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的错觉
说句老实话, 这篇文章我没有什么资格写。因为我没有咖啡馆,不卖设备也无烘焙厂。 顶多兼职做过咖啡师,服务员。 但我总想从我的认知观去写一些关于国内开咖啡馆的方方面面。这次绕了一圈, 我看过很多咖啡店,烘焙作坊,有惊喜,有敬佩,但更多的是给人带来一种深沉般的思考。 和米同学看完一圈咖啡店,我和他由衷坦露, 看到这些半死不活, 或者已经倒掉的咖啡店,烘焙厂, 我心里是不舒服的。
我不想过多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上进行比较。因为西方如何如何成功,未必可以在中国复制。 只是, 咖啡以外太多的东西给了我们迷思。
如果我们去大众点评网, 丁丁网。 去在一个城市搜寻咖啡店,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但凡描述咖啡馆好坏的, 和咖啡无关。更多说的是:"这家店很带感“ ”这家店很温馨“ 或者,”老板,老板娘很热情“,或者再实际点的就”这里的蛋糕好好吃“
关注过我日记的人都知道, 我很少很少提到咖啡以外的文化环节。 并非我不在意, 实际上我一直相信, 咖啡师没什么神奇之处, 他只是给朋友, 情侣一些时间调味剂罢了。 但, 如果在一个很大的基本面上面去评价咖啡店不谈咖啡,这无论对咖啡店老板来说, 还是对顾客群体来说, 会有一个错位感觉的。
如果说我开设一个自娱自乐的咖啡常识小组有一个最大的初衷, 那就是给大家一个自我评判的机会, 我们到底是要的是椟(文化附加值),还是珠(咖啡本身)。
从我的感知角度来看, 任何人都有一个”空间情节“。 就是在这个忙忙碌碌的社会, 寻得一个空间, 让自己放松节奏, 并且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 我们潜意识中希望这个空间和环境能反映出自己的性格和品味。 因此, 咖啡馆往往存在的价值不再是咖啡本身, 更多是这个空间反射出了我们自身的一些特质。 这也就或多或少可以解释点评网站绝大多数都是形容咖啡店的特性, 如很文艺, 很简约,或者很温馨。
请不要误会,我从来没有带着鄙视的态度来看待这类人群。 但有时候冷眼去看待这类现象是有必要的。 因为, 作为一个咖啡馆的主人, 或者准备营运咖啡馆的人而言, 这类信息会给他们产生一个错觉, 只要我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带感“的空间, 我就一定能吸引顾客。
但问题来了,
你如何将带感具体化甚至量化让人真的觉得你咖啡店与众不同?
如果我和我朋友花100元在一个小馆子里两瓶啤酒, 一份酸菜鱼, 一份蔬菜, 可以吃的舒舒服服。也许虚荣心使然, 不会大肆宣言我去小馆子吃酸菜鱼, 但我可能会常去。
但我为了彰显我的品味和格调, 我会把去过一次咖啡店的生活方式告诉无数人。 但也许我一年只去过2,3次。 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无论是金钱和时间都不允许我这么做。
那么作为一个准备营运咖啡馆的人, 他是否真的有信心, 把咖啡店设计好,经验好, 让一对情侣, 一些伙伴愿意承受人均50的消费,点一杯咖啡和一块蛋糕呢?
我心里很清楚, 绝大多数的人, 对咖啡本身是没有指望的。 与其说他们不屑, 更多是无奈。 他们不是没有喝过咖啡, 只是他们看过了太多太多宣传, 喝到口中依旧是苦水一杯,没有牛奶和糖无法下咽。 这也或多或少可以解释,星巴克一半以上的顾客是不会点传统的意式咖啡的。 但, 我们既不能怪消费者, 也不能批评从业人员。 作为一门兴趣爱好, 我的确用我的热情感染了很多人。 他们原先和很多人一样,咖啡怎么做都一样。 但我身边很多朋友开始喜欢espresso多过拿铁。 他们甚至可以喝到干果, 可可,梅子或者柑橘。 但我明白, 要做好一杯咖啡, 从生豆的采集, 运输, 烘焙, 制作这一系列的环节,不是抓住一个就可以的。 因为,我们不是在做加法, 只是尽可能保存住本身的风味, 变成最后一杯咖啡呈现给大家。 或许我们社会是有些浮躁, 或许我们受到太多信息的迷惑。 相当多的咖啡从业人员往往知道一二,就认为自己做的咖啡一定会是精品和与众不同。是的,或许开一个咖啡店成本不高, 但真的从基本面上去改变咖啡的品质,代价相当高昂。 而且当你做了这些, 未必有信心,或者资金见到属于自己的那批顾客群体。
说这些, 和我对咖啡了解的多少无关。在中国, 一个咖啡馆不需要好咖啡依旧能够生存。 但对于一个想开咖啡店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心中那块属于自我空间的梦想在一开始都是有一杯好咖啡的。 我说的这些,即是理想,也是现实。
