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爱情 故事
话说一部《北京爱情故事》红透大江南北,其直逼现实堪比《蜗居》,叙青年成长励志一如《奋斗》,于是乎我也赶着凑了个热闹,但39集看得我有点招架不住,其实比它长的剧看的多了,唯独这部看到后面觉得没什么劲,无非几个主角爱来爱去,或对爱情神圣坚守,或半路背弃。最关键的是那老掉牙的三角恋,几乎发生在剧中的所有主人公身上,又或者是兄弟之间为了同一个女人争来抢去,女人成为“稀世珍宝”的现状瞬间在这部剧中昭然若揭。
在一片叹息声中,我终于将之看完了,花了这么多时间,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虽不是专业之见,但均为肺腑之言。
首先,剧名好。不仅将所叙之事概括的极佳,几个限定词还将这部剧的缺陷尽数掩盖,“粉饰”得让我们顿时将心中的质疑不满转化成理所当然,被反败为胜了一把。
北京,作为祖国的心脏,国人对它本就怀有一份神圣的向往和虔诚的敬畏,生活在那里的人能够切身体会剧中某些人物的心情和感受,未接近这片土地的人看了兴许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如果他们选择相信剧中的故事的话。虽然我并没有勇气真实的生活在北京一如剧中石小猛一样当个“三无人士”、“纯北漂”,也没有近距离接触北京的各种人,但是我坚信编剧和导演(也就是陈思成)仍旧有意将某些情愫某些现实放大了,他要展示给观众的就是他对北京的理解,他要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分门别类地做一次“赤裸裸”的人体艺术写真。所以你可以不能理解剧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走那样的路,但是你不能怀疑这样的事在北京确确实实是存在的,是很多人都会遭遇的。
爱情,本来是纯粹高尚的,是人类情感之中最为美好的,但当她与“金钱”“物质”“梦想”“兄弟”“友谊”等相碰撞并产生纠纷时,她要如何保持她的纯洁又要如何赢得这场争斗?这样的纠结这样的彷徨兴许是我们每个人此生都必须经历和选择的,不管做何选择,要么疼痛了自己,要么伤害了别人。全剧概括来看,展示的就是这样的选择,因为选择的不同,主角们的动机各异,从而故事有了冲突,看似很强的冲突。同时,爱情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剧中却永远关乎三人,这样的三角恋看得人牙根儿痒痒,中国的电视剧但凡牵涉到爱情的就少不了三角关系,但你要是弄的所有人都在三角恋,那还叫我们怎么相信爱情!难道没有第三人插足,就无法证明爱情的忠贞伟大吗?抑或是要验证爱情的渺小脆弱,根本经不住第三个人的介入。
为了梦想中的花店,杨紫曦选择背叛爱情,从而让落单的吴狄跟新来的上司伍媚有了“下文”,但又因为吴狄性格中的优柔寡断,他就反复的徘徊周旋在杨紫曦跟伍媚之间,于是乎爱情的三角关系就这样巧妙的形成了。拜金女杨紫曦的选择(金钱与爱情或者说好听点是梦想与爱情,她选择前者),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动力,最后又因为她得到惨痛的教训(无法生育)而收尾。这样单纯的三角人物算得了什么,更巧妙的是,编剧还将吴狄的哥哥吴魏写成了吴狄的情敌,与之争夺伍媚,从而又有了一个全新的三角恋,看到此,你不得不惊呼“高!这招实在是高呀!”。剧中另一主人公程锋对兄弟石小猛的女友沈冰一见倾心,但是典型“富二代”的他并不缺钱,也不需要梦想,他就是缺爱,所以他把征服沈冰作为自己新的人生目标。普通青年石小猛面对物质的诱惑,终于还是向现实妥协了,他选择放弃沈冰,但扭曲的人生观和对贫富差距不平衡的心理,又促使他不断的向自己的兄弟程锋实施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最后玉石俱焚。这一三角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像孩子一样的程锋成长成熟了,也看到了一个纯北漂青年想要成功选择走捷径落得自食恶果,本来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我以为塑造一个坏人要比塑造一个好人要容易得多,因为好的展示稍有不慎就会显得特别虚假别扭。同样的,展示一个北漂通过艰辛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那将会失去多少戏剧性,但是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却比比皆是。幸福的人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不是吗?只有程锋对别人痴情和付出,那是不够的,这样显得富二代也太没魅力了吧,现实傍富的都赶着排队呢!