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 的笔记 - 第 182 页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读后随便聊聊
嗯------我作为阿乙新近的追捧者,用一个晚上几个小时读完作家跨年月呕心血完成的作品,由于很困现在还睡眼迷离精神涣散的人,来写篇读书笔记,是不是有点对不住阿乙您呢。
我是个神经脆弱胆小的人,从来不看恐怖片,连斯巴达克里的暴血镜头都要跳过,所以书被京东送到家的晚上就搁在床头枕边,临睡时犹豫,会不会太恐怖呀?忍了一晚后,昨天才正式捧起来读。让我惊喜又失望的是,不见谋杀血腥气,有点像买了张DVD碟,奔回家一看,最惊险最刺激的部分却被阉割了。可是这样案件小说还好看吗?
答:好看的!
你会发现,从开篇“我”买衣服杀价的片断开始,跟着“我”的主观视角,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就展开了。黑暗里少年鼓捣保险柜的锁,急迫又慌张,让我似乎闻到了《动物凶猛》里马小军打开米兰家门锁后的气息。婶子忽然来了,这时出现了老罗讲解“错觉”时的桥段:“我”佯装在做俯卧撑,婶子检查保险柜,确认无事,离开。更加确定谋杀案启动资金就在这里,之后找到玉佛,变卖,置办行头、杀人工具,踩点,掐算时机,伪造逃跑路线,打电话邀约,等待,女同学出现,动手,补三十七刀,洗净后离开现场,乔装,逃亡。途中忍不住开手机看,一个人制造了谋杀,世界有没有回响?猫不来追,为什么要逃?游戏不好玩,自己显身束手就擒,直至审讯判决。
可以说逃亡之前是“我”自己内心的编织和独白,一桩谋杀案就像一颗种子埋进泥土,大家看着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却总是显得孤零零。直到逃亡开始,小旅馆店员,收银员,小混混,卖淫妇女,表姐,台球摊主,警察,公诉人,检察官,法医,社会学家,女记者,受害人母亲,律师等一干人这才粉墨登场,寥寥几笔,社会百态。不明动机的杀人,让自以为是的“他们”手足无措,仿佛就明早一睁眼,手中的早报上只有一颗硕大的问号,困扰着这个世界,气急败坏撕烂报纸,却不能抹去真实。作者叙事结束,我们获知什么呢? 有人批评小说是“存在主义”的讴歌,那些我都没兴趣,作为阅历有限的“小读者”,我更关心的是作者怎么由一篇报道衍生一部小说,怎么揉捏材料后自圆其文。阿乙不是社会学家,仅仅以作家的身份,还原了一部分可能。纵观阿乙的文字,相比《寡人》的如邻家心声,这部小说,我感受到作家能量的一种提升,特别一些句段,一针见血。阿乙曾回我说他不关心政治,可是我们知道他关注社会。小说的立足在于展现社会里的众生吧。
咱不是写正儿八经的书评,聊聊几个有趣的段落。我姑且以为是作家的体验形诸笔端。你有没有过心里暗暗把人杀死?杀死太暴力了,就是一个极其惹恼你的人,出于世理,你压抑隐忍,却在心里把他拉过来拳打脚踢一顿呢?哈哈,我有过;逃亡途中,少年渴望外界讯息或者精神寄托,在乡村买报纸,买的是《体坛周报》!想像合理,男孩子可以爱好体育呀,可其实,为什么这么巧是《体坛周报》呢?:) 少年牢房生涯里自娱自乐,胡思乱想到一个微微驼背的作家,曾欲哭无泪地说:“我白天上班时,智力和体力已损耗殆尽,回来后好不容易蓄积一点力量,------为什么你们就不能给我干净的一天?为什么?”,坦白说,小说里这段少年所想略显突兀,但是我读到却是纸背作家自己的心声,白天工作夜晚创作,文思扯断粘连,内心焦灼苦痛,阿乙自己说“作者都是作品的炮灰”------所以我们应该珍爱码字创作的人们吧。
敲这点字,因中途伤风几次喷嚏打断了我,其实我不希望作家本人看到一个读者的浅白理解;何况一切阅读都是误解。拙笔胡诌,见谅了。阿乙。加油!
