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镜子的剧透和逆袭
自从上次给王小炮的日志留言说我想学写故事之后,我就一直琢磨想写点东西出来。于是从上上个周末开始,每天笔耕不辍,坚持挤牙膏,日均产量不到一千字,终于在星期天把它写完。虽然只有五千字,没头没尾让人觉得很不爽。但好歹没有跳票,也没有写成坑,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了。
昨天我当我快要写完最后一小节的时候,才发现这结尾已经跟我设想好的那个大相径庭。没办法,我选择屈服于惯性的力量。写到此处自己已经不忍心把整个故事从头再看一遍了,想当年小学老师教写作文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各种原则被我违反地已经找不着调了。写了后面忘了前面,从这个角度说本文还是个半成品。说的Geek一点,属于原型机。
最初我想把故事设定成一个科幻小说,用一个处男作来向陪伴我渡过青春期的科幻小说们致敬。后来知道自己写不出什么够科幻的点子出来,就知难而退准备写反乌托邦小说,另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题材。事实上我确实把这故事定位为一个反乌托邦故事。反乌托邦比科幻小说更难写,因为牛逼的反乌托邦小说明显比牛逼的科幻小说更少。即使我知道自己要写反乌托邦,写到最后还是跑了调。被一边书写一边产生的情绪所影响,反乌托邦的气氛被弱化了,抒情的冲动占了上风。结尾的处理做了点妥协,最初我是打算让主人公去不成婺源的,后来变成想让他在去的过程里遇上种种麻烦,而实际到了结尾处这些都没写。我也心软了一下。
在每天挤牙膏的过程中,我顺便下了最近异军突起的迷你剧《黑镜子》看。当然是因为《黑镜子》的题材正是我成天膜拜不已的反乌托邦。我在写作的过程里或多或少都收到了点《黑镜子》的影响,至少是情绪上的。但这反而避免了我去写一个跟《黑》剧雷同的故事,可能我下意识地在绕着它走。
《黑》可能已经被网友奉为神作,但我想它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是完全来自导演自身,观众被深深震撼恰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这件伟大作品的创造。这不就是《黑》剧第一集所讲述的故事吗?每个人都在观看,分享,讨论,传播和被传播。然后一年之后有人把这件荒唐事评价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品。
那件事见不得人的事情本来不太艺术,虽然“艺术”这东西本身也是越来越让人搞不懂。还记得某年考研英语真题里有篇阅读,说的是为什么艺术到了现代显得越来越丑恶。作者就说了,进入现代文明前,人类活得累死得早,快乐对于他们是可望不可即,所以他们需要精神寄托,而他们的精神寄托——宗教又跟他们说你们这些肉体凡胎早晚都将化为尘土,成为蛆虫的美餐,只有信了上帝才能在死后得到幸福。那当时的艺术在干什么呢?艺术通过创造美丽的形象,帮助尚在尘世的人们想象一下他们可以在宗教中或者死后得到的平静与幸福。有很长一段时间艺术都是以宗教为主题的嘛。作者接下去写道,而进入现代(工业革命)社会后,创造出空前的物质财富。原先大家干活辛苦而且死得早,现在有机器干活,生病了还有阿司匹林。活得轻松又愉快。 既然活着就可以享受如此多的快乐,那我们还需要去天堂吗?所以信教的人就少了。
既然生活里充斥着唾手可得、求之不得还可以花钱买的幸福快乐,那艺术原本存在的理由就受到挑战,艺术家要吃饭,就得转变战略。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新的策略,把注意力放到了对这个世界丑恶、无意义一面的描绘上。这样艺术又有了市场和存在的意义,艺术家有了钞票和粉丝。
其实是艺术接过了几百年前牧师的工作,当你尽享尘世之欢愉时,悄悄在你耳边低语:别忘记这一切终究会过去,肉体归于尘土,灵魂堕入虚无。
我不敢说作者这么说就是对的,但是这理论帮我解释了不少现象,比如为什么曼森这样恶心的歌手。
搬运这么长一段阅读真题只是为了说明一种关于现代艺术为什么那么奇怪的解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剧第一集中会说,这个全民参与,有可能还是全球同步直播的头条猛料,也就变成一个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这段时间有一个平常很低调,不起眼的词渐渐热了起来,叫做“喜闻乐见”。这词没什么大不了啊,很通俗,在日常话语、官方话语中都是是个平庸的褒义词。但是当他出现在网上,比如人人网或者果壳网一条照片一篇文章的评论中,事情就开始起变化了。汉语里面四个字的一般都是咒语。
