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 第二讲 之二 四大谜团
http://www.douban.com/note/202389764/【之一 态度与方法 】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讨论啊,不同角度,另外就是不要讲客气话。就是一个看法吵来吵去,因为这世界很复杂,你从生产角度看,他从需求角度看,你从买的角度看,他从卖的角度看。同一个事情你会看到他不同的侧面。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头脑训练得能够比较完备地看问题。否则的话,马上从这里面得出结论得出政策得出行动,对我们所谓的国民富裕啊,不一定有好处。所以呢,这封信我们非常肯定,就是这么一个态度,也不用太复杂。逛街都可以想到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无处不在。
修这门课和不修这门课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这门课看看,有些问题,前人怎么想。他们怎么想,对我们想这个世界有什么启发。我们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就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我们分析经济现象、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这大概就是上一讲的主要内容。
这一讲呢,我们两个问题。就是要把中国经济问题,我在席勒巴士里讲到,这门课,它是选一个角度来讨论中国经济问题。就是这个制度的变化怎么驱动经济增长!【点睛之笔】
观察经济可以好多角度,每个老师都可以不同的角度。我也不知道什么道理,多少年来,就是喜欢从这个角度,很片面的一个角度。就是认为制度变化会驱动经济增长。这个基本的框架,通过今天的内容把它讲出来。
分两节。第一节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问题,不是今天才遇到,早就遇到,早就有人提出来。第二节呢,我们介绍一个前人,前辈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得出一个所谓的制度变迁理论。结合我们关心的中国经济问题,和这个理论的基本框架,给大家做一个介绍。看看是不是对我们有一些帮助。
首先来看一个谜。所谓“谜”,就是很长时间,很多人讨论,得不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一位台湾到美国留学后来在美国任教,在***教过***,叫许倬云。她的成名作《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七九年出版。这本书当然讲了很多,汉代农业,曾经很多人研究过,那么远古的时期,离今天这么长,它当年达到过的水平,让今天的很多经济学家感到有意思。这本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这个资源禀赋,山那么多,平地那么少,但是很有意思,我们成了一个农业国。没有早早地成为一个工商业主导的国家。
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觉得印象这么深呢?因为都是把它作为一个给定的事实【言下之意,认为是事实,不是一个问题,不再深究。】,中国就是农业文明。以农立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但是许倬云提的问题是,你的禀赋,不应该这么大的资源拿去搞农业。她根据古代的文献和记录做了梳理,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好像都有发展的苗头。全世界去看,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合搞农业的。很多地方的工业商业城邦经济贸易,也可以在很早的历史上就发生了。中国这个资源条件,对不对。
曾经我们的陈平老师到欧洲去,回来以后,见面谈。他就说,欧洲才叫搞农业的地方,**,平地。我们这里变成一个农业文明。工业化城市化到今天还是一个重大的任务。这是一个谜。我们在讨论城市化问题的时候,多多少少会碰到。这问题今天还在。它实际上就是空间资源,什么叫城,什么叫乡,
