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世界中的果壳之王
这两天无意中看到了豆瓣上某见东西就顺的人自爆赃物,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帝”与“脑残粉”的好大一场口水仗,不知怎么竟然想起几个月前自己吵的一场架来。我吵的那场架(其实也并没有真正吵起来,只不过当时我大概脸气得青了而已),对象是经常一起吃午饭的一个技术员,中国人,四五十岁,有两个孩子,每天必把这两个孩子挂在嘴边。所谓吵架的由头说来荒唐,就是她说自己父亲得了肠癌,是因为喜欢吃咸菜的缘故,而我则坚称其实关系并不太大,于是演变成这位阿姨对我大喊“别跟我讲什么逻辑,我比你懂得多多了!”而我当面一句话都没有讲,却被气出了内伤,细细想来,恐怕说是委屈更合适些:我劳神瘁力,用所谓科学的知识来把握世界,却被一个人从所经历的有限个案中得出的结论呵斥,而我偏偏无法召唤那堆砌出这科学知识的许多经验来助我,因为说到底,在这个个案上,我又有什么办法去说服别人?这和豆瓣偷窃癖的拥护者们令我感到的苦闷有几分相似,一为事实,一为价值,而悲哀滑稽,有一点相似。严肃(或者自认为严肃)和草率被拉到一个擂台上打架,胜负不论,严肃的一方都有各种不舒服。
如果要我给所谓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我认为我现在生活的美国和国内的大城市都处在这一阶段)进行一次管窥,我会说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道理”。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价值(或者意识形态?)体系,从生活细节一直覆盖到世界走向。运动能治百病,早晨须吃苹果,家庭生活应当如何,为人处事应当如何,过去年代好或不好,社会风气有没有江河日下,中国向何处去,世界能否大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那么两句,深究起来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但相互争辩中便浑无所觉。在言谈间,归纳出道理乃成了一种表达手段,说完了也便大可抛诸脑后。在不熟悉的人之间,常常便由此生出纷争来,而在熟悉的人之间,则成了以情感为砝码的权力角斗。
莎士比亚让装疯的哈姆雷特说“世事本无善恶,各人所想却令它有别”,于是紧接着的一句也是同样的意思:“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我之所见,似乎人人都是果壳里的君王,如果靠得足够近,便会为了思想的支配权力而用言语战斗。近来读美国小说家乔纳森•法兰岑的《纠正》,其中父母子女个个无不意图用自己的准则去纠正亲人,或许正是果壳中的君王们大打出手的一番演绎。而在国内的语境下,似乎在网络上不相授受的人之间,此类争斗更多,则个人意识形态的果壳,更已经大大膨胀,把似乎应该完整无缺的公共空间给撑得支离破碎了,又或者,正是那公共空间中没有了可以取信之物,于是人人才在自己那个果壳里做起法事来。
然而无论是价值还是事实,每个人的那一套道理,究竟能否一辨真伪,一判高下?有些人理直气壮地说“不能”,我则只好说“原则上或许很难”,再不无怀疑地补充“实际上却不能没有”。我仍相信必有些看法比之其他看法,更能把握世界之真实,或来的更加正确,当然,它也要对寻求这种看法的人索取较高的代价。
如果要我给所谓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我认为我现在生活的美国和国内的大城市都处在这一阶段)进行一次管窥,我会说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道理”。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价值(或者意识形态?)体系,从生活细节一直覆盖到世界走向。运动能治百病,早晨须吃苹果,家庭生活应当如何,为人处事应当如何,过去年代好或不好,社会风气有没有江河日下,中国向何处去,世界能否大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那么两句,深究起来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但相互争辩中便浑无所觉。在言谈间,归纳出道理乃成了一种表达手段,说完了也便大可抛诸脑后。在不熟悉的人之间,常常便由此生出纷争来,而在熟悉的人之间,则成了以情感为砝码的权力角斗。
莎士比亚让装疯的哈姆雷特说“世事本无善恶,各人所想却令它有别”,于是紧接着的一句也是同样的意思:“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我之所见,似乎人人都是果壳里的君王,如果靠得足够近,便会为了思想的支配权力而用言语战斗。近来读美国小说家乔纳森•法兰岑的《纠正》,其中父母子女个个无不意图用自己的准则去纠正亲人,或许正是果壳中的君王们大打出手的一番演绎。而在国内的语境下,似乎在网络上不相授受的人之间,此类争斗更多,则个人意识形态的果壳,更已经大大膨胀,把似乎应该完整无缺的公共空间给撑得支离破碎了,又或者,正是那公共空间中没有了可以取信之物,于是人人才在自己那个果壳里做起法事来。
然而无论是价值还是事实,每个人的那一套道理,究竟能否一辨真伪,一判高下?有些人理直气壮地说“不能”,我则只好说“原则上或许很难”,再不无怀疑地补充“实际上却不能没有”。我仍相信必有些看法比之其他看法,更能把握世界之真实,或来的更加正确,当然,它也要对寻求这种看法的人索取较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