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支持杜建国
曾经,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弄出了一个"天价吊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从而也把国企官僚这个腐败和浪费的重灾区带入了人们的视野。有很多人给国企改革开出了猛药——私有化——个人的钱个人心疼,私营企业绝对不会浪费自己的钱去麦“天价吊灯”,去“吃喝玩乐”,去“贪污腐败”。这个看似正确的观点曾经得到了许多人的应声附和,仿佛找到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却对这背后所隐藏的巨大问题视而不见。在此,我就大言不惭的简单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天价吊灯”从何而来。
国企从经济实质上来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然而在实际上,国企从未被真正的“全民所有”过,作为一个经济体,让全体人民共同决策某个买卖该作不该做,某个合同签还是不签,当然是不现实,同时也是效率低下的。但是让国企的经济运行脱离了人民的视野,脱离了人民的事后监督和审计,直接导致某些国企官员将企业视为了自己的“个人财产”,于是各种贪污腐败,天价吊灯,纷至沓来。
总而言之,其实就是一句话:国企不是问题,缺乏人民监督的国企才是问题。
二、“天价吊灯”否定了公有制?
总有人说,天价吊灯,国企腐败的存在,说明公有制是邪恶的,是不应当存在的,公有制就是“权贵所有制”。
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说这句话的人本来就是别有所图。公有制的问题,不再公有制本身,而在于现在的国企根本就没有形成真正的公有制,现在的国企公有制,是缺乏人民民主监督的公有制,是经济上“公有”权力却不受“公有监督”的畸形制度。
因此,公有制没有错,错的是人,马克思也没错,错的是你我。
总而言之也是一句话:公有制没有错——缺乏民主监督的“伪公有制”才是错!
三、私有化无法完成国企改革——我们要把“天价吊灯”还给谁?
国企改革的背后,是人民对于某些国企官僚对全民财产肆意贪墨的愤怒,是人们对于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不满。于是有人借此提出——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彻底消灭“国企官僚”于是便天下太平——可是,问题这样就解决了吗?
不是!
“天价吊灯”虽然“天价”,但那是全体人民的财产,理当还给全体人民,而那些鼓吹“急剧私有化”的人们,想把这“天价吊灯”送给谁?张三?还是李四?凭什么是张三?又凭什么是李四?
将本该属于全体人民的财产,华丽的通过“私有化”、“权钱交易”送给了某个个人,在个人企业永远也不会有贪墨一说!看上去既合法,又合理。
然而——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问题解决了吗?天价吊灯还是那个吊灯,只不过,这样的财富,从国企官僚的手中转移到了某个“私人”的手中——人民大众的利益何在?!
这样的私有化,无疑是更大规模的腐败,合法化了的腐败。
四、私有化的副作用。
私有化是个好东西,私有化可以激发人的逐利欲望和创造力,但是私有化也有巨大的副作用。在一个经济体中,私有经济实体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式的市场竞争,最终依然会导致财富向少数的几个巨头手中集中,社会财富的失衡不可避免。
就好似美国的金融资本巨头们,不断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将社会财富圈进自己的腰包,据统计,美国3%的人口占据了国家70%以上的财富——时至今日,这些资本大亨们终于在金融危机之中尝到了苦果,由于财富超量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导致了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能力下降造成了资本市场(也就是金钱)流动性的下降,而金融财富的累积,靠的就是资本的不断流进流出——于是,金融风暴不可避免的来临了。
五、在中国推进急剧私有化会导致财富失衡进一步加深。
中国的现实,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推动自己的私有化,通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以私人资本为主的利益集团。如果在此基础上推进急剧私有化,这些处于社会有利地位的私人财团,必定会成为“瓜分国企资产”的最大收益者——倘若如此,参照当年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教训——中国私人经济巨头、寡头的形成是指日可期的。
然而,中国的经济基础还是那样的薄弱,资源总量还是那样的稀少,如果将中国的财富平均分给每个人,我想每个人恐怕都不会富裕——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寡头的出现就意味着社会财富的超量集中,也同时意味了其它的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下降。
我想,这种将财富从官僚手中转移到寡头手中的“改革”,究竟有什么意义?继续推行这种极右翼的经济政策,除了加剧社会财富不公以外,还有什么好处?
我们每一个人——除了那些已经处在有利位置的资本持有者们之外——都不会想看到这样的“改革”。
六、中国的国企不全是“一塌糊涂”。
中国有很多技术创新和发明成果都是由国企完成的,有很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靠国企支撑的。有很多的行业,即使是在国外,采行的也是国有制度,因为靠私企的力量根本无法参与竞争。在某些领域,确实出现的“天价吊灯”,但是不能就此将国企的贡献一笔勾销,不能将国企为中国带来的成绩视而不见。
否则,我们无疑是在自己摧毁中国某些行业的国际地位,摧毁多年累积起来的行业竞争力,这无疑是自毁长城。
因此,单纯的说国企都好,或者都不好,都是错误的。
七、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让“全民所有制”名副其实。
既然是“全民所有”那么就应当引入国企全民所有的民主监督机制,引入对国有企业的人民审计,完善对于企业决策的事后监督。
作为企业,当然既要兼顾效率,也要维护公平。采用事后监督的方法,让不称职的,滥用职权的国企官员能上能下,以强有力的事后监督,使他们不敢乱决策,胡作为。让全民所有制成为既有其名,又符其实的“全民所有制”——这才是解决国有企业困局的正确方法。
对于国企的利润,除了保留给企业必要的份额之外,其它的应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受益,真正体现“全民所有”的实质。
在这个我人为正确的方向上,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大胆的引入民主的监督机制,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全民共有”,才能使国有企业焕发生命力,也才能使社会财富总体变的更公平,更合理。
可惜的是,中国的学者们,不但在自然科学方面喜欢“山寨”别人的东西,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同样是一无所成,他们从不会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而只会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灵丹妙药”——从来也不看对症还是不对症,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长此以往,恐怕这才会成为中国真正的悲哀。
一、“天价吊灯”从何而来。
国企从经济实质上来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然而在实际上,国企从未被真正的“全民所有”过,作为一个经济体,让全体人民共同决策某个买卖该作不该做,某个合同签还是不签,当然是不现实,同时也是效率低下的。但是让国企的经济运行脱离了人民的视野,脱离了人民的事后监督和审计,直接导致某些国企官员将企业视为了自己的“个人财产”,于是各种贪污腐败,天价吊灯,纷至沓来。
总而言之,其实就是一句话:国企不是问题,缺乏人民监督的国企才是问题。
二、“天价吊灯”否定了公有制?
