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人为镜’看反省自身不足
关于以人为镜的说法出处有两个,一为《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说的是春秋末期,晋国没落致四分五裂,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把有权势的六个家族灭掉两个。在灭赵家时韩魏碰头探讨未来自己的命运时‘以人为镜’,深感赵家的今天极有可能是自家的明天,于是联合赵灭掉了智伯瑶,后来韩赵魏都成了战国七雄。
另一个出处耳熟能详,出自《旧唐书.魏征传》,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谓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同样是以人为镜,两个出处却包含了两个意思,前者是通过与自己类似人的状态境遇判断自己以后的发展趋势;后者是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看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相似人的境遇判断自己明天的以人为镜在个人规划生活和职业时很重要,这一层意思也需要更深层次的积累才能领悟进而用到实际中去,由于经历和水平有限致使我在该方面的认知尚浅不能行文,以后还需要慢慢摸索。
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看自身的不足之处我这一年多来有一点点体会,整理一下语言试着来把想法写出来。
‘以人为镜’用在周围人对自已的行为表现判断自身不足时,这里的行为通常指周围人与自己实际沟通(生活/工作)中的一些行为如语言、表情脸色眼神、态度等等……除去真诚善意的行为,其他多是那些不中听的语言、不喜欢自己的表情、不配合的态度、也有背后的小动作等等,统称为‘非友善行为’吧。我们如何通过这些‘非友善行为’来深刻反省自己慢慢改进自身从而达到提高个人层次的目的呢?我觉得第一步是慢慢去除个人的自我意识,然后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摒除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喜欢否定别人,但却及其排斥被别人否定;其他也有如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最聪明,没有耐心听完意见相悖人的观点并毫无礼貌的打断自己发言,自己的认识很深刻别人都是小屁孩(认识因素很多很杂,不排除有些方面确实你高),经常性的好为人师等等各种(意思会有重复)……这些个性特点自小形成,本性难移,想要摒除谈何容易。然而我却觉得本性虽然难移但还是可以移,慢慢移一点一点来,初期可从学会聆听做起。
1.耐心的听别人说话。尤其是那些不喜欢的人,或者意见相左的人说的话。
2.不随便发表观点。内心养成一个小习惯,自问:你真的明白他在说什么了吗?
耐心的听他们说话做起来不是很容易,好多人憋不住要插话,憋不住的打断他们。这时候你要学着头脑冷静的自问是否真的明白了,问的次数多了久了,不仅能督促自己慢慢领会他人的真实意图,也可以体会到聆听的快乐。
学会聆听的下一环节是学会说话(沟通),在聆听思索的基础上,说话就会容易的多。说话时也要注意通过别人在听自己发言时的行为举止辨别他人是否同意或者在意自己的话,这些行为包括表情眼神脸色语言种种(都是意会还不能系统总结,将来或许可成文),从而决定自己是说下去还是打住抑或改变角度立场等等。
聆听和说话锻炼可以互相促进,一步一步来,最终才可以说善于沟通。。。其实我更喜欢一种说法:喜欢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在明白的基础上的真诚沟通可以使家庭和睦,在职场上也会有很大帮助。
深刻的自我反省:不摒除自我意识,或者说未意识到个人自我的一面,反省无从谈起
‘以人为镜’的精髓是深刻的自我反省,通过周围人的态度反省自己的行为:
1.经常性的不好的语言。对话的时候或者对话后伴随思考: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是不是我的某些行为致使他这样。
2.不好的表情,如厌恶、不配合、不满意、敷衍、忌惮……同样思考背后的成因,主要思考自己方面的因素。
3.如能听到指出自己不足的语言是最难得的,不管这些语言是出自家人朋友同事尤其是不喜欢的人或死对头等。思考这些不足是不是真的存在,如何改进。
深刻反省的死敌除了自我意识外还有一大死敌:当局者一般容易被具体事件纠缠,情绪受到影响,反省不能客观。比如‘某人从和自己关系很好一下子变的不再好了’这一现象,反省者思考往往会陷入:我对你多么多么好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我把心都掏给你了你竟然当球踢、大雨倾盆的昨天你们共撑一把小伞互相依偎的场景回顾……不要被具体事件限制,跳出自己思维的束缚,透彻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
