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和幻想人生
但凡爱书人都有个通病:喜欢的书都情愿自己掏钱买,不掏钱的书多半是书作者或出版社的寄赠。(——当然这话还可以这样理解:掏钱的书不尽是好书,不掏钱的书未必尽不是好书。)
春假七日,本想着终于、能够,有大块时间将囤积了半人高的“掏钱买”的书大块跺颐一番,然好书亦如美食,暴饮暴食等于暴殄天物。于是,索性慢下来,“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此幸福的奢侈,算来,在我眼下“总匀不出多少时间给自己”的生活状态看,值得珍惜啊!
因为看麦卡勒斯的《婚礼的成员》,这一阵子,突然喜欢上了读小镇的故事。而且尽是异乡(美国)的小镇。南方的、北方的、中西部的,一战前后、或无所谓时间的。
“这就是美国——一个几千人的小镇,位于小麦、玉米产区,那儿有许多奶牛场和小树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辛克莱·刘易斯长篇代表作《大街》的开头,把读者带入一个叫格佛草原的小镇,小镇有“大片的坦荡的原野”,“无边无际地伸展,无法驾驭”。
这让我想起去俄罗斯边陲小城海参崴的情景。大巴在公路上飞驰。不见人烟,偶尔有一辆车子迎面驶来,带出一片白茫茫的尘灰。空气里闻得到风拂过草原的坦荡、寂静和一览无余的空落。不时也会冒出一些显眼的东西,一丛丛像树、一簇簇开满野花的山冈。正午的太阳照在山冈上,发出炫目的光。
“一切从弗兰淇十二岁时那个绿色、疯狂的夏季开始。”(《婚礼的成员》)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心是孤独的猎手》)
“小镇本身是很沉闷的;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伤心咖啡馆之歌》)
——同样也写小镇,麦卡勒斯的这三部小说的开头,我读来有种屏住呼吸的感觉,遥远的、南方小镇炎热的气息扑面而来。麦卡勒斯有着惊异的洞察力,叙述惊人而坦率。
“有些东西,和这些绿色的树、四月的花有关,让弗兰淇伤感。她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但正是这种愁思,让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离开这座小镇。”(还是《婚礼的成员》)——成长就是这样一种莫名的忧伤。十二岁的女孩渴望远行,向往北方,“哦,北方、北方,你超过我的热望!”
“威廉·沙尔瓦斯·白斯特在华盛顿街和中央大街拐角的杂货店门前沉吟了片刻。”上世纪初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塔金顿,擅长描绘美国中西部小城市的生活。他的青少年题材代表作《十七岁》,开头即将读者带进生活节奏缓慢、社会关系简单(比之现在)的小镇生活场景。
小镇故事天天在上演。尤其上世纪初淘金时代的美国,什么都有可能。一夜之间发财致富。找女人、赌钱、斗殴。机会或危险。梦想和建设。谁都不富有,但谁都抱着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人人都有幸深荷其惠。
这是现实的人生。如果人生只能是两个选择:现实的人生和幻想的人生,那么不必羞于承认,我们还是更渴望幻想的人生。
我看彭懿译“安房直子经典童话”(接力社2006年1月版,五卷,已出三本),恍然生出小时候做作业,解不出题,猛然抬头,看到盛夏午后,蜻蜓掠过纱窗的寂寂的非人间的感觉。
已出的三本,《手绢上的花田》版权页上注明1973年日本出版,中国大陆这是首次引进。《直到花豆煮熟——小夜的故事》为安房直子遗作。安房直子英年早逝,1993年去世时年仅五十岁。这本幻想小说在她死后一个月出版。另一部《山的童话:风的旱冰鞋》几年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过,是“日本小说大幻想文学”中的一本,也是彭懿、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等人倡导“大幻想文学”在出版界的标志性作品。
记得那时读《风的旱冰鞋》,有种气息透不过来的诡异——怎么说呢,明明是很离奇很神秘的事情,却被安房直子说成很日常很普通,仿佛天经地义,人人知道似的——比如,每当无人或者夜晚的时候,黄鼠狼就像人一样站立起来了;月夜来敲店门买药的是一只感冒的猴子;黄昏来临时,茜草山的野猪盛情邀你去过酱萝卜之夜……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就发生在山里,那山里的小店出售这样的东西:樱花汁染过的手绢、粉红色的棉纸信笺、城里早就不用了的藤箱……
“大幻想系列”里还有一本我印象深刻的,阿万纪美子的《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
松井的出租车有着天空一样的颜色,常在玉米田和海岸边无人的公路上行驶;也常在夜里照乘客的要求开进他根本不认识的松林深处、白菊会馆、枫树街……
他的那些乘客明明是和他一样的人,可有两个男孩下车后,座位上留下几根野兽的毛;有一次接新娘子,红头盖下是狐狸新娘的脸;有一个小女孩悄无声息地坐进了他的车子,可一晃又不见了,猛一看窗外,居然飞着一只只白粉蝶……
天空颜色的出租车在路上跑着,空气里有夏桔的气味,谁知道下一位乘客会是谁呢?
