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幡动,仁者心动-2012年安藤忠雄“亚洲的时代”上海万人讲演笔记(原创)
“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安藤忠雄
早在19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大胆预言“文学将杀死建筑。”(出自巴黎圣母院)这句句子最终在100多年后成为《文景》2005年8月刊的一篇论文标题。文章指出在印刷术得到成熟应用之前,只有极少作者的作品得以流传,且这种流传都是在政府的监督下完成的。事实上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关于艺术创作的先进技术,资源统统是汇聚在教堂这个大熔炉内的。米开朗基罗成名前当过教堂的石匠,拉斐尔则是给教堂画玻璃,教堂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可以真正自由表达世俗生活的宗教避难所。“思想只能刻在叫做教堂的石头书上。它若不托付于教堂的建筑物,而是鲁莽地采取书本的形式,就会在广场上被刽子手们付之一炬。”然而印刷术这玩意儿的成熟运用使得当时个人的思想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自由的传播,于是乎其他艺术也就不需要依附于建筑的存在了。那么当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核裂变”发生后,当建筑离开了音乐、雕塑和绘画后,当被称为建筑史上最后一位英雄的勒柯布西耶永远的离开我们后,建筑又变成了什么样?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又应该变成什么样?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奔驰文化中心-2012安藤忠雄“亚洲的时代”上海万人讲演的现场。
作为当今世界仍然在世的享有最高声誉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其实已过古稀之年,从二十多岁入行至今已过五十余载。他曾经学习过一些美术和建筑的专业课程,但却从未上过大学。目测170CM的身高站在文化中心的讲台上并不起眼,虽然声音沙哑,看上去却精神矍铄,想必要应付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保持强健的体魄是必不可少的。老爷子今天穿着一件深绿色的圆领毛衣套着一件款式老旧的灰色西装谋杀菲林,不对!是谋杀记忆卡无数。今天的主持人是中日之桥的老牌主持吴四海先生,穿着入时,风度翩翩。在短暂的暖场过后,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泉裕泰先生做了致辞,大意是庆贺今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看着不停闪烁的闪光灯,我恍然间发现了其中竟有些许的喜剧性。不少观众们花钱买了票入场,认为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应该享受服务的消费者。听说消费者是上帝,于是不免赞赏起自己的品位和迷恋起自己现在所在享受的时刻来。既然无法将它延长至永恒,但至少可以通过影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的回味(二次消费)。这种情结类似于艺术上的木乃伊情结,为了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人们创造了音乐;为了展示自己听到的故事,人们编排了戏剧;为了表现自己看到的东西,人们又发明了绘画和雕塑。乃至台上吴四海所言的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意思。卡片照相机的普及使个体的记录愿望得到了满足,于是就经常看到闪光灯无数的场面,富有喜剧性的是按闪光灯的人虽然隐约知道拍下的照片并不能使快乐永恒,也不能让自己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却容易陷入自己与被拍摄对象通过拍摄建立起某种关系,树立起自己某种能力的错觉之中。这种错觉就好像热衷于购买运动装备的体育迷们,觉得那样似乎自己也得到了代言该装备明星的部分能力一般荒诞。本质上看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幻想的空间和时间(其实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人真的CARE这些自己拍出的照片,因为拍摄的角度与语言都是从自己私密个人欲望的投射中延伸的)。
当然我并没有兴趣道貌岸然的指责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道德问题不是我关心的(五千年前的许多道德在今天看来早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反人性的)。我关心的是这种个体拍摄的行为,带动了群体行的拍摄活动,演出往往变成了半场拍照秀,而表演或是讲演的核心的方式与内容反倒是少有人关心了。据我观察,今天9.5成的上座率中记笔记或是做录音的观众算是寥寥了。
泉裕泰总领事的致辞着重提到了安藤忠雄设计了上海的保利剧院,上海建筑文化中心,三亚半山半岛美术馆等在中国的建筑,官方僵硬的口吻曾经让我一度腹黑的想到安藤这回来是不是主要为了寻找新的合作项目?
