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你已不在
今天在图书馆把周五所借的《人间失格》这一本薄薄的阴阴暗暗的书看完了,笔触论灰暗、论赤裸裸比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逊色一些,情节论跌宕起伏比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想去甚远。只是因为左岸上的一篇书评以及作者太宰治的神秘琢磨不透才去看了这本书。昨天看到《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这本书,尚且不论年代,若太宰治的有生之年中的一天遇见了河合隼雄,他还会去选择自杀吗?或者一反从前金盆洗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家的话说就是放过自己,四大皆空,成就“不治愈的人生”(因为对于这些视死为最终归属的人,让他们活着简直是一种折磨,这样的话他的人生也就意味着未被治愈,即使是暂时保全了他的肉体)。说实话,我期待这样的戏剧性的相遇。
有人把小日本的文学作品笼统地划分为两类:小清新和变态。变态的我倒是接触了一些,血淋淋的颓废迷惘,少年少女杀父杀母,还有这本屡次自杀未遂的叶藏,TMD这群人简直有够变态,大概是闲的没事做。小清新却始终无缘一窥,比如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巧合的是,我总是一手捧着励志文《重遇未知的自己》《自卑与超越》《本领的恐慌》心心念念地将其奉为神明,另一只手却涉足无边无尽的黑暗深渊,与那些不见天日的幽怨灵魂对话,直面关于人性血肉模糊的拷问。这种阅读方式,没把我整成个人格分裂心理变态之类的,已实属万幸。
其实就太宰治这样变态人格的修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往往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等诸多条件。基于我现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其实就是《发展与教育通时课》老师的神一般的讲解和《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同志悉心的娓娓道来和平时比较感冒心理学这几个方面所学得的知识,我对太宰治同学从年幼就发展成变态人格的现象做出以下分析。生理缺陷、受过分宠爱、被忽视,这三个因素绝对是培育不健全人格和滋生各种罪犯的最大温床。可想而知我们的太宰治同学显然是因为打小受到了忽视才使得其人格日益扭曲。且看他的成长背景,一九0九年生于一个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其父为官公务繁忙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其母恰逢身体不适,无法亲自抚养可怜的津岛修治同学(太宰治本名),所以自幼由姑妈和保姆抚育成人,且家中子女甚多,确切的讲,太宰治是家中的六子。可想而知,在这样父爱母爱极度稀薄,亲情缺乏的环境下成长,往往冷暖饿饱无法得到悉心照理,时间久了也就渐渐习惯了这种冷漠的环境,也就不善于也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了。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即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大阶段理论进行分析,由于其父母没有正确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婴儿前期(0~2岁)这一重要阶段,使孩子无法对外界产生足够信任感,即使孩子长大了,他始终无法将自己和外界社会融合起来,自然乐观、积极、向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感,合作精神的培养更不知从何谈起。所以,最终导致了抑郁、悲观、格格不入的结局。先天缺失,后天不足。在太宰治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家长、亲人、老师、朋友来真诚地帮助他改变其错误的世界观个价值观,却一味的认为其太古怪而不愿去理解他,和他做朋友。有段话是这样解释“理解”这个词眼的:理解意味着以一种我们希望别人也能如此的方式去领悟。以上种种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合的条件综合起来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主人公动不动就自杀,看似宿命的命运,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哲学上讲,存在即合理,此言在理。
