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理解的两张“剖面”
【大跨结构的认识--以“结构与空间互动”和“结构的视觉表达”为两张剖面的简述】
明天要交一个PPT,无论如何现在有能力,写文章就不太愿意水,可惜题目可笑,都什么年代了还非以跨度论英雄,35米和37米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
转念一想,正好对于结构的认识近期一直在做总结,干脆做一个系统一点儿的,但不要太细的,反正给结构老师看,也不能钻的太“建筑”了。于是,可以把跟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连在一起发。
【背景】技术的革新
经过James Watt, John Wikinson, Abraham Darby三人各自的努力,几乎同时产生了蒸汽机和铁框架。
于1779年,Wikinson协助Darby和他的建筑师T.F.Pritchard设计并建成了第一座铸铁桥,桥跨度为30.5米。此后铸铁结构主要在桥梁、铁路工程上面迅速发展了30年。
铸铁结构在建筑上最早的运用应该是仓库。1796年由Charles Bage设计的麻纺厂采用了铸铁柱和木梁,由于防火的需要,4年内,木梁全部更替为铸铁T型梁。
随后50年后,在1854年,费尔班恩提出了用40.6厘米高(16英寸)的轧制梁支撑铁皮薄拱,上面浇注混凝土,来实现厂房的改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接近了钢筋混凝土的原理——1861年Francois Coignet在奥斯曼的指导下,利用铁筋混凝土完成了巴黎下水道的建造,他是最早进行金属增强混凝土研究的工程师之一)
铁结构继续发展到19世纪中期,铸铁住、熟铁梁、模数制的玻璃窗一起组成了市区商业中心——市场厅、交易所、拱廊街等。其中拱廊街是在巴黎发展的。
建筑发展到现在意义中的大跨,恐怕是从火车站的设计开始的;最早解决建筑设计问题——即如何表达主楼和站台部分关系(要知道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建筑)——是巴黎东车站的设计,由狄奎斯内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1851年世博会伦敦的水晶宫,以及1889年世界博览会中法国工程师Victor Contamin和C.L.F.Dutert所设计的跨度107米的机械展廊、
19世纪70年代后,钢筋混凝土理论出现,并在1870-1900年间飞速发展,在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同时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钢筋混凝土在大跨建筑上的最早应用是许多grande salle(大厅堂工程)于1910-1924年间的兴建,这时的研究集中在网格平板结构和折板壳体结构上面,而这两种结构的完成,却是在半个世纪后由意大利工程师Pier Luigi Nervi完成的。
几乎与之同时的是Max Berg的设计,他用大尺寸钢筋混凝土构件来解决大空间问题。如他为1913年布雷斯劳展览会设计的大厅,65米直径的圆顶的混凝土肋从周边环梁伸出,后者由巨大的帆拱支撑。(下图)
20世纪之后,随着技术的继续革新和建筑上面现代主义一批设计师的影响,出现了更多更大跨度的建筑和桥梁等工程,之后的历史已经多为大家所了解,就不多做介绍了。
【剖面1:结构与空间互动】
建筑设计中,结构与空间互动的出现,几乎只在瑞士地区,也会少量出现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周边国家当中。这一方面由于这个互动法则本身,极易带来造价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建筑师仍然是“小作坊”的形式与结构工程师配合——与之相反的英国、美国及中国的建筑结构严格分工,虽然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也同时意味着一些品位的丧失。
公理:当在空间中元素存在的理由和在结构中元素存在的理由重合的时候,结构和空间就发生了互动。
[一、元素的选取与意义的实现——“结构选型”]
首先要定义元素,我只抽取基本几个元素进行探讨,至于还有其他,可根据互动的公理进行判断。
1、墙体:强分隔、压力
2、柱子:弱分隔,压力
3、楼板:强分隔,弯矩
4、梁 :弱分隔,弯矩
5、箱体结构:内外强分隔,受力看用处