好在事后发现恐怕倒也未必。
中方致辞人的缺席让讲演直接进入到了安藤忠雄先生和御用翻译马卫东先生一讲一译的环节。讲演从一张正中写着70亿背景为一张张穿着各个不同民族服饰的亚洲面孔相片开始。(这种不同层次,人数众多的讲演自然不比期望能讲太多专业性的东西,另外我注意到放PPT的电脑是Acer的~哈哈)。讲演从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提到2012年世界人口将达70亿,而1900年这个数字仅为16亿。而上海、巴黎、纽约、东京四个国际大都市的基础布局都在1850年左右就完成:
上海-1842年,核心布局以外滩为城市中心向外辐射
巴黎-1853年,拿破仑三世奥斯曼公爵规划的以凯旋门门洞为直线中轴分割成的左右两部分
纽约-1857年,以矩形中央公园绿地为中心,被四面高层建筑群所包围
东京-186X年(时间没来得及记,但在1923年9月1日的大地震及1945年二战的洗礼后原有的布局已全部灭绝,当晚11点地震,而12点在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建筑史上的又一传奇设计建造的酒店晚会却毫发无损)
安藤忠雄接着降到其实大阪的绿化因为开采矿产等原因有很多荒芜的死角,而思考如何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现代人关心的重要课题。
话锋一转,PPT换到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
安藤忠雄坦言这是第一次让他感受到巨大冲击的作品,而后他自己设计了一座教堂,这做教堂将墙壁凿出十字,让人们在其中做一些思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光十字教堂。
有趣的是安藤提到这座教堂设计时的本意是不打算在凿出的十字空间上装置玻璃,但因为教堂的神职人员认为冬天会太冷被迫安上了玻璃。于是乎他接下来干脆设计了一座全开放式没有玻璃的教堂。
以一个外行的眼光来看,朗香教堂和光十字教堂除了显而易见的出色视觉表现力之外,光十字教堂在墙面开凿这么大口子所导致的重力分配问题以及朗香教堂不规则窗体开口的角度和分布位置问题,想来应当是突破了一些专业的技术问题才得以实现。这种突破性对未来其他建筑建造技术和理念也提供了一种推进和革新方案。光十字教堂是否应该装置玻璃的争论其实指涉出了建筑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实用性与创造性的矛盾。
光十字教堂的设计理念,从外行的角度我想可以用《建筑师》2003年第4期上刊登的一段话作为解读或者过度解读:
建筑诗哲路易康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侍女走上去对她说:“小姐,小姐,朝外面看呀,看看上帝创造的奇迹。”但小姐说:“是的,是的,但要朝里边看,能看见上帝本身。”
外面与里面指的是什么?是指自然(上帝)创造的奇迹还是只建筑师人工创造的建筑?
在康看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
关于那自然的不可度量的世界-那山、那树、那风,他只能心向往之,他愿意相信他所建造的房间也可以自成世界。在这里即不存在人工对自然政府的野心,也不存在人类对自然恭顺的谦卑,它们并行不悖……
内与外还可能表达的是对直观的感觉与思想向内的思考。
“倚重感觉,远离思想”
这是康的建议。
但他同时又警告我们:
“停留于感觉,远离思想,意味着一事无成。”
所以,康强调的是倚重却不停留于感觉。
于是他说:
“思想是感觉加秩序的体现。
“合理利用自然的资源,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顺应自然的规律。”我想也与安藤忠雄开篇提到的地球人口70亿相呼应。而接下来的这张幻灯片似乎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左半边部分框入的自然景物与右半边的人造设施所起到的“互文”效果与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名作《奇遇》里那个激动人心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安东是强调人与人关系的疏离,而安藤则可能是表现人与大自然(上帝)的并行不悖。
众所周知,建筑由于其特殊性,既要考虑造型和线条上的创造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功能性和牢固性让人舒适的居住。其实绘画也长期被写实主义(尽可能的复制现实)和表现主义(重在刻画氛围和情绪,视觉表现力天马行空,夸张或充满幻想)两条路线所困扰(直到照相机的出现彻底结束了这一争论)。既然艺术又不能当饭吃,那到底有什么用?