案几上静静躺着这一本《人间失格》,对这个书名莫名的情有独钟,满眼尽是无可奈何的低吟,手掌大小的薄薄的一本书,宛若那个孤苦失格的笔者一样令人心生怜爱,惟有“人间失格”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其实凌然,分明是对宿命无声的控诉。血红色的封面隐隐约约透着妖娆的花的图纹,我猜这是彼岸花吧?温柔的恶魔,传说中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回,但仍徘徊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让她开在黄泉路上,给离开人界的魂魄一个指引和安慰。太宰治,你就是那个决绝赴死却又美艳欲滴的彼岸花吗?寂寞地开在黄泉路上,徒留这一本绝笔之书令世人扼腕叹息。
人间失格,在我看来完全是笔者的自传体小说,不管他是否愿意承认。讲述的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无以复加的颓废人生,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终日惴惴不安地度日,在未撞得头破血流之前,几次都尝试着走进正常的生活,却总是以体无完肤遍体鳞伤告终,印证了其注定与人类格格不入的解释,遗世独立于阴阳两界之间,无法融入任何一方,如飘零的浮萍,幽幽荡荡地过此一生。日日伪装,夜夜不眠,任绵长刺骨之痛痛彻心扉。
书中写到阿叶是如此恐惧与人类的来往:“所有除了酒肉朋友的其他往来都会让我觉得痛苦,我仿佛将这痛苦努力磨灭并扮演好娱乐的角色,但反而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即使看到稍稍熟悉的面孔,甚至是路上相似的面孔,那一瞬间,我都仿佛被一股快要眩晕的战栗所侵袭,明知道自己被他人所爱,却缺乏一丝爱人的能力。”缺乏爱人的能力,这种痛苦恐怕是我们这些常人所无法体悟到的,阿叶所有的痛苦之源就在于此,明知不可为而无法不为之,内心深深自责却又无力改变,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此。
剩下的一切都已显得苍白,无力,一次次过量的酒精腐蚀着这座行之将死腐朽不堪的躯壳。终有一日,在一个飘着大雪的东京夜晚,已被酒精麻痹的阿叶在雪地上咳出了血,他终于忍不住啜泣着控诉他这般不幸的人生,像是一个将死之人追忆过往,只是都是些凄凉的回忆。不幸。这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不幸的人,不,应该全都是不幸的人,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但那些人的不幸能光明正大地对这所谓的世界抗议着,而这世界也能轻易地理解这些抗议,进而产生同情。但我的不幸却全都是源自于我自己本身的罪恶,不但没法儿对谁抗议,若是刚要结结巴巴地说出一些抗议之声,这世界上所有的人肯定都会对我所说的话感到无言以对,我到底是不是世俗所谓的“任性家伙”?还是显得太过软弱了?虽然连我自己也不太明白,但却像罪大恶极似的,找不到任何防止我继续无止境不幸下去的具体方法。
因为相知,所以相惜吗?
有人把小日本的文学作品笼统地划分为两类:小清新和变态。变态的我倒是接触了一些,血淋淋的颓废迷惘,少年少女杀父杀母,还有这本屡次自杀未遂的叶藏,TMD这群人简直有够变态,大概是闲的没事做。小清新却始终无缘一窥,比如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巧合的是,我总是一手捧着励志文《重遇未知的自己》《自卑与超越》《本领的恐慌》心心念念地将其奉为神明,另一只手却涉足无边无尽的黑暗深渊,与那些不见天日的幽怨灵魂对话,直面关于人性血肉模糊的拷问。这种阅读方式,没把我整成个人格分裂心理变态之类的,已实属万幸。
其实就太宰治这样变态人格的修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往往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等诸多条件。基于我现在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其实就是《发展与教育通时课》老师的神一般的讲解和《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同志悉心的娓娓道来和平时比较感冒心理学这几个方面所学得的知识,我对太宰治同学从年幼就发展成变态人格的现象做出以下分析。生理缺陷、受过分宠爱、被忽视,这三个因素绝对是培育不健全人格和滋生各种罪犯的最大温床。可想而知我们的太宰治同学显然是因为打小受到了忽视才使得其人格日益扭曲。且看他的成长背景,一九0九年生于一个首屈一指的地主富豪之家,其父为官公务繁忙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其母恰逢身体不适,无法亲自抚养可怜的津岛修治同学(太宰治本名),所以自幼由姑妈和保姆抚育成人,且家中子女甚多,确切的讲,太宰治是家中的六子。