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该买一台新相机
本文转载自作者: http://www.douban.com/people/nulee/
某天kim跟我转述了一个日本摄影家的名言,醍醐灌顶:
大意是:如果你觉得你照片拍的不够好,那你就该去买一台新相机。
这个和之前所有有关摄影技巧和器材之间关系的论述都是相悖的:
论坛里大家说:重要的不是机身前面的头,是机身后面的头。
协会里大家说:小数码也能拍好照片。
Kenrockwell说:入门单反就已经足够拍出拿荷赛的照片了。
赵嘉说:器材想的多了,摄影本身就想的少了。
版上有个人贴了好看的照片,一片赞美之后轻描淡写地酷酷地说:这是两百块镜头拍的,大家全拜了。又有个捡破烂的犀利爷爷用废品diy了一台相机,一下子把大家都震撼了。纷纷表示:好器材都是浮云。
Chase Javris用iphone拍了本画册在amazon上大卖,题目是: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in you hand.我喜欢chase Jarvis的片子,但是我不喜欢他用iphone拍画册的作秀,和前面所有人一样,我觉得这不够真诚。
以chase为例,他是什么人?职业摄影师,Nikon最新最热的器材全都收集n套,拍摄起来动辄几十个摄影助手+航母编队一样的配套器材。然后返回头来用iphone拍本画册不过是为了炫耀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的与凡人的不同罢了。真正为了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带个lx-5也死不了人——但marketing的效果就远不如iphone了。且退一万步,从逻辑讲,某个人用某款相机拍了一本可能还不错的画册就说那台相机是世界上最好的,荒谬到可笑。
以前很喜欢的器材专家赵嘉总是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一台最好的相机,只有针对某一个题材最适合的相机。然后又拿自己举例:你看哥拍某某题材的时候特意准备了如下器材,原因列举三页。然后又举例 哥在拍摄另一题材的时候用了完全不同的一套器材,原因又三页。他总是说:好的摄影师知道自己需要样的器材,然后去寻找最合适的器材。 我一度信以为真,热衷尝试不同的相机。
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其实根本不是个摄影师,根本没有所谓的题材可拍,不过是打着漂亮的幌子贪婪地买相机把玩罢了。而倘若非要探究自己的拍摄方式和习惯,无非是很多年前自己那为数不多的却每台都使用了很多年的老相机带给自己的。记得06年夏天放下用了4年的717改用ixus800的时候,发现每次举起相机来框住的画面总是大那么一点点,异常不爽——原因是717开机是38mm,而ixus800是35mm,这区区3mm让我适应了好久。后来有了D80和套头之后,逐渐习惯了28mm,走到哪儿都知道举起相机能框住多大的画面。再到后来,我有了所有几乎焦段的定焦,而真正有感觉的焦段却再也没有了。
所以问自己,我到底自己喜欢什么焦段,自己想拍什么呢? ——别骗自己了,其实没有是来自你内心的,那些不过是那台老相机教给你的。就如同当你特别喜欢一个姑娘的时候别人问你你理想的gf是什么样子呢?这时候别费劲描述了,告诉我她的名字。
我觉得那个日本摄影家就足够真诚。
好的器材带给我们了无穷的乐趣和可能性。我们不过是知道那些器材会带给我们美好的图像而热衷于使用它们。然后或许还得到了没有使用过这些器材的人的赞美。于是我们越发的热衷这种活动。
当我们退回原点,把厚厚的一本纽摄翻到前言,第一页,那第一句话分明写的是:
“我们起初只是喜欢那些精巧的玩具”
---------------------------------------------------------------------------------
其实这些差不多都是我在纠结要不要买D800的时候进行的反复思想斗争的一部分。
最后的结论是:作为一个爱好者,当你想买一台相机的时候不要问自己“我需要不需要”——因为那是“非爱好者”购买东西的方式,那是你购买一个电饭锅或者晾衣架的时候需要的思考方式(当然我不是说没有电饭锅晾衣架发烧友)。 作为一个爱好者,你要问自己的是:你想不想。
我从来就不需要一台更好的相机——实际上我刚刚有了一台比我用了五年的D80好的多相机——即使没有更好的相机,我依然可以拍出95%的“好”照片,但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五年前我没有买D80,或者9年前10年前没有买717和F80,再或者小的时候床板下面没有一套美能达x300,我绝对不会像如今这样热爱摄影,也必然不会这么多年去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拍照片,那些“好”照片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你也永远不知道一台新的相机可以带给你什么。
