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的香港电影
我不知道现在还会有多少人会像我这么如此频繁的把十几二十几年前的香港老电影翻出来一遍又一遍的看。朋友说我复古,我想,除了拍摄的年代远了些,设备相较于现在差了些,道具粗糙了点,内涵却丝毫不逊色于当今电影,所以除了追求视觉上的刺激,我宁愿选择这些模糊地烙印着时代标志的老电影。
伏在地上看世界
和一些典型的欧美大片以英雄或者神的视角来俯视苍生不同,香港电影多选择用小市民的视角来叙事。他们不用担心如何防止世界被破坏,也不用担心如何拯救宇宙的和平,他们只要担心在他们生活的这一小片土地上如何历经磨难好好的生活下去,担心如何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里抑或繁华喧嚣的城市里打拼奋斗,他们的生活都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伏在地上,用最纯粹的人的视角来认识脚下的土地,和建立在土地上的一切事物,以及笼罩在土地上方的象征着他们生活理想的天空。他们不需要英雄,因为他们就是自己的英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上世纪90年代, 徐克开创了新武侠时代,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武侠浪潮,拍摄了一批经典的武侠电影。我认为,这是一个断层。之前的无可与之比拟,后来的也无法在叙事及意境上有所超越,中国武侠经过这一时期,大抵已经到了瓶颈。武侠说到底不过刀光剑影,江山美人,那些在江湖上血泪间的情爱纠葛造就了多少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此后的翻拍,也许有创新有特色,但骂声总不绝于耳,此间原因,除了观众的非理性认识,就是其客观上难以超越的经典性了。
张艺谋将武侠电影带出国门,打开欧洲市场。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从电影本身来讲,他追求的是行云流水的意境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动作,以及各种意象,竹林,沙漠、湖泊。故事的记叙和人物的思想都被大大的弱化了。就是说,我只要一个简单的故事架构,几组交织在一起显而易见的矛盾,和几个性格被极度弱化或极具标志性的人物,就能支撑起整部电影,我只要漂亮,不要内涵。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身披轻纱的人在树上飞来飞去的时候,我就觉得像在看动物世界,我不知道这电影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这是一个导演的风格,对于他的作品,我只能用自己的想法肤浅的解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徐克不同,他懂得怎么让故事情节连贯跌宕起伏,懂得怎样使矛盾更加深化,懂得如何使人物性格迥然,也懂得怎样使武打动作漂亮,更懂得如何使主题升华。也许武侠电影能告诉观众的东西并不多,但如金庸所说,武侠最重情义,能将平日对现实的不满通过激发出的正义感经由合理的途径宣泄出来,这就足够了。
兄弟和枪
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自然也不会缺少警匪,枪战等电影。和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中国人更趋向于团体。中国人分外讲求情与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情义观念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帮派,复仇,正义,邪恶,扶持,背叛,枪林弹雨,刀光血影,这些元素统统都包含在香港电影里面。更简单的说,情义就是香港人的英雄本色。
千王之王
在香港值得称道的还有它的赌片。王晶创造了香港赌片的奇迹,留下了《赌神》、《赌侠》等一系列的经典。新鲜刺激的题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神奇的赌术,紧张的氛围和搞笑的剧情是吸引观众眼前的重要因素。好的赌片就是,观众明明知道那都是假的却宁愿相信那都是真的。当正邪双方坐在同一张赌桌前对峙,当最后一张牌分出以前,正义都是命悬一线的时候,我们心里清楚地明白,最后一张牌将扭转乾坤,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邪不压正的。我们从赌片中体验到了未知所带来的刺激,和赢得胜利的快感,我们从中得到满足,这就足够了。不可否认,王晶是一个才华洋溢的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时至今日,看着他的新作,不断粗劣的重复着自己,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是否能再度突破自己。
喜剧之王
除了武侠,我看的最多的是香港的喜剧。百度百科解释,喜剧的艺术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所体现的深刻的社会内容;“谐”则指主题思想赖以表现的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喜剧中“庄”与“谐”是辩证统一的状态。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也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作为一个对戏剧没有任何研究的人,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观影的直观感受,对高深莫测的电影理论和拍摄手法向来是浅尝辄止的了解或者说没有了解。但我仍可凭我感觉,表达自己观点。
