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
有时候,感觉看一本书,就如同摸彩票。直到开奖那一刻,你才知道是不是划算。
其实拿到这本《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看了序言,翻了翻书,就觉得有点“不划算”。第一,作者介绍中的照片简直像个小太妹;第二,字较大,排版松垮,有点“水”的感觉;第三,里面几十张图片,要么跨版,要么整版,都是大图,更给人“水”的印象;第四,图片内容都感到很文艺青年,我不是很喜欢。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就是如此,让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在还未翻开,即大打折扣。
最终决定读,因为感觉字数不算很多,能很快读完,也省得心疼花出去的几十块(原价新台币320元),也算是享受过。
但,读过之后,我必须为这本书和这个作者叫好!一点不夸张。
我读过许多关于游记的书,市面上比较火热的,基本都有读过:比如《不去会死》,比如曾经与编辑一起亲自参与推过的《背包十年》,比如《迟到的间隔年》,比如《转山》……当然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就是台版的《转山》。不过,目前还要多一本,就是连美恩的这本书了。
我本不是一个旅行爱好者,但是因为读了《转山》才开始自己的旅行。虽然时间很短,但却是独自的艰苦的旅行。但与这些间隔年亲历者而言,还是小巫。也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才开始关注旅行的书。
间隔年,gap year,最初还是从《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中读到,才有了解。就是大学毕业后,将自己放逐一年,自己赚路费,自己打理生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自己的国家,去做一次孤独的海外流浪。其实读到这些作者有这样的经历,都很受震撼。直到自己出去一段时间,也才知道途中的艰辛和过程的快乐。也才对这类书更有体会。
连美恩是个迷茫的女孩子。她在写她的gap year之初,便写了自己的迷茫。就是没有目标。人生的轨迹,好像与大家都一样,只知道往前奔,但却不知道停下想想,这路到底是否为自己想要的。自己的一生该如何去过。我想,这并非是她一人的迷惑,而是青年人普遍的想法。或许,也并非只有中国孩子这样想,而西方孩子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才出现了“间隔年”这样的旅行,把自己抛出去一年,让自己与自己对话,从而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认清自己。
书中写道:“刚开始我们以为,爸妈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长大一点以后,同学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再过一阵子,男朋友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天,一个目标,一个信仰。”
“因为根本没有机会跟自己相处,所以我们很难真的认识自己,知道有一天突然一觉醒来,赫然发现自己大学毕业了,念了二十年的书,却好像没有地方可以发挥,觉得自己满腹的才华,却好像没有伯乐懂得赏识,更甚的,好手好脚,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才华,更不是所谓的草莓族或者水蜜桃族,我们缺乏的,不是能力或者才华,我们也不是不能吃苦,我们心底最迷茫最害怕的,是想要做自己却又怕跟别人不一样,是想要努力却不知道为了什么?”
“做自己很好,但最可悲的是,我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有怎么能做自己?”
这不是你我也在寻找的东西吗?这就与读者找到了一种认同。由此才展开她的间隔年故事。
不算厚的200页书,故事却写得精彩。作者写她出发前的阻力,将来自家人与同学的质疑,讲她如何下定决心出发。这阻力和质疑确实是来自于每个人的身边。若我们真要去挑战这样的事,恐怕我们也会遇到如此的阻力。而当我们身边的人打算要这么做,恐怕我们也都会有冲动去“阻拦”一下。我想,若没有足够的阅历,是写不出这样精辟的文字,也不会有这样的心得出来。所以,这是一切旅行书最好的一点。
它能励志,能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它的每一句话,不是空话,而是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的精髓语言。
所以,许多人一提到励志书,就要头疼。觉得那些都没有用处,仿佛只是给推销员准备的。那恐怕是不了解这些励志话语背后,说者所付出的辛苦吧。还有很多人,喜欢励志书,却只喜欢这些书不断激励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做。但以我个人体验,若真的自己去经历一次,恐怕任何人都能说出一些流芳百世的语言。只不过,经历的人太少。并非不能经历,而是放不下周身的牵挂,舍不得去经历一下风雨。作为经历过一次迷你旅行的我来说,我想,旅行依旧是魅力无穷的东西,因为它能带给人的是一辈子的财富。
作者是位学摄影的学生。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的才华开始在旅途中表现出来。自己所会的这点技巧,成为了作者结交新朋友、补充财源、拓展事业的方式。从起初旅行的迷茫,不停的住在别人的客厅,不停的逛博物馆而言,作者的一技之长恰好给了她足够发挥的空间,这也让她慢慢树立起信心。原本对未知的迷茫,渐渐被一扫而空。而间隔年的重大收获,也在途中降临了。
而作者,也在旅途之中,看到了摄影之外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原样。