《黑》剧第一集《国歌》, The National Anthem,也可以翻译成国家的赞美诗。听上去就挺喜庆的。它说的就是首相被逼无奈去做一件人民喜闻乐见的事情。万人空巷的直播盛况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这么喜闻乐见的事情即使你不是变态狂也会觉得不去看实在太遗憾了吧。
三部曲的第一部辛辣戏谑。导演化身成那个绑架了公主的艺术家(艺术家干什么都是艺术),嘲讽了所有的观众,无论实在剧中还是剧外。
但是这只是对观众施展百般凌辱的开始。
片头处今天已经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界面初始化过程,那代表人类最高文明成就的黑屏幕为什么徒然裂开?第二个故事告诉你手机屏是怎么开裂的。
一千五百万的里程。画面和设定貌似最科幻的一集,它表达的状态却是最真实的,而且真实的不留一点情面。第一集导演还通过一个看似劲爆的噱头小涮了观众一把,但大家都知道这事不太可能发生。导演说:第一集笑话你没事尽分享无聊视频实在太不厚道了,这样吧,第二集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后…… ——求求你别说了好吗导演!!!我每天过的哪样的日子我自己不清楚嘛,你还变着花样来讽刺我?!每天住在盒子里面,搬砖挣钱,挣了钱又去买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买了什么你最好也买什么。但你要是不买,对着诱人的广告说不,不禁会罚钱,还要让你难受一阵子。然后这样的日子你可能要过三十或者四十年,除非意外死亡,或者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达人秀“,原来全世界达人秀的评委都是一副JB德行。——我只是在剧透而已,变着法子骂人的是导演。这剧情让人看的很难受,看到男猪脚因为被迫观看自己暗恋的女神拍的AV作品之后愤怒地冲撞那个由黑镜子组成的小屋墙壁时,我已经在盼着这个操蛋的世界最好早点毁灭。当屏幕上的广告变得闪烁和扭曲,黑镜子碎了。
第二集给每个观看过此片的观众造成的伤害不亚于生活本身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每个人都中枪了。
“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
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
“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
…………
“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
“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吗?”
…………
“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矫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样
呢?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
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
上面这一段话摘自《理想国》,也就是经典的“洞穴囚徒”寓言。
当我们被捆上手脚,只能直愣愣地望着前面的黑镜子时,真实与虚拟的分野已经失去意义。
导演真是鬼畜啊。
导演他也知道自己很坏,这么嘲讽观众太不留情面了,为了照顾收视率,第三集讲了一个充满怀念意味的抒情故事。呵呵,说到怀念作为南京人最近需要怀念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我也很想有一个像第三集里面那样的记忆卡,存着你个人的全部历史。第三集的故事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屈辱,我们又从被批斗的位置回到了看客的位置来欣赏一个戏剧。既然又放松起来,难免要吐糟一下。为什么记忆块被挖出来就会丢失掉所有的记忆呢?大脑本身记不住东西吗?难道男主角把记忆块挖出来就能完全失忆,忘掉自己戴着绿帽连儿子都不是自己的吗?