干施林制作的拿铁,同样是拉花为了改进那一点点需要极大极大的耐心去练习。
我不想过多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上进行比较。因为西方如何如何成功,未必可以在中国复制。 只是, 咖啡以外太多的东西给了我们迷思。
如果我们去大众点评网, 丁丁网。 去在一个城市搜寻咖啡店,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但凡描述咖啡馆好坏的, 和咖啡无关。更多说的是:"这家店很带感“ ”这家店很温馨“ 或者,”老板,老板娘很热情“,或者再实际点的就”这里的蛋糕好好吃“
关注过我日记的人都知道, 我很少很少提到咖啡以外的文化环节。 并非我不在意, 实际上我一直相信, 咖啡师没什么神奇之处, 他只是给朋友, 情侣一些时间调味剂罢了。 但, 如果在一个很大的基本面上面去评价咖啡店不谈咖啡,这无论对咖啡店老板来说, 还是对顾客群体来说, 会有一个错位感觉的。
如果说我开设一个自娱自乐的咖啡常识小组有一个最大的初衷, 那就是给大家一个自我评判的机会, 我们到底是要的是椟(文化附加值),还是珠(咖啡本身)。
从我的感知角度来看, 任何人都有一个”空间情节“。 就是在这个忙忙碌碌的社会, 寻得一个空间, 让自己放松节奏, 并且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 我们潜意识中希望这个空间和环境能反映出自己的性格和品味。 因此, 咖啡馆往往存在的价值不再是咖啡本身, 更多是这个空间反射出了我们自身的一些特质。 这也就或多或少可以解释点评网站绝大多数都是形容咖啡店的特性, 如很文艺, 很简约,或者很温馨。
请不要误会,我从来没有带着鄙视的态度来看待这类人群。 但有时候冷眼去看待这类现象是有必要的。 因为, 作为一个咖啡馆的主人, 或者准备营运咖啡馆的人而言, 这类信息会给他们产生一个错觉, 只要我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带感“的空间, 我就一定能吸引顾客。
但问题来了,
你如何将带感具体化甚至量化让人真的觉得你咖啡店与众不同?
如果我和我朋友花100元在一个小馆子里两瓶啤酒, 一份酸菜鱼, 一份蔬菜, 可以吃的舒舒服服。也许虚荣心使然, 不会大肆宣言我去小馆子吃酸菜鱼, 但我可能会常去。
但我为了彰显我的品味和格调, 我会把去过一次咖啡店的生活方式告诉无数人。 但也许我一年只去过2,3次。 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无论是金钱和时间都不允许我这么做。
那么作为一个准备营运咖啡馆的人, 他是否真的有信心, 把咖啡店设计好,经验好, 让一对情侣, 一些伙伴愿意承受人均50的消费,点一杯咖啡和一块蛋糕呢?
我心里很清楚, 绝大多数的人, 对咖啡本身是没有指望的。 与其说他们不屑, 更多是无奈。 他们不是没有喝过咖啡, 只是他们看过了太多太多宣传, 喝到口中依旧是苦水一杯,没有牛奶和糖无法下咽。 这也或多或少可以解释,星巴克一半以上的顾客是不会点传统的意式咖啡的。 但, 我们既不能怪消费者, 也不能批评从业人员。 作为一门兴趣爱好, 我的确用我的热情感染了很多人。 他们原先和很多人一样,咖啡怎么做都一样。 但我身边很多朋友开始喜欢espresso多过拿铁。 他们甚至可以喝到干果, 可可,梅子或者柑橘。 但我明白, 要做好一杯咖啡, 从生豆的采集, 运输, 烘焙, 制作这一系列的环节,不是抓住一个就可以的。 因为,我们不是在做加法, 只是尽可能保存住本身的风味, 变成最后一杯咖啡呈现给大家。 或许我们社会是有些浮躁, 或许我们受到太多信息的迷惑。 相当多的咖啡从业人员往往知道一二,就认为自己做的咖啡一定会是精品和与众不同。是的,或许开一个咖啡店成本不高, 但真的从基本面上去改变咖啡的品质,代价相当高昂。 而且当你做了这些, 未必有信心,或者资金见到属于自己的那批顾客群体。
说这些, 和我对咖啡了解的多少无关。在中国, 一个咖啡馆不需要好咖啡依旧能够生存。 但对于一个想开咖啡店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心中那块属于自我空间的梦想在一开始都是有一杯好咖啡的。 我说的这些,即是理想,也是现实。
![]() |
干施林制作的拿铁,同样是拉花为了改进那一点点需要极大极大的耐心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