案例1:波尔图音乐厅——箱体结构
该案位于葡萄牙的港口城市——波尔图。于2001年由库哈斯主持设计。
1、建筑上要解决的问题:项目是一个音乐厅,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大空间的核心音乐厅空间,并且这个空间对于音质等的保证,显然要求与周围的空间如茶室、交通空间等由“强分隔”元素分离开来的。
2、结构上解决的问题:面对大跨度结构其实我们有太多选择,诸如钢桁架、钢网架等结构显然需要在结构空隙之间填充分隔材料,这样结构选型就明显不合理。库哈斯选择了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
——箱体结构本身是一种很强的建筑分隔元素,同时适合大跨度,在这个案子中,实现了同一元素在建筑意义上和结构意义上的双重表达,是一个结构与空间互动的很好的案例。
详见拙作:库哈斯与他的波尔图“大土豆”http://www.douban.com/note/192366243/
[二、元素的选取与意义的改变——“力流设计”]
很多时候建筑师设计时选择了某一或某些元素的时候,结构的设计就不再那么单纯,而要根据力流来走,对元素进行重新的设计。
我们仍然可以实验性的进行推理出一些可能的模型:
1、柱变墙
2、墙变梁
3、梁变墙
4、梁变板
等等等等。。。。
案例1:墙体
kerez的一墙之宅,他面临的甲方是两户人家,他们共同享有苏黎世富人区的一块土地。
于建筑来说:建筑师要解决“分户”的问题,于是强分割的墙体又出现了,每层墙体的位置则是跟甲方商量来定的。
于结构来说,墙体主要受力不再单单是压力,同时也承担着弯矩、上下不对位的剪力等等,是一个复杂受力体,于是墙体结构的设计其实是在设计“力流”,而严格遵循“定义”的话,在结构上面,墙体已经转变为另一种元素了。
案例2:
西班牙Ensamble studio 某高层方案——“梁”
该案是一个研究项目,研究项目随然是高层建筑,可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下图看到它完成了大跨度空间的搭建——内部全是无梁楼板,除了核心筒以外没有其他竖向支撑。
1、建筑上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项目当中这种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品位”就爱是出现了。建筑师们大概无一不希望结构从建筑中消失,创造出完全无隔断的空间,而确实也有许多建筑师尝试着在建筑中“消隐”竖向支撑结构。然而重力就摆在哪里。这个项目中“外墙”的一根一根巨型工字梁已经俨然变成了墙体——“强分隔”元素,来分隔室内外,而除此之外就是内部的核心筒,其余使用空间完全没有结构隔断,得到了每一层都是很“干净”的空间。
2、结构上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需求——内部空间的无隔断,使得重力只能从核心筒(不可避免的)或者从室内外分隔构件向下传递,核心筒是作为交通等用途不可避免的,它引起的结构和空间互动的关系非常微弱,设计师便把目光转向了室内外分隔。由此,原本就存在的压力和弯矩都转移到了这个内外分隔元素上面,原本是墙体的元素在结构中变成了梁。而工字梁又无疑由于它的极惯性距优势,是合理的选择。
——由此,在这个案子中,本来起到“强分隔”作用的墙,由于实际中的问题,力流发生了变化,使它的结构意义转变成了“梁”,由于同一元素在建筑和结构的意义又同时得到了表达,互动又发生了。
[感受]
做设计的时候,往往结构不会做的那么单纯,结构和空间互动也大概分为三个等级:一是毫无互动,一是结构形态与空间形态互动,一是结构与空间意义上的互动。
第一种状态是最常见的,包含了常用的“配结构”,也包含了诸多优秀的建筑(有很多甚至是希望把结构隐藏掉的)。
第二种往往让人觉得“硬”,因为结构存在的意义总有种“硬要这么做”的感受。
第三种才可以被称为真正的“互动”,然而能否互动,更多的看“外因”——如基地、甲方要求等等,而不是设计师自己在设计之初就能决定是否这次要做的互动的。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我自己的观点:我更偏向于使用一些基本的元素,并在设计中表达它们的意义,也更赞同这样的设计是要“由外而内”的,而不是“我想要”的状态。
【剖面2:结构的视觉表达】
结构的视觉表达从古至今从未中断,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
即使在某一段时期的某一些建筑师刻意不去表达结构,大量的同时期建筑仍然“惯性着”以往的步调。