嗯------我作为阿乙新近的追捧者,用一个晚上几个小时读完作家跨年月呕心血完成的作品,由于很困现在还睡眼迷离精神涣散的人,来写篇读书笔记,是不是有点对不住阿乙您呢。
我是个神经脆弱胆小的人,从来不看恐怖片,连斯巴达克里的暴血镜头都要跳过,所以书被京东送到家的晚上就搁在床头枕边,临睡时犹豫,会不会太恐怖呀?忍了一晚后,昨天才正式捧起来读。让我惊喜又失望的是,不见谋杀血腥气,有点像买了张DVD碟,奔回家一看,最惊险最刺激的部分却被阉割了。可是这样案件小说还好看吗?
答:好看的!
你会发现,从开篇“我”买衣服杀价的片断开始,跟着“我”的主观视角,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就展开了。黑暗里少年鼓捣保险柜的锁,急迫又慌张,让我似乎闻到了《动物凶猛》里马小军打开米兰家门锁后的气息。婶子忽然来了,这时出现了老罗讲解“错觉”时的桥段:“我”佯装在做俯卧撑,婶子检查保险柜,确认无事,离开。更加确定谋杀案启动资金就在这里,之后找到玉佛,变卖,置办行头、杀人工具,踩点,掐算时机,伪造逃跑路线,打电话邀约,等待,女同学出现,动手,补三十七刀,洗净后离开现场,乔装,逃亡。途中忍不住开手机看,一个人制造了谋杀,世界有没有回响?猫不来追,为什么要逃?游戏不好玩,自己显身束手就擒,直至审讯判决。
可以说逃亡之前是“我”自己内心的编织和独白,一桩谋杀案就像一颗种子埋进泥土,大家看着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却总是显得孤零零。直到逃亡开始,小旅馆店员,收银员,小混混,卖淫妇女,表姐,台球摊主,警察,公诉人,检察官,法医,社会学家,女记者,受害人母亲,律师等一干人这才粉墨登场,寥寥几笔,社会百态。不明动机的杀人,让自以为是的“他们”手足无措,仿佛就明早一睁眼,手中的早报上只有一颗硕大的问号,困扰着这个世界,气急败坏撕烂报纸,却不能抹去真实。作者叙事结束,我们获知什么呢? 有人批评小说是“存在主义”的讴歌,那些我都没兴趣,作为阅历有限的“小读者”,我更关心的是作者怎么由一篇报道衍生一部小说,怎么揉捏材料后自圆其文。阿乙不是社会学家,仅仅以作家的身份,还原了一部分可能。纵观阿乙的文字,相比《寡人》的如邻家心声,这部小说,我感受到作家能量的一种提升,特别一些句段,一针见血。阿乙曾回我说他不关心政治,可是我们知道他关注社会。小说的立足在于展现社会里的众生吧。
咱不是写正儿八经的书评,聊聊几个有趣的段落。我姑且以为是作家的体验形诸笔端。你有没有过心里暗暗把人杀死?杀死太暴力了,就是一个极其惹恼你的人,出于世理,你压抑隐忍,却在心里把他拉过来拳打脚踢一顿呢?哈哈,我有过;逃亡途中,少年渴望外界讯息或者精神寄托,在乡村买报纸,买的是《体坛周报》!想像合理,男孩子可以爱好体育呀,可其实,为什么这么巧是《体坛周报》呢?:) 少年牢房生涯里自娱自乐,胡思乱想到一个微微驼背的作家,曾欲哭无泪地说:“我白天上班时,智力和体力已损耗殆尽,回来后好不容易蓄积一点力量,------为什么你们就不能给我干净的一天?为什么?”,坦白说,小说里这段少年所想略显突兀,但是我读到却是纸背作家自己的心声,白天工作夜晚创作,文思扯断粘连,内心焦灼苦痛,阿乙自己说“作者都是作品的炮灰”------所以我们应该珍爱码字创作的人们吧。
敲这点字,因中途伤风几次喷嚏打断了我,其实我不希望作家本人看到一个读者的浅白理解;何况一切阅读都是误解。拙笔胡诌,见谅了。阿乙。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