如果非要再举个例子的话,要不是五年前买了D80,也许今天zx是谁我都不知道。:P
某天kim跟我转述了一个日本摄影家的名言,醍醐灌顶:
大意是:如果你觉得你照片拍的不够好,那你就该去买一台新相机。
这个和之前所有有关摄影技巧和器材之间关系的论述都是相悖的:
论坛里大家说:重要的不是机身前面的头,是机身后面的头。
协会里大家说:小数码也能拍好照片。
Kenrockwell说:入门单反就已经足够拍出拿荷赛的照片了。
赵嘉说:器材想的多了,摄影本身就想的少了。
版上有个人贴了好看的照片,一片赞美之后轻描淡写地酷酷地说:这是两百块镜头拍的,大家全拜了。又有个捡破烂的犀利爷爷用废品diy了一台相机,一下子把大家都震撼了。纷纷表示:好器材都是浮云。
Chase Javris用iphone拍了本画册在amazon上大卖,题目是: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in you hand.我喜欢chase Jarvis的片子,但是我不喜欢他用iphone拍画册的作秀,和前面所有人一样,我觉得这不够真诚。
以chase为例,他是什么人?职业摄影师,Nikon最新最热的器材全都收集n套,拍摄起来动辄几十个摄影助手+航母编队一样的配套器材。然后返回头来用iphone拍本画册不过是为了炫耀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的与凡人的不同罢了。真正为了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带个lx-5也死不了人——但marketing的效果就远不如iphone了。且退一万步,从逻辑讲,某个人用某款相机拍了一本可能还不错的画册就说那台相机是世界上最好的,荒谬到可笑。
以前很喜欢的器材专家赵嘉总是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一台最好的相机,只有针对某一个题材最适合的相机。然后又拿自己举例:你看哥拍某某题材的时候特意准备了如下器材,原因列举三页。然后又举例 哥在拍摄另一题材的时候用了完全不同的一套器材,原因又三页。他总是说:好的摄影师知道自己需要样的器材,然后去寻找最合适的器材。 我一度信以为真,热衷尝试不同的相机。
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其实根本不是个摄影师,根本没有所谓的题材可拍,不过是打着漂亮的幌子贪婪地买相机把玩罢了。而倘若非要探究自己的拍摄方式和习惯,无非是很多年前自己那为数不多的却每台都使用了很多年的老相机带给自己的。记得06年夏天放下用了4年的717改用ixus800的时候,发现每次举起相机来框住的画面总是大那么一点点,异常不爽——原因是717开机是38mm,而ixus800是35mm,这区区3mm让我适应了好久。后来有了D80和套头之后,逐渐习惯了28mm,走到哪儿都知道举起相机能框住多大的画面。再到后来,我有了所有几乎焦段的定焦,而真正有感觉的焦段却再也没有了。
所以问自己,我到底自己喜欢什么焦段,自己想拍什么呢? ——别骗自己了,其实没有是来自你内心的,那些不过是那台老相机教给你的。就如同当你特别喜欢一个姑娘的时候别人问你你理想的gf是什么样子呢?这时候别费劲描述了,告诉我她的名字。
我觉得那个日本摄影家就足够真诚。
好的器材带给我们了无穷的乐趣和可能性。我们不过是知道那些器材会带给我们美好的图像而热衷于使用它们。然后或许还得到了没有使用过这些器材的人的赞美。于是我们越发的热衷这种活动。
当我们退回原点,把厚厚的一本纽摄翻到前言,第一页,那第一句话分明写的是:
“我们起初只是喜欢那些精巧的玩具”
---------------------------------------------------------------------------------
其实这些差不多都是我在纠结要不要买D800的时候进行的反复思想斗争的一部分。
最后的结论是:作为一个爱好者,当你想买一台相机的时候不要问自己“我需要不需要”——因为那是“非爱好者”购买东西的方式,那是你购买一个电饭锅或者晾衣架的时候需要的思考方式(当然我不是说没有电饭锅晾衣架发烧友)。 作为一个爱好者,你要问自己的是:你想不想。
我从来就不需要一台更好的相机——实际上我刚刚有了一台比我用了五年的D80好的多相机——即使没有更好的相机,我依然可以拍出95%的“好”照片,但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五年前我没有买D80,或者9年前10年前没有买717和F80,再或者小的时候床板下面没有一套美能达x300,我绝对不会像如今这样热爱摄影,也必然不会这么多年去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拍照片,那些“好”照片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你也永远不知道一台新的相机可以带给你什么。
如果非要再举个例子的话,要不是五年前买了D80,也许今天zx是谁我都不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