结构的视觉表达是一个巨大的题目,暂且先只讨论“诚实”还是不“诚实”;至于表达是否“诗意”,更多的看建筑师个人的修为,却不容易探讨。
[结构的诚实表达]
建筑中有着这样的,游离在功能、技术、解决问题之外的要素——视觉法则。可以说在学生时代可以很好的锻炼功能的分布、技术的训练(如结构、构造课程)抑或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可是这些之后,仍然有一道槛,就是美学法则。
最初,人们依靠着本能搭结构、搭覆层、搭分隔材料,而由于文明发展程度低下,往往结构都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尤其是结构理性主义的建筑工匠们,在结构美学上面进行了强调与探讨。
大跨建筑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体量大、常常是一些特殊结构——而在表达上面,存在着诚实与否的分歧。
下图为同济大礼堂设计,建筑外面把多榀拱梁的结构展现出来,并且在正立面与白色墙体脱开,是结构的诚实表达。(类似案例很多,现实中各种建筑中都存在类似的美学法则)
[结构的不诚实表达之1——对传统美学原则的思考]
批判性的思考——这是亘古的人类思想发展的话题,正是这种怀疑,出现了亚里士多德,出现了文艺复兴,出现了启蒙运动……
现在的设计师们无一不被老师教导着要“创新”,虽然这么喊就注定成为“空话”,若要深究,创新来自批判的思考。
建筑的不诚实表达其实也分为几类,一类是基于传统结构体系的视觉表达,另一类是新结构体系中的视觉表达等等……
下图为瑞士建筑师C.Kerez的两个作品:
左图是基于传统结构体系——摇摆柱的室外支撑体系,以创造内部大空间的体育馆,视觉上面,第四层的结构“消失”其实是把正交的两榀桁架包裹在室内的结果,以此产生出了中间缺失结构、悬浮的视觉感受。
右图是新的结构体系,它是对传统的完全颠覆,建筑外层受力构件均是倾斜的巨型楼梯、交通盒,而内层则用细细的斜柱支撑,整个体系完全没有“力学的垂直传递”的感受,可以说是完全的颠覆。而在视觉上面外部巨型结构可以通过玻璃的透射隐隐可见,内部的细柱结构却被完全隐藏。
详见远古超萌武士的文章 读EL145有感 http://www.douban.com/note/126363415/
[结构的不诚实表达之2——瞎做或无奈为之]
在中国,结构不诚实表达出于瞎做或者无奈而为之的情况比比皆是。
鸟巢最初的设计是以那些错综的线条成为真实的结构,这其实给结构计算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同时也给施工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再的妥协之下,最后设计中加入了规则的巨柱,建筑“立”起来了,可是关乎建筑本质的东西,却丧失了。
结构的视觉表达感受小结:
中国建筑界一直弥漫着一种可笑的、滑稽的气氛;像鸟巢那样能成为精品的建筑,却因为甲方对于造价预估的判断错误、对于中国施工水平现状的错误判断、以及一味的仅仅追求视觉表象而忽略背后的法则所作出的种种妥协的决定,使它成为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玩物”——它完全丧失了成为建筑的品质,即使它的外表多么耀眼与辉煌。
有多少建筑师仍然在迷茫地只能抄袭着国外精美的建筑却根本无谓他们背后的法则——这是恐怖的警告。
视觉表达中诚实也可、不诚实也罢,其实在知道了背后的法则之后,都可以做的出彩;我们的多少建筑师们甚至连诚实表达的法则都没弄明白,就看着新奇去学习外来货,尝试尝试新鲜玩意儿,可惜本末倒置,一塌糊涂。
【说在最后】
结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建筑学生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建筑行业专业划分细致、工作中又以设计院为设计主力,这些带来的建筑与结构渐行渐远的趋势看似已经无可避免。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突破?如何体现出交大这种两个小专业之间易于交流的特色?是作为学生、也是作为老师们应该共同关心的话题。
建筑生面临着一些困难,计算基础的缺乏与结构基础知识的不足;如何在这样的前提下寻求配合与相互理解?
而土木生又存在着另一些困难,就我所知本科毕业都只会计算钢混框架结构,面对其他结构束手无策,那么我们土木生的教育是否也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建筑给予土木的刺激太少?
