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蛇出洞
记得小时候,也就是从上小学那会儿开始的习惯吧,每年过年的年初一是要出门去找老师拜年的,而且长此以往,已经形成了习惯。通常都是早起的饺子一吃完,就开始出门了。那时候也不兴送什么的,空着手晃着两个膀子就可以直接进门的。但为了显得隆重和正式,基本是要在一路上不断得叫上沿途的同学,这样在进门前,已经初具四五个人的规模了。等到坐在老师家后,吃会儿瓜子水果,又能等来另一条线路上来的一群同学。这样从一个老师家出来往另一个老师家去,人,陆续的加入,等到最后要散的时候,都能走出一二十人的队伍来。那些年,人的圈子脉络都是很单一的,总是也一直就是这些人,一起走了好多年。
现在想想,工作后,同学们再聚会,老师来不来仿佛是并不重要的,但是老师这个映像总是时隐时现在人群前。老师是我们亲人以外的第一个崇拜敬仰的对象,她带领着我们走过那些年,那些欢笑的日子,在小时候,觉得她是那么重要,能遮风挡雨,能解疑答惑。可是等到长大了,自己觉得肩膀可以迎接风雨了,那个曾经的老师也就渐渐被我们遗忘了。除了能在大型的同学聚会时还能有幸请到他们外,这个曾经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真的就远离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和记忆了。
这次聚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就是能再近距离的看看这些老师们——这些已经年迈的老师们。咱们那个学校,还在讲台上担任重要岗位的都是当年青涩现在正值盛年的老师,而曾经带过我们的很多年岁大的老师都已经退休在家了,而其中又有绝大部分现在居住在上海。邵慧颖校长每年都要把一中的老师召集一起聚会叙旧,规模能达到八九十人的规模,可见这些老师退休后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或许是有这个情节作祟的缘故吧,就心里有了私念,想把地方选在此。总感觉,让这些垂垂老矣的校长老师们,奔波几千公里回去,现实中很难做到。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你们十五年聚会时收集的照片都是泛黄发旧的,好有历史感啊?是的呀,正是记忆青葱岁月的泛黄底片,承载了我们所有年少的时光。我们已经溜走的时间,都沉淀在这些印记中了。如果我们不用一个形式感很强的大型聚会,不留下照片、影像,再过去几十年,我们用什么来祭奠每一次的回首和思念呢?个人觉得分开场地举办聚会也是一种选择,可有时又感觉大聚会那一刻的形式已经远远大于内容了,我们想想看,我们每一个同学,无时无刻不是通过email,qq,msn,微信,微博,电话,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每天不是都可以彼此呼叫,相互问候吗?我们在没有间隙,同一个时空的聚合里,我们相互拥抱、欢笑、流泪、捶打、喝醉,欢唱,难道就被那些电信产品给轻易取代了吗?我们真的可以通过一个视频、一个窄窄的窗口就把所有的想念、所有的怀念、所有的感念都轻轻的传送了吗?那些浓烈的酒啊,那些豪迈的歌啊,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儿啊,也都就一句淡淡的电话问候,被释怀在夜风里了吗?
看过一组老照片,有个昆明的老人,每年都在生日那天去照相馆里拍摄张免冠正照。这一作就是六十年。当把这六十张照片摆在一起观看的时候,岁月所有的沉重和凝练全都在一瞬间涌起在眼前。心里好佩服这位老人的举动,又惭愧我自己的懦弱和懒惰。但如果我们能把集体的照片通过一次次珍贵的聚会留存下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时间的功德呢。
关于钱这个话题,真的欲说还羞。有个心理学试验是这样的。以色列有家幼儿园,每天家长来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总有家长迟到,园方觉得要出个对策来制止此种现象,于是颁布了一个规定,哪位家长迟到五分钟,罚款十元。大家可以猜猜后面发生了什么。是的,从此以后迟到变成了常态,而且,每个家长在迟到后理直气壮的把钱往外一拍,怎么了,你们幼儿园不就是贪钱吗?什么事情和钱一挂钩,就变成了上面那个摸样,因为这事儿不能这样推,一旦说钱多钱少的问题,那我们是不是有钱了可以请个会务公司来组织会议啊?那是不是会议筹办组织的同学如果出力了可以领工资啊?因为他们的时间也不是比别人多出来的啊,也是从工作之余挤出来的啊。那是不是要把全体同学的费用加权平均后平摊啊?因为这样最公平,但如果真的这样了,那咱们不就是在组织一次商务会议吗,向各个参会方拉赞助然后再打些广告以求回报。这事儿再往深了想就更不堪了,同学甲要花费一万元参会,同学乙只花费五千元参会,不能说明甲得到的情感回报是乙的两倍吧?也推导不出同学乙本次参会盈利五千元吧。
我们的岁月和生命,相信是不能拿多少钱来衡量的,那我们来纪念岁月和生命这件事情,也就不能拿多少钱来衡量。可是否真的在经济上,存在有困难的同学呢?或许有,也或许没有。两年前,大家应该收到一封关于成立“一米阳光”一中同学互助基金会的方案,在那次收集信息中,只受到三个同学的回复。当然,这不能说明大家都没有困难,有了困难怎么解决,我回答不了。这本应该是“一米阳光”基金会能解决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了本次聚会所能考量的范畴了。
以上这些絮叨的言语都是些无力的解释,苍白的分析。觉得既然这次讨论的形式感已经大于了内容感,那也就放出些刺耳的声音,不要阴谋要阳谋,要百花齐放、大鸣大放、要引蛇出洞。在本次大聚会前,能引起全体同学如此规格的重视,如此大的反响,如此激烈的争议,也算是平淡生活一抹亮色、麻木情感后一丝激动,增强同学情谊的一件幸事吧…….
