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故事之马尔默VS北京(下)
原文载自:http://www.sweden.cn/work/workstories/workblog/detail/article/vs-4/
作者 彭伟洲
我发现瑞典同事非常热爱自己所做之事。我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瑞典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所喜欢的事业的机会要比我们多得多。瑞典的孩子基本上在十五六岁就会开始打暑期工,接触社会和工作。在上高中和大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到企业里去实习的机会,很多企业都有定期雇佣实习生的传统。这里说的实习不是指大学毕业后在正式工作开始前的实习,而是学生在学期之间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实践从高中就开始了。实习经历对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学专业,以及在大学毕业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有一次我和瑞典的一个客户见面讨论方案,和对方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个看起来高中生模样的男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这位男生极少发言,而且显得十分腼腆。后来一问,果然是还在读高中的实习生。虽然这样年轻的实习生也许没有办法对工作项目做出什么实际贡献,也没有办法在讨论中发表多少有用的见解,但是看着他和我腼腆地握手道别,我在心里默默给他加油打气,希望他早日长大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想到高中时的自己被完全淹没在高考的题海中透不过气来更别提去看看外面是什么样的世界,内心不免生出几许伤感和唏嘘。就是因为瑞典社会从小就为孩子们提供许多尝试和选择的机会,大家才能够最终找到自己的所爱。此外据我所知瑞典的大学生往往也不急于毕业,中途换专业的人也很多,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学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当然大学换了数个专业读了五六年最后学位也未能拿到的极端例子也是有的。但是就是因为没有太多经济和时间上的压力,他们才能够比较放松地进行大学的学习过程,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说到瑞典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我是有诸多感触的。经常和我一起工作的Peter是一位景观建筑师,早年在瑞典某农业大学研究中国白菜(是他亲口所言,因此我还在饭桌上和他深入讨论过有关白菜的话题),后来转专业学习景观,到现在已经年近六十,是一位非常资深的景观建筑师。他参与中国的规划和景观项目也有十年之久(也许从研究白菜那时起即与中国结缘也未可知)。每一次我和他到国内出差,他常常不顾时差在酒店工作到深夜两点。他那种对工作和规划项目的热爱经常让我感动。虽然他如此资深且对公司贡献极高,但他在马尔默的办公室也极少参与领导的工作,也没有什么领导职位,就是一心做他的景观和规划项目。因为那就是他的所爱。我还曾经在某个项目中和一位叫Mats的工程师共事过。他已六十七岁,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而且他几年前出过严重车祸,虽然恢复过来,腿脚走路仍不方便。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腿脚不便的老者,仍坚持在公司工作,并参与我们的中国项目,和我们一起到北京出差。而且到北京后他参与所有的工作和行程,那种积极性和热忱丝毫不比别人差。他是一位垃圾处理方面的专家,在世界各国都有项目经验。我还记得他在回程的航班上和我眉飞色舞地讲起他在圣彼得堡工作的经验,眼睛里的那种热忱和激情让他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
写到这里的时候,窗外天色已渐暗。海冰还未完全融化,而船仍静静靠在岸边。只是天空多了许多海鸥。看着这样的情景,不免觉得北京的六车道马路、巨型的交叉路口、往来不息的车流、乏味的轻轨站,还有永远熙熙攘攘的五道口,都好像另一个星球那般遥远。
但是其实,一切都近在眼前。
作者 彭伟洲
我发现瑞典同事非常热爱自己所做之事。我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瑞典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所喜欢的事业的机会要比我们多得多。瑞典的孩子基本上在十五六岁就会开始打暑期工,接触社会和工作。在上高中和大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到企业里去实习的机会,很多企业都有定期雇佣实习生的传统。这里说的实习不是指大学毕业后在正式工作开始前的实习,而是学生在学期之间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社会实践从高中就开始了。实习经历对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学专业,以及在大学毕业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有一次我和瑞典的一个客户见面讨论方案,和对方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个看起来高中生模样的男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这位男生极少发言,而且显得十分腼腆。后来一问,果然是还在读高中的实习生。虽然这样年轻的实习生也许没有办法对工作项目做出什么实际贡献,也没有办法在讨论中发表多少有用的见解,但是看着他和我腼腆地握手道别,我在心里默默给他加油打气,希望他早日长大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想到高中时的自己被完全淹没在高考的题海中透不过气来更别提去看看外面是什么样的世界,内心不免生出几许伤感和唏嘘。就是因为瑞典社会从小就为孩子们提供许多尝试和选择的机会,大家才能够最终找到自己的所爱。此外据我所知瑞典的大学生往往也不急于毕业,中途换专业的人也很多,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学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当然大学换了数个专业读了五六年最后学位也未能拿到的极端例子也是有的。但是就是因为没有太多经济和时间上的压力,他们才能够比较放松地进行大学的学习过程,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说到瑞典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我是有诸多感触的。经常和我一起工作的Peter是一位景观建筑师,早年在瑞典某农业大学研究中国白菜(是他亲口所言,因此我还在饭桌上和他深入讨论过有关白菜的话题),后来转专业学习景观,到现在已经年近六十,是一位非常资深的景观建筑师。他参与中国的规划和景观项目也有十年之久(也许从研究白菜那时起即与中国结缘也未可知)。每一次我和他到国内出差,他常常不顾时差在酒店工作到深夜两点。他那种对工作和规划项目的热爱经常让我感动。虽然他如此资深且对公司贡献极高,但他在马尔默的办公室也极少参与领导的工作,也没有什么领导职位,就是一心做他的景观和规划项目。因为那就是他的所爱。我还曾经在某个项目中和一位叫Mats的工程师共事过。他已六十七岁,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而且他几年前出过严重车祸,虽然恢复过来,腿脚走路仍不方便。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腿脚不便的老者,仍坚持在公司工作,并参与我们的中国项目,和我们一起到北京出差。而且到北京后他参与所有的工作和行程,那种积极性和热忱丝毫不比别人差。他是一位垃圾处理方面的专家,在世界各国都有项目经验。我还记得他在回程的航班上和我眉飞色舞地讲起他在圣彼得堡工作的经验,眼睛里的那种热忱和激情让他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
写到这里的时候,窗外天色已渐暗。海冰还未完全融化,而船仍静静靠在岸边。只是天空多了许多海鸥。看着这样的情景,不免觉得北京的六车道马路、巨型的交叉路口、往来不息的车流、乏味的轻轨站,还有永远熙熙攘攘的五道口,都好像另一个星球那般遥远。
但是其实,一切都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