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钧访谈摘录几条
我玩的就是「意境」这一样东西而已。另外,我坚信、坚持音乐必须要有 magic,要有魔力。 音乐绝对不是音符乐理声响技巧技术。古人如司空图等不是极端强调「象外」吗?清朝的戴醇士也说:「笔墨在景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今天我们太容易被科技冲昏了头,而失去大方向。
我不在乎音乐不音乐。我自己都不叫它音乐,别人又如何能用传统价值评断它?要肯定/否定一件录音品,只有说它是有意思/没意思。我追求的,是一个听的态度。在这个态度之下,一件东西是否是属於我的,是否是我所作,完全不重要,我不想拥有任何东西。我要的是,呈现我耳朵或心中所听到的,让其他的有心人也能听到。当然这前到後两点之间,我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心力。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在於一个已定形、被肯定的艺类中创造出新艺术物件,而是在创造出新艺术种类。
原创说穿了就是新鲜;摸清楚什麽是别人已作过的,而不再去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就可以得到新鲜。这种声音不曾存在过,所以我才致力於它的研发,不然也不会引起我的兴趣。原创性也可说来自我在电脑软硬体上不断的实验、追寻。至於声音素材的本身,不能说有何特别,都是我们平常毫不注意的普通话、被世人遗忘了的戏台上的念词儿而已。
那个,加上古中国大量的乐论,文论,画论,禅典,佛经,古画,先秦诸子,等等,是我永恒的灵感泉源;换句话说,我心绝对不是在面前的这一堆一堆新出版唱片上的。整个古中国的艺术史除了告诉我们意境的重要外,更明白训示我们,即使在古代,艺术家们是多麽积极地研发创新大胆突破。古人的前卫和原创是我们完全无知漠视的,完全没继承到的。关於这点,我们根本没脸面对祖宗。
在某种程度上,我只是声响的旁观者,体育教练,加油的啦啦队。我没有什麽作曲手法。其实,「造境」,用人脑创新意境,用耳朵找新意境,才是我的作曲手法。现在全世界音乐家用的软硬体器材全都一样,因此手上的把戏都一样,所以在作声音艺术时,真正的手法是耳朵的取舍,听音的态度,是听力,耳力。
爵士乐是一种能量,要叫它作一种 swing 或是 groove 都可以。它是有节制的自由的象徵。它是一种吗啡,一种瘾。它内含了高度浓缩过的黑人精力,服之能有提神补肾等功用。它是少数活的音乐,真正的活的,不是照谱重弹的。它的真正精神在即兴演奏,和永不停止的对原创的要求。即兴就是高度技巧与作曲能力的结合。原创就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向前冲,每个乐手并须有自己的风格 (do your own thing),不然不能成一家。它是强者的音乐,能分辨艺术家与乐匠的音乐,是乐工照妖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爵士乐的发展史上没有停滞不前,或是回头复古的任何例子。大概没人这麽想过,其实爵士乐跟中国戏曲很多方面很像。看看戏曲发展,尤其是京戏兴起後,凡是技艺高超的,每人必自创一格,自成一派。没听说过光学某人仿某人的。如此的长年不断向前发展。而到现在唱戏的能稍微学得像某人某派就已不错了,还能要求有突出的自我风格?这说明了京戏这个剧种现在处於什麽历史阶段上?爵士乐不是一样的吗?另外,听戏和听爵士乐,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情况。是一种摸索、发现、追寻的过程。它们都不是很轻易能入门的,必须要自己摸索三五年,至少。而戏迷乐迷同样有的捧角,捧流派等现象,也说明了,听爵士乐听戏都是一种品味的培养。
你提到的当作生活态度其实并没有错。摇滚乐、重金属、Punk、Techno 里玩的也就是生活态度,前卫音乐也是一样。多少人放西洋歌剧实际上是在借那种生活调调儿助兴。或许音乐全都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人若真的听进了 keith jarrett,懂了 john cage ,那真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完全改变,那影响绝不只是音乐品味爱好上的。我想同一种音乐能被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态度去听是正常的。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真正有心的听者必须认识到凡事都不只是它的表象外层而已。就像今天在实际消费上来看,西洋古典乐其实不过是大众的流行歌曲罢了,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掉巴哈、贝多芬、史特拉汶斯基是当时的前卫音乐艺术音乐的本质。不可因噎废食。听爵士乐也是一样的情况,能挖得多深全看听的人。境界可以说没有高低之分,但绝对有深浅之别吧。
对我来说「认知」比创作表现重要太多;我有极强的认知欲。很庆幸当初没有进音乐系,因为不想跟任何人学音乐(除了 Eloy 和 Ranta 外,他们是一种音乐人格的模范,要学也不是学技术)。音乐对我来说是太神圣/神秘/神奇的,有如宗教。宗教应该是个人与神/神性之间的事,不该有中介人。对我个人而言,音乐不能变成课程,不可变成职业,要不然就完了。原创音乐也必须是脆弱的,危险的,有争议的,不可预测的。