“人生就像拍照一样,只有我们想要呈现的那个画面是美好的,而框框外面的那些真实,往往丑陋得让人难以面对。”
其实,每个人的旅途都不一样,你读过她在书里前半部的叙事,或许新鲜的感觉更多。而慢慢的,当她加深与旅途中遇到的人的了解,与他们生活、交流、冒险以及做爱,就能发现,她在成长。有时候,历时一年的旅行,也会让人腻烦——许多间隔年的旅者都有此感受——也会重新迷茫。但就是反复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途径。
虽然这样的途径不止一种,但人能够认识自己,该是她一生最大的收获。
也如作者所言,“与其把流浪说得那么浪漫,不如说,流浪让我们远离了所有我们最习惯的东西,流浪吧我们送上和自己独处的道路上,流浪很辛苦,但流浪让我们认识自己。”
还有,“这是一个孤单的城市,因为没有人会理你,但也因为没有人会理你,最终,你可以做一个百分之百的自己。”
所以,当你读到这些文字,再看到这些照片,就突然会有一种感动。作者的故事,只属于她自己。每个人流浪的故事,也都属于他们自己。但却都不平凡。或许是因为这世界太平凡,或许是我们活得都太过安逸,却始终忽略了,人生路上,还有那么多的点滴,值得让人感动。作者的文字,我相信任何人,经历过一些事,都可以有所体悟。也都能写出更好的文字。只不过这样的一本书,能够作为一个引子,让更多人写出自己的人生,这是值得推荐的理由之一吧。
作者的这些话语都精辟,看过书后,才会有更深感受,唯当自己又经历了一次,才会更加认同。
此外,该书还有一些话语可以摘录出来:
“不管我们面前还有多少东西必须学习,原来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段独处和消化的时间。”
“我沉淀了一段时间,然后我心底最深的欲望像一朵小花一样长了出来,因为不用工作,不用和任何人交代任何事情,我终于有机会可以任性的做任何第一秒我脑袋里冒出来的事情。”
“我曾经跟那些赶着二十五岁有份好工作,二十八岁嫁人,三十岁生小孩的人没什么不同,我赶得要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可能性,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赶什么。幸好,因为我终于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我终于找到我自己。”
其实拿到这本《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看了序言,翻了翻书,就觉得有点“不划算”。第一,作者介绍中的照片简直像个小太妹;第二,字较大,排版松垮,有点“水”的感觉;第三,里面几十张图片,要么跨版,要么整版,都是大图,更给人“水”的印象;第四,图片内容都感到很文艺青年,我不是很喜欢。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就是如此,让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在还未翻开,即大打折扣。
最终决定读,因为感觉字数不算很多,能很快读完,也省得心疼花出去的几十块(原价新台币320元),也算是享受过。
但,读过之后,我必须为这本书和这个作者叫好!一点不夸张。
我读过许多关于游记的书,市面上比较火热的,基本都有读过:比如《不去会死》,比如曾经与编辑一起亲自参与推过的《背包十年》,比如《迟到的间隔年》,比如《转山》……当然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就是台版的《转山》。不过,目前还要多一本,就是连美恩的这本书了。
我本不是一个旅行爱好者,但是因为读了《转山》才开始自己的旅行。虽然时间很短,但却是独自的艰苦的旅行。但与这些间隔年亲历者而言,还是小巫。也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才开始关注旅行的书。
间隔年,gap year,最初还是从《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中读到,才有了解。就是大学毕业后,将自己放逐一年,自己赚路费,自己打理生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自己的国家,去做一次孤独的海外流浪。其实读到这些作者有这样的经历,都很受震撼。直到自己出去一段时间,也才知道途中的艰辛和过程的快乐。也才对这类书更有体会。
连美恩是个迷茫的女孩子。她在写她的gap year之初,便写了自己的迷茫。就是没有目标。人生的轨迹,好像与大家都一样,只知道往前奔,但却不知道停下想想,这路到底是否为自己想要的。自己的一生该如何去过。我想,这并非是她一人的迷惑,而是青年人普遍的想法。或许,也并非只有中国孩子这样想,而西方孩子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才出现了“间隔年”这样的旅行,把自己抛出去一年,让自己与自己对话,从而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认清自己。
书中写道:“刚开始我们以为,爸妈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长大一点以后,同学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再过一阵子,男朋友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天,一个目标,一个信仰。”
“因为根本没有机会跟自己相处,所以我们很难真的认识自己,知道有一天突然一觉醒来,赫然发现自己大学毕业了,念了二十年的书,却好像没有地方可以发挥,觉得自己满腹的才华,却好像没有伯乐懂得赏识,更甚的,好手好脚,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才华,更不是所谓的草莓族或者水蜜桃族,我们缺乏的,不是能力或者才华,我们也不是不能吃苦,我们心底最迷茫最害怕的,是想要做自己却又怕跟别人不一样,是想要努力却不知道为了什么?”
