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男女,欢喜冤家
![]() |
《教师之恋》(1958) |
克拉克·盖博曾是知名记者,现为大报主编。一日他接到某记者培训中心的客座教授邀请。学历不高全靠实践打拼而取得成功的盖博,对这种学院派的东西不屑一顾,所以马上发了谢绝函。可随即他却被老板强令非去不可。刚一到课堂,印象就有所改观,授课教师桃瑞丝·戴比他想象的要漂亮年轻的多。但麻烦却接踵而至,黛当众宣读了他那封语带嘲讽的谢绝函,激起了学生们的不满和抨击,害的他不敢表露身份(尽管黛居然不知自己所邀请的知名记者长什么样,有点不太真实)。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黛开始对这位大龄男生刮目相看,认为他已具备了成为优秀的专业记者的一切素质,与此同时,盖博也渐渐开始爱上他的美女老师……
好莱坞处理关于男女主人公处于同业竞争关系的题材时,1、通常会选用爱情轻喜剧的形式,隐藏身份、制造各种误会等手法——如本片以及《街角的商店》。其优势在于,当故事使男女主人公之间发生矛盾时,它并不会破坏观众对当事人的好感。因为相对剧中角色而言,观众始终是全知的,他们知道主人公都是“好人”。他们之间的冲突仅仅是由于身份蒙蔽或信息不完整所造成的,最终是会圆满解决的。2、《一个明星的诞生》式的侧重于事业与爱情纠葛下的心理刻画。这种模式下,一般没有身份隐藏,也没有幸福结局。
那么,返回头看看《艺术家》,它的问题就在于,一方面用了明星的诞生的大模样:男主人公在有声来临之后事业下坡焦虑空虚颓废甚至自杀;另一方面又在生硬安插爱情轻喜剧的某些手法和幸福结局。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餐厅背坐一场戏。背坐的构图很像是《街角商店》,斯图尔特与苏利文,背靠背等着各自的约会对象。但差别却在于,苏利文对斯图尔特的轻蔑贬损,是身份隐藏所造成的,她不知道这个事业上与自己不太对付的男同事就是那位她未曾谋面却心仪已久的笔友。而《艺术家》的女主角却始终都知道男主角是什么人什么状况,所以这段戏的“背后吐真言”完全是导演刻意造出来的,他必须要在此时此刻让男人对女人产生不满,否则后面的戏没法继续。可他又没有能力架构一种不破坏观众对当事人好感前提下的误会模式。不得已,最后只能以通常只用于小人或泼妇身上的“受益背后忘乎所以”背叛情节去解决问题。其结果就是让原本风姿平庸不怎么讨喜的女主人公变得更让人讨厌。这种角色观感下,再去看接下去发生的电影院的泪流满面,是不是就觉得格外矫情做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因为使男人失望的叙事目的达到之后,女人的角色定位又必须迅速被拉回到“正途”上。
![]() |
另个例子关于三角恋。还是《教师之恋》。盖博爱上了女老师后,很快发现有另个男人与其交往甚密。出于嫉妒,盖博跟踪到黛的约会地点,想了解情敌的端倪。当然,要佯装偶遇,然后寒暄、并桌、较量。较量的结果让盖博很狼狈,对手不仅年轻英俊,而且事业同样有成,且智商情商极高,甚至通晓若干外语。就在盖博失望消沉之际,误会消除,原来此人只是黛的事业合作伙伴。最后,他甚至成了盖博的密友,兼为追求黛提供建议的心理导师……虽有套路化之嫌,但你不得不承认角色定位清晰,叙事结构完整。而《艺术家》却不是这样。影院落泪场那场戏中,我们注意到女人旁边坐着一个年轻男人。这个年轻人随后陪同女人雨夜探望,结果背叛之怨未解,嫉妒之火新燃。显然,这是导演为了进步加深矛盾而设计的。但问题是,我们始终不知道男人到底是谁,他只是女人的普通朋友还是新欢?如是普通朋友,误会之后将如何化解?如是新欢,那女人对男人的情感流露又有不一样的解读……但你没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因为这个角色随后便销声匿迹了。与之前的女人唐突的忘乎所以一样,他只是导演临时起意,为满足当前叙事要求而随便安插进来的一个龙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