信息时代带来了过于丰富的资源,抽死剥茧之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现在及未来主流的建筑、结构评价体系,然而学校两方面的教育,都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我想,这当然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更新思想,也需要学生自己逼迫自己、训练自己,才能寻得出路。
文后:
对于结构的学习我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估计有大半年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停止思考。。。大约地理清楚互动、视觉两个“剖面”大概在整整一年前,出国之前完成的,不过到现在有一条思路能写出文字来,还是最近能做成的事儿。
前文也说了,是给土木系老师看的文章,所以关于建筑的事儿没讲太多也不敢讲太细;关于结构的学习还是要多谢lala师兄,他的两片文章其实是我看到的最早讲这两个剖面的文章,另外他邮件指导了我很多次,还亲自带着我兜了一圈儿提挈诺。。。哈哈
明天要交一个PPT,无论如何现在有能力,写文章就不太愿意水,可惜题目可笑,都什么年代了还非以跨度论英雄,35米和37米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
转念一想,正好对于结构的认识近期一直在做总结,干脆做一个系统一点儿的,但不要太细的,反正给结构老师看,也不能钻的太“建筑”了。于是,可以把跟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连在一起发。
【背景】技术的革新
经过James Watt, John Wikinson, Abraham Darby三人各自的努力,几乎同时产生了蒸汽机和铁框架。
于1779年,Wikinson协助Darby和他的建筑师T.F.Pritchard设计并建成了第一座铸铁桥,桥跨度为30.5米。此后铸铁结构主要在桥梁、铁路工程上面迅速发展了30年。
铸铁结构在建筑上最早的运用应该是仓库。1796年由Charles Bage设计的麻纺厂采用了铸铁柱和木梁,由于防火的需要,4年内,木梁全部更替为铸铁T型梁。
随后50年后,在1854年,费尔班恩提出了用40.6厘米高(16英寸)的轧制梁支撑铁皮薄拱,上面浇注混凝土,来实现厂房的改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做法接近了钢筋混凝土的原理——1861年Francois Coignet在奥斯曼的指导下,利用铁筋混凝土完成了巴黎下水道的建造,他是最早进行金属增强混凝土研究的工程师之一)
铁结构继续发展到19世纪中期,铸铁住、熟铁梁、模数制的玻璃窗一起组成了市区商业中心——市场厅、交易所、拱廊街等。其中拱廊街是在巴黎发展的。
建筑发展到现在意义中的大跨,恐怕是从火车站的设计开始的;最早解决建筑设计问题——即如何表达主楼和站台部分关系(要知道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建筑)——是巴黎东车站的设计,由狄奎斯内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1851年世博会伦敦的水晶宫,以及1889年世界博览会中法国工程师Victor Contamin和C.L.F.Dutert所设计的跨度107米的机械展廊、
19世纪70年代后,钢筋混凝土理论出现,并在1870-1900年间飞速发展,在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同时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钢筋混凝土在大跨建筑上的最早应用是许多grande salle(大厅堂工程)于1910-1924年间的兴建,这时的研究集中在网格平板结构和折板壳体结构上面,而这两种结构的完成,却是在半个世纪后由意大利工程师Pier Luigi Nervi完成的。
几乎与之同时的是Max Berg的设计,他用大尺寸钢筋混凝土构件来解决大空间问题。如他为1913年布雷斯劳展览会设计的大厅,65米直径的圆顶的混凝土肋从周边环梁伸出,后者由巨大的帆拱支撑。(下图)
20世纪之后,随着技术的继续革新和建筑上面现代主义一批设计师的影响,出现了更多更大跨度的建筑和桥梁等工程,之后的历史已经多为大家所了解,就不多做介绍了。
![]() |
【剖面1:结构与空间互动】
建筑设计中,结构与空间互动的出现,几乎只在瑞士地区,也会少量出现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周边国家当中。这一方面由于这个互动法则本身,极易带来造价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建筑师仍然是“小作坊”的形式与结构工程师配合——与之相反的英国、美国及中国的建筑结构严格分工,虽然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也同时意味着一些品位的丧失。
公理:当在空间中元素存在的理由和在结构中元素存在的理由重合的时候,结构和空间就发生了互动。
[一、元素的选取与意义的实现——“结构选型”]
