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作业 大设计
今天我看了《大设计》的一、二集,也就是《设计溯源》和《设计经典》,现在写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设计溯源》讲述了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至今的工业设计的历程。工业革命带来了大批量生产的可能,而与此同时对手工工艺的冲击。传统设计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面临着转折。传统的设计国家基本采取的是“消极抵抗政策”——将设计面向精英人群。而这时德国抓住了机遇,将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结合起来,迎头赶上。这就涉及到一个面对新事物的态度问题。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而如果深挖这个问题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其他的东西。传统设计者为何会“消极抵抗”?德国的一些设计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想法?你可能会找出一系列的原因,什么具体国情不同、思想传统不同、创新意识强弱等等。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对设计的理解和信心不同。正因为德国设计者对设计有独特的理解,他们坚信工业化绝不会消灭设计,他们相信设计有继续生存的生命力,他们才会敢于去将工业生产加入设计过程中。
第二点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的现状与过去的德国、日本的相似性。德国和日本在成为设计创意大国之前,都有一段模仿造假已被世界所憎恶的历史——正像今天“山寨”风行的中国。
这或许会激发一点我们的自信心吧,毕竟我们看到一些与我们有同样经历的国家最终成功了。是的,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国家的经验,创造良好的创新创意环境,培养真正的设计大师,创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涉及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然而,我更认为在这个贫富不均的中国,我们不能奢谈设计。正像一句话——设计告诉我们功能并不是产品的唯——我们的经济程度还没有达到追求产品功能之外的东西。只有在商品的生产能够基本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时候,我们的设计才会有更广大的市场和完整的生命力。或许你会说我特俗,什么事都先讲钱。可是在我们饿着肚子高喊“搞艺术、搞设计”的时候,我们的声音也是无力的。
《设计经典》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日本、意大利等的知名设计师和品牌。他们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比如说乌尔姆设计学院说的将艺术和科学结合,米兰三年会设计博物馆讲究作品的灵魂,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所说的技术、设计、市场的三位一体等等。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对设计的感知能力还是那么的弱。很遗憾,我真的还不能将设计或者说艺术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东西。我对一个设计的优劣判断还停留在它是不是好看这个层面上。我以自己的教训总结这么一句话:不要被设计的精致外形所迷惑而忽视了它的灵魂。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和想到的,偏执片面之处还请包涵。
《设计溯源》讲述了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至今的工业设计的历程。工业革命带来了大批量生产的可能,而与此同时对手工工艺的冲击。传统设计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面临着转折。传统的设计国家基本采取的是“消极抵抗政策”——将设计面向精英人群。而这时德国抓住了机遇,将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结合起来,迎头赶上。这就涉及到一个面对新事物的态度问题。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而如果深挖这个问题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其他的东西。传统设计者为何会“消极抵抗”?德国的一些设计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想法?你可能会找出一系列的原因,什么具体国情不同、思想传统不同、创新意识强弱等等。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对设计的理解和信心不同。正因为德国设计者对设计有独特的理解,他们坚信工业化绝不会消灭设计,他们相信设计有继续生存的生命力,他们才会敢于去将工业生产加入设计过程中。
第二点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的现状与过去的德国、日本的相似性。德国和日本在成为设计创意大国之前,都有一段模仿造假已被世界所憎恶的历史——正像今天“山寨”风行的中国。
这或许会激发一点我们的自信心吧,毕竟我们看到一些与我们有同样经历的国家最终成功了。是的,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国家的经验,创造良好的创新创意环境,培养真正的设计大师,创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涉及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然而,我更认为在这个贫富不均的中国,我们不能奢谈设计。正像一句话——设计告诉我们功能并不是产品的唯——我们的经济程度还没有达到追求产品功能之外的东西。只有在商品的生产能够基本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时候,我们的设计才会有更广大的市场和完整的生命力。或许你会说我特俗,什么事都先讲钱。可是在我们饿着肚子高喊“搞艺术、搞设计”的时候,我们的声音也是无力的。
《设计经典》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日本、意大利等的知名设计师和品牌。他们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比如说乌尔姆设计学院说的将艺术和科学结合,米兰三年会设计博物馆讲究作品的灵魂,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所说的技术、设计、市场的三位一体等等。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对设计的感知能力还是那么的弱。很遗憾,我真的还不能将设计或者说艺术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东西。我对一个设计的优劣判断还停留在它是不是好看这个层面上。我以自己的教训总结这么一句话:不要被设计的精致外形所迷惑而忽视了它的灵魂。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和想到的,偏执片面之处还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