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进化史
文/张一
这段工作忙碌,起的早睡的晚,挤公交,上班,晚上回家学习直到深夜,不能否认一点自由时间没有,但绝大多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这也带来了思想的贫乏。在坐公交的那近一个小时,算是我最享受的时刻,可以自由畅想,由着思维的翅膀任意翱翔。想着爱,想着成就,想着那段异地自由的时光。很多时候我是个容易感动的人,感动身边的人(很多都是陌生人),感动自然,感动自我,想着想着内心就生发出满满的爱,那是一种幸福!
我算是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我并不缺乏理想,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至少曾经有过理想。如果按照世俗社会人的定义,我还算是未成年人,当然我的年龄绝对是正宗青年,只是因为我还保留着自己的单纯理想,也许说保留并不怎么准确,因为我没有为理想从一而终。但我想,按照我的理想逐步的发生改变,不知道是不是算是向着所谓的成熟迈进?我想是的,但我并没有刻意去迎合社会对人成长的限定要求,从心而终,这是我的风向标,只是越来越感到生活与生命意义的差距!
我们个体离生活很近,离生命较远,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忙着生活,而很少有时间忙着去思考生命。
但我们确实又是离生命很近,离生活较远,因为我们个体即是生命,每时每刻存在,没有生命,何谈生活?
但我们又的确存在这样的幻觉,因为生命存在的无为和常态,让我们很少感受到它的存在,反而当有疾病威胁到生命的存在时,我们的关注点才会回到个体本身。对生命的忽视,也就让我们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有时我真的认为,人是存在虐根性的,人是需要负-激励的,人是需要痛点的,就比如开始对自然环境的无视,人类滥砍滥伐、向空气排放有害气体、制造大量难以腐蚀的垃圾,当这些行为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开始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时,我们才会认识到自然的伟大、神圣不可侵犯,才会有人站出来呼吁并行动起来,进行大自然的修复工作!
说了这么多,似乎并没有涉及到主题,但这些却是影响了我理想进化的主要价值观。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问过我长大之后想当什么,那时我说我长大了要当总理,也不知道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基础,也许是因为当时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周总理的伟大故事吧。当然这没有实现,也没有在内心生根发芽。好像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曾有过这伟大的理想吧,比如科学家、作家什么的,绝对很少有想过当企业家、明星,当然那时这还几乎不成为风尚。到了高中,我也记得曾经跟同学们说过,长大后要当教育部长,立志将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深入,使之更有利于易于学生们成长成才。高中时期虽然视野还不算很开阔,但已明显将个人理想建立在现实社会问题之上了,热烈的社会责任感出露风采。大学期间好像很遗憾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理想目标,只是临近毕业才又树立了一个伟大理想,为振兴中华老字号品牌而不懈奋斗,将百老汇建成一个区域文化标的。并着实激动一番,随之行动,但当真正接触才忽然明白,不是那么简单,转而曲线“救国,”通过几年的社会磨砺摔打与冲刷,才明白现实的丰满,理想的骨感,愈加清楚个人的定位。当然套用成功学的术语名言,“只要你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够做的到”,是的,我并没有再坚持,当然也不知道假如坚持了现在或者将来会怎样,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向现实屈服呢?愈加清楚个人的能力微弱、个体的渺小,也愈加清楚了个人的喜好与擅长。我想并不是受了现实的蛊惑,现在反而内心觉得做大人物并不是自己所喜好和追求的,高处不胜寒,愈加想的是过一种简单淡泊的生活。自己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成为了今后自己人生发展的坐向标,不求生活上的富奢,但求生命的富足!
我们往往会经常追求生活上的理想目标,却极少会去关注并追求生命上的理想。而且大多数人即使定了理想目标,也并没有意识到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终极根本理想。
微成就者是今后自己关注并要成为的对象,而且我认为微成就者是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才是真正值得敬佩、尊重和爱护的人。
反而现在认为,人生理想不应该以某种职业和成就为目标,我们只需要树立一个风向标,因为这样你的成就才有可能更大,人生才有可能更宽阔丰富。比如你希望帮助他人获得身体上的健康,你可以成为护士医生,也可以成为瑜伽和太极拳教练,也可以成为医学科学家、人体神经学家。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当你有了一定认知程度的时候,你的理想目标就会逐渐的清晰;有的人较早认识到,有的人较晚认识到,在于时间,在于你!
而当理想足够支撑你的人生时,他就成为了你的使命、你的信仰!
后记:写这篇文章,无意于贬低或是抬高自己,只是有感于理想的有趣演变。你或许可以看到,理想总是往下走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存有理想。现在很多人会说有理想的人是不成熟的表现,这也是我开始自称“未成年人”的原因,对此我也无意于辩驳。“哥\姐过了那个理想的年纪”,这是很多当下年轻人对自己过往的怀念及对当下生活的无奈。只是无论是对生活还是生命意义的追求,只要我们的心是满满的。生活是给自己过的,生命也是自己的,长成为自己的样子,一点也不难!