现在想想,工作后,同学们再聚会,老师来不来仿佛是并不重要的,但是老师这个映像总是时隐时现在人群前。老师是我们亲人以外的第一个崇拜敬仰的对象,她带领着我们走过那些年,那些欢笑的日子,在小时候,觉得她是那么重要,能遮风挡雨,能解疑答惑。可是等到长大了,自己觉得肩膀可以迎接风雨了,那个曾经的老师也就渐渐被我们遗忘了。除了能在大型的同学聚会时还能有幸请到他们外,这个曾经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真的就远离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和记忆了。
这次聚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就是能再近距离的看看这些老师们——这些已经年迈的老师们。咱们那个学校,还在讲台上担任重要岗位的都是当年青涩现在正值盛年的老师,而曾经带过我们的很多年岁大的老师都已经退休在家了,而其中又有绝大部分现在居住在上海。邵慧颖校长每年都要把一中的老师召集一起聚会叙旧,规模能达到八九十人的规模,可见这些老师退休后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或许是有这个情节作祟的缘故吧,就心里有了私念,想把地方选在此。总感觉,让这些垂垂老矣的校长老师们,奔波几千公里回去,现实中很难做到。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你们十五年聚会时收集的照片都是泛黄发旧的,好有历史感啊?是的呀,正是记忆青葱岁月的泛黄底片,承载了我们所有年少的时光。我们已经溜走的时间,都沉淀在这些印记中了。如果我们不用一个形式感很强的大型聚会,不留下照片、影像,再过去几十年,我们用什么来祭奠每一次的回首和思念呢?个人觉得分开场地举办聚会也是一种选择,可有时又感觉大聚会那一刻的形式已经远远大于内容了,我们想想看,我们每一个同学,无时无刻不是通过email,qq,msn,微信,微博,电话,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每天不是都可以彼此呼叫,相互问候吗?我们在没有间隙,同一个时空的聚合里,我们相互拥抱、欢笑、流泪、捶打、喝醉,欢唱,难道就被那些电信产品给轻易取代了吗?我们真的可以通过一个视频、一个窄窄的窗口就把所有的想念、所有的怀念、所有的感念都轻轻的传送了吗?那些浓烈的酒啊,那些豪迈的歌啊,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儿啊,也都就一句淡淡的电话问候,被释怀在夜风里了吗?
看过一组老照片,有个昆明的老人,每年都在生日那天去照相馆里拍摄张免冠正照。这一作就是六十年。当把这六十张照片摆在一起观看的时候,岁月所有的沉重和凝练全都在一瞬间涌起在眼前。心里好佩服这位老人的举动,又惭愧我自己的懦弱和懒惰。但如果我们能把集体的照片通过一次次珍贵的聚会留存下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时间的功德呢。
关于钱这个话题,真的欲说还羞。有个心理学试验是这样的。以色列有家幼儿园,每天家长来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总有家长迟到,园方觉得要出个对策来制止此种现象,于是颁布了一个规定,哪位家长迟到五分钟,罚款十元。大家可以猜猜后面发生了什么。是的,从此以后迟到变成了常态,而且,每个家长在迟到后理直气壮的把钱往外一拍,怎么了,你们幼儿园不就是贪钱吗?什么事情和钱一挂钩,就变成了上面那个摸样,因为这事儿不能这样推,一旦说钱多钱少的问题,那我们是不是有钱了可以请个会务公司来组织会议啊?那是不是会议筹办组织的同学如果出力了可以领工资啊?因为他们的时间也不是比别人多出来的啊,也是从工作之余挤出来的啊。那是不是要把全体同学的费用加权平均后平摊啊?因为这样最公平,但如果真的这样了,那咱们不就是在组织一次商务会议吗,向各个参会方拉赞助然后再打些广告以求回报。这事儿再往深了想就更不堪了,同学甲要花费一万元参会,同学乙只花费五千元参会,不能说明甲得到的情感回报是乙的两倍吧?也推导不出同学乙本次参会盈利五千元吧。
我们的岁月和生命,相信是不能拿多少钱来衡量的,那我们来纪念岁月和生命这件事情,也就不能拿多少钱来衡量。可是否真的在经济上,存在有困难的同学呢?或许有,也或许没有。两年前,大家应该收到一封关于成立“一米阳光”一中同学互助基金会的方案,在那次收集信息中,只受到三个同学的回复。当然,这不能说明大家都没有困难,有了困难怎么解决,我回答不了。这本应该是“一米阳光”基金会能解决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了本次聚会所能考量的范畴了。
以上这些絮叨的言语都是些无力的解释,苍白的分析。觉得既然这次讨论的形式感已经大于了内容感,那也就放出些刺耳的声音,不要阴谋要阳谋,要百花齐放、大鸣大放、要引蛇出洞。在本次大聚会前,能引起全体同学如此规格的重视,如此大的反响,如此激烈的争议,也算是平淡生活一抹亮色、麻木情感后一丝激动,增强同学情谊的一件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