吐糟完毕。记忆如此美妙,不应该如剧中那样不堪。
反乌托邦题材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这次又借迷你剧在全世界火一把。反乌托邦题材再次爆红,引得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恰好是在非死不可、推特、新浪围脖和淫淫网与现实生活越发密不可分的今天。一个乌托邦已经降临,谁也不能回避。生活在自己编造的科幻故事里,感觉还真蛋疼。
时候不早了,写完收功。前几天和管牧华的一些聊天给了我吐糟的灵感,最后以苏格拉底最有名的一句祝酒辞来收场吧“我去死,你们去活,至于哪个更好,唯有神知道。”
昨天我当我快要写完最后一小节的时候,才发现这结尾已经跟我设想好的那个大相径庭。没办法,我选择屈服于惯性的力量。写到此处自己已经不忍心把整个故事从头再看一遍了,想当年小学老师教写作文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各种原则被我违反地已经找不着调了。写了后面忘了前面,从这个角度说本文还是个半成品。说的Geek一点,属于原型机。
最初我想把故事设定成一个科幻小说,用一个处男作来向陪伴我渡过青春期的科幻小说们致敬。后来知道自己写不出什么够科幻的点子出来,就知难而退准备写反乌托邦小说,另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题材。事实上我确实把这故事定位为一个反乌托邦故事。反乌托邦比科幻小说更难写,因为牛逼的反乌托邦小说明显比牛逼的科幻小说更少。即使我知道自己要写反乌托邦,写到最后还是跑了调。被一边书写一边产生的情绪所影响,反乌托邦的气氛被弱化了,抒情的冲动占了上风。结尾的处理做了点妥协,最初我是打算让主人公去不成婺源的,后来变成想让他在去的过程里遇上种种麻烦,而实际到了结尾处这些都没写。我也心软了一下。
在每天挤牙膏的过程中,我顺便下了最近异军突起的迷你剧《黑镜子》看。当然是因为《黑镜子》的题材正是我成天膜拜不已的反乌托邦。我在写作的过程里或多或少都收到了点《黑镜子》的影响,至少是情绪上的。但这反而避免了我去写一个跟《黑》剧雷同的故事,可能我下意识地在绕着它走。
《黑》可能已经被网友奉为神作,但我想它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是完全来自导演自身,观众被深深震撼恰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这件伟大作品的创造。这不就是《黑》剧第一集所讲述的故事吗?每个人都在观看,分享,讨论,传播和被传播。然后一年之后有人把这件荒唐事评价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品。
那件事见不得人的事情本来不太艺术,虽然“艺术”这东西本身也是越来越让人搞不懂。还记得某年考研英语真题里有篇阅读,说的是为什么艺术到了现代显得越来越丑恶。作者就说了,进入现代文明前,人类活得累死得早,快乐对于他们是可望不可即,所以他们需要精神寄托,而他们的精神寄托——宗教又跟他们说你们这些肉体凡胎早晚都将化为尘土,成为蛆虫的美餐,只有信了上帝才能在死后得到幸福。那当时的艺术在干什么呢?艺术通过创造美丽的形象,帮助尚在尘世的人们想象一下他们可以在宗教中或者死后得到的平静与幸福。有很长一段时间艺术都是以宗教为主题的嘛。作者接下去写道,而进入现代(工业革命)社会后,创造出空前的物质财富。原先大家干活辛苦而且死得早,现在有机器干活,生病了还有阿司匹林。活得轻松又愉快。 既然活着就可以享受如此多的快乐,那我们还需要去天堂吗?所以信教的人就少了。
既然生活里充斥着唾手可得、求之不得还可以花钱买的幸福快乐,那艺术原本存在的理由就受到挑战,艺术家要吃饭,就得转变战略。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新的策略,把注意力放到了对这个世界丑恶、无意义一面的描绘上。这样艺术又有了市场和存在的意义,艺术家有了钞票和粉丝。
其实是艺术接过了几百年前牧师的工作,当你尽享尘世之欢愉时,悄悄在你耳边低语:别忘记这一切终究会过去,肉体归于尘土,灵魂堕入虚无。
我不敢说作者这么说就是对的,但是这理论帮我解释了不少现象,比如为什么曼森这样恶心的歌手。
搬运这么长一段阅读真题只是为了说明一种关于现代艺术为什么那么奇怪的解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剧第一集中会说,这个全民参与,有可能还是全球同步直播的头条猛料,也就变成一个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这段时间有一个平常很低调,不起眼的词渐渐热了起来,叫做“喜闻乐见”。这词没什么大不了啊,很通俗,在日常话语、官方话语中都是是个平庸的褒义词。但是当他出现在网上,比如人人网或者果壳网一条照片一篇文章的评论中,事情就开始起变化了。汉语里面四个字的一般都是咒语。
