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
外公老年痴呆症越发严重,理性越加衰退,就越显出人动物本能的一面。比如对饥饿、黑暗、病痛的畏惧。天气忽冷忽热,一到晚上要么就大喊世界末日到了、要么就吵吵有人要害他。
虽然知道外公是老年痴呆,但外婆心里还是想不通,还是无法接受外公的性情大变,清醒时的外公是个和气、有爱心、总为别人着想的好人。而现在则变得对这个世界充满不安感、甚至怀疑身边的家人,性情变得暴躁自私。
当人失去与外界的交互能力,失去正常的理解力,当他仅仅只有能力关照到小我时,他所会在意的只会是肉体的温饱安危。
奶奶在世的最后几年也因为脑梗并发了老年痴呆,性情也同样发生了大变,也和外公的情形很类似。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种现代艺术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源自个体被压抑着的婴儿冲动的释放,这区别于古典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源自人类对美与真理的追求。
这种“婴儿冲动”可以被理解为人的本能、本性。(社会文化对这种“婴儿冲动”起着压抑的作用,当然有些压抑是必要的,使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基点,这是社会能够维持正常秩序的基础,而有些是多余的,于是艺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卸除不必要的压抑,当然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很难区分,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合适的标准,于是压抑的卸除变得满无尺度)。
与此同时,会问究竟何种状态是人之本性,似乎人的性情并不存在本性一说,就像佛家所说的“诸行不定”,一切的事物都是没有独立自性的,都只是永恒真理的某时某刻的某个侧面。
常听人说,回归生命的本源,倘若生命不存在本性一说,于是要问回归何处?
方向在何处,希望来何处,人生该怎样度过?似乎越加模糊。
幸福快乐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终极目标,快乐就是心想事成之后的平衡感。但基于不同价值信仰基础下的快乐都是相同的吗?
快乐真是人生毋庸置疑的终极追求吗?
倘若快乐与痛苦都只是种状态,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是否存在“灵魂”,或者说更高级的意识,
他从快乐与痛苦中感知到欲望暂时的圆满与否;
不光在痛苦中,也在快乐中,他能始终关注着欲望的形态;
欲望,它的生成和由来,它存在的使然与局限。
但当肉体消亡,或者当大脑的机能不再正常运转,
这灵魂、这超脱的自由意志也会随之一同消散吗?
即使这种意识登峰造极,甚至某一刻由于他的存在,短暂的存在物与永恒的真理达到了同一。
但毕竟有一刻他会消逝,那这短暂的存在意义何在?
人能从自身找到意义吗?
还是人应该忘记自我,在更宽泛的存在之链中体会意义,在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在个体与世界、宇宙的关系中,体会意义,摆脱虚无。
情绪如这季节忽冷忽热,阴晴不定的天气一样。
于是我告诉自己,虽然快乐并非终极追求,但快乐的情绪必不可缺,否则超脱的意志无法生成,进而关照捕捉内心的瞬息万变。一切的追求可能性皆建立在平衡的情绪状态下,虽然这平衡背后的意义往往是不一定经得起推敲的。
我还告诉自己,在压抑的情绪下,灵魂无法安定地自由地呼吸,但痛苦让人归于平静,超脱的意识在那一刻生成,于是失衡逐渐转向新的平衡,新的平衡囊括了更多的因素,是对过往价值意义的超越。
一大堆的胡言乱语,人该去往何处,依旧是无解,但生命不息,前行不止。
虽然知道外公是老年痴呆,但外婆心里还是想不通,还是无法接受外公的性情大变,清醒时的外公是个和气、有爱心、总为别人着想的好人。而现在则变得对这个世界充满不安感、甚至怀疑身边的家人,性情变得暴躁自私。
当人失去与外界的交互能力,失去正常的理解力,当他仅仅只有能力关照到小我时,他所会在意的只会是肉体的温饱安危。
奶奶在世的最后几年也因为脑梗并发了老年痴呆,性情也同样发生了大变,也和外公的情形很类似。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种现代艺术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源自个体被压抑着的婴儿冲动的释放,这区别于古典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源自人类对美与真理的追求。
这种“婴儿冲动”可以被理解为人的本能、本性。(社会文化对这种“婴儿冲动”起着压抑的作用,当然有些压抑是必要的,使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基点,这是社会能够维持正常秩序的基础,而有些是多余的,于是艺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卸除不必要的压抑,当然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很难区分,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合适的标准,于是压抑的卸除变得满无尺度)。
与此同时,会问究竟何种状态是人之本性,似乎人的性情并不存在本性一说,就像佛家所说的“诸行不定”,一切的事物都是没有独立自性的,都只是永恒真理的某时某刻的某个侧面。
常听人说,回归生命的本源,倘若生命不存在本性一说,于是要问回归何处?
方向在何处,希望来何处,人生该怎样度过?似乎越加模糊。
幸福快乐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终极目标,快乐就是心想事成之后的平衡感。但基于不同价值信仰基础下的快乐都是相同的吗?
快乐真是人生毋庸置疑的终极追求吗?
倘若快乐与痛苦都只是种状态,平衡与失衡的状态。
是否存在“灵魂”,或者说更高级的意识,
他从快乐与痛苦中感知到欲望暂时的圆满与否;
不光在痛苦中,也在快乐中,他能始终关注着欲望的形态;
欲望,它的生成和由来,它存在的使然与局限。
但当肉体消亡,或者当大脑的机能不再正常运转,
这灵魂、这超脱的自由意志也会随之一同消散吗?
即使这种意识登峰造极,甚至某一刻由于他的存在,短暂的存在物与永恒的真理达到了同一。
但毕竟有一刻他会消逝,那这短暂的存在意义何在?
人能从自身找到意义吗?
还是人应该忘记自我,在更宽泛的存在之链中体会意义,在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在个体与世界、宇宙的关系中,体会意义,摆脱虚无。
情绪如这季节忽冷忽热,阴晴不定的天气一样。
于是我告诉自己,虽然快乐并非终极追求,但快乐的情绪必不可缺,否则超脱的意志无法生成,进而关照捕捉内心的瞬息万变。一切的追求可能性皆建立在平衡的情绪状态下,虽然这平衡背后的意义往往是不一定经得起推敲的。
我还告诉自己,在压抑的情绪下,灵魂无法安定地自由地呼吸,但痛苦让人归于平静,超脱的意识在那一刻生成,于是失衡逐渐转向新的平衡,新的平衡囊括了更多的因素,是对过往价值意义的超越。
一大堆的胡言乱语,人该去往何处,依旧是无解,但生命不息,前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