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的烦恼
二代的烦恼
刚打开新浪的“个人中心”,就看见两篇关于二代的文章,一个说东西来的太容易,不容易的也学会了避开;另一个讲很多名建筑师的家庭,后代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名家。这立刻让我想到了龙应台和她写的那本《孩子你慢慢来》,一个出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自己的孩子却并非荣耀,她给他解释,早上的操场上,有人跑步,也有人散步,每个人只是在不同的轨道上。
这个比喻很妙,但她的混血大儿子威廉却感到“好笑”,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在后面走,这不是说两者之间的那道鸿沟吗?
下午我参加《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陈坤)的读书会,讨论的时候,进来了几个从上海骑车进藏途经武汉的驴友,其中一个叫大餐的回忆,路上会有骑着电动车的人追上他,和他攀谈,同行一阵。可是我想,若是一个走路的人,恐怕他就很难追上这个大餐了。
当然,除非这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停下来,而这不正如龙应台停下事务,耐心和她的儿子通过写信来“对话”吗?可一旦她启程,就不会和希望去动物园洗河马儿子有一样的节奏了。(龙应台在这里虽然“停顿”,却出了那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这也算不上停步。)
在这些进藏的驴友中有一名女孩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说自己先坐火车到了武汉,然后再骑行,她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惊讶道:“你不是回来了吗?”显然,这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孩子只是刚刚开始。从这方面讲,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对话,未尝不是一个母亲的相似行为。
这让我想到在讲座中,我们的主持人引用了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中的话,其中有罗斯金的一句很妙:“我宁愿教我的学生绘画,从而让他们热爱自然。而不会教他们盯着自然。”(“对美的拥有”章)同时还有一句帕斯尔卡富有哲思,他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的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习惯”章)。
关于这一点,扬之水在她的日记里谈到一则关于梵澄先生“入党”的趣闻:“说起名利,先生说,我要是求名,早就入党了,刚回国的时候,贺麟就劝我,写个申请书入党吧,像你这样的,哪里找去呢。可我不。贺麟是风云守道,有风云之气,但仍守道;我是守道而已。”(1993年,11月29日,星期三)
另有详述在11月4日,周三:“贺麟是有风云之气的。”“那么先生也是有的了?”“我可没有,我只有浩然之气。”“那鲁迅先生有。”“对,那是大大的风云之气。”随便聊了一会,不知怎么又聊到王湘绮,说起他的那一回“齐河亱雪”,我说:“王湘绮是有风云之气的。”“对,但‘齐河夜雪’一事,可见他‘风云守道’。”这一下又转到贺麟,“贺麟晚年入党了,我还开玩笑地写了一封信”,接着就背诵那封信的内容,但先生的乡音却不能字字句句听得明白,大略为:“甫闻入党,惊喜非常,当以吃香酥鸡、喝味美思酒为贺……”他说,我们聚在一起,常以吃香酥鸡、喝味美思酒为乐,“这自然是开玩笑了,这就是老朋友的好处。”
梵澄先生是一个可以在寂寞的时候看书、画画的人,是为不染“风云之气”。但我们是出去好呢?还是就如诗人讲的身边自有乐趣?对于有点家庭背景的贵二代,要么如贾宝玉消极幻漫,不求功名,要么似赵孟頫更上层楼,引领一代。这个在《红楼梦》的开篇,已借贾雨村的口说了出来。这个问题,多少和个人的性情有关。当两个不同性情或不同道上修行的人相遇,此如鲁迅兄弟,就很难对话了,用我们很多男士爱说的是“不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或女生爱说的“没有共同语言”。龙应台与儿子威廉也大约如斯!
然而,还有一个可循的规律,往往生于强人之后,相比长者的风云雄劲,弟弟们正如曹植、苏辙、周作人等都选择了“小清新” 的风格。可此辈人也许是幸运的,无须大担当,可以调素情阅金经,把酒弄月。
同时,前辈的恩泽还是可以诱导后来者的,在《细说三国》里,黎东方甚至把袁世凯的老家追溯到袁绍的生养之地。同样,三国的北海孔融更是得到了作为孔子 “二十世孙” 的荫护。即便是现今,“提名道姓”在我们这个有祖先尊崇的国度,仍然是被视为不礼貌的;相反,“名门之后”却被人津津乐道!
龙应台显然并非名门,“强势”的她在回忆父亲送她上学时,讲到父亲因为是骑着自行车,就不在学校门口等待,父女的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别,对照强烈。然而龙家几代人,是否还会能出现她这样的女强人?那就难说了。但有两点不可否认:她的成功和自己密切相关,另外她的恩泽也不会烟消云散。至于是否会出现“下一个龙旋风”,那要看后人的“造化”,这个强求不来!故而,我们说营建要“因地制宜”,育人要“因材施教”。
若是能提早的认识到自己的“特性”,对症下药,用我刘叔的话讲,就是做到“扬长避短”,那就善莫大焉!是“风云守道”,还是“守道而已”?是太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还是老杜的“平生稷契心,致君尧舜上”?这都得像中医那样“辨症施治”!