《黑》剧第一集《国歌》, The National Anthem,也可以翻译成国家的赞美诗。听上去就挺喜庆的。它说的就是首相被逼无奈去做一件人民喜闻乐见的事情。万人空巷的直播盛况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这么喜闻乐见的事情即使你不是变态狂也会觉得不去看实在太遗憾了吧。
三部曲的第一部辛辣戏谑。导演化身成那个绑架了公主的艺术家(艺术家干什么都是艺术),嘲讽了所有的观众,无论实在剧中还是剧外。
但是这只是对观众施展百般凌辱的开始。
片头处今天已经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界面初始化过程,那代表人类最高文明成就的黑屏幕为什么徒然裂开?第二个故事告诉你手机屏是怎么开裂的。
一千五百万的里程。画面和设定貌似最科幻的一集,它表达的状态却是最真实的,而且真实的不留一点情面。第一集导演还通过一个看似劲爆的噱头小涮了观众一把,但大家都知道这事不太可能发生。导演说:第一集笑话你没事尽分享无聊视频实在太不厚道了,这样吧,第二集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后…… ——求求你别说了好吗导演!!!我每天过的哪样的日子我自己不清楚嘛,你还变着花样来讽刺我?!每天住在盒子里面,搬砖挣钱,挣了钱又去买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买了什么你最好也买什么。但你要是不买,对着诱人的广告说不,不禁会罚钱,还要让你难受一阵子。然后这样的日子你可能要过三十或者四十年,除非意外死亡,或者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达人秀“,原来全世界达人秀的评委都是一副JB德行。——我只是在剧透而已,变着法子骂人的是导演。这剧情让人看的很难受,看到男猪脚因为被迫观看自己暗恋的女神拍的AV作品之后愤怒地冲撞那个由黑镜子组成的小屋墙壁时,我已经在盼着这个操蛋的世界最好早点毁灭。当屏幕上的广告变得闪烁和扭曲,黑镜子碎了。
第二集给每个观看过此片的观众造成的伤害不亚于生活本身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每个人都中枪了。
“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
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
“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
…………
“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
“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吗?”
…………
“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矫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样
呢?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
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
上面这一段话摘自《理想国》,也就是经典的“洞穴囚徒”寓言。
当我们被捆上手脚,只能直愣愣地望着前面的黑镜子时,真实与虚拟的分野已经失去意义。
导演真是鬼畜啊。
导演他也知道自己很坏,这么嘲讽观众太不留情面了,为了照顾收视率,第三集讲了一个充满怀念意味的抒情故事。呵呵,说到怀念作为南京人最近需要怀念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我也很想有一个像第三集里面那样的记忆卡,存着你个人的全部历史。第三集的故事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屈辱,我们又从被批斗的位置回到了看客的位置来欣赏一个戏剧。既然又放松起来,难免要吐糟一下。为什么记忆块被挖出来就会丢失掉所有的记忆呢?大脑本身记不住东西吗?难道男主角把记忆块挖出来就能完全失忆,忘掉自己戴着绿帽连儿子都不是自己的吗?
吐糟完毕。记忆如此美妙,不应该如剧中那样不堪。
反乌托邦题材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这次又借迷你剧在全世界火一把。反乌托邦题材再次爆红,引得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恰好是在非死不可、推特、新浪围脖和淫淫网与现实生活越发密不可分的今天。一个乌托邦已经降临,谁也不能回避。生活在自己编造的科幻故事里,感觉还真蛋疼。
时候不早了,写完收功。前几天和管牧华的一些聊天给了我吐糟的灵感,最后以苏格拉底最有名的一句祝酒辞来收场吧“我去死,你们去活,至于哪个更好,唯有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