面对这样的疑问,导演杨德昌在《一一》中给出了这样的两种答案,念中学的姐姐婷婷学习音乐,有些过于理想主义,她喜欢做梦,渴望用自己的幻想来逃避世界的丑恶和庸俗。8岁的弟弟洋洋则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情,甚至在挨老师批评时,有勇气用“你只是听别人乱说,又没有自己看见”来回击。洋洋虽然小,却已经意识到了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每个人所看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他向爸爸问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
婷婷渴望通过艺术所营造的幻想世界来消解自己的痛苦,“如果电影跟过生活一样,那谁还会想去看电影啊?过生活就好啦。”再看洋洋,他拍的第一张照片是为了向妈妈证实“这里有”蚊子咬我“;而后,他开始拍遇到的人的后背,自己解释说是为了让他们看”他们看不到的自己”。一语道破我们最看不清的恰恰是离我们最近的人,恰恰是环绕在我们周遭的事物。
这两种路线在艺术上具体化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性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来决定最终价值(例如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这一种倾向成为在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学上曾经占过短时期的优势),另一种则认为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是在于一种对与自然关系,与自我关系或是社会现实本质上的探索。(当然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传媒工具,可以用于煽动政治或者批判现实。例如1945年二战后短暂风光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虽然我个人和杨德昌一样倾向于第二种价值评判标准,但同时也认识到想要长期保持优越的创作条件和创作资源,向愉悦观众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也是无法避免(除非您有像福楼拜那样的家庭条件)。只有把握好这样折中的取舍才能避免伍迪艾伦那样日子是过的风光无两,然而作品始终是冷饭一炒再炒。或者杨德昌那种创造出优秀作品,结果却无人愿意发行的窘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讲演紧接着讲到日本有很多小岛因为过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现在寸草不生的荒芜境地。有位日本大公司的社长找到安藤希望他将其中一座叫做Naoshima的小岛打造为郁郁葱葱的文化之岛。于是他们在当年栽下了25万株10-20公分不等的植被。十年之后,2003年终于成为了一座绿色的文化之岛。要恢复被破坏的大自然真的很不容易,安藤接下来还介绍了岛上汇集的多样艺术,包括草间弥生的作品南瓜雕塑,也介绍了这位年逾九十仍然充满创作活力的艺术家。另外还幽默的介绍了只做圆形作品的理查德龙(圆形审美这点阿尔莫多瓦倒和他有点像)
安藤提到还在Naoshima岛上建造了一个地下美术馆,美术馆的采光完全依靠地表射入的自然光,美术馆中放了四幅莫奈的画,本意是让观众在绘画创作的光线下观赏画作。(估计下雨的话应该有顶棚什么的,不过这样便能让观众和作品走的更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岛上有一个黑暗的小屋子,在进去之后会发现一片漆黑,而只有在里面待了十分钟瞳孔放大以后才能看到微弱的光描绘的蓝色矩形图案。很多人并没能坚持到那个时刻,而坚持下来的人最终被自己的等待所感动。面对好的作品,如果观众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思考,那也等于视而不见吧。就像我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名著一样很快被遗忘,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往往聚焦了绝大部分精力在生计和娱乐上,这个小黑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对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思考。
作为现今建筑界凤毛菱角的超级大师,安藤却毫不避讳柯布西耶对他的影响。安藤谈到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六甲(Rokko)集合住宅。这座建造在陡峭坡面上的建筑因日本频繁的地震和山体特有的泥石流风险,建造难度不言而喻。然而当业主邀请他在山脚的平地建造建筑时,他却想到了柯布西耶的代表作之一,马赛公寓。然而六甲山的坡度显然比马赛公寓陡峭的多,何况顺应地势地貌建造建筑也是常理。然而安藤偏偏就是将“万神庙举起来,搁在和平庙的拱顶上。”(伯拉孟特语)在耗费了难以计量的时间和经历后,终于在坡面上筑起了一座惊世骇俗的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建成之后,安藤笑谈隔壁的邻居业主邀请他也为自己建造一座这样的住宅,但规模是它的四倍。安藤推脱建造这样的建筑所耗精力太多,再造一座规模更大的难度实在太高,然而听了业主对于他逃避困难,没有出息的“激将法”之后,安藤决定接受这个项目,结果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第二期建筑。这下他倒来了兴致,主动去找第二期建筑隔壁的业主商谈是否能让他把他们家建成第三期?