什么叫农业什么叫工业,它是怎么配置起来的。冥冥之中没有说你一定搞农业啊。可以我们就是多少年,包括朝廷的政策,就是农业立国,以农为本。商业工业都是末。农业为本。这东西本身怎么形成的,在什么地方作用形成这么一个形态,影响这么源远流长。这是一个谜。至少在许倬云教授看来,这是一个谜。
在我的经济论文写作中,凡是今天还能看到影子的,这个问题就比较有兴趣。【可能有误,29’17”】如果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的兴趣不大。你今天走近,还能看见它的影子,历史上有人提出来过,这个问题,我就比较有兴趣。所以我是有选择地在揭发【jiefa,音,可能有误】。
第二个问题是人口之谜。最早是所谓的剑桥学派,剑桥的两位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我在UCLA念书的时候,其中一位,***,每年到加州去教一学期。当然不是UCLA请他,UCLA请不起,是加州理工请他。加州理工的课,UCLA的学生可以修,学分算。有一些老师同学介绍,听说Schofield来,就去修他的课。那门课也是帮助我很大。
首先是这些人带的一个小组,很有名的,叫剑桥历史人口小组。他是从大学在校念书期间就开始做这个工作,最后做了一辈子。什么工作呢?就是教堂的记录,宗教的力量。出生,就有一个洗礼,结婚有一个婚礼,死了有一个葬礼。就这三个“礼”,教堂里都有数据。然后他们就用这三套数据,还原家庭历史。看看人口的变迁,写出一个很大的著作,形成一群研究的著作。除了听他们讲,英国人口的历史发生,他们还做了一个全球的对照,尤其拿英国和中国,东亚社会作比较。他们提了一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就是英国很早就形成了,所谓“预先性的人口平衡机制”。这也是马尔萨斯著作里讲到的人口增长如果几何级数【可能有误】,食物增长算下去,这个矛盾解决有各种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31’52”,读者补上吧,我听不清】,预先性地防止人口超额增长。
什么叫预先?就是经济情况不好,很多人就不结婚。结婚率非常低,成人人口里有很大的比例,终身不结婚。这是一点。
第二点,经济情况不好,代和代之间拉长,就是我们后来人口政策中所谓的晚婚晚育,晚稀少【音,可能有误】,其实英国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然后他们当时对照认为,中国的文明就是非常典型的所谓的一个positive这么一个派统【音,有误请告知,本人不在现场】
经济好,人口就拼命增长。人口拼命增长,等到粮食追不上来的时候,就开始出灾难了。就开始打仗,大的战争,比欧洲厉害,人口去半,这种事情很多。然后一直是人口过密型。
下一步就是,最后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就不可能发明什么机器。劳动力充裕,人口一直过剩,你不需要机器来替你缺乏的劳动力。而英国所谓的工业革命,机器革命,纺织机,没有纺织机。海外市场一打开,订单飞来,没有劳动力啊。没有劳动力,需要发明机器来替代啊。然后这个工业革命就这么起来了。
所以,他们认为,走向工业革命当中,这个人口压力怎么形成的?他是从类型上知道有区别。但是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呢?原因何在呢?
英国历史上就没有见到像中国这样的universal marriage。所有人都结婚了。你要不结,全家帮你一起结【笑】。那个着急啊。现在人口,离开家庭的压力小很多,如果没有人口移动,没有出去打工,没有可能去远地念书,家长的压力就不得了。他用数据比一比,你就发现它是两个pattern。然后一个why。最后造成文化。我们这里大家就是非常重视结婚,非常重视孩子。西方英国他们研究那些人,当然以东欧为边界,这里头有很多人口、社会、经济组合到一起的特点。大家修这门课,我是觉得非常有意思。
如果没有参照系,你会觉得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有了参照系,就发现,它为什么分叉了?
第三个谜,就是李约瑟之谜。人口压力也没关系啊,技术进步加快就行了。李约瑟是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科技非常着迷的一个西方学者。一辈子整理这个资料。他的发现是,前现代化,中国的科学水平达到很高。一会介绍他讲的那些话。但是,这个革命怎么就没有发生在这里?