我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千禧年初的香港喜剧。幽默,充满香港人的生活情趣和包容。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内地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充斥着作为香港人的自豪感,但却从未否认过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调侃内地的公安,调侃内地的小姐,调侃人民币,调侃97年前的内地,在他们脑中,内地人都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虽有偏颇,也不可否认当时的内地和香港相比仍有十分大的差距,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九七年后,香港与内地的界限便不再那么明显,但是他们依然保有自己的个性。我喜欢香港人自己拍的喜剧,喜欢小人物们在生活中挣扎时的自嘲,喜欢他们无厘头的整蛊和辛酸无奈时的自我调解,喜欢看一张张熟悉的脸演绎不同的角色诠释不同的故事,时而捧腹时而落泪。他们的喜剧不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所以那时的电影是丰满充盈的,是值得令人反复回味的。
我一遍一遍的看周星驰的旧作,又一遍一遍的发笑,不可否认,周星驰和他的喜剧风格是很难超越的。和不同的导演合作却仍能拍出自己的风格,他可以让人发笑,又能让人思考,他已经达到了思想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诚如尹天仇说的,其实他是一个演员。从跑龙套的到喜剧之王,从星仔成为星爷,他的成长是一部奋斗史。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代人无法抹去的回忆,他是无厘头的创始者也是香港的喜剧之王,他叫周星驰。
香港 香港
香港与内地合拍,按理说应该是一件好事,香港不缺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和好的演员,内地也不缺,可是这两年的合拍电影总叫人没有什么胃口。先从配音来说,基本上都要演员自己配音了,听着香港演员夹生别扭的国语,我多希望能看个配音的版本,全粤语或者全国语,偶尔说几句调解气氛便可。从剧情来说,受到网络文化影响太深,创作者创无可创,仿拍前作,拼凑杂糅,向前作致敬等情况并不罕见。也许这些电影具备了喜剧的形但却无喜剧的神,所以,我更想称之为闹剧。
香港,香港。我希望香港的电影是为电影而拍,而不是为了内地的市场和政治而拍。
自不量力的想要写点什么,等落笔了才发现表达如此艰难。只是一点小感想,堆积久了,自有抒写的欲望。不求语言的优美和逻辑的严密,也不求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分析
2012/3/9
伏在地上看世界
和一些典型的欧美大片以英雄或者神的视角来俯视苍生不同,香港电影多选择用小市民的视角来叙事。他们不用担心如何防止世界被破坏,也不用担心如何拯救宇宙的和平,他们只要担心在他们生活的这一小片土地上如何历经磨难好好的生活下去,担心如何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里抑或繁华喧嚣的城市里打拼奋斗,他们的生活都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伏在地上,用最纯粹的人的视角来认识脚下的土地,和建立在土地上的一切事物,以及笼罩在土地上方的象征着他们生活理想的天空。他们不需要英雄,因为他们就是自己的英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上世纪90年代, 徐克开创了新武侠时代,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武侠浪潮,拍摄了一批经典的武侠电影。我认为,这是一个断层。之前的无可与之比拟,后来的也无法在叙事及意境上有所超越,中国武侠经过这一时期,大抵已经到了瓶颈。武侠说到底不过刀光剑影,江山美人,那些在江湖上血泪间的情爱纠葛造就了多少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此后的翻拍,也许有创新有特色,但骂声总不绝于耳,此间原因,除了观众的非理性认识,就是其客观上难以超越的经典性了。
张艺谋将武侠电影带出国门,打开欧洲市场。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从电影本身来讲,他追求的是行云流水的意境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动作,以及各种意象,竹林,沙漠、湖泊。故事的记叙和人物的思想都被大大的弱化了。就是说,我只要一个简单的故事架构,几组交织在一起显而易见的矛盾,和几个性格被极度弱化或极具标志性的人物,就能支撑起整部电影,我只要漂亮,不要内涵。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身披轻纱的人在树上飞来飞去的时候,我就觉得像在看动物世界,我不知道这电影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这是一个导演的风格,对于他的作品,我只能用自己的想法肤浅的解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徐克不同,他懂得怎么让故事情节连贯跌宕起伏,懂得怎样使矛盾更加深化,懂得如何使人物性格迥然,也懂得怎样使武打动作漂亮,更懂得如何使主题升华。也许武侠电影能告诉观众的东西并不多,但如金庸所说,武侠最重情义,能将平日对现实的不满通过激发出的正义感经由合理的途径宣泄出来,这就足够了。