现场听了不禁莞尔。第三期的业主是神户制铁公司,公司的社长告诉他,日本的社长任期只有五年,可以让他先设计着看看,但是不会付设计费。然而1995年的大地震最终给到了安藤机会,在重建被地震震毁的办公大楼时神户制铁公司主动找到了安藤,拜托他帮助建造第三期住宅。不久第三期也建造完成了,第一期另外一边的邻居业主邀请他去建造第四期建筑。结果发现那竟然是日本最大的黑社会组织总部办公楼!业主对安藤说“先生您年轻时做过拳击手,拜托去和他们谈谈吧。”所幸最后总算谈下了改造计划,于是第四期住宅也在2008年建成了。六甲集合住宅的建造时间前后跨度25年,所耗人力物力精力难以计数,安藤的强大的意志品质和对柯布西耶的崇拜可见一斑。
最后安藤谈到了自己在威尼斯圣马特广场美术馆所做的设计,圣马特广场有一只Jeff Koons设计的红色小狗,耗资3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亿)。安藤说不知道大家看到会怎样,但是日本人听到这个数字肯定会说:“这个作品了不起!”但是他并不认为真的能用造价多高来评定艺术品的价值。(我也觉得那狗真是弱爆了)
我想人们收藏艺术品,是希望能够将最美好的东西留住。然而之前已经提到,实际上这种木乃伊情结是一厢情愿的,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也提到自己只是发现美,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即便不是艺术品,许多人都有收藏癖,收藏影碟、收藏书本、收藏玩具、收藏奢侈品、收藏包包。但在收藏的过程中,收藏家其实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一种“异化”的状态。包包的诞生是为了方便主人携带物品,为主人服务。但当一个人迷恋名牌包包,为它拼命赚钱又或是时刻注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伺候它时,它的主人反而成为了它的奴隶。现实的例子也许没有那么极端,然而在景点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纪念品,或者买了很多昂贵的新书却不舍得花时间反复阅读却是常有的。其实真正感动你的东西已经印刻在你的脑中,未必真的需要去将这些东西的载体一一收集了。只有相信自己能有一双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其实比那些藏品更宝贵,才能发现美学上最高的价值。(不过好像人没有点怪癖也显得呆板无趣?)