到五四运动,两大考核,一个还是科学。德先生赛先生。赛先生就是科学,还要通过社会运动,要求去掉愚昧,发展科学。这么一个悠久的文明,它是怎么处理科学,探究事物本来的原因?为什么这个力量好像不足?这个不足导致了后来很多的相对落伍。这个落后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
最后的谜,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之谜。因为根据原来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人类都是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高度成熟,才有社会主义。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者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去找这几个社会。找来找去,找到了一堆社会主义萌芽。但是找出了一个问题,这个萌芽怎么老是长不大?老没有冲破所谓中世纪封建,没有看到工业革命产业革命资本主义革命这个**。
这个事情变成一个把社会形态放进去看,我们的发展路线好像和西欧的发展路线不是那么一样。所以,你看,无论从生态、地理、人口,一直到人们的科学技术活动,一直到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反正我们这个悠久的文明有一些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具有挑战性。这些问题,你读得越多,你发现,这里头好像有一个线头出来了,找到答案了,然后很快陷到另一个问题里头去了。因果联系非常之多。
这些谜,某种程度会推动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点睛】
为了让你们有一个所谓“大的图像”,因为很多复杂的事情,你要把基本的路线抓住,基本的线索抓清楚。这里有一个麦迪森的著作,叫《世界经济千年史》。这非常了不起。一个国家搞清楚就不容易【笑】,他也知道不容易,干脆把所有国家放到一起。因为既然都是粗线条,你就从pattern,从类别上看看这里有什么特点吧。在他的著作中,他专门比较了中国和西欧。用他做过的数据,然后还原成统一的货币单位,
年度之间换算完,这些工作都是天量的工作。做完以后,他就给出这么一张图来。
中国和整个西欧,地理的幅员,版图差不多。公元400年的时候,起点是相当的。当然,今天的GDP要去推敲,里头还有无数的问题。公元400年的GDP是非常粗糙。但是在给定的,他们那个group做过的最好的工作来看,公元400年差不多。然后中国和西欧啊,整个发展路线,你看这两条线,虚线就是西欧,实线就是我们China。会形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病句o(╯□╰)o】。400年到大概13世纪,14世纪这段时间内,中国领先。图上大家可以看到这条实线的蓝线在虚线之上。因为它都换成人均了。人口平均的GDP。
14世纪到19世纪,中国停滞。中国,你看,有一条平线。600年,人均水平不变!!!然后到1850年以后,中国这条线甚至还往下走。一直到40年代末,战乱、两半社会,主权丧失,革命,好。等到中国重新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条线才开始往上升。但是,已经和西欧拉开了距离。而历史上,根据麦迪森的计算,我们的人均水平曾经比西欧要高。
我们每个在座的中国学生,你就算不学这个专业,你作为业余的兴趣,你看这个图也很有意思啊。如果你相信世界上的现象,背后多多少少总有道理,那我们说,什么道理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这是中国和英国的比较【换PPT】。这当然是从18世纪开始算。英国起来的时候就高于我们。然后你看很长时间内差不多。然后拉开。然后我们中国再相对追赶上去。
这是united state。这也是18世纪。显然那时候的美国只能被叫做“发展中国家”。【笑】。对不对?但是很有意思,发力非常快。
这里的基本事实就是说,你有过辉煌,人均水平有过领先,然后被拉开。拉开的很长时间内,你的总量还是世界第一。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然后直到人均水平下来,总量也下来。
你看,这几个量,都是依据麦迪森。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你要梳理啊,到底什么道理啊?