“做自己很好,但最可悲的是,我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有怎么能做自己?”
这不是你我也在寻找的东西吗?这就与读者找到了一种认同。由此才展开她的间隔年故事。
不算厚的200页书,故事却写得精彩。作者写她出发前的阻力,将来自家人与同学的质疑,讲她如何下定决心出发。这阻力和质疑确实是来自于每个人的身边。若我们真要去挑战这样的事,恐怕我们也会遇到如此的阻力。而当我们身边的人打算要这么做,恐怕我们也都会有冲动去“阻拦”一下。我想,若没有足够的阅历,是写不出这样精辟的文字,也不会有这样的心得出来。所以,这是一切旅行书最好的一点。
它能励志,能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它的每一句话,不是空话,而是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的精髓语言。
所以,许多人一提到励志书,就要头疼。觉得那些都没有用处,仿佛只是给推销员准备的。那恐怕是不了解这些励志话语背后,说者所付出的辛苦吧。还有很多人,喜欢励志书,却只喜欢这些书不断激励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做。但以我个人体验,若真的自己去经历一次,恐怕任何人都能说出一些流芳百世的语言。只不过,经历的人太少。并非不能经历,而是放不下周身的牵挂,舍不得去经历一下风雨。作为经历过一次迷你旅行的我来说,我想,旅行依旧是魅力无穷的东西,因为它能带给人的是一辈子的财富。
作者是位学摄影的学生。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的才华开始在旅途中表现出来。自己所会的这点技巧,成为了作者结交新朋友、补充财源、拓展事业的方式。从起初旅行的迷茫,不停的住在别人的客厅,不停的逛博物馆而言,作者的一技之长恰好给了她足够发挥的空间,这也让她慢慢树立起信心。原本对未知的迷茫,渐渐被一扫而空。而间隔年的重大收获,也在途中降临了。
而作者,也在旅途之中,看到了摄影之外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原样。
“人生就像拍照一样,只有我们想要呈现的那个画面是美好的,而框框外面的那些真实,往往丑陋得让人难以面对。”
其实,每个人的旅途都不一样,你读过她在书里前半部的叙事,或许新鲜的感觉更多。而慢慢的,当她加深与旅途中遇到的人的了解,与他们生活、交流、冒险以及做爱,就能发现,她在成长。有时候,历时一年的旅行,也会让人腻烦——许多间隔年的旅者都有此感受——也会重新迷茫。但就是反复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途径。
虽然这样的途径不止一种,但人能够认识自己,该是她一生最大的收获。
也如作者所言,“与其把流浪说得那么浪漫,不如说,流浪让我们远离了所有我们最习惯的东西,流浪吧我们送上和自己独处的道路上,流浪很辛苦,但流浪让我们认识自己。”
还有,“这是一个孤单的城市,因为没有人会理你,但也因为没有人会理你,最终,你可以做一个百分之百的自己。”
所以,当你读到这些文字,再看到这些照片,就突然会有一种感动。作者的故事,只属于她自己。每个人流浪的故事,也都属于他们自己。但却都不平凡。或许是因为这世界太平凡,或许是我们活得都太过安逸,却始终忽略了,人生路上,还有那么多的点滴,值得让人感动。作者的文字,我相信任何人,经历过一些事,都可以有所体悟。也都能写出更好的文字。只不过这样的一本书,能够作为一个引子,让更多人写出自己的人生,这是值得推荐的理由之一吧。
作者的这些话语都精辟,看过书后,才会有更深感受,唯当自己又经历了一次,才会更加认同。
此外,该书还有一些话语可以摘录出来:
“不管我们面前还有多少东西必须学习,原来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段独处和消化的时间。”
“我沉淀了一段时间,然后我心底最深的欲望像一朵小花一样长了出来,因为不用工作,不用和任何人交代任何事情,我终于有机会可以任性的做任何第一秒我脑袋里冒出来的事情。”
“我曾经跟那些赶着二十五岁有份好工作,二十八岁嫁人,三十岁生小孩的人没什么不同,我赶得要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可能性,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赶什么。幸好,因为我终于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我终于找到我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