尾声安藤讲到自己设计的上海震旦美术馆,称赞了由内望出的景色和感谢了业主对自己大胆设计的支持。最后三张PPT分别是正在建造中的北京故宫的国子监酒店和万科投资的杭州良渚村文化中心,三亚半山半岛美术馆。(个人最喜欢半山半岛美术馆的效果图)
作为噱头压轴推出的安藤与王石、姚明、博鳌论坛蒋晓松的对谈可谓乏善可陈,蒋晓松年事已高(中间还偷偷喝了几口营养品)主要依靠一旁的吴四海翻译,王石则尽显商人本色,对谈时始终面朝摄像机说话,摆出商标式的微笑。结尾时蒋晓松厚着脸皮说今天座无虚席且没有观众提前退场,素质堪比日本观众,引起台下一片哄笑(当时有一成观众已经退场离开了)。
离开奔驰中心,我想这些灯光、黄牛、广告、豪车、隔壁建筑的打桩声不久都会随着黑夜消散,但明天思考的脚步也许将变得更响亮一些。
早在19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曾大胆预言“文学将杀死建筑。”(出自巴黎圣母院)这句句子最终在100多年后成为《文景》2005年8月刊的一篇论文标题。文章指出在印刷术得到成熟应用之前,只有极少作者的作品得以流传,且这种流传都是在政府的监督下完成的。事实上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关于艺术创作的先进技术,资源统统是汇聚在教堂这个大熔炉内的。米开朗基罗成名前当过教堂的石匠,拉斐尔则是给教堂画玻璃,教堂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可以真正自由表达世俗生活的宗教避难所。“思想只能刻在叫做教堂的石头书上。它若不托付于教堂的建筑物,而是鲁莽地采取书本的形式,就会在广场上被刽子手们付之一炬。”然而印刷术这玩意儿的成熟运用使得当时个人的思想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自由的传播,于是乎其他艺术也就不需要依附于建筑的存在了。那么当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核裂变”发生后,当建筑离开了音乐、雕塑和绘画后,当被称为建筑史上最后一位英雄的勒柯布西耶永远的离开我们后,建筑又变成了什么样?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又应该变成什么样?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奔驰文化中心-2012安藤忠雄“亚洲的时代”上海万人讲演的现场。
作为当今世界仍然在世的享有最高声誉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其实已过古稀之年,从二十多岁入行至今已过五十余载。他曾经学习过一些美术和建筑的专业课程,但却从未上过大学。目测170CM的身高站在文化中心的讲台上并不起眼,虽然声音沙哑,看上去却精神矍铄,想必要应付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保持强健的体魄是必不可少的。老爷子今天穿着一件深绿色的圆领毛衣套着一件款式老旧的灰色西装谋杀菲林,不对!是谋杀记忆卡无数。今天的主持人是中日之桥的老牌主持吴四海先生,穿着入时,风度翩翩。在短暂的暖场过后,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泉裕泰先生做了致辞,大意是庆贺今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看着不停闪烁的闪光灯,我恍然间发现了其中竟有些许的喜剧性。不少观众们花钱买了票入场,认为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应该享受服务的消费者。听说消费者是上帝,于是不免赞赏起自己的品位和迷恋起自己现在所在享受的时刻来。既然无法将它延长至永恒,但至少可以通过影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的回味(二次消费)。这种情结类似于艺术上的木乃伊情结,为了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人们创造了音乐;为了展示自己听到的故事,人们编排了戏剧;为了表现自己看到的东西,人们又发明了绘画和雕塑。乃至台上吴四海所言的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意思。卡片照相机的普及使个体的记录愿望得到了满足,于是就经常看到闪光灯无数的场面,富有喜剧性的是按闪光灯的人虽然隐约知道拍下的照片并不能使快乐永恒,也不能让自己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却容易陷入自己与被拍摄对象通过拍摄建立起某种关系,树立起自己某种能力的错觉之中。这种错觉就好像热衷于购买运动装备的体育迷们,觉得那样似乎自己也得到了代言该装备明星的部分能力一般荒诞。本质上看是为自己营造一个幻想的空间和时间(其实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人真的CARE这些自己拍出的照片,因为拍摄的角度与语言都是从自己私密个人欲望的投射中延伸的)。
当然我并没有兴趣道貌岸然的指责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道德问题不是我关心的(五千年前的许多道德在今天看来早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反人性的)。我关心的是这种个体拍摄的行为,带动了群体行的拍摄活动,演出往往变成了半场拍照秀,而表演或是讲演的核心的方式与内容反倒是少有人关心了。据我观察,今天9.5成的上座率中记笔记或是做录音的观众算是寥寥了。
泉裕泰总领事的致辞着重提到了安藤忠雄设计了上海的保利剧院,上海建筑文化中心,三亚半山半岛美术馆等在中国的建筑,官方僵硬的口吻曾经让我一度腹黑的想到安藤这回来是不是主要为了寻找新的合作项目?