我们也可以梳理,但是要借助于很多前辈的学者,有的一辈子就在考虑这些问题。一辈子研究这个大问题的某个侧面。比如李约瑟,第8到第12世纪,中国的技术变迁非常的迅速,13世纪的时候,中国已经达到全面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门槛。他是七卷本的著作,不是空空的一句话。他搜集了很多东西,跟欧洲做了比较,得出这个结论。然后很有意思,中国就是在门槛前停住,就不破门而入。这是李约瑟的问题。李约瑟的问题确实非常有意思。
你一直落后算了,你曾经非常领先,到达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门槛,然后你就突然不破门而入。在西欧,在欧洲的很多学者,当然这里头有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从古典开始,黑格尔,康德那代人一直到亚当斯密,都认为中华帝国停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头讲到中国,他也没有来到过中国,但是有大量传教士报告,有旅游家报告,说中国一向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是一个土地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且最勤勉。然而,它似乎长久处于停滞状态。也许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就已经达到该国的法律和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他是个猜测,根据一些报告。他在格拉斯哥,在苏格兰,世界贸易来往,*****。
黑格尔这些人更是把中国,这些话中国人听了会不太高兴,说我们是一个木乃伊式的国家。明清,特别是清代,是最能体现这种停滞的时候。你看,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原来很了不起,很富裕,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它停住了。
马克思后来翻出他很多著作,原来他讲的五个生产模式,主要讲的是西欧,他对那个社会做过很多研究。亚洲社会,他了解不多。每年看了很多资料,他有一个表述,认为那是另外一套,他的概括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我到北京来念书,在人大,那时有一个教授叫吴大琨【音】,
周恩来当时从国外请回来的。他当时在大学讲的就是,着重介绍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些论述。跟当时主流的讲法,“五段论”,不一致。亚细亚生产方式,它也有受到黑格尔这种看法【的影响】。
第一,生产力停滞。国家的形态跟西欧是很大差别的。吴大琨讲的最多的一条就是,他根据马克思的一些著述,认为中国早就不是什么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封建,割块地,归你管。中国早就是皇权统一。封建社会早就结束了。中国是郡县制度,全是皇帝派官出去管。不是划一块地给你。中间有过几次,打了天下的皇上,把某些地方划给自己的王爷、亲属,很快形成内乱。主流的体制是统一的皇权,不是封建制,这跟马克思讲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很有联系。所以吴大琨不断地讲这个东西。我们听过几个讲座,再把那些书找来看,是有这些论述。现象是这么一个现象。
当然后来还有很多人,你像***做过的,蛮好的数量的分析,传统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的发展,前后600年,一直写到60年代。14**年一直写到60年代。基本的特点就是人均水平不变。耕地在扩大,人口在增加,人均水平不变。
从人均水平看,早年发达,然后开始平,然后落后,然后再追,这些现象怎么解释?现象面前就会产生很多假说,很多理论。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讨论啊,不同角度,另外就是不要讲客气话。就是一个看法吵来吵去,因为这世界很复杂,你从生产角度看,他从需求角度看,你从买的角度看,他从卖的角度看。同一个事情你会看到他不同的侧面。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头脑训练得能够比较完备地看问题。否则的话,马上从这里面得出结论得出政策得出行动,对我们所谓的国民富裕啊,不一定有好处。所以呢,这封信我们非常肯定,就是这么一个态度,也不用太复杂。逛街都可以想到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无处不在。
修这门课和不修这门课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通过这门课看看,有些问题,前人怎么想。他们怎么想,对我们想这个世界有什么启发。我们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就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我们分析经济现象、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这大概就是上一讲的主要内容。
![]() |
这一讲呢,我们两个问题。就是要把中国经济问题,我在席勒巴士里讲到,这门课,它是选一个角度来讨论中国经济问题。就是这个制度的变化怎么驱动经济增长!【点睛之笔】
观察经济可以好多角度,每个老师都可以不同的角度。我也不知道什么道理,多少年来,就是喜欢从这个角度,很片面的一个角度。就是认为制度变化会驱动经济增长。这个基本的框架,通过今天的内容把它讲出来。