2012-3-18,筑思于汉口
刚打开新浪的“个人中心”,就看见两篇关于二代的文章,一个说东西来的太容易,不容易的也学会了避开;另一个讲很多名建筑师的家庭,后代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名家。这立刻让我想到了龙应台和她写的那本《孩子你慢慢来》,一个出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自己的孩子却并非荣耀,她给他解释,早上的操场上,有人跑步,也有人散步,每个人只是在不同的轨道上。
这个比喻很妙,但她的混血大儿子威廉却感到“好笑”,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在后面走,这不是说两者之间的那道鸿沟吗?
下午我参加《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陈坤)的读书会,讨论的时候,进来了几个从上海骑车进藏途经武汉的驴友,其中一个叫大餐的回忆,路上会有骑着电动车的人追上他,和他攀谈,同行一阵。可是我想,若是一个走路的人,恐怕他就很难追上这个大餐了。
当然,除非这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停下来,而这不正如龙应台停下事务,耐心和她的儿子通过写信来“对话”吗?可一旦她启程,就不会和希望去动物园洗河马儿子有一样的节奏了。(龙应台在这里虽然“停顿”,却出了那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这也算不上停步。)
在这些进藏的驴友中有一名女孩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说自己先坐火车到了武汉,然后再骑行,她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惊讶道:“你不是回来了吗?”显然,这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孩子只是刚刚开始。从这方面讲,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对话,未尝不是一个母亲的相似行为。
这让我想到在讲座中,我们的主持人引用了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中的话,其中有罗斯金的一句很妙:“我宁愿教我的学生绘画,从而让他们热爱自然。而不会教他们盯着自然。”(“对美的拥有”章)同时还有一句帕斯尔卡富有哲思,他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的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习惯”章)。
关于这一点,扬之水在她的日记里谈到一则关于梵澄先生“入党”的趣闻:“说起名利,先生说,我要是求名,早就入党了,刚回国的时候,贺麟就劝我,写个申请书入党吧,像你这样的,哪里找去呢。可我不。贺麟是风云守道,有风云之气,但仍守道;我是守道而已。”(1993年,11月29日,星期三)
另有详述在11月4日,周三:“贺麟是有风云之气的。”“那么先生也是有的了?”“我可没有,我只有浩然之气。”“那鲁迅先生有。”“对,那是大大的风云之气。”随便聊了一会,不知怎么又聊到王湘绮,说起他的那一回“齐河亱雪”,我说:“王湘绮是有风云之气的。”“对,但‘齐河夜雪’一事,可见他‘风云守道’。”这一下又转到贺麟,“贺麟晚年入党了,我还开玩笑地写了一封信”,接着就背诵那封信的内容,但先生的乡音却不能字字句句听得明白,大略为:“甫闻入党,惊喜非常,当以吃香酥鸡、喝味美思酒为贺……”他说,我们聚在一起,常以吃香酥鸡、喝味美思酒为乐,“这自然是开玩笑了,这就是老朋友的好处。”
梵澄先生是一个可以在寂寞的时候看书、画画的人,是为不染“风云之气”。但我们是出去好呢?还是就如诗人讲的身边自有乐趣?对于有点家庭背景的贵二代,要么如贾宝玉消极幻漫,不求功名,要么似赵孟頫更上层楼,引领一代。这个在《红楼梦》的开篇,已借贾雨村的口说了出来。这个问题,多少和个人的性情有关。当两个不同性情或不同道上修行的人相遇,此如鲁迅兄弟,就很难对话了,用我们很多男士爱说的是“不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或女生爱说的“没有共同语言”。龙应台与儿子威廉也大约如斯!
然而,还有一个可循的规律,往往生于强人之后,相比长者的风云雄劲,弟弟们正如曹植、苏辙、周作人等都选择了“小清新” 的风格。可此辈人也许是幸运的,无须大担当,可以调素情阅金经,把酒弄月。
同时,前辈的恩泽还是可以诱导后来者的,在《细说三国》里,黎东方甚至把袁世凯的老家追溯到袁绍的生养之地。同样,三国的北海孔融更是得到了作为孔子 “二十世孙” 的荫护。即便是现今,“提名道姓”在我们这个有祖先尊崇的国度,仍然是被视为不礼貌的;相反,“名门之后”却被人津津乐道!
龙应台显然并非名门,“强势”的她在回忆父亲送她上学时,讲到父亲因为是骑着自行车,就不在学校门口等待,父女的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别,对照强烈。然而龙家几代人,是否还会能出现她这样的女强人?那就难说了。但有两点不可否认:她的成功和自己密切相关,另外她的恩泽也不会烟消云散。至于是否会出现“下一个龙旋风”,那要看后人的“造化”,这个强求不来!故而,我们说营建要“因地制宜”,育人要“因材施教”。
若是能提早的认识到自己的“特性”,对症下药,用我刘叔的话讲,就是做到“扬长避短”,那就善莫大焉!是“风云守道”,还是“守道而已”?是太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还是老杜的“平生稷契心,致君尧舜上”?这都得像中医那样“辨症施治”!
2012-3-18,筑思于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