好在事后发现恐怕倒也未必。
中方致辞人的缺席让讲演直接进入到了安藤忠雄先生和御用翻译马卫东先生一讲一译的环节。讲演从一张正中写着70亿背景为一张张穿着各个不同民族服饰的亚洲面孔相片开始。(这种不同层次,人数众多的讲演自然不比期望能讲太多专业性的东西,另外我注意到放PPT的电脑是Acer的~哈哈)。讲演从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提到2012年世界人口将达70亿,而1900年这个数字仅为16亿。而上海、巴黎、纽约、东京四个国际大都市的基础布局都在1850年左右就完成:
上海-1842年,核心布局以外滩为城市中心向外辐射
巴黎-1853年,拿破仑三世奥斯曼公爵规划的以凯旋门门洞为直线中轴分割成的左右两部分
纽约-1857年,以矩形中央公园绿地为中心,被四面高层建筑群所包围
东京-186X年(时间没来得及记,但在1923年9月1日的大地震及1945年二战的洗礼后原有的布局已全部灭绝,当晚11点地震,而12点在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建筑史上的又一传奇设计建造的酒店晚会却毫发无损)
安藤忠雄接着降到其实大阪的绿化因为开采矿产等原因有很多荒芜的死角,而思考如何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现代人关心的重要课题。
话锋一转,PPT换到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
![]() |
![]() |
安藤忠雄坦言这是第一次让他感受到巨大冲击的作品,而后他自己设计了一座教堂,这做教堂将墙壁凿出十字,让人们在其中做一些思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光十字教堂。
![]() |
有趣的是安藤提到这座教堂设计时的本意是不打算在凿出的十字空间上装置玻璃,但因为教堂的神职人员认为冬天会太冷被迫安上了玻璃。于是乎他接下来干脆设计了一座全开放式没有玻璃的教堂。
![]() |
以一个外行的眼光来看,朗香教堂和光十字教堂除了显而易见的出色视觉表现力之外,光十字教堂在墙面开凿这么大口子所导致的重力分配问题以及朗香教堂不规则窗体开口的角度和分布位置问题,想来应当是突破了一些专业的技术问题才得以实现。这种突破性对未来其他建筑建造技术和理念也提供了一种推进和革新方案。光十字教堂是否应该装置玻璃的争论其实指涉出了建筑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实用性与创造性的矛盾。
光十字教堂的设计理念,从外行的角度我想可以用《建筑师》2003年第4期上刊登的一段话作为解读或者过度解读:
建筑诗哲路易康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侍女走上去对她说:“小姐,小姐,朝外面看呀,看看上帝创造的奇迹。”但小姐说:“是的,是的,但要朝里边看,能看见上帝本身。”
外面与里面指的是什么?是指自然(上帝)创造的奇迹还是只建筑师人工创造的建筑?
在康看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
关于那自然的不可度量的世界-那山、那树、那风,他只能心向往之,他愿意相信他所建造的房间也可以自成世界。在这里即不存在人工对自然政府的野心,也不存在人类对自然恭顺的谦卑,它们并行不悖……
内与外还可能表达的是对直观的感觉与思想向内的思考。
“倚重感觉,远离思想”
这是康的建议。
但他同时又警告我们:
“停留于感觉,远离思想,意味着一事无成。”
所以,康强调的是倚重却不停留于感觉。
于是他说:
“思想是感觉加秩序的体现。
“合理利用自然的资源,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顺应自然的规律。”我想也与安藤忠雄开篇提到的地球人口70亿相呼应。而接下来的这张幻灯片似乎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 |
左半边部分框入的自然景物与右半边的人造设施所起到的“互文”效果与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名作《奇遇》里那个激动人心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安东是强调人与人关系的疏离,而安藤则可能是表现人与大自然(上帝)的并行不悖。
![]() |
众所周知,建筑由于其特殊性,既要考虑造型和线条上的创造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功能性和牢固性让人舒适的居住。其实绘画也长期被写实主义(尽可能的复制现实)和表现主义(重在刻画氛围和情绪,视觉表现力天马行空,夸张或充满幻想)两条路线所困扰(直到照相机的出现彻底结束了这一争论)。既然艺术又不能当饭吃,那到底有什么用?