分两节。第一节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问题,不是今天才遇到,早就遇到,早就有人提出来。第二节呢,我们介绍一个前人,前辈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得出一个所谓的制度变迁理论。结合我们关心的中国经济问题,和这个理论的基本框架,给大家做一个介绍。看看是不是对我们有一些帮助。
![]() |
首先来看一个谜。所谓“谜”,就是很长时间,很多人讨论,得不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一位台湾到美国留学后来在美国任教,在***教过***,叫许倬云。她的成名作《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七九年出版。这本书当然讲了很多,汉代农业,曾经很多人研究过,那么远古的时期,离今天这么长,它当年达到过的水平,让今天的很多经济学家感到有意思。这本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这个资源禀赋,山那么多,平地那么少,但是很有意思,我们成了一个农业国。没有早早地成为一个工商业主导的国家。
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觉得印象这么深呢?因为都是把它作为一个给定的事实【言下之意,认为是事实,不是一个问题,不再深究。】,中国就是农业文明。以农立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但是许倬云提的问题是,你的禀赋,不应该这么大的资源拿去搞农业。她根据古代的文献和记录做了梳理,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好像都有发展的苗头。全世界去看,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合搞农业的。很多地方的工业商业城邦经济贸易,也可以在很早的历史上就发生了。中国这个资源条件,对不对。
曾经我们的陈平老师到欧洲去,回来以后,见面谈。他就说,欧洲才叫搞农业的地方,**,平地。我们这里变成一个农业文明。工业化城市化到今天还是一个重大的任务。这是一个谜。我们在讨论城市化问题的时候,多多少少会碰到。这问题今天还在。它实际上就是空间资源,什么叫城,什么叫乡,
什么叫农业什么叫工业,它是怎么配置起来的。冥冥之中没有说你一定搞农业啊。可以我们就是多少年,包括朝廷的政策,就是农业立国,以农为本。商业工业都是末。农业为本。这东西本身怎么形成的,在什么地方作用形成这么一个形态,影响这么源远流长。这是一个谜。至少在许倬云教授看来,这是一个谜。
在我的经济论文写作中,凡是今天还能看到影子的,这个问题就比较有兴趣。【可能有误,29’17”】如果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的兴趣不大。你今天走近,还能看见它的影子,历史上有人提出来过,这个问题,我就比较有兴趣。所以我是有选择地在揭发【jiefa,音,可能有误】。
第二个问题是人口之谜。最早是所谓的剑桥学派,剑桥的两位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我在UCLA念书的时候,其中一位,***,每年到加州去教一学期。当然不是UCLA请他,UCLA请不起,是加州理工请他。加州理工的课,UCLA的学生可以修,学分算。有一些老师同学介绍,听说Schofield来,就去修他的课。那门课也是帮助我很大。
首先是这些人带的一个小组,很有名的,叫剑桥历史人口小组。他是从大学在校念书期间就开始做这个工作,最后做了一辈子。什么工作呢?就是教堂的记录,宗教的力量。出生,就有一个洗礼,结婚有一个婚礼,死了有一个葬礼。就这三个“礼”,教堂里都有数据。然后他们就用这三套数据,还原家庭历史。看看人口的变迁,写出一个很大的著作,形成一群研究的著作。除了听他们讲,英国人口的历史发生,他们还做了一个全球的对照,尤其拿英国和中国,东亚社会作比较。他们提了一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就是英国很早就形成了,所谓“预先性的人口平衡机制”。这也是马尔萨斯著作里讲到的人口增长如果几何级数【可能有误】,食物增长算下去,这个矛盾解决有各种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31’52”,读者补上吧,我听不清】,预先性地防止人口超额增长。
什么叫预先?就是经济情况不好,很多人就不结婚。结婚率非常低,成人人口里有很大的比例,终身不结婚。这是一点。
第二点,经济情况不好,代和代之间拉长,就是我们后来人口政策中所谓的晚婚晚育,晚稀少【音,可能有误】,其实英国当时就是这么做的。然后他们当时对照认为,中国的文明就是非常典型的所谓的一个positive这么一个派统【音,有误请告知,本人不在现场】
经济好,人口就拼命增长。人口拼命增长,等到粮食追不上来的时候,就开始出灾难了。就开始打仗,大的战争,比欧洲厉害,人口去半,这种事情很多。然后一直是人口过密型。
下一步就是,最后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就不可能发明什么机器。劳动力充裕,人口一直过剩,你不需要机器来替你缺乏的劳动力。而英国所谓的工业革命,机器革命,纺织机,没有纺织机。海外市场一打开,订单飞来,没有劳动力啊。没有劳动力,需要发明机器来替代啊。然后这个工业革命就这么起来了。
所以,他们认为,走向工业革命当中,这个人口压力怎么形成的?他是从类型上知道有区别。但是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呢?原因何在呢?
