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壶铁普洱
第一次遭遇铁壶,是在乌镇的铁器铺子里。
铁器铺子其实已经不打铁了,摆了一些道具就当是个小博物馆,是旅游景的文化遗产造型。铺子门脸前就张罗着一排柜台,铺陈着精美敦实的铁器,刀铲斧铖一应俱全,看上去就是精致的,华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很工整的产品。我一向不喜欢太过尖锐的东西,所以那两柄铁壶孤独地跻身其中,很有一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掂起壶,很沉,把玩许久,舍不得放下。虽然一样的,它也脱不了工业产品的匠气,但终究迟钝得让人有点怜惜,墨黑色的纹理摩挲在掌心的感觉,好象有个土地公公藏在里面,摸摸他就会醒,出来跟我对饮一杯,聊上半晌。
可是出门旅行,最怕的就是大包小包背一仓纪念品,一路招摇。
我说,回头再买吧。于是别过。
后来也没有再回头。我屡屡还会想起,觉得爽了一个约,很不爽。
回到家,再泡普洱,把那些结实粗糙的茶饼,放在光可鉴人的不锈钢茶器旁,又或者泡在玻璃瓷器壶里,都觉得不是滋味儿。
茶色沉浊,香气氤氲,却好象嫁错了汉子的女子,本是满身江湖儿女豪侠气,却在诗香门第里附和着风雅,临到老去,只能在苍苍的岁月里,追忆少年时代其实不曾有过的轻狂与恣意,臆想自己曾经引弓塞外,大漠苍茫。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
普洱的灵气在于沉默地收敛,恰是需要最朴素的茶器,去承载这种不会轻易绽放的风韵。
于是我开始为我柜子里的普洱寻一把铁壶,立志要了却这一段姻缘。
壶到手,是早春的二月底。捧在手心的壶,竟是刺骨的冷,未免令我有些失望,如此生硬的家伙,如何与那温润的茶水相宜呢?
洗,煮,冲,泡,这壶才在沸腾中慢慢暖了起来,掷一方茶饼进去,茶色漫开,与古铜色的铸铁壶身融为一体,水沸半刻,茶香袭人,这时,才感觉到,铁硬的汉子,也要有温热的水性,去浸润了他。
生铁铸壶据说原产于日本,这个我觉得待考究,因为事实上日本铁壶存世的资料极少,日本茶道器具中有“釜”,与铁壶的造型相似,有同源的可能,但日本茶道终究源于盛唐,什么理由相信铁壶会是日本人原创的发明。
不过时下市面上常见的南部铁壶,在造型上,大多扁圆而敦厚,倒是一脉承袭了日式风格。能访得到的壶,以昭和年代的龙文堂产品为多,不过八十多年的历史,相比江户时代的产品,算不上是古董。而战后龟文堂的大规模生产,传世的也不少。
但铸铁壶的真正兴旺,却是在台湾,日治时代给台湾留下了太多痕迹,如南部铁壶的工艺便得自彼时。在台湾时,也看到了大量的铁壶,几乎有茶的铺子,都有铁壶在摆售,但却让我觉得,用黑钝的铁壶来煮碧绿的台湾高山茶,好比把潘金莲嫁了黑旋风李逵,且不谈门当户对,但也实在有点煞风景。
卖家告诉我的是,铁壶煮茶能平衡口感,软化水质,生铁壶身的铁离子有保健作用。我便想了很久,不知道喝上几年,会不会把自己变成钢铁侠,后来觉得这个念头不太靠谱,便不再深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说实话,我觅这铁壶,纯属想为我的普洱找个可配的对象,仅此而已。
话说这茶开始煮,才发现,与常规的泡法是有区别的。醒过茶后,我将茶饼掷入水中煮,电磁炉定温到1200度,瞬间便沸了,赶紧离火匀杯,却发现,茶汤仍是清清淡淡的。
到第二杯时,再倒出来的茶汤,已是浓到淳厚了。
原来,铁壶煮普洱,要的不是温度,却是时间。
再放下去,倒出来的茶,便有些涩口。这其中,还颇得一番拿捏才行。
铁壶煮水,沸而不溢,但放了茶饼进去,沸点发生了改变,很容易便满溢出来,总结的经验是,白水煮到1200度,放下醒过的茶饼,降到800度,煮一分半钟,降到600度,一分钟,茶味最好。再就以100度保温,或离火搁凉来品,都有风味,保温不可太久。而我的意见,还是趁热喝了,好比把姑娘撩得风情起来,却不报以温存,未免太扫兴。
铁壶煮茶终究是个技术活儿,一不小心便沸得满桌流汤,风雅没了,倒是倜傥得很。
后来行家告诉我说,其实铁壶最好还要配炭火,温吞吞地炖茶。
可是我又琢磨了半晌,觉得去打柴、烧炭、砌炉,这个工程实在太大,还是作罢。