首先要定义元素,我只抽取基本几个元素进行探讨,至于还有其他,可根据互动的公理进行判断。
1、墙体:强分隔、压力
2、柱子:弱分隔,压力
3、楼板:强分隔,弯矩
4、梁 :弱分隔,弯矩
5、箱体结构:内外强分隔,受力看用处
案例1:波尔图音乐厅——箱体结构
该案位于葡萄牙的港口城市——波尔图。于2001年由库哈斯主持设计。
1、建筑上要解决的问题:项目是一个音乐厅,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大空间的核心音乐厅空间,并且这个空间对于音质等的保证,显然要求与周围的空间如茶室、交通空间等由“强分隔”元素分离开来的。
2、结构上解决的问题:面对大跨度结构其实我们有太多选择,诸如钢桁架、钢网架等结构显然需要在结构空隙之间填充分隔材料,这样结构选型就明显不合理。库哈斯选择了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
——箱体结构本身是一种很强的建筑分隔元素,同时适合大跨度,在这个案子中,实现了同一元素在建筑意义上和结构意义上的双重表达,是一个结构与空间互动的很好的案例。
![]() |
![]() |
详见拙作:库哈斯与他的波尔图“大土豆”http://www.douban.com/note/192366243/
[二、元素的选取与意义的改变——“力流设计”]
很多时候建筑师设计时选择了某一或某些元素的时候,结构的设计就不再那么单纯,而要根据力流来走,对元素进行重新的设计。
我们仍然可以实验性的进行推理出一些可能的模型:
1、柱变墙
2、墙变梁
3、梁变墙
4、梁变板
等等等等。。。。
案例1:墙体
![]() |
kerez的一墙之宅,他面临的甲方是两户人家,他们共同享有苏黎世富人区的一块土地。
于建筑来说:建筑师要解决“分户”的问题,于是强分割的墙体又出现了,每层墙体的位置则是跟甲方商量来定的。
于结构来说,墙体主要受力不再单单是压力,同时也承担着弯矩、上下不对位的剪力等等,是一个复杂受力体,于是墙体结构的设计其实是在设计“力流”,而严格遵循“定义”的话,在结构上面,墙体已经转变为另一种元素了。
案例2:
西班牙Ensamble studio 某高层方案——“梁”
该案是一个研究项目,研究项目随然是高层建筑,可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下图看到它完成了大跨度空间的搭建——内部全是无梁楼板,除了核心筒以外没有其他竖向支撑。
![]() |
1、建筑上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项目当中这种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品位”就爱是出现了。建筑师们大概无一不希望结构从建筑中消失,创造出完全无隔断的空间,而确实也有许多建筑师尝试着在建筑中“消隐”竖向支撑结构。然而重力就摆在哪里。这个项目中“外墙”的一根一根巨型工字梁已经俨然变成了墙体——“强分隔”元素,来分隔室内外,而除此之外就是内部的核心筒,其余使用空间完全没有结构隔断,得到了每一层都是很“干净”的空间。
2、结构上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需求——内部空间的无隔断,使得重力只能从核心筒(不可避免的)或者从室内外分隔构件向下传递,核心筒是作为交通等用途不可避免的,它引起的结构和空间互动的关系非常微弱,设计师便把目光转向了室内外分隔。由此,原本就存在的压力和弯矩都转移到了这个内外分隔元素上面,原本是墙体的元素在结构中变成了梁。而工字梁又无疑由于它的极惯性距优势,是合理的选择。
——由此,在这个案子中,本来起到“强分隔”作用的墙,由于实际中的问题,力流发生了变化,使它的结构意义转变成了“梁”,由于同一元素在建筑和结构的意义又同时得到了表达,互动又发生了。
[感受]
做设计的时候,往往结构不会做的那么单纯,结构和空间互动也大概分为三个等级:一是毫无互动,一是结构形态与空间形态互动,一是结构与空间意义上的互动。
第一种状态是最常见的,包含了常用的“配结构”,也包含了诸多优秀的建筑(有很多甚至是希望把结构隐藏掉的)。
第二种往往让人觉得“硬”,因为结构存在的意义总有种“硬要这么做”的感受。
第三种才可以被称为真正的“互动”,然而能否互动,更多的看“外因”——如基地、甲方要求等等,而不是设计师自己在设计之初就能决定是否这次要做的互动的。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我自己的观点:我更偏向于使用一些基本的元素,并在设计中表达它们的意义,也更赞同这样的设计是要“由外而内”的,而不是“我想要”的状态。
【剖面2:结构的视觉表达】
结构的视觉表达从古至今从未中断,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
即使在某一段时期的某一些建筑师刻意不去表达结构,大量的同时期建筑仍然“惯性着”以往的步调。
结构的视觉表达是一个巨大的题目,暂且先只讨论“诚实”还是不“诚实”;至于表达是否“诗意”,更多的看建筑师个人的修为,却不容易探讨。
[结构的诚实表达]
建筑中有着这样的,游离在功能、技术、解决问题之外的要素——视觉法则。可以说在学生时代可以很好的锻炼功能的分布、技术的训练(如结构、构造课程)抑或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可是这些之后,仍然有一道槛,就是美学法则。