英国历史上就没有见到像中国这样的universal marriage。所有人都结婚了。你要不结,全家帮你一起结【笑】。那个着急啊。现在人口,离开家庭的压力小很多,如果没有人口移动,没有出去打工,没有可能去远地念书,家长的压力就不得了。他用数据比一比,你就发现它是两个pattern。然后一个why。最后造成文化。我们这里大家就是非常重视结婚,非常重视孩子。西方英国他们研究那些人,当然以东欧为边界,这里头有很多人口、社会、经济组合到一起的特点。大家修这门课,我是觉得非常有意思。
如果没有参照系,你会觉得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的。有了参照系,就发现,它为什么分叉了?
第三个谜,就是李约瑟之谜。人口压力也没关系啊,技术进步加快就行了。李约瑟是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科技非常着迷的一个西方学者。一辈子整理这个资料。他的发现是,前现代化,中国的科学水平达到很高。一会介绍他讲的那些话。但是,这个革命怎么就没有发生在这里?
到五四运动,两大考核,一个还是科学。德先生赛先生。赛先生就是科学,还要通过社会运动,要求去掉愚昧,发展科学。这么一个悠久的文明,它是怎么处理科学,探究事物本来的原因?为什么这个力量好像不足?这个不足导致了后来很多的相对落伍。这个落后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
最后的谜,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之谜。因为根据原来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人类都是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高度成熟,才有社会主义。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者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去找这几个社会。找来找去,找到了一堆社会主义萌芽。但是找出了一个问题,这个萌芽怎么老是长不大?老没有冲破所谓中世纪封建,没有看到工业革命产业革命资本主义革命这个**。
这个事情变成一个把社会形态放进去看,我们的发展路线好像和西欧的发展路线不是那么一样。所以,你看,无论从生态、地理、人口,一直到人们的科学技术活动,一直到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反正我们这个悠久的文明有一些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具有挑战性。这些问题,你读得越多,你发现,这里头好像有一个线头出来了,找到答案了,然后很快陷到另一个问题里头去了。因果联系非常之多。
这些谜,某种程度会推动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点睛】
为了让你们有一个所谓“大的图像”,因为很多复杂的事情,你要把基本的路线抓住,基本的线索抓清楚。这里有一个麦迪森的著作,叫《世界经济千年史》。这非常了不起。一个国家搞清楚就不容易【笑】,他也知道不容易,干脆把所有国家放到一起。因为既然都是粗线条,你就从pattern,从类别上看看这里有什么特点吧。在他的著作中,他专门比较了中国和西欧。用他做过的数据,然后还原成统一的货币单位,
年度之间换算完,这些工作都是天量的工作。做完以后,他就给出这么一张图来。
![]() |
中国和整个西欧,地理的幅员,版图差不多。公元400年的时候,起点是相当的。当然,今天的GDP要去推敲,里头还有无数的问题。公元400年的GDP是非常粗糙。但是在给定的,他们那个group做过的最好的工作来看,公元400年差不多。然后中国和西欧啊,整个发展路线,你看这两条线,虚线就是西欧,实线就是我们China。会形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病句o(╯□╰)o】。400年到大概13世纪,14世纪这段时间内,中国领先。图上大家可以看到这条实线的蓝线在虚线之上。因为它都换成人均了。人口平均的GDP。
14世纪到19世纪,中国停滞。中国,你看,有一条平线。600年,人均水平不变!!!然后到1850年以后,中国这条线甚至还往下走。一直到40年代末,战乱、两半社会,主权丧失,革命,好。等到中国重新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条线才开始往上升。但是,已经和西欧拉开了距离。而历史上,根据麦迪森的计算,我们的人均水平曾经比西欧要高。
我们每个在座的中国学生,你就算不学这个专业,你作为业余的兴趣,你看这个图也很有意思啊。如果你相信世界上的现象,背后多多少少总有道理,那我们说,什么道理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 |
这是中国和英国的比较【换PPT】。这当然是从18世纪开始算。英国起来的时候就高于我们。然后你看很长时间内差不多。然后拉开。然后我们中国再相对追赶上去。
![]() |
这是united state。这也是18世纪。显然那时候的美国只能被叫做“发展中国家”。【笑】。对不对?但是很有意思,发力非常快。
![]() |
这里的基本事实就是说,你有过辉煌,人均水平有过领先,然后被拉开。拉开的很长时间内,你的总量还是世界第一。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然后直到人均水平下来,总量也下来。
你看,这几个量,都是依据麦迪森。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你要梳理啊,到底什么道理啊?
