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发少年写到头发半白——《青旗·嘎达梅林》背后的故事
![]() |
郭雪波,一个行走于历史与现实、宗教与文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思想者。他是蒙古科尔沁部郭尔罗斯氏后裔,从小深受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熏陶,尤其尊崇以自然崇拜为宗旨的原始萨满教文化。
《青旗·嘎达梅林》是他倾注40年心血完成的史诗巨作,也是一部“非虚构写作”的“纪实小说”,它的所有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只是用了小说的形式描述而已。本书揭开了至今所有有关嘎达梅林书籍资料及世人未知的谜团:嘎达梅林牺牲之后,他战友的妻子牡丹为何嫁给了“歼灭嘎达”的仇人、热河东北军营长胡宝山?嘎达梅林起义后部队编制、规模、嘎达牡丹及其他“炮头”们的秘密“报号”是什么?并首次公开了嘎达梅林的教育情况和启蒙老师——同盟会老战士云灯阿入科尔沁草原办学的情况等等。
历史上的嘎达梅林起义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英雄色彩,所以本书的故事情节也大开大合,尤其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让本书更具史料性和学术性的价值。
人生如戏。到完成《青旗·嘎达梅林》首稿的2008年,郭雪波已经在嘎达梅林故乡达尔罕旗,即现在的科左中旗度过了整整40年。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1968年,只有19岁的郭雪波在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分到嘎达梅林的故乡。从此以后,郭雪波便和嘎达梅林结下了不解之缘。《青旗·嘎达梅林》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当年,刚参加工作的郭雪波被分到旗档案馆整理旧历史档案,在整理档案中他第一次接触了有关嘎达梅林的文字记载,虽然这些资料比较简单,但年轻的郭雪波还是被嘎达梅林的英勇事迹所吸引。当时正值“文革”,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没有定论,非常敏感,所以如果想要知道更多关于嘎达梅林的事情,就只能在背后秘密调查。
好运不长,不久之后,郭雪波暗自调查嘎达梅林资料的秘密便被揭开,因为这个原因,郭雪波被送去旗“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又下放农村当“五七战士”。但郭雪波却因祸得福,在农村当战士的日子里,他接触到了许多知晓嘎达梅林事迹的老人和当年政府调查组“六人工作组”的成员,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历史内幕。对于嘎达梅林,郭雪波的兴趣是一天比一天浓,直到1978年也没有化开。
1978年对于郭雪波来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起,关于嘎达梅林的事情可以公开调查了。于是,郭雪波背着干粮和酒壶一个村一个牧铺地去寻访当年参加起义的幸存战士、知情人士以及嘎达牡丹。这期间,郭雪波采访了几十位能找到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并记录下了几十万字的笔记。然而这个过程也是艰险的,几乎走遍了整个茫茫科尔沁大地的郭雪波,有时露宿荒野,有时遇狼遇狐,不过这些都没有让他退缩,可能是他与嘎达梅林一样都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吧。
正因为如此,郭雪波对嘎达梅林的调查渐渐受到了支持。一位曾跟随嘎达梅林当“炮头”“打东洋”的刘田仓老人,给当时还在读大学(1980年)的郭雪波寄来了他自己记录编写的“嘎达梅林事迹叙述”材料。除此之外,嘎达梅林(汉名孟青山)的堂弟孟万山等亲属也期盼郭雪波把书写出来。面对他们的期盼,郭雪波感觉肩头的任务很重,笔尖有如千斤重,面对如嘎达牡丹后来嫁给仇人胡宝山,众人对她的不屑及认定她为叛徒这一事件,郭雪波却挖掘出牡丹嫁仇人的苦衷及历史背景,因此,如何判定嘎达牡丹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颇费思量。
经过了漫长的调查,虽然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郭雪波还是迟迟未敢动笔,这是因为他担心年轻时自己没有功力完成这部著作,亵渎了英雄们那段轰轰烈烈的光辉历史;另外也是因为历史需要沉淀,沉淀愈久愈能显现出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所以1980年从中央戏剧学院编剧班毕业时,郭雪波只交了五万字的电影文学剧本《嘎达梅林》。
真正开始创作《青旗·嘎达梅林》是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整整经历了4年。写作过程对于郭雪波来说是相当痛苦的,有时在深夜里写着写着就泣不能抑。然而好事多磨,艰苦地完成书稿后,郭雪波又经历了三年多等待出版的焦虑不安的痛苦时期,在这期间,人民文学、作家、中青等数家出版社都纷纷退稿或者要求他修改,但郭雪波却说:“宁可不出版,也不修改任何文字段落。”因此,出版的事情便一拖再拖,直到偶然的机缘遇到新星出版社,《青旗·嘎达梅林》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写作《青旗·嘎达梅林》让郭雪波从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与其说郭雪波见证了《青旗·嘎达梅林》,不如说《青旗·嘎达梅林》成全了郭雪波。郭雪波说,要感谢嘎达梅林和他的战友们,是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不朽的业绩。郭雪波表示,他会将本书带回科尔沁大地,在嘎达梅林纪念碑前祭烧,在洪格尔敖包河口祭烧,以告慰英雄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