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
《中国哲学简史》:
关于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的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朱熹认为,理事客观外在的是在,无论心存在与否,(这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而王阳明认为心即是理,无心便无理。也就是说一件事物的存在只有你用心感知到了,那么它对于你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谈论它的存在与否毫无意义。两者可以说是根本的对立。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王阳明认为,人对事物的第一个反应表明,人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像人突然发现一个幼儿即将落入井中的本能反应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关于王阳明弟子的故事。这位弟子又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阳明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请他脱掉内心,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与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道家的“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是相接近的,都认同人的本心的纯善。“道”并非靠“格物”才能“知”,像佛家讲求的“顿悟”,一瞬间大彻大悟便能得“道”,通晓世间的真义。
《苏菲的世界》:
黑格尔哲学主要是指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之前的哲学家都试图寻找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但是黑格尔认为世间不存在“永恒的真理”,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某一个时间段下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认识也是随之改变的。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是跟当时的历史大环境相关,就像奴隶制,在以前奴隶社会时期,它是合法合理的,但是放在现代来看,它就是腐朽丑陋的,并不能说它就是完全错的。而社会的进步是靠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碰撞推动的,一种思想产生,必然会有两一种对立的思想随之产生,最后两者的矛盾又会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说的三个知识阶段:“正、反、合”。因此,他认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力就是“世界精神”,他们的激烈碰撞历经各个阶段,才推动着社会前进。
当然后来马克思又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也符合黑格尔的辩证法。
从小学上学起,我们便被灌输唯物主义思想的正确性,便一直认为它的真理性亘古不变,可是当了解各种唯心思想之后,又不得不承认他们也有正确的一面。就像黑格尔、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岂能放之四海万古而皆准的?强制性的灌输某种主义或者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只有让人们都接触到各种思想,自己品味、自己选择的才是真正个人所相信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法,评判对错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关于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的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朱熹认为,理事客观外在的是在,无论心存在与否,(这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而王阳明认为心即是理,无心便无理。也就是说一件事物的存在只有你用心感知到了,那么它对于你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谈论它的存在与否毫无意义。两者可以说是根本的对立。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王阳明认为,人对事物的第一个反应表明,人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像人突然发现一个幼儿即将落入井中的本能反应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关于王阳明弟子的故事。这位弟子又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阳明的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请他脱掉内心,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与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道家的“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是相接近的,都认同人的本心的纯善。“道”并非靠“格物”才能“知”,像佛家讲求的“顿悟”,一瞬间大彻大悟便能得“道”,通晓世间的真义。
《苏菲的世界》:
黑格尔哲学主要是指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之前的哲学家都试图寻找一个亘古不变的标准,但是黑格尔认为世间不存在“永恒的真理”,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某一个时间段下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认识也是随之改变的。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是跟当时的历史大环境相关,就像奴隶制,在以前奴隶社会时期,它是合法合理的,但是放在现代来看,它就是腐朽丑陋的,并不能说它就是完全错的。而社会的进步是靠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碰撞推动的,一种思想产生,必然会有两一种对立的思想随之产生,最后两者的矛盾又会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说的三个知识阶段:“正、反、合”。因此,他认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力就是“世界精神”,他们的激烈碰撞历经各个阶段,才推动着社会前进。
当然后来马克思又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也符合黑格尔的辩证法。
从小学上学起,我们便被灌输唯物主义思想的正确性,便一直认为它的真理性亘古不变,可是当了解各种唯心思想之后,又不得不承认他们也有正确的一面。就像黑格尔、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岂能放之四海万古而皆准的?强制性的灌输某种主义或者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只有让人们都接触到各种思想,自己品味、自己选择的才是真正个人所相信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法,评判对错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