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穿行,感觉有点灵魂出窍。好比《极地特快》里的那个小男孩,如果“看得见”童年,即便长大,每年的圣诞,仍旧能听见挂在雪橇上的银铃声。所谓酒醉人身,香醉人魂,有魅力的文字,是“手绢花田”上酿清香菊酒的小人,令你忙碌粗糙的日常生活,片刻发呆、出神、惊醒。
春假七日,本想着终于、能够,有大块时间将囤积了半人高的“掏钱买”的书大块跺颐一番,然好书亦如美食,暴饮暴食等于暴殄天物。于是,索性慢下来,“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此幸福的奢侈,算来,在我眼下“总匀不出多少时间给自己”的生活状态看,值得珍惜啊!
因为看麦卡勒斯的《婚礼的成员》,这一阵子,突然喜欢上了读小镇的故事。而且尽是异乡(美国)的小镇。南方的、北方的、中西部的,一战前后、或无所谓时间的。
“这就是美国——一个几千人的小镇,位于小麦、玉米产区,那儿有许多奶牛场和小树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辛克莱·刘易斯长篇代表作《大街》的开头,把读者带入一个叫格佛草原的小镇,小镇有“大片的坦荡的原野”,“无边无际地伸展,无法驾驭”。
这让我想起去俄罗斯边陲小城海参崴的情景。大巴在公路上飞驰。不见人烟,偶尔有一辆车子迎面驶来,带出一片白茫茫的尘灰。空气里闻得到风拂过草原的坦荡、寂静和一览无余的空落。不时也会冒出一些显眼的东西,一丛丛像树、一簇簇开满野花的山冈。正午的太阳照在山冈上,发出炫目的光。
“一切从弗兰淇十二岁时那个绿色、疯狂的夏季开始。”(《婚礼的成员》)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心是孤独的猎手》)
“小镇本身是很沉闷的;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伤心咖啡馆之歌》)
——同样也写小镇,麦卡勒斯的这三部小说的开头,我读来有种屏住呼吸的感觉,遥远的、南方小镇炎热的气息扑面而来。麦卡勒斯有着惊异的洞察力,叙述惊人而坦率。
“有些东西,和这些绿色的树、四月的花有关,让弗兰淇伤感。她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但正是这种愁思,让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离开这座小镇。”(还是《婚礼的成员》)——成长就是这样一种莫名的忧伤。十二岁的女孩渴望远行,向往北方,“哦,北方、北方,你超过我的热望!”
“威廉·沙尔瓦斯·白斯特在华盛顿街和中央大街拐角的杂货店门前沉吟了片刻。”上世纪初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塔金顿,擅长描绘美国中西部小城市的生活。他的青少年题材代表作《十七岁》,开头即将读者带进生活节奏缓慢、社会关系简单(比之现在)的小镇生活场景。
小镇故事天天在上演。尤其上世纪初淘金时代的美国,什么都有可能。一夜之间发财致富。找女人、赌钱、斗殴。机会或危险。梦想和建设。谁都不富有,但谁都抱着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人人都有幸深荷其惠。
这是现实的人生。如果人生只能是两个选择:现实的人生和幻想的人生,那么不必羞于承认,我们还是更渴望幻想的人生。
我看彭懿译“安房直子经典童话”(接力社2006年1月版,五卷,已出三本),恍然生出小时候做作业,解不出题,猛然抬头,看到盛夏午后,蜻蜓掠过纱窗的寂寂的非人间的感觉。
已出的三本,《手绢上的花田》版权页上注明1973年日本出版,中国大陆这是首次引进。《直到花豆煮熟——小夜的故事》为安房直子遗作。安房直子英年早逝,1993年去世时年仅五十岁。这本幻想小说在她死后一个月出版。另一部《山的童话:风的旱冰鞋》几年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过,是“日本小说大幻想文学”中的一本,也是彭懿、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等人倡导“大幻想文学”在出版界的标志性作品。
记得那时读《风的旱冰鞋》,有种气息透不过来的诡异——怎么说呢,明明是很离奇很神秘的事情,却被安房直子说成很日常很普通,仿佛天经地义,人人知道似的——比如,每当无人或者夜晚的时候,黄鼠狼就像人一样站立起来了;月夜来敲店门买药的是一只感冒的猴子;黄昏来临时,茜草山的野猪盛情邀你去过酱萝卜之夜……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就发生在山里,那山里的小店出售这样的东西:樱花汁染过的手绢、粉红色的棉纸信笺、城里早就不用了的藤箱……
“大幻想系列”里还有一本我印象深刻的,阿万纪美子的《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
松井的出租车有着天空一样的颜色,常在玉米田和海岸边无人的公路上行驶;也常在夜里照乘客的要求开进他根本不认识的松林深处、白菊会馆、枫树街……
他的那些乘客明明是和他一样的人,可有两个男孩下车后,座位上留下几根野兽的毛;有一次接新娘子,红头盖下是狐狸新娘的脸;有一个小女孩悄无声息地坐进了他的车子,可一晃又不见了,猛一看窗外,居然飞着一只只白粉蝶……
天空颜色的出租车在路上跑着,空气里有夏桔的气味,谁知道下一位乘客会是谁呢?
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穿行,感觉有点灵魂出窍。好比《极地特快》里的那个小男孩,如果“看得见”童年,即便长大,每年的圣诞,仍旧能听见挂在雪橇上的银铃声。所谓酒醉人身,香醉人魂,有魅力的文字,是“手绢花田”上酿清香菊酒的小人,令你忙碌粗糙的日常生活,片刻发呆、出神、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