可想而知,在这样父爱母爱极度稀薄,亲情缺乏的环境下成长,往往冷暖饿饱无法得到悉心照理,时间久了也就渐渐习惯了这种冷漠的环境,也就不善于也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了。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即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大阶段理论进行分析,由于其父母没有正确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婴儿前期(0~2岁)这一重要阶段,使孩子无法对外界产生足够信任感,即使孩子长大了,他始终无法将自己和外界社会融合起来,自然乐观、积极、向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感,合作精神的培养更不知从何谈起。所以,最终导致了抑郁、悲观、格格不入的结局。先天缺失,后天不足。在太宰治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家长、亲人、老师、朋友来真诚地帮助他改变其错误的世界观个价值观,却一味的认为其太古怪而不愿去理解他,和他做朋友。有段话是这样解释“理解”这个词眼的:理解意味着以一种我们希望别人也能如此的方式去领悟。以上种种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合的条件综合起来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主人公动不动就自杀,看似宿命的命运,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哲学上讲,存在即合理,此言在理。
案几上静静躺着这一本《人间失格》,对这个书名莫名的情有独钟,满眼尽是无可奈何的低吟,手掌大小的薄薄的一本书,宛若那个孤苦失格的笔者一样令人心生怜爱,惟有“人间失格”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其实凌然,分明是对宿命无声的控诉。血红色的封面隐隐约约透着妖娆的花的图纹,我猜这是彼岸花吧?温柔的恶魔,传说中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回,但仍徘徊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让她开在黄泉路上,给离开人界的魂魄一个指引和安慰。太宰治,你就是那个决绝赴死却又美艳欲滴的彼岸花吗?寂寞地开在黄泉路上,徒留这一本绝笔之书令世人扼腕叹息。
人间失格,在我看来完全是笔者的自传体小说,不管他是否愿意承认。讲述的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无以复加的颓废人生,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终日惴惴不安地度日,在未撞得头破血流之前,几次都尝试着走进正常的生活,却总是以体无完肤遍体鳞伤告终,印证了其注定与人类格格不入的解释,遗世独立于阴阳两界之间,无法融入任何一方,如飘零的浮萍,幽幽荡荡地过此一生。日日伪装,夜夜不眠,任绵长刺骨之痛痛彻心扉。
书中写到阿叶是如此恐惧与人类的来往:“所有除了酒肉朋友的其他往来都会让我觉得痛苦,我仿佛将这痛苦努力磨灭并扮演好娱乐的角色,但反而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即使看到稍稍熟悉的面孔,甚至是路上相似的面孔,那一瞬间,我都仿佛被一股快要眩晕的战栗所侵袭,明知道自己被他人所爱,却缺乏一丝爱人的能力。”缺乏爱人的能力,这种痛苦恐怕是我们这些常人所无法体悟到的,阿叶所有的痛苦之源就在于此,明知不可为而无法不为之,内心深深自责却又无力改变,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此。
剩下的一切都已显得苍白,无力,一次次过量的酒精腐蚀着这座行之将死腐朽不堪的躯壳。终有一日,在一个飘着大雪的东京夜晚,已被酒精麻痹的阿叶在雪地上咳出了血,他终于忍不住啜泣着控诉他这般不幸的人生,像是一个将死之人追忆过往,只是都是些凄凉的回忆。不幸。这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不幸的人,不,应该全都是不幸的人,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但那些人的不幸能光明正大地对这所谓的世界抗议着,而这世界也能轻易地理解这些抗议,进而产生同情。但我的不幸却全都是源自于我自己本身的罪恶,不但没法儿对谁抗议,若是刚要结结巴巴地说出一些抗议之声,这世界上所有的人肯定都会对我所说的话感到无言以对,我到底是不是世俗所谓的“任性家伙”?还是显得太过软弱了?虽然连我自己也不太明白,但却像罪大恶极似的,找不到任何防止我继续无止境不幸下去的具体方法。
因为相知,所以相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