到山峰下的一个休息区,下了骆驼,上到山峰顶还有一段近似垂直的路,我们脱下鞋,赤脚往上走,谁知走沙地不若走土地,你使劲越大,就陷得越深,走的越吃力,不到100米的路程,我们爬上去已累得气喘吁吁了。
爬上山顶,一览众山,绵延的沙丘,鲜亮的色彩,真是美妙。不由地感叹自然的神奇。一路行来,都是大漠戈壁,让人越走就让人越觉得荒凉,眼前虽是此景,但沙成了最美的风景。 下山时,我们坐的是滑沙板滑沙而下,上山不易下山易,只要用双手扶着细腻的沙子掌握好方向,轻轻一纵,便“飞流直下三千尺”,旁边的游客朋友还来了个“倒栽葱”,只是刺激!更妙的是,这里不仅有沙,更有一泉,走200多米,两山中间一泓月牙般的水,在沙山中有这么一池春水,自是自然的奇观,杭州有西湖,云南有滇池,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而这里的一泉,则让人感到这么的惊诧!
泉左边的沙山是可以滑的,右边则是禁止被攀登的,原因是自然风会在夜间把人们白天从左边山上蹬踏下来的沙子缓缓地又吹上去,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真是的,人类像是享受惊险刺激后,留下的零乱又得靠大自然去收拾。
玉门关故址离敦煌大约有八十多公里,在西北方向的戈壁滩上,与阳关刚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组成一个三角形。古代丝绸之路从敦煌分为南北两路,敦煌是南道与北道丝路的分界点,向北经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等地,向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等地。
玉门关的得名与中国玉石之王和田玉有关,相传“和田玉”经此路输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门关。现存城垣只余下残垣断壁,置身其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不远处的戈壁绿洲,点点羊群如星辰点缀之中,刺目的阳光让人恍然自失。
阳关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沟。
现在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了,新修了阳关博物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址,与脚腕一样高低的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已散落遍地,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望遗址生感慨。
我们在戈壁中间笔直的公路上有缘得见敦煌的又一奇观———海市蜃楼。听说在敦煌到阳关、玉门关的公路上最容易见到波涛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这些景致在晴朗炎热的天气若隐若现,蔚为壮观。
开始我们并没有注意,也根本不知道能够轻易地见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当时正是正午12:30分,刚走完一段碎石便道,小潘师傅停车看了一下轮胎情况,我想透透气,就冒着酷热走下车,打着太阳伞故作安慰地站在戈壁滩上,心里清楚这样的直晒不论是阳伞还是防晒油都无济于事,但也只好听天由命罢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我从没有看见过的景象。
公路两边仿佛腾空起了两道海浪,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还可以见到好像是建筑物似的东东在浪里出没。我以为我眼花,使劲摇了摇头,定睛再看,仍然是升腾的几道波澜。我骤然醒悟,我看见了海市蜃楼。
后来我查询了有关的科学资料,知道海市蜃楼实际上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过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也就是光学幻景。大多数海市蜃楼形成的气象条件取决于气温的反常分布。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温度上升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密度大,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候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蜃景。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
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古老的盆地中心层理水平,边缘的层理交错,局部还保存着很多虫迹化石,显示着古代河流和湖泊的特征。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较松软岩层在大自然疾风暴雨的漫长风化中,导致了各种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大漠风光、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勇敢的探险者前来揭开“魔鬼城”神秘的面纱,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下午我们坐夜间火车回到兰州。一趟敦煌之行结束了。尽管走的很匆忙,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魔鬼城依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