面对这样的疑问,导演杨德昌在《一一》中给出了这样的两种答案,念中学的姐姐婷婷学习音乐,有些过于理想主义,她喜欢做梦,渴望用自己的幻想来逃避世界的丑恶和庸俗。8岁的弟弟洋洋则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情,甚至在挨老师批评时,有勇气用“你只是听别人乱说,又没有自己看见”来回击。洋洋虽然小,却已经意识到了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每个人所看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他向爸爸问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
婷婷渴望通过艺术所营造的幻想世界来消解自己的痛苦,“如果电影跟过生活一样,那谁还会想去看电影啊?过生活就好啦。”再看洋洋,他拍的第一张照片是为了向妈妈证实“这里有”蚊子咬我“;而后,他开始拍遇到的人的后背,自己解释说是为了让他们看”他们看不到的自己”。一语道破我们最看不清的恰恰是离我们最近的人,恰恰是环绕在我们周遭的事物。
这两种路线在艺术上具体化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性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来决定最终价值(例如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这一种倾向成为在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学上曾经占过短时期的优势),另一种则认为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是在于一种对与自然关系,与自我关系或是社会现实本质上的探索。(当然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传媒工具,可以用于煽动政治或者批判现实。例如1945年二战后短暂风光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虽然我个人和杨德昌一样倾向于第二种价值评判标准,但同时也认识到想要长期保持优越的创作条件和创作资源,向愉悦观众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也是无法避免(除非您有像福楼拜那样的家庭条件)。只有把握好这样折中的取舍才能避免伍迪艾伦那样日子是过的风光无两,然而作品始终是冷饭一炒再炒。或者杨德昌那种创造出优秀作品,结果却无人愿意发行的窘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讲演紧接着讲到日本有很多小岛因为过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现在寸草不生的荒芜境地。有位日本大公司的社长找到安藤希望他将其中一座叫做Naoshima的小岛打造为郁郁葱葱的文化之岛。于是他们在当年栽下了25万株10-20公分不等的植被。十年之后,2003年终于成为了一座绿色的文化之岛。要恢复被破坏的大自然真的很不容易,安藤接下来还介绍了岛上汇集的多样艺术,包括草间弥生的作品南瓜雕塑,也介绍了这位年逾九十仍然充满创作活力的艺术家。另外还幽默的介绍了只做圆形作品的理查德龙(圆形审美这点阿尔莫多瓦倒和他有点像)
![]() |
安藤提到还在Naoshima岛上建造了一个地下美术馆,美术馆的采光完全依靠地表射入的自然光,美术馆中放了四幅莫奈的画,本意是让观众在绘画创作的光线下观赏画作。(估计下雨的话应该有顶棚什么的,不过这样便能让观众和作品走的更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岛上有一个黑暗的小屋子,在进去之后会发现一片漆黑,而只有在里面待了十分钟瞳孔放大以后才能看到微弱的光描绘的蓝色矩形图案。很多人并没能坚持到那个时刻,而坚持下来的人最终被自己的等待所感动。面对好的作品,如果观众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思考,那也等于视而不见吧。就像我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名著一样很快被遗忘,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往往聚焦了绝大部分精力在生计和娱乐上,这个小黑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对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思考。
![]() |
![]() |
作为现今建筑界凤毛菱角的超级大师,安藤却毫不避讳柯布西耶对他的影响。安藤谈到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六甲(Rokko)集合住宅。这座建造在陡峭坡面上的建筑因日本频繁的地震和山体特有的泥石流风险,建造难度不言而喻。然而当业主邀请他在山脚的平地建造建筑时,他却想到了柯布西耶的代表作之一,马赛公寓。然而六甲山的坡度显然比马赛公寓陡峭的多,何况顺应地势地貌建造建筑也是常理。然而安藤偏偏就是将“万神庙举起来,搁在和平庙的拱顶上。”(伯拉孟特语)在耗费了难以计量的时间和经历后,终于在坡面上筑起了一座惊世骇俗的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建成之后,安藤笑谈隔壁的邻居业主邀请他也为自己建造一座这样的住宅,但规模是它的四倍。安藤推脱建造这样的建筑所耗精力太多,再造一座规模更大的难度实在太高,然而听了业主对于他逃避困难,没有出息的“激将法”之后,安藤决定接受这个项目,结果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第二期建筑。这下他倒来了兴致,主动去找第二期建筑隔壁的业主商谈是否能让他把他们家建成第三期?
