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听讲座
今天在哈佛听讲座,遇到几位老朋友。周三准备去听Helen Vendler 讲史蒂文斯,看她是否有新的见解。
我八年前开始翻译评注了一些史蒂文斯的诗,一些未加修订的初稿在网上仍有转载。但后来一直没有出版,主要原因是我对翻译本身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此前也曾经提过几次。
简单说,译者经常会在两个极端之间工作,一边是孔乙己式的亦步亦趋(或者钱钟书说的”语文狂“的方式),一边是庞德式的创造性,积极误读式的发挥。这两者的拉锯,足可以把译者变成妄图在经典的庙前捐门槛的祥林嫂。
让事情更麻烦的是,如果译者自己脑子里就有一个不断否定改装自我,不断向内分裂的词语发生器,他的语言态度就会越来远离规范表达,或者越倾向于在规范的允许范围内另造景观。换句话说,在母语内部,他就是越界者,越界者必然夹带私货。
而一些被翻译的,在语言上有强大创造力的诗人,往往也是这种人,他们的诗也是原文中的外语。所以,翻译的结果是不同语言内部的外语之间的交谈。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是把一首诗以通常人们接受的原则 (忠实,可信,信达雅....)带到另一种语言里,而是变成了两个人的语言意志的对焊,两种特殊的意识的互相编织,它创造出的也许是一个漂浮在外的,语言的空间站,里面的重力很怪。
但无论如何,翻译仍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人觉得不可逃避,那就是激发新的诗歌,带来新的诗人。
我把近年来翻译的各国诗歌整理了一下,大概有几百首,争取出一本对诗人有用的合集。
我八年前开始翻译评注了一些史蒂文斯的诗,一些未加修订的初稿在网上仍有转载。但后来一直没有出版,主要原因是我对翻译本身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此前也曾经提过几次。
简单说,译者经常会在两个极端之间工作,一边是孔乙己式的亦步亦趋(或者钱钟书说的”语文狂“的方式),一边是庞德式的创造性,积极误读式的发挥。这两者的拉锯,足可以把译者变成妄图在经典的庙前捐门槛的祥林嫂。
让事情更麻烦的是,如果译者自己脑子里就有一个不断否定改装自我,不断向内分裂的词语发生器,他的语言态度就会越来远离规范表达,或者越倾向于在规范的允许范围内另造景观。换句话说,在母语内部,他就是越界者,越界者必然夹带私货。
而一些被翻译的,在语言上有强大创造力的诗人,往往也是这种人,他们的诗也是原文中的外语。所以,翻译的结果是不同语言内部的外语之间的交谈。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是把一首诗以通常人们接受的原则 (忠实,可信,信达雅....)带到另一种语言里,而是变成了两个人的语言意志的对焊,两种特殊的意识的互相编织,它创造出的也许是一个漂浮在外的,语言的空间站,里面的重力很怪。
但无论如何,翻译仍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人觉得不可逃避,那就是激发新的诗歌,带来新的诗人。
我把近年来翻译的各国诗歌整理了一下,大概有几百首,争取出一本对诗人有用的合集。
王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百鸡宴赞美诗 (10人喜欢)
- 诗人被遗忘之后,诗去了哪里|王敖 (22人喜欢)
- 上行之诗 (13人喜欢)
- 近作|王敖 (25人喜欢)
- 图书馆的结局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