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时代
柯达破产了。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礼,都不得不在改了名的“好莱坞高地中心”举行。
可是对我来说,那些光鲜亮丽的衣服出现在哪里、闪光灯都聚焦到哪里并不那么重要。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终于又要挥手告别一个时代了。
我们曾经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每一张照片的底片——从襁褓里的酣睡到人生第一张裸照,从第一次爱的女孩到携手走向婚姻殿堂的样子。小小的底片,生怕被划伤,哪怕洗印的照片泛黄了丢失了,也还是可以找到原始的底片,去照相馆再洗一张。
从小学开始,渐渐喜欢上了照相。之所以不敢用“摄影”二字,是因为设备简陋,技术也初级。一部傻瓜相机,还是借来的;一卷柯达胶卷,在那时也算是一笔大的投资。跟爸爸出去,拍人,拍景,几乎是每个冬天年后的必修课程。每一次按下快门前,都希望拍出的是效果完美的照片。可是最后洗印出来的一大叠照片里,总有那么几张,或者因为手抖而模糊不清,或者因为逆光而漆黑一片。满心的期待变成失望的感觉,真是捶胸顿足也不足以形容了。
爸爸离开后很长的时间里,不敢再去翻从前相册里的照片。那些底片上不仅仅有着我们的影像,更有着我们的记忆。可时间毕竟是抚平伤口的一剂良药,某个午后,翻看那些照片的时候,深深的思念变成莫大的温暖与激励,让我想要再次拿起相机。这才有了2006年夏天,那个名叫《夏天结束前》的摄影作品集。
快要成人的少年,用底片记录下蓝天中羽状的云朵和飞鸟的影子,记录下长长的铁路道岔,记录下曾经驻足的还未被污染的小池塘,记录下阳光下怒放的花朵和静静流淌的河流,记录下老巷子斑驳的砖墙和地下道幽暗的出口。这些有些支离的影像,恰恰是深藏在青春记忆里的符号。它不完美,也很难说得上有多文艺,也正因如此,它才像我的青春——感受着美好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残缺,野心勃勃的背后,是看不清前路的迷茫。我把它命名为《夏天结束前》。夏天结束了,我的青春还是被繁重的高考复习填满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相册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张新的相片。取而代之的是,手机里电脑里开始出现很多影像。2011年初,我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数码相机。一千五百万像素、十倍光学变焦、无数种拍摄模式……我再也不必因为拍摄距离太近失焦而烦恼,也再也不用因为夜里光线不足而担心;按下快门前,我不必再因为怕拍不好而犹豫——哪怕不好也可以马上删除。但是,底片的角色被存储卡替代,从此不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了。这是多么讽刺的事,我也是逼得胶卷和底片走投无路的无数人中的一员,现在却又开始对它无比怀念。
数码时代到来了,PS也来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经过修饰和美化的假象,却失去越来越多纯天然的真实。没有胶卷,也就没有摄影师会拥有在暗室里看到一张完美作品在显影液里渐渐清晰的兴奋与喜悦;没有胶卷,也就没有摄影者像悉心呵护底片一样呵护一段记忆的耐心与真挚;没有胶卷,更不会拥有每一次按下快门时的谨慎和虔诚。也许我们会因此节约一些碘化银,但我们也把抹灭一段记忆,变成按下“DELETE”键那样简单。
我们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走得累了,就不得不丢掉一些东西,好让自己能够轻装前行。只是被无情地抛弃的,不应该是那些独一无二的美好。
想起五月天一首歌的歌词——“晚安,底片和唱片,沉浮在浪间,像是诗篇”。
可是对我来说,那些光鲜亮丽的衣服出现在哪里、闪光灯都聚焦到哪里并不那么重要。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终于又要挥手告别一个时代了。
我们曾经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每一张照片的底片——从襁褓里的酣睡到人生第一张裸照,从第一次爱的女孩到携手走向婚姻殿堂的样子。小小的底片,生怕被划伤,哪怕洗印的照片泛黄了丢失了,也还是可以找到原始的底片,去照相馆再洗一张。
![]() |
从小学开始,渐渐喜欢上了照相。之所以不敢用“摄影”二字,是因为设备简陋,技术也初级。一部傻瓜相机,还是借来的;一卷柯达胶卷,在那时也算是一笔大的投资。跟爸爸出去,拍人,拍景,几乎是每个冬天年后的必修课程。每一次按下快门前,都希望拍出的是效果完美的照片。可是最后洗印出来的一大叠照片里,总有那么几张,或者因为手抖而模糊不清,或者因为逆光而漆黑一片。满心的期待变成失望的感觉,真是捶胸顿足也不足以形容了。
爸爸离开后很长的时间里,不敢再去翻从前相册里的照片。那些底片上不仅仅有着我们的影像,更有着我们的记忆。可时间毕竟是抚平伤口的一剂良药,某个午后,翻看那些照片的时候,深深的思念变成莫大的温暖与激励,让我想要再次拿起相机。这才有了2006年夏天,那个名叫《夏天结束前》的摄影作品集。
快要成人的少年,用底片记录下蓝天中羽状的云朵和飞鸟的影子,记录下长长的铁路道岔,记录下曾经驻足的还未被污染的小池塘,记录下阳光下怒放的花朵和静静流淌的河流,记录下老巷子斑驳的砖墙和地下道幽暗的出口。这些有些支离的影像,恰恰是深藏在青春记忆里的符号。它不完美,也很难说得上有多文艺,也正因如此,它才像我的青春——感受着美好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残缺,野心勃勃的背后,是看不清前路的迷茫。我把它命名为《夏天结束前》。夏天结束了,我的青春还是被繁重的高考复习填满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相册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张新的相片。取而代之的是,手机里电脑里开始出现很多影像。2011年初,我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数码相机。一千五百万像素、十倍光学变焦、无数种拍摄模式……我再也不必因为拍摄距离太近失焦而烦恼,也再也不用因为夜里光线不足而担心;按下快门前,我不必再因为怕拍不好而犹豫——哪怕不好也可以马上删除。但是,底片的角色被存储卡替代,从此不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了。这是多么讽刺的事,我也是逼得胶卷和底片走投无路的无数人中的一员,现在却又开始对它无比怀念。
数码时代到来了,PS也来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经过修饰和美化的假象,却失去越来越多纯天然的真实。没有胶卷,也就没有摄影师会拥有在暗室里看到一张完美作品在显影液里渐渐清晰的兴奋与喜悦;没有胶卷,也就没有摄影者像悉心呵护底片一样呵护一段记忆的耐心与真挚;没有胶卷,更不会拥有每一次按下快门时的谨慎和虔诚。也许我们会因此节约一些碘化银,但我们也把抹灭一段记忆,变成按下“DELETE”键那样简单。
我们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走得累了,就不得不丢掉一些东西,好让自己能够轻装前行。只是被无情地抛弃的,不应该是那些独一无二的美好。
想起五月天一首歌的歌词——“晚安,底片和唱片,沉浮在浪间,像是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