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状语内部语序规则的研究
3.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综述
3.1对汉语状语内部语序规则的研究
3.1.1对状语的整体认识及多项状语的顺序的研究
最早比较详细地谈到汉语状语的语序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指出:
“动词附加语一般的顺序是:(一)表示状态的形容词紧靠着动词,(二)其次是
表示地点或方向的词或短语,(三)其次是状态以外的形容词和一般副词,(四)
离动词最远的是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和表示原因、目的等等的短语。”①
之后很多语言学家都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做了概要的论述。如朱德熙(1984)
在对状语语序进行描写时认为“状语的次序比定语自由些”。大致的顺序是:①
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介词结构,②表示处所的名词或介词结构,③副词,④形容词
或动词。邢福义(1996)对于不同类型的状语同现时的排列顺序,认为大体上是
按这样一个顺序排列的:因由一时地一语气一幅度一否定一关涉一性态一数量。
对汉语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给予最细致描写的刘月华(1983)。她把状语分
成描写性的和限制性的两类,把两类状语排在一起,给出总的顺序是:时间状语
(时间词、介词短语、副词)>语气副词>M,状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
主谓短语、固定词组)>目的、依据、关涉、协同(介词短语)>处所、空间、方
向、路线(介词短语)>对象(介词短语)>呱状语(形容词(短语)、动词、数
量词、名词、副词、拟声词、固定词组)>动词。刘月华的分析,紧密结合语用
范例,对其规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做出了较准确的描述。
之后,金立鑫(1988)在刘月华(1983)状语语序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定
。见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第143页
位”方法,通过设立相对静止点或参照系,对多项状语的位序进行了研究·金
立鑫先生将SV框架中的S(主语)、V(动词)、多项状语中的M.(描写动作者的
姿态、表情、心理活动的状语)、M:(描写动作变化的方式状况的状语)、副词
状语设为相对静止点,由此得出相对稳定的多项状语序列为:S副词M,呱V。如:
他又眉飞色舞地详细地讲了一遍。随后将非描写性状语又分为a关涉、b目的、
c时间、d语气、e协同、f空间、g依据、h对象等八类,按照它们能够灵活出
现于相对稳定的状语语序的5个空隙处,得出整个多项状语语序的排列顺
序 :a/bcdefg5bedefgh副词befghM, efghMZfhV。
应该说,刘月华的研究是比较细致全面的,她的多项状语连用的语序序列也
成为了现今汉语状语语序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后来的研究无不都是在她的基
础上进一步展开的。金立鑫的研究在方法上比较独特,可行性也比较强。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状语问题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在论述中也有涉及状语
语序的内容。如郑仁淑(1997)以探索有效提高韩国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的状语
教学模式为主旨,针对状语给韩国学生带来的困扰问题,以配价语法理论和文炼、
胡附的三重语序理论,对状语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涉及状语的分类、状语的语
义指向、状语的语序、状语的选择限制等。郭中(2007)通过对多项状语共现时
的语序及其移动的情况的描写,得出现代汉语中多项状语共现时的语序等级,在
这个语序等级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得出现代汉语中多项状语共现时的语序自由度
等级。
3.1对汉语状语内部语序规则的研究
3.1.1对状语的整体认识及多项状语的顺序的研究
最早比较详细地谈到汉语状语的语序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吕叔湘指出:
“动词附加语一般的顺序是:(一)表示状态的形容词紧靠着动词,(二)其次是
表示地点或方向的词或短语,(三)其次是状态以外的形容词和一般副词,(四)
离动词最远的是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和表示原因、目的等等的短语。”①
之后很多语言学家都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做了概要的论述。如朱德熙(1984)
在对状语语序进行描写时认为“状语的次序比定语自由些”。大致的顺序是:①
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介词结构,②表示处所的名词或介词结构,③副词,④形容词
或动词。邢福义(1996)对于不同类型的状语同现时的排列顺序,认为大体上是
按这样一个顺序排列的:因由一时地一语气一幅度一否定一关涉一性态一数量。
对汉语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给予最细致描写的刘月华(1983)。她把状语分
成描写性的和限制性的两类,把两类状语排在一起,给出总的顺序是:时间状语
(时间词、介词短语、副词)>语气副词>M,状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
主谓短语、固定词组)>目的、依据、关涉、协同(介词短语)>处所、空间、方
向、路线(介词短语)>对象(介词短语)>呱状语(形容词(短语)、动词、数
量词、名词、副词、拟声词、固定词组)>动词。刘月华的分析,紧密结合语用
范例,对其规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做出了较准确的描述。
之后,金立鑫(1988)在刘月华(1983)状语语序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定
。见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第143页
位”方法,通过设立相对静止点或参照系,对多项状语的位序进行了研究·金
立鑫先生将SV框架中的S(主语)、V(动词)、多项状语中的M.(描写动作者的
姿态、表情、心理活动的状语)、M:(描写动作变化的方式状况的状语)、副词
状语设为相对静止点,由此得出相对稳定的多项状语序列为:S副词M,呱V。如:
他又眉飞色舞地详细地讲了一遍。随后将非描写性状语又分为a关涉、b目的、
c时间、d语气、e协同、f空间、g依据、h对象等八类,按照它们能够灵活出
现于相对稳定的状语语序的5个空隙处,得出整个多项状语语序的排列顺
序 :a/bcdefg5bedefgh副词befghM, efghMZfhV。
应该说,刘月华的研究是比较细致全面的,她的多项状语连用的语序序列也
成为了现今汉语状语语序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后来的研究无不都是在她的基
础上进一步展开的。金立鑫的研究在方法上比较独特,可行性也比较强。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状语问题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在论述中也有涉及状语
语序的内容。如郑仁淑(1997)以探索有效提高韩国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的状语
教学模式为主旨,针对状语给韩国学生带来的困扰问题,以配价语法理论和文炼、
胡附的三重语序理论,对状语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涉及状语的分类、状语的语
义指向、状语的语序、状语的选择限制等。郭中(2007)通过对多项状语共现时
的语序及其移动的情况的描写,得出现代汉语中多项状语共现时的语序等级,在
这个语序等级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得出现代汉语中多项状语共现时的语序自由度
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