全文见: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205783.htm
我不在乎音乐不音乐。我自己都不叫它音乐,别人又如何能用传统价值评断它?要肯定/否定一件录音品,只有说它是有意思/没意思。我追求的,是一个听的态度。在这个态度之下,一件东西是否是属於我的,是否是我所作,完全不重要,我不想拥有任何东西。我要的是,呈现我耳朵或心中所听到的,让其他的有心人也能听到。当然这前到後两点之间,我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心力。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在於一个已定形、被肯定的艺类中创造出新艺术物件,而是在创造出新艺术种类。
原创说穿了就是新鲜;摸清楚什麽是别人已作过的,而不再去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就可以得到新鲜。这种声音不曾存在过,所以我才致力於它的研发,不然也不会引起我的兴趣。原创性也可说来自我在电脑软硬体上不断的实验、追寻。至於声音素材的本身,不能说有何特别,都是我们平常毫不注意的普通话、被世人遗忘了的戏台上的念词儿而已。
那个,加上古中国大量的乐论,文论,画论,禅典,佛经,古画,先秦诸子,等等,是我永恒的灵感泉源;换句话说,我心绝对不是在面前的这一堆一堆新出版唱片上的。整个古中国的艺术史除了告诉我们意境的重要外,更明白训示我们,即使在古代,艺术家们是多麽积极地研发创新大胆突破。古人的前卫和原创是我们完全无知漠视的,完全没继承到的。关於这点,我们根本没脸面对祖宗。
在某种程度上,我只是声响的旁观者,体育教练,加油的啦啦队。我没有什麽作曲手法。其实,「造境」,用人脑创新意境,用耳朵找新意境,才是我的作曲手法。现在全世界音乐家用的软硬体器材全都一样,因此手上的把戏都一样,所以在作声音艺术时,真正的手法是耳朵的取舍,听音的态度,是听力,耳力。
爵士乐是一种能量,要叫它作一种 swing 或是 groove 都可以。它是有节制的自由的象徵。它是一种吗啡,一种瘾。它内含了高度浓缩过的黑人精力,服之能有提神补肾等功用。它是少数活的音乐,真正的活的,不是照谱重弹的。它的真正精神在即兴演奏,和永不停止的对原创的要求。即兴就是高度技巧与作曲能力的结合。原创就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向前冲,每个乐手并须有自己的风格 (do your own thing),不然不能成一家。它是强者的音乐,能分辨艺术家与乐匠的音乐,是乐工照妖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爵士乐的发展史上没有停滞不前,或是回头复古的任何例子。大概没人这麽想过,其实爵士乐跟中国戏曲很多方面很像。看看戏曲发展,尤其是京戏兴起後,凡是技艺高超的,每人必自创一格,自成一派。没听说过光学某人仿某人的。如此的长年不断向前发展。而到现在唱戏的能稍微学得像某人某派就已不错了,还能要求有突出的自我风格?这说明了京戏这个剧种现在处於什麽历史阶段上?爵士乐不是一样的吗?另外,听戏和听爵士乐,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情况。是一种摸索、发现、追寻的过程。它们都不是很轻易能入门的,必须要自己摸索三五年,至少。而戏迷乐迷同样有的捧角,捧流派等现象,也说明了,听爵士乐听戏都是一种品味的培养。
你提到的当作生活态度其实并没有错。摇滚乐、重金属、Punk、Techno 里玩的也就是生活态度,前卫音乐也是一样。多少人放西洋歌剧实际上是在借那种生活调调儿助兴。或许音乐全都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人若真的听进了 keith jarrett,懂了 john cage ,那真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完全改变,那影响绝不只是音乐品味爱好上的。我想同一种音乐能被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态度去听是正常的。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真正有心的听者必须认识到凡事都不只是它的表象外层而已。就像今天在实际消费上来看,西洋古典乐其实不过是大众的流行歌曲罢了,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掉巴哈、贝多芬、史特拉汶斯基是当时的前卫音乐艺术音乐的本质。不可因噎废食。听爵士乐也是一样的情况,能挖得多深全看听的人。境界可以说没有高低之分,但绝对有深浅之别吧。
对我来说「认知」比创作表现重要太多;我有极强的认知欲。很庆幸当初没有进音乐系,因为不想跟任何人学音乐(除了 Eloy 和 Ranta 外,他们是一种音乐人格的模范,要学也不是学技术)。音乐对我来说是太神圣/神秘/神奇的,有如宗教。宗教应该是个人与神/神性之间的事,不该有中介人。对我个人而言,音乐不能变成课程,不可变成职业,要不然就完了。原创音乐也必须是脆弱的,危险的,有争议的,不可预测的。
全文见: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205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