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做自己 安澜
前几天在收音机里听到这样一件事情,过去科学家经过计算,说人一天应该喝八杯水,最近又有科学家说了,一天喝八杯水的说法有误,可是究竟喝多少杯才科学呢,这次科学家没有说,一下子有很多听众急忙打来电话,问我到底该喝多少杯水呢。
人的内在条件不同,身高,体重,胖瘦不同,外在的环境也不同,夏天,冬天,休息和运动不同,所以喝几杯水才科学,我想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习佛的老居士,他说自己常常拜佛,有一天突然想到自己胸前还挂着一个玉佛,以前总是拜面前的佛,忽视了胸前的佛,自己是不是对佛不敬呢?那么自己是该拜哪个佛呢?胸前的,还是面前的?
【金刚经】里又这样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想这个老居士一直是有为,太执着于有为,无论拜胸前的佛,还是面前的佛,都忘记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就是佛吧。
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力量--权威,通过对于权威的认同,顺从,获得权威的认同,眷顾和指引,达到内心的安定,反之则不安。这一切都是父权时代的产物,有过一些心理学基础的朋友,很容易理解父亲和权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佛祖变成了科学家。
执着和有为是见不到佛的,那么什么是为无为呢?为无为不是被一些情绪和力量所推着去做的,而是源自内在的一种力量和需要,这种力量一直都在,也一直在作用,花些时间,便可以找到,而找寻的过程,就是成长!
人的内在条件不同,身高,体重,胖瘦不同,外在的环境也不同,夏天,冬天,休息和运动不同,所以喝几杯水才科学,我想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习佛的老居士,他说自己常常拜佛,有一天突然想到自己胸前还挂着一个玉佛,以前总是拜面前的佛,忽视了胸前的佛,自己是不是对佛不敬呢?那么自己是该拜哪个佛呢?胸前的,还是面前的?
【金刚经】里又这样一句话:“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想这个老居士一直是有为,太执着于有为,无论拜胸前的佛,还是面前的佛,都忘记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就是佛吧。
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力量--权威,通过对于权威的认同,顺从,获得权威的认同,眷顾和指引,达到内心的安定,反之则不安。这一切都是父权时代的产物,有过一些心理学基础的朋友,很容易理解父亲和权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佛祖变成了科学家。
执着和有为是见不到佛的,那么什么是为无为呢?为无为不是被一些情绪和力量所推着去做的,而是源自内在的一种力量和需要,这种力量一直都在,也一直在作用,花些时间,便可以找到,而找寻的过程,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