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相信
浮躁时代最为奇怪的事情莫过于明知时代浮躁缺甘于浮躁乐于浮躁了。
如果你关注新闻,时不时看些时评或者讨论帖,你就会发现无数乍一看很有道理,但其实毫无道理的观点。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在一篇讨论同性恋的文章中看到的:一个人言之凿凿的说人作为生命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和繁育后代,所以同性恋是反生物的,但是当你仔细一想,你就发现,这些作为前提假设的理论根本就站不住脚,更为可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他们认为人必须保持最基本的生物性,所以同性恋反生物时,你告诉他们在海豚、麋鹿等高等动物中同性恋现象绝不鲜见,他们就立马调转话头,表示“人不能连动物都不如”了。这时候人的社会性又成为了他们的理由。
当下的新闻评论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经论证、毫无逻辑的信念。有人认为官二代毁容少女事件中,少女劈腿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男方不应判太重——且不说劈腿一事是否属实,就算劈腿,女孩所负的责任也顶多是道义上的,但男孩所负的责任可是法律上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方承担责任和男方承担责任根本不冲突,因为两者的责任不同,但可惜的是整件事的舆论几乎都被道德绑架了,道德法律混为一谈——从药家鑫肇始,普通大众义愤填膺的行为看似维护了司法公正,但其实很可能已经妨害到了司法公正,如果舆论能影响法律,那法律的威严何在,如果法律有漏洞,那也应该在制定和修订中去解决,而不是靠舆论的力量去干涉,人们要学会的是道德谴责,更要学会的是尊重法律。
总而言之,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不缺乏信仰,而是缺乏主流的信仰,但至于主流的信仰应该是什么样的,却鲜少有人关心,微博的时代,大家无非都是依仗着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对事件作出评价,但却很少审视自己的信仰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合乎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承受得住检验。
固然有太多的事情,比如人与熊的关系,很可能没有一个最正确的观点,但一定有一个最能让人信服、最能让社会各界满意的观点,但可惜的是,我们并不热衷于讨论这些深层次的观点,我们只是将问题影响扩大化,扩大化,然后消失在公众的视野,等待下一次卷土重来之际,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如此的似曾相识,才开始着手深入探讨——我的问题是,从一开始就深入探讨是可能的么?从一开始就抛却那些站不住脚的信仰,开诚布公,无所禁忌的探讨是可能的么?
如果可能,为何我们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走弯路呢?
如果你关注新闻,时不时看些时评或者讨论帖,你就会发现无数乍一看很有道理,但其实毫无道理的观点。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在一篇讨论同性恋的文章中看到的:一个人言之凿凿的说人作为生命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和繁育后代,所以同性恋是反生物的,但是当你仔细一想,你就发现,这些作为前提假设的理论根本就站不住脚,更为可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他们认为人必须保持最基本的生物性,所以同性恋反生物时,你告诉他们在海豚、麋鹿等高等动物中同性恋现象绝不鲜见,他们就立马调转话头,表示“人不能连动物都不如”了。这时候人的社会性又成为了他们的理由。
当下的新闻评论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经论证、毫无逻辑的信念。有人认为官二代毁容少女事件中,少女劈腿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男方不应判太重——且不说劈腿一事是否属实,就算劈腿,女孩所负的责任也顶多是道义上的,但男孩所负的责任可是法律上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方承担责任和男方承担责任根本不冲突,因为两者的责任不同,但可惜的是整件事的舆论几乎都被道德绑架了,道德法律混为一谈——从药家鑫肇始,普通大众义愤填膺的行为看似维护了司法公正,但其实很可能已经妨害到了司法公正,如果舆论能影响法律,那法律的威严何在,如果法律有漏洞,那也应该在制定和修订中去解决,而不是靠舆论的力量去干涉,人们要学会的是道德谴责,更要学会的是尊重法律。
总而言之,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不缺乏信仰,而是缺乏主流的信仰,但至于主流的信仰应该是什么样的,却鲜少有人关心,微博的时代,大家无非都是依仗着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对事件作出评价,但却很少审视自己的信仰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合乎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承受得住检验。
固然有太多的事情,比如人与熊的关系,很可能没有一个最正确的观点,但一定有一个最能让人信服、最能让社会各界满意的观点,但可惜的是,我们并不热衷于讨论这些深层次的观点,我们只是将问题影响扩大化,扩大化,然后消失在公众的视野,等待下一次卷土重来之际,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如此的似曾相识,才开始着手深入探讨——我的问题是,从一开始就深入探讨是可能的么?从一开始就抛却那些站不住脚的信仰,开诚布公,无所禁忌的探讨是可能的么?
如果可能,为何我们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走弯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