这段工作忙碌,起的早睡的晚,挤公交,上班,晚上回家学习直到深夜,不能否认一点自由时间没有,但绝大多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这也带来了思想的贫乏。在坐公交的那近一个小时,算是我最享受的时刻,可以自由畅想,由着思维的翅膀任意翱翔。想着爱,想着成就,想着那段异地自由的时光。很多时候我是个容易感动的人,感动身边的人(很多都是陌生人),感动自然,感动自我,想着想着内心就生发出满满的爱,那是一种幸福!
我算是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我并不缺乏理想,也相信每个人都有至少曾经有过理想。如果按照世俗社会人的定义,我还算是未成年人,当然我的年龄绝对是正宗青年,只是因为我还保留着自己的单纯理想,也许说保留并不怎么准确,因为我没有为理想从一而终。但我想,按照我的理想逐步的发生改变,不知道是不是算是向着所谓的成熟迈进?我想是的,但我并没有刻意去迎合社会对人成长的限定要求,从心而终,这是我的风向标,只是越来越感到生活与生命意义的差距!
我们个体离生活很近,离生命较远,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忙着生活,而很少有时间忙着去思考生命。
但我们确实又是离生命很近,离生活较远,因为我们个体即是生命,每时每刻存在,没有生命,何谈生活?
但我们又的确存在这样的幻觉,因为生命存在的无为和常态,让我们很少感受到它的存在,反而当有疾病威胁到生命的存在时,我们的关注点才会回到个体本身。对生命的忽视,也就让我们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有时我真的认为,人是存在虐根性的,人是需要负-激励的,人是需要痛点的,就比如开始对自然环境的无视,人类滥砍滥伐、向空气排放有害气体、制造大量难以腐蚀的垃圾,当这些行为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开始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时,我们才会认识到自然的伟大、神圣不可侵犯,才会有人站出来呼吁并行动起来,进行大自然的修复工作!
说了这么多,似乎并没有涉及到主题,但这些却是影响了我理想进化的主要价值观。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问过我长大之后想当什么,那时我说我长大了要当总理,也不知道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基础,也许是因为当时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周总理的伟大故事吧。当然这没有实现,也没有在内心生根发芽。好像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曾有过这伟大的理想吧,比如科学家、作家什么的,绝对很少有想过当企业家、明星,当然那时这还几乎不成为风尚。到了高中,我也记得曾经跟同学们说过,长大后要当教育部长,立志将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深入,使之更有利于易于学生们成长成才。高中时期虽然视野还不算很开阔,但已明显将个人理想建立在现实社会问题之上了,热烈的社会责任感出露风采。大学期间好像很遗憾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理想目标,只是临近毕业才又树立了一个伟大理想,为振兴中华老字号品牌而不懈奋斗,将百老汇建成一个区域文化标的。并着实激动一番,随之行动,但当真正接触才忽然明白,不是那么简单,转而曲线“救国,”通过几年的社会磨砺摔打与冲刷,才明白现实的丰满,理想的骨感,愈加清楚个人的定位。当然套用成功学的术语名言,“只要你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够做的到”,是的,我并没有再坚持,当然也不知道假如坚持了现在或者将来会怎样,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向现实屈服呢?愈加清楚个人的能力微弱、个体的渺小,也愈加清楚了个人的喜好与擅长。我想并不是受了现实的蛊惑,现在反而内心觉得做大人物并不是自己所喜好和追求的,高处不胜寒,愈加想的是过一种简单淡泊的生活。自己成长并帮助他人成长,成为了今后自己人生发展的坐向标,不求生活上的富奢,但求生命的富足!
我们往往会经常追求生活上的理想目标,却极少会去关注并追求生命上的理想。而且大多数人即使定了理想目标,也并没有意识到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终极根本理想。
微成就者是今后自己关注并要成为的对象,而且我认为微成就者是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才是真正值得敬佩、尊重和爱护的人。
反而现在认为,人生理想不应该以某种职业和成就为目标,我们只需要树立一个风向标,因为这样你的成就才有可能更大,人生才有可能更宽阔丰富。比如你希望帮助他人获得身体上的健康,你可以成为护士医生,也可以成为瑜伽和太极拳教练,也可以成为医学科学家、人体神经学家。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当你有了一定认知程度的时候,你的理想目标就会逐渐的清晰;有的人较早认识到,有的人较晚认识到,在于时间,在于你!
而当理想足够支撑你的人生时,他就成为了你的使命、你的信仰!
后记:写这篇文章,无意于贬低或是抬高自己,只是有感于理想的有趣演变。你或许可以看到,理想总是往下走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存有理想。现在很多人会说有理想的人是不成熟的表现,这也是我开始自称“未成年人”的原因,对此我也无意于辩驳。“哥\姐过了那个理想的年纪”,这是很多当下年轻人对自己过往的怀念及对当下生活的无奈。只是无论是对生活还是生命意义的追求,只要我们的心是满满的。生活是给自己过的,生命也是自己的,长成为自己的样子,一点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