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非职业影评者,在全国大赞的浪潮声中翻几个小泡,点到为止.
1、本片看到完能记住的角色很少,这么多女学生和女人的脸孔模糊,如果只安排一个女学生和一个妓女,戏也可以演下去,塑造的这么多人物性格单一雷同。不能为衬托主题服务,反而脱散了剧情。
2、作为可以推断出发生在南京的抗日电影,主要原因在于一群日本兵的侵略,和被侵略的中国人的南京方言。让中国观众赞誉的以抗日作为题材的电影,更多的建立在观众的自主联想上。而导演对于这场不同于其他战争的战争,并没有做更多的铺设。如果作为一个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外国人不知道能否看懂此片建立于何种的具体背景。
3、中国电影里面对于日本兵的形象概况几十年如一片,蠢笨、贪婪、禽兽、冷血、毫无人性。而作为中国导演总喜欢把这些具体的对国人迫害的细节放大,不知道受迫害国家的国人是否有如此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这段历史到底需要去记住什么?需要通过多机位的反复特写描写深动的描述么?作为一个故事片这个属于渲染感情的必要?而作为一个特殊题材的电影是否永远需要以此作为立足点发展下去。
4、这个片子开始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士兵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可以消灭足够多的敌人,表现了身份不明的中国兵的智慧和勇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表明妓女可以抛弃生死个人荣辱挽救学生。那为什么南京被屠城?
5、网上有说这个是代表张最好的电影。很奇怪的论调。张的风格在这个片子里面很难体现出来。这个片子的价值观是一种现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国人得自强自立,小市民在关键时候也能挺身而出,把现代的价值观放入这段特殊的历史上满足了人们的期望。对于这样的特殊题材电影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表现自己的价值观。最符合张导特色的作品是那种符号化明显,意识形态显然,力量性很强的个人作品。而本电影换给另外一个人也能拍出来。
6、看到现在好的反战电影反而是日本人自己拍的。里面的日本兵也如中国人刻画的一样,但有更多让人回味的东西在里面。希望中国导演以后在处理这样的体裁,能多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而不是只作为一种民族集体宣泄的作品和民族集体感伤的作品出来。
1、本片看到完能记住的角色很少,这么多女学生和女人的脸孔模糊,如果只安排一个女学生和一个妓女,戏也可以演下去,塑造的这么多人物性格单一雷同。不能为衬托主题服务,反而脱散了剧情。
2、作为可以推断出发生在南京的抗日电影,主要原因在于一群日本兵的侵略,和被侵略的中国人的南京方言。让中国观众赞誉的以抗日作为题材的电影,更多的建立在观众的自主联想上。而导演对于这场不同于其他战争的战争,并没有做更多的铺设。如果作为一个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外国人不知道能否看懂此片建立于何种的具体背景。
3、中国电影里面对于日本兵的形象概况几十年如一片,蠢笨、贪婪、禽兽、冷血、毫无人性。而作为中国导演总喜欢把这些具体的对国人迫害的细节放大,不知道受迫害国家的国人是否有如此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这段历史到底需要去记住什么?需要通过多机位的反复特写描写深动的描述么?作为一个故事片这个属于渲染感情的必要?而作为一个特殊题材的电影是否永远需要以此作为立足点发展下去。
4、这个片子开始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士兵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可以消灭足够多的敌人,表现了身份不明的中国兵的智慧和勇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表明妓女可以抛弃生死个人荣辱挽救学生。那为什么南京被屠城?
5、网上有说这个是代表张最好的电影。很奇怪的论调。张的风格在这个片子里面很难体现出来。这个片子的价值观是一种现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国人得自强自立,小市民在关键时候也能挺身而出,把现代的价值观放入这段特殊的历史上满足了人们的期望。对于这样的特殊题材电影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表现自己的价值观。最符合张导特色的作品是那种符号化明显,意识形态显然,力量性很强的个人作品。而本电影换给另外一个人也能拍出来。
6、看到现在好的反战电影反而是日本人自己拍的。里面的日本兵也如中国人刻画的一样,但有更多让人回味的东西在里面。希望中国导演以后在处理这样的体裁,能多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而不是只作为一种民族集体宣泄的作品和民族集体感伤的作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