再说反省时机的问题,看过曼德拉的一本书,他说自己每天睡前都会用15分钟来反省全天的行为,克服不好的方面,发挥内在美好的方面。模糊中也记得读过某成功人士的文章,说每天睡前反省白天跟自己接触的人行为和他们行为背后的成因。我现在一般都是对话后短期反省和晚上再想想结合,但是我晚上做的不好,尝试着反省了好多次没有收获很大的感觉,以后还得慢慢来。
另一个出处耳熟能详,出自《旧唐书.魏征传》,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谓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同样是以人为镜,两个出处却包含了两个意思,前者是通过与自己类似人的状态境遇判断自己以后的发展趋势;后者是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看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相似人的境遇判断自己明天的以人为镜在个人规划生活和职业时很重要,这一层意思也需要更深层次的积累才能领悟进而用到实际中去,由于经历和水平有限致使我在该方面的认知尚浅不能行文,以后还需要慢慢摸索。
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看自身的不足之处我这一年多来有一点点体会,整理一下语言试着来把想法写出来。
‘以人为镜’用在周围人对自已的行为表现判断自身不足时,这里的行为通常指周围人与自己实际沟通(生活/工作)中的一些行为如语言、表情脸色眼神、态度等等……除去真诚善意的行为,其他多是那些不中听的语言、不喜欢自己的表情、不配合的态度、也有背后的小动作等等,统称为‘非友善行为’吧。我们如何通过这些‘非友善行为’来深刻反省自己慢慢改进自身从而达到提高个人层次的目的呢?我觉得第一步是慢慢去除个人的自我意识,然后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摒除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喜欢否定别人,但却及其排斥被别人否定;其他也有如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最聪明,没有耐心听完意见相悖人的观点并毫无礼貌的打断自己发言,自己的认识很深刻别人都是小屁孩(认识因素很多很杂,不排除有些方面确实你高),经常性的好为人师等等各种(意思会有重复)……这些个性特点自小形成,本性难移,想要摒除谈何容易。然而我却觉得本性虽然难移但还是可以移,慢慢移一点一点来,初期可从学会聆听做起。
1.耐心的听别人说话。尤其是那些不喜欢的人,或者意见相左的人说的话。
2.不随便发表观点。内心养成一个小习惯,自问:你真的明白他在说什么了吗?
耐心的听他们说话做起来不是很容易,好多人憋不住要插话,憋不住的打断他们。这时候你要学着头脑冷静的自问是否真的明白了,问的次数多了久了,不仅能督促自己慢慢领会他人的真实意图,也可以体会到聆听的快乐。
学会聆听的下一环节是学会说话(沟通),在聆听思索的基础上,说话就会容易的多。说话时也要注意通过别人在听自己发言时的行为举止辨别他人是否同意或者在意自己的话,这些行为包括表情眼神脸色语言种种(都是意会还不能系统总结,将来或许可成文),从而决定自己是说下去还是打住抑或改变角度立场等等。
聆听和说话锻炼可以互相促进,一步一步来,最终才可以说善于沟通。。。其实我更喜欢一种说法:喜欢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在明白的基础上的真诚沟通可以使家庭和睦,在职场上也会有很大帮助。
深刻的自我反省:不摒除自我意识,或者说未意识到个人自我的一面,反省无从谈起
‘以人为镜’的精髓是深刻的自我反省,通过周围人的态度反省自己的行为:
1.经常性的不好的语言。对话的时候或者对话后伴随思考: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是不是我的某些行为致使他这样。
2.不好的表情,如厌恶、不配合、不满意、敷衍、忌惮……同样思考背后的成因,主要思考自己方面的因素。
3.如能听到指出自己不足的语言是最难得的,不管这些语言是出自家人朋友同事尤其是不喜欢的人或死对头等。思考这些不足是不是真的存在,如何改进。
深刻反省的死敌除了自我意识外还有一大死敌:当局者一般容易被具体事件纠缠,情绪受到影响,反省不能客观。比如‘某人从和自己关系很好一下子变的不再好了’这一现象,反省者思考往往会陷入:我对你多么多么好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我把心都掏给你了你竟然当球踢、大雨倾盆的昨天你们共撑一把小伞互相依偎的场景回顾……不要被具体事件限制,跳出自己思维的束缚,透彻的反省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
再说反省时机的问题,看过曼德拉的一本书,他说自己每天睡前都会用15分钟来反省全天的行为,克服不好的方面,发挥内在美好的方面。模糊中也记得读过某成功人士的文章,说每天睡前反省白天跟自己接触的人行为和他们行为背后的成因。我现在一般都是对话后短期反省和晚上再想想结合,但是我晚上做的不好,尝试着反省了好多次没有收获很大的感觉,以后还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