兄弟和枪
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自然也不会缺少警匪,枪战等电影。和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中国人更趋向于团体。中国人分外讲求情与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情义观念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帮派,复仇,正义,邪恶,扶持,背叛,枪林弹雨,刀光血影,这些元素统统都包含在香港电影里面。更简单的说,情义就是香港人的英雄本色。
千王之王
在香港值得称道的还有它的赌片。王晶创造了香港赌片的奇迹,留下了《赌神》、《赌侠》等一系列的经典。新鲜刺激的题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神奇的赌术,紧张的氛围和搞笑的剧情是吸引观众眼前的重要因素。好的赌片就是,观众明明知道那都是假的却宁愿相信那都是真的。当正邪双方坐在同一张赌桌前对峙,当最后一张牌分出以前,正义都是命悬一线的时候,我们心里清楚地明白,最后一张牌将扭转乾坤,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邪不压正的。我们从赌片中体验到了未知所带来的刺激,和赢得胜利的快感,我们从中得到满足,这就足够了。不可否认,王晶是一个才华洋溢的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时至今日,看着他的新作,不断粗劣的重复着自己,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否江郎才尽,是否能再度突破自己。
喜剧之王
除了武侠,我看的最多的是香港的喜剧。百度百科解释,喜剧的艺术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所体现的深刻的社会内容;“谐”则指主题思想赖以表现的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喜剧中“庄”与“谐”是辩证统一的状态。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也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作为一个对戏剧没有任何研究的人,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观影的直观感受,对高深莫测的电影理论和拍摄手法向来是浅尝辄止的了解或者说没有了解。但我仍可凭我感觉,表达自己观点。
我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千禧年初的香港喜剧。幽默,充满香港人的生活情趣和包容。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内地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充斥着作为香港人的自豪感,但却从未否认过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调侃内地的公安,调侃内地的小姐,调侃人民币,调侃97年前的内地,在他们脑中,内地人都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虽有偏颇,也不可否认当时的内地和香港相比仍有十分大的差距,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九七年后,香港与内地的界限便不再那么明显,但是他们依然保有自己的个性。我喜欢香港人自己拍的喜剧,喜欢小人物们在生活中挣扎时的自嘲,喜欢他们无厘头的整蛊和辛酸无奈时的自我调解,喜欢看一张张熟悉的脸演绎不同的角色诠释不同的故事,时而捧腹时而落泪。他们的喜剧不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所以那时的电影是丰满充盈的,是值得令人反复回味的。
我一遍一遍的看周星驰的旧作,又一遍一遍的发笑,不可否认,周星驰和他的喜剧风格是很难超越的。和不同的导演合作却仍能拍出自己的风格,他可以让人发笑,又能让人思考,他已经达到了思想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诚如尹天仇说的,其实他是一个演员。从跑龙套的到喜剧之王,从星仔成为星爷,他的成长是一部奋斗史。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代人无法抹去的回忆,他是无厘头的创始者也是香港的喜剧之王,他叫周星驰。
香港 香港
香港与内地合拍,按理说应该是一件好事,香港不缺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和好的演员,内地也不缺,可是这两年的合拍电影总叫人没有什么胃口。先从配音来说,基本上都要演员自己配音了,听着香港演员夹生别扭的国语,我多希望能看个配音的版本,全粤语或者全国语,偶尔说几句调解气氛便可。从剧情来说,受到网络文化影响太深,创作者创无可创,仿拍前作,拼凑杂糅,向前作致敬等情况并不罕见。也许这些电影具备了喜剧的形但却无喜剧的神,所以,我更想称之为闹剧。
香港,香港。我希望香港的电影是为电影而拍,而不是为了内地的市场和政治而拍。
自不量力的想要写点什么,等落笔了才发现表达如此艰难。只是一点小感想,堆积久了,自有抒写的欲望。不求语言的优美和逻辑的严密,也不求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分析
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