现场听了不禁莞尔。第三期的业主是神户制铁公司,公司的社长告诉他,日本的社长任期只有五年,可以让他先设计着看看,但是不会付设计费。然而1995年的大地震最终给到了安藤机会,在重建被地震震毁的办公大楼时神户制铁公司主动找到了安藤,拜托他帮助建造第三期住宅。不久第三期也建造完成了,第一期另外一边的邻居业主邀请他去建造第四期建筑。结果发现那竟然是日本最大的黑社会组织总部办公楼!业主对安藤说“先生您年轻时做过拳击手,拜托去和他们谈谈吧。”所幸最后总算谈下了改造计划,于是第四期住宅也在2008年建成了。六甲集合住宅的建造时间前后跨度25年,所耗人力物力精力难以计数,安藤的强大的意志品质和对柯布西耶的崇拜可见一斑。
最后安藤谈到了自己在威尼斯圣马特广场美术馆所做的设计,圣马特广场有一只Jeff Koons设计的红色小狗,耗资3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亿)。安藤说不知道大家看到会怎样,但是日本人听到这个数字肯定会说:“这个作品了不起!”但是他并不认为真的能用造价多高来评定艺术品的价值。(我也觉得那狗真是弱爆了)
![]() |
我想人们收藏艺术品,是希望能够将最美好的东西留住。然而之前已经提到,实际上这种木乃伊情结是一厢情愿的,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也提到自己只是发现美,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即便不是艺术品,许多人都有收藏癖,收藏影碟、收藏书本、收藏玩具、收藏奢侈品、收藏包包。但在收藏的过程中,收藏家其实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一种“异化”的状态。包包的诞生是为了方便主人携带物品,为主人服务。但当一个人迷恋名牌包包,为它拼命赚钱又或是时刻注意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伺候它时,它的主人反而成为了它的奴隶。现实的例子也许没有那么极端,然而在景点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纪念品,或者买了很多昂贵的新书却不舍得花时间反复阅读却是常有的。其实真正感动你的东西已经印刻在你的脑中,未必真的需要去将这些东西的载体一一收集了。只有相信自己能有一双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其实比那些藏品更宝贵,才能发现美学上最高的价值。(不过好像人没有点怪癖也显得呆板无趣?)
尾声安藤讲到自己设计的上海震旦美术馆,称赞了由内望出的景色和感谢了业主对自己大胆设计的支持。最后三张PPT分别是正在建造中的北京故宫的国子监酒店和万科投资的杭州良渚村文化中心,三亚半山半岛美术馆。(个人最喜欢半山半岛美术馆的效果图)
作为噱头压轴推出的安藤与王石、姚明、博鳌论坛蒋晓松的对谈可谓乏善可陈,蒋晓松年事已高(中间还偷偷喝了几口营养品)主要依靠一旁的吴四海翻译,王石则尽显商人本色,对谈时始终面朝摄像机说话,摆出商标式的微笑。结尾时蒋晓松厚着脸皮说今天座无虚席且没有观众提前退场,素质堪比日本观众,引起台下一片哄笑(当时有一成观众已经退场离开了)。
离开奔驰中心,我想这些灯光、黄牛、广告、豪车、隔壁建筑的打桩声不久都会随着黑夜消散,但明天思考的脚步也许将变得更响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