总有人说,天价吊灯,国企腐败的存在,说明公有制是邪恶的,是不应当存在的,公有制就是“权贵所有制”。
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说这句话的人本来就是别有所图。公有制的问题,不再公有制本身,而在于现在的国企根本就没有形成真正的公有制,现在的国企公有制,是缺乏人民民主监督的公有制,是经济上“公有”权力却不受“公有监督”的畸形制度。
因此,公有制没有错,错的是人,马克思也没错,错的是你我。
总而言之也是一句话:公有制没有错——缺乏民主监督的“伪公有制”才是错!
三、私有化无法完成国企改革——我们要把“天价吊灯”还给谁?
国企改革的背后,是人民对于某些国企官僚对全民财产肆意贪墨的愤怒,是人们对于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不满。于是有人借此提出——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彻底消灭“国企官僚”于是便天下太平——可是,问题这样就解决了吗?
不是!
“天价吊灯”虽然“天价”,但那是全体人民的财产,理当还给全体人民,而那些鼓吹“急剧私有化”的人们,想把这“天价吊灯”送给谁?张三?还是李四?凭什么是张三?又凭什么是李四?
将本该属于全体人民的财产,华丽的通过“私有化”、“权钱交易”送给了某个个人,在个人企业永远也不会有贪墨一说!看上去既合法,又合理。
然而——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问题解决了吗?天价吊灯还是那个吊灯,只不过,这样的财富,从国企官僚的手中转移到了某个“私人”的手中——人民大众的利益何在?!
这样的私有化,无疑是更大规模的腐败,合法化了的腐败。
四、私有化的副作用。
私有化是个好东西,私有化可以激发人的逐利欲望和创造力,但是私有化也有巨大的副作用。在一个经济体中,私有经济实体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式的市场竞争,最终依然会导致财富向少数的几个巨头手中集中,社会财富的失衡不可避免。
就好似美国的金融资本巨头们,不断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将社会财富圈进自己的腰包,据统计,美国3%的人口占据了国家70%以上的财富——时至今日,这些资本大亨们终于在金融危机之中尝到了苦果,由于财富超量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导致了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能力下降造成了资本市场(也就是金钱)流动性的下降,而金融财富的累积,靠的就是资本的不断流进流出——于是,金融风暴不可避免的来临了。
五、在中国推进急剧私有化会导致财富失衡进一步加深。
中国的现实,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推动自己的私有化,通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以私人资本为主的利益集团。如果在此基础上推进急剧私有化,这些处于社会有利地位的私人财团,必定会成为“瓜分国企资产”的最大收益者——倘若如此,参照当年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教训——中国私人经济巨头、寡头的形成是指日可期的。
然而,中国的经济基础还是那样的薄弱,资源总量还是那样的稀少,如果将中国的财富平均分给每个人,我想每个人恐怕都不会富裕——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寡头的出现就意味着社会财富的超量集中,也同时意味了其它的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下降。
我想,这种将财富从官僚手中转移到寡头手中的“改革”,究竟有什么意义?继续推行这种极右翼的经济政策,除了加剧社会财富不公以外,还有什么好处?
我们每一个人——除了那些已经处在有利位置的资本持有者们之外——都不会想看到这样的“改革”。
六、中国的国企不全是“一塌糊涂”。
中国有很多技术创新和发明成果都是由国企完成的,有很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靠国企支撑的。有很多的行业,即使是在国外,采行的也是国有制度,因为靠私企的力量根本无法参与竞争。在某些领域,确实出现的“天价吊灯”,但是不能就此将国企的贡献一笔勾销,不能将国企为中国带来的成绩视而不见。
否则,我们无疑是在自己摧毁中国某些行业的国际地位,摧毁多年累积起来的行业竞争力,这无疑是自毁长城。
因此,单纯的说国企都好,或者都不好,都是错误的。
七、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让“全民所有制”名副其实。
既然是“全民所有”那么就应当引入国企全民所有的民主监督机制,引入对国有企业的人民审计,完善对于企业决策的事后监督。
作为企业,当然既要兼顾效率,也要维护公平。采用事后监督的方法,让不称职的,滥用职权的国企官员能上能下,以强有力的事后监督,使他们不敢乱决策,胡作为。让全民所有制成为既有其名,又符其实的“全民所有制”——这才是解决国有企业困局的正确方法。
对于国企的利润,除了保留给企业必要的份额之外,其它的应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受益,真正体现“全民所有”的实质。
在这个我人为正确的方向上,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大胆的引入民主的监督机制,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全民共有”,才能使国有企业焕发生命力,也才能使社会财富总体变的更公平,更合理。
可惜的是,中国的学者们,不但在自然科学方面喜欢“山寨”别人的东西,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同样是一无所成,他们从不会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而只会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灵丹妙药”——从来也不看对症还是不对症,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长此以往,恐怕这才会成为中国真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