铁器铺子其实已经不打铁了,摆了一些道具就当是个小博物馆,是旅游景的文化遗产造型。铺子门脸前就张罗着一排柜台,铺陈着精美敦实的铁器,刀铲斧铖一应俱全,看上去就是精致的,华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很工整的产品。我一向不喜欢太过尖锐的东西,所以那两柄铁壶孤独地跻身其中,很有一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掂起壶,很沉,把玩许久,舍不得放下。虽然一样的,它也脱不了工业产品的匠气,但终究迟钝得让人有点怜惜,墨黑色的纹理摩挲在掌心的感觉,好象有个土地公公藏在里面,摸摸他就会醒,出来跟我对饮一杯,聊上半晌。
可是出门旅行,最怕的就是大包小包背一仓纪念品,一路招摇。
我说,回头再买吧。于是别过。
后来也没有再回头。我屡屡还会想起,觉得爽了一个约,很不爽。
回到家,再泡普洱,把那些结实粗糙的茶饼,放在光可鉴人的不锈钢茶器旁,又或者泡在玻璃瓷器壶里,都觉得不是滋味儿。
茶色沉浊,香气氤氲,却好象嫁错了汉子的女子,本是满身江湖儿女豪侠气,却在诗香门第里附和着风雅,临到老去,只能在苍苍的岁月里,追忆少年时代其实不曾有过的轻狂与恣意,臆想自己曾经引弓塞外,大漠苍茫。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
普洱的灵气在于沉默地收敛,恰是需要最朴素的茶器,去承载这种不会轻易绽放的风韵。
于是我开始为我柜子里的普洱寻一把铁壶,立志要了却这一段姻缘。
壶到手,是早春的二月底。捧在手心的壶,竟是刺骨的冷,未免令我有些失望,如此生硬的家伙,如何与那温润的茶水相宜呢?
洗,煮,冲,泡,这壶才在沸腾中慢慢暖了起来,掷一方茶饼进去,茶色漫开,与古铜色的铸铁壶身融为一体,水沸半刻,茶香袭人,这时,才感觉到,铁硬的汉子,也要有温热的水性,去浸润了他。
生铁铸壶据说原产于日本,这个我觉得待考究,因为事实上日本铁壶存世的资料极少,日本茶道器具中有“釜”,与铁壶的造型相似,有同源的可能,但日本茶道终究源于盛唐,什么理由相信铁壶会是日本人原创的发明。
不过时下市面上常见的南部铁壶,在造型上,大多扁圆而敦厚,倒是一脉承袭了日式风格。能访得到的壶,以昭和年代的龙文堂产品为多,不过八十多年的历史,相比江户时代的产品,算不上是古董。而战后龟文堂的大规模生产,传世的也不少。
但铸铁壶的真正兴旺,却是在台湾,日治时代给台湾留下了太多痕迹,如南部铁壶的工艺便得自彼时。在台湾时,也看到了大量的铁壶,几乎有茶的铺子,都有铁壶在摆售,但却让我觉得,用黑钝的铁壶来煮碧绿的台湾高山茶,好比把潘金莲嫁了黑旋风李逵,且不谈门当户对,但也实在有点煞风景。
卖家告诉我的是,铁壶煮茶能平衡口感,软化水质,生铁壶身的铁离子有保健作用。我便想了很久,不知道喝上几年,会不会把自己变成钢铁侠,后来觉得这个念头不太靠谱,便不再深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说实话,我觅这铁壶,纯属想为我的普洱找个可配的对象,仅此而已。
话说这茶开始煮,才发现,与常规的泡法是有区别的。醒过茶后,我将茶饼掷入水中煮,电磁炉定温到1200度,瞬间便沸了,赶紧离火匀杯,却发现,茶汤仍是清清淡淡的。
到第二杯时,再倒出来的茶汤,已是浓到淳厚了。
原来,铁壶煮普洱,要的不是温度,却是时间。
再放下去,倒出来的茶,便有些涩口。这其中,还颇得一番拿捏才行。
铁壶煮水,沸而不溢,但放了茶饼进去,沸点发生了改变,很容易便满溢出来,总结的经验是,白水煮到1200度,放下醒过的茶饼,降到800度,煮一分半钟,降到600度,一分钟,茶味最好。再就以100度保温,或离火搁凉来品,都有风味,保温不可太久。而我的意见,还是趁热喝了,好比把姑娘撩得风情起来,却不报以温存,未免太扫兴。
铁壶煮茶终究是个技术活儿,一不小心便沸得满桌流汤,风雅没了,倒是倜傥得很。
后来行家告诉我说,其实铁壶最好还要配炭火,温吞吞地炖茶。
可是我又琢磨了半晌,觉得去打柴、烧炭、砌炉,这个工程实在太大,还是作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