![]() |
我们也可以梳理,但是要借助于很多前辈的学者,有的一辈子就在考虑这些问题。一辈子研究这个大问题的某个侧面。比如李约瑟,第8到第12世纪,中国的技术变迁非常的迅速,13世纪的时候,中国已经达到全面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门槛。他是七卷本的著作,不是空空的一句话。他搜集了很多东西,跟欧洲做了比较,得出这个结论。然后很有意思,中国就是在门槛前停住,就不破门而入。这是李约瑟的问题。李约瑟的问题确实非常有意思。
你一直落后算了,你曾经非常领先,到达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门槛,然后你就突然不破门而入。在西欧,在欧洲的很多学者,当然这里头有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从古典开始,黑格尔,康德那代人一直到亚当斯密,都认为中华帝国停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头讲到中国,他也没有来到过中国,但是有大量传教士报告,有旅游家报告,说中国一向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是一个土地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且最勤勉。然而,它似乎长久处于停滞状态。也许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就已经达到该国的法律和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他是个猜测,根据一些报告。他在格拉斯哥,在苏格兰,世界贸易来往,*****。
![]() |
黑格尔这些人更是把中国,这些话中国人听了会不太高兴,说我们是一个木乃伊式的国家。明清,特别是清代,是最能体现这种停滞的时候。你看,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原来很了不起,很富裕,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它停住了。
马克思后来翻出他很多著作,原来他讲的五个生产模式,主要讲的是西欧,他对那个社会做过很多研究。亚洲社会,他了解不多。每年看了很多资料,他有一个表述,认为那是另外一套,他的概括是“亚细亚生产方式”。
我到北京来念书,在人大,那时有一个教授叫吴大琨【音】,
周恩来当时从国外请回来的。他当时在大学讲的就是,着重介绍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些论述。跟当时主流的讲法,“五段论”,不一致。亚细亚生产方式,它也有受到黑格尔这种看法【的影响】。
第一,生产力停滞。国家的形态跟西欧是很大差别的。吴大琨讲的最多的一条就是,他根据马克思的一些著述,认为中国早就不是什么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封建,割块地,归你管。中国早就是皇权统一。封建社会早就结束了。中国是郡县制度,全是皇帝派官出去管。不是划一块地给你。中间有过几次,打了天下的皇上,把某些地方划给自己的王爷、亲属,很快形成内乱。主流的体制是统一的皇权,不是封建制,这跟马克思讲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很有联系。所以吴大琨不断地讲这个东西。我们听过几个讲座,再把那些书找来看,是有这些论述。现象是这么一个现象。
当然后来还有很多人,你像***做过的,蛮好的数量的分析,传统中国农业,中国农业的发展,前后600年,一直写到60年代。14**年一直写到60年代。基本的特点就是人均水平不变。耕地在扩大,人口在增加,人均水平不变。
从人均水平看,早年发达,然后开始平,然后落后,然后再追,这些现象怎么解释?现象面前就会产生很多假说,很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