于是乎在这一个三角关系中又冒出了一个林夏,她对程锋的爱恋是一种“我爱你,跟你无关”的模式,这样的伟大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欢和赞颂,我们也看到,很多网友反映最喜欢的角儿就是她,而最讨厌的便是石小猛,殊不知像林夏一样为爱默默坚守的女纸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少,而像石小猛一样挣扎奋斗却寻不到出路的人却可能就是自己,只是没有被给予选择金钱享受的机会,也就没有背弃爱情向生活妥协的机会,如果给你这样的机会,你又会做何选择呢?其实全剧我并没有看到林夏对程锋有什么实际行动的爱,她只是为他保留自己的“第一次”,傻傻的她最后也因为失去这个而放弃了继续去爱程锋。这似乎看起来有些可笑,因为将这个作为爱一个人的能力本身就比较罕见,倘若她的“第一次”是被石小猛夺走了,那就更可笑了,事实证明编剧就是这样写的,你会不会觉得这很狗血,反正我有一点儿。
故事,一说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或者是人或物的经历,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如此,故事未必都要是真实的,它也可以把生活加以抽象加以拔高甚至胡编乱造天马行空。剧名之中的“故事”就应这么去看待,也正因如此,很多瑕疵都被掩盖了。因为我们不会去想很多情节的可能性,导演已经告诉我们他是在讲故事。记得有报道说,剧中有的事情就是剧中演员或朋友的真实遭遇和切身感受,而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一种拼凑故事的感觉,一个个桥段看上去都很经典,却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还有那些所谓的经典台词,兴许时间久了,能记住的很少,这样的精雕细琢在我看来也有些过了,反而显得华而不实。戏剧性很强,却不够贴近生活,但是因为是“故事”,所以就不要再介意了。
其实,作为编剧和导演的陈思成,可以说还是新人,但不得不承认他相当有想法,比如说典型人物的塑造,他想把生活在北京的人分类刻画,他想给不同的人的生活来个全景式扫描,我前面为什么说他是要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分门别类地做一次“赤裸裸”的人体艺术写真呢?那是因为他把什么都放大了,都推向了极致,不管是人物塑造方面,还是情节冲突安排。也可以说陈思成画了一个圆,以爱情为圆心,以北京为半径,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个圆里,只是他想画的圆太大,包罗万象,从而使得人物都是“集成者”,而情节再跌宕,也有跳戏的感觉,不知你有木有,反正我有!
在一片叹息声中,我终于将之看完了,花了这么多时间,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虽不是专业之见,但均为肺腑之言。
首先,剧名好。不仅将所叙之事概括的极佳,几个限定词还将这部剧的缺陷尽数掩盖,“粉饰”得让我们顿时将心中的质疑不满转化成理所当然,被反败为胜了一把。
北京,作为祖国的心脏,国人对它本就怀有一份神圣的向往和虔诚的敬畏,生活在那里的人能够切身体会剧中某些人物的心情和感受,未接近这片土地的人看了兴许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如果他们选择相信剧中的故事的话。虽然我并没有勇气真实的生活在北京一如剧中石小猛一样当个“三无人士”、“纯北漂”,也没有近距离接触北京的各种人,但是我坚信编剧和导演(也就是陈思成)仍旧有意将某些情愫某些现实放大了,他要展示给观众的就是他对北京的理解,他要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分门别类地做一次“赤裸裸”的人体艺术写真。所以你可以不能理解剧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走那样的路,但是你不能怀疑这样的事在北京确确实实是存在的,是很多人都会遭遇的。
爱情,本来是纯粹高尚的,是人类情感之中最为美好的,但当她与“金钱”“物质”“梦想”“兄弟”“友谊”等相碰撞并产生纠纷时,她要如何保持她的纯洁又要如何赢得这场争斗?这样的纠结这样的彷徨兴许是我们每个人此生都必须经历和选择的,不管做何选择,要么疼痛了自己,要么伤害了别人。全剧概括来看,展示的就是这样的选择,因为选择的不同,主角们的动机各异,从而故事有了冲突,看似很强的冲突。同时,爱情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剧中却永远关乎三人,这样的三角恋看得人牙根儿痒痒,中国的电视剧但凡牵涉到爱情的就少不了三角关系,但你要是弄的所有人都在三角恋,那还叫我们怎么相信爱情!难道没有第三人插足,就无法证明爱情的忠贞伟大吗?抑或是要验证爱情的渺小脆弱,根本经不住第三个人的介入。