最初,人们依靠着本能搭结构、搭覆层、搭分隔材料,而由于文明发展程度低下,往往结构都会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尤其是结构理性主义的建筑工匠们,在结构美学上面进行了强调与探讨。
大跨建筑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体量大、常常是一些特殊结构——而在表达上面,存在着诚实与否的分歧。
下图为同济大礼堂设计,建筑外面把多榀拱梁的结构展现出来,并且在正立面与白色墙体脱开,是结构的诚实表达。(类似案例很多,现实中各种建筑中都存在类似的美学法则)
![]() |
![]() |
[结构的不诚实表达之1——对传统美学原则的思考]
批判性的思考——这是亘古的人类思想发展的话题,正是这种怀疑,出现了亚里士多德,出现了文艺复兴,出现了启蒙运动……
现在的设计师们无一不被老师教导着要“创新”,虽然这么喊就注定成为“空话”,若要深究,创新来自批判的思考。
建筑的不诚实表达其实也分为几类,一类是基于传统结构体系的视觉表达,另一类是新结构体系中的视觉表达等等……
下图为瑞士建筑师C.Kerez的两个作品:
左图是基于传统结构体系——摇摆柱的室外支撑体系,以创造内部大空间的体育馆,视觉上面,第四层的结构“消失”其实是把正交的两榀桁架包裹在室内的结果,以此产生出了中间缺失结构、悬浮的视觉感受。
右图是新的结构体系,它是对传统的完全颠覆,建筑外层受力构件均是倾斜的巨型楼梯、交通盒,而内层则用细细的斜柱支撑,整个体系完全没有“力学的垂直传递”的感受,可以说是完全的颠覆。而在视觉上面外部巨型结构可以通过玻璃的透射隐隐可见,内部的细柱结构却被完全隐藏。
![]() |
![]() |
详见远古超萌武士的文章 读EL145有感 http://www.douban.com/note/126363415/
[结构的不诚实表达之2——瞎做或无奈为之]
在中国,结构不诚实表达出于瞎做或者无奈而为之的情况比比皆是。
![]() |
![]() |
鸟巢最初的设计是以那些错综的线条成为真实的结构,这其实给结构计算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同时也给施工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再的妥协之下,最后设计中加入了规则的巨柱,建筑“立”起来了,可是关乎建筑本质的东西,却丧失了。
结构的视觉表达感受小结:
中国建筑界一直弥漫着一种可笑的、滑稽的气氛;像鸟巢那样能成为精品的建筑,却因为甲方对于造价预估的判断错误、对于中国施工水平现状的错误判断、以及一味的仅仅追求视觉表象而忽略背后的法则所作出的种种妥协的决定,使它成为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玩物”——它完全丧失了成为建筑的品质,即使它的外表多么耀眼与辉煌。
有多少建筑师仍然在迷茫地只能抄袭着国外精美的建筑却根本无谓他们背后的法则——这是恐怖的警告。
视觉表达中诚实也可、不诚实也罢,其实在知道了背后的法则之后,都可以做的出彩;我们的多少建筑师们甚至连诚实表达的法则都没弄明白,就看着新奇去学习外来货,尝试尝试新鲜玩意儿,可惜本末倒置,一塌糊涂。
【说在最后】
结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建筑学生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建筑行业专业划分细致、工作中又以设计院为设计主力,这些带来的建筑与结构渐行渐远的趋势看似已经无可避免。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突破?如何体现出交大这种两个小专业之间易于交流的特色?是作为学生、也是作为老师们应该共同关心的话题。
建筑生面临着一些困难,计算基础的缺乏与结构基础知识的不足;如何在这样的前提下寻求配合与相互理解?
而土木生又存在着另一些困难,就我所知本科毕业都只会计算钢混框架结构,面对其他结构束手无策,那么我们土木生的教育是否也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建筑给予土木的刺激太少?
信息时代带来了过于丰富的资源,抽死剥茧之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现在及未来主流的建筑、结构评价体系,然而学校两方面的教育,都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我想,这当然不仅仅是需要老师更新思想,也需要学生自己逼迫自己、训练自己,才能寻得出路。
文后:
对于结构的学习我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估计有大半年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停止思考。。。大约地理清楚互动、视觉两个“剖面”大概在整整一年前,出国之前完成的,不过到现在有一条思路能写出文字来,还是最近能做成的事儿。
前文也说了,是给土木系老师看的文章,所以关于建筑的事儿没讲太多也不敢讲太细;关于结构的学习还是要多谢lala师兄,他的两片文章其实是我看到的最早讲这两个剖面的文章,另外他邮件指导了我很多次,还亲自带着我兜了一圈儿提挈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