为了梦想中的花店,杨紫曦选择背叛爱情,从而让落单的吴狄跟新来的上司伍媚有了“下文”,但又因为吴狄性格中的优柔寡断,他就反复的徘徊周旋在杨紫曦跟伍媚之间,于是乎爱情的三角关系就这样巧妙的形成了。拜金女杨紫曦的选择(金钱与爱情或者说好听点是梦想与爱情,她选择前者),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动力,最后又因为她得到惨痛的教训(无法生育)而收尾。这样单纯的三角人物算得了什么,更巧妙的是,编剧还将吴狄的哥哥吴魏写成了吴狄的情敌,与之争夺伍媚,从而又有了一个全新的三角恋,看到此,你不得不惊呼“高!这招实在是高呀!”。剧中另一主人公程锋对兄弟石小猛的女友沈冰一见倾心,但是典型“富二代”的他并不缺钱,也不需要梦想,他就是缺爱,所以他把征服沈冰作为自己新的人生目标。普通青年石小猛面对物质的诱惑,终于还是向现实妥协了,他选择放弃沈冰,但扭曲的人生观和对贫富差距不平衡的心理,又促使他不断的向自己的兄弟程锋实施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最后玉石俱焚。这一三角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像孩子一样的程锋成长成熟了,也看到了一个纯北漂青年想要成功选择走捷径落得自食恶果,本来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我以为塑造一个坏人要比塑造一个好人要容易得多,因为好的展示稍有不慎就会显得特别虚假别扭。同样的,展示一个北漂通过艰辛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那将会失去多少戏剧性,但是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却比比皆是。幸福的人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不是吗?只有程锋对别人痴情和付出,那是不够的,这样显得富二代也太没魅力了吧,现实傍富的都赶着排队呢!于是乎在这一个三角关系中又冒出了一个林夏,她对程锋的爱恋是一种“我爱你,跟你无关”的模式,这样的伟大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欢和赞颂,我们也看到,很多网友反映最喜欢的角儿就是她,而最讨厌的便是石小猛,殊不知像林夏一样为爱默默坚守的女纸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少,而像石小猛一样挣扎奋斗却寻不到出路的人却可能就是自己,只是没有被给予选择金钱享受的机会,也就没有背弃爱情向生活妥协的机会,如果给你这样的机会,你又会做何选择呢?其实全剧我并没有看到林夏对程锋有什么实际行动的爱,她只是为他保留自己的“第一次”,傻傻的她最后也因为失去这个而放弃了继续去爱程锋。这似乎看起来有些可笑,因为将这个作为爱一个人的能力本身就比较罕见,倘若她的“第一次”是被石小猛夺走了,那就更可笑了,事实证明编剧就是这样写的,你会不会觉得这很狗血,反正我有一点儿。
故事,一说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或者是人或物的经历,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如此,故事未必都要是真实的,它也可以把生活加以抽象加以拔高甚至胡编乱造天马行空。剧名之中的“故事”就应这么去看待,也正因如此,很多瑕疵都被掩盖了。因为我们不会去想很多情节的可能性,导演已经告诉我们他是在讲故事。记得有报道说,剧中有的事情就是剧中演员或朋友的真实遭遇和切身感受,而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一种拼凑故事的感觉,一个个桥段看上去都很经典,却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还有那些所谓的经典台词,兴许时间久了,能记住的很少,这样的精雕细琢在我看来也有些过了,反而显得华而不实。戏剧性很强,却不够贴近生活,但是因为是“故事”,所以就不要再介意了。
其实,作为编剧和导演的陈思成,可以说还是新人,但不得不承认他相当有想法,比如说典型人物的塑造,他想把生活在北京的人分类刻画,他想给不同的人的生活来个全景式扫描,我前面为什么说他是要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分门别类地做一次“赤裸裸”的人体艺术写真呢?那是因为他把什么都放大了,都推向了极致,不管是人物塑造方面,还是情节冲突安排。也可以说陈思成画了一个圆,以爱情为圆心,以北京为半径,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个圆里,只是他想画的圆太大,包罗万象,从而使得人物都是“集成者”,而情节再跌宕,也有跳戏的感觉,不知你有木有,反正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