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看《雾中风景》,安哲的片子,片中台词有圣经里面《创世记》的片断。会突然地想起友人跟我提到,说圣经里面最难懂的是首篇《创世记》和末篇《启示录》。甚感惭愧的是,我还不曾认真阅读过该两篇。仅仅是背得出哥林多前书里的那段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好吧,停顿了好几下才想全。就当是再次认真回顾了一下。
异常巧合的是,今天某友邻推荐了一张唱诗班音乐专辑。澄澈、纯美、圣洁的吟唱,仿佛把思绪拉回至几年前那段在宗教音乐里面找寻心灵呼吸的日子了。先就着电脑听了一曲,然后起身去连接客厅里的音箱时,莫名地,内心就腾升起一股说不清是感动胜过感慨、还是慨叹多于感动的情绪。瞬间,过去的、现时的,那扎根于心深处的某些情愫,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另一曲只有我自己听得见、听得明的音乐。
今天似乎在何处眼前闪过一个词“自我教育”。一直以为,这是人生十分重要的项目,繁复细琐却乐趣无穷。生命的过往年岁里,一直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也正是由于总是沉浸在这个阅读自我的过程中太深,还由于过分强调“自我教育”对人们各自的重要性,以致于过分信赖身边人的自我意识在自我纠正方面的能力,于是,不经意间,就让身边至亲的人,遭遇了人生某重要组成部分的危机。十分冷静地,看着TA走一段弯路,事后却是难免自责。
而后,自然地,会联想到:父亲当年看他两个少时儿女去绕那一段又一段的弯路时,是怎样的心情。假若,父亲不曾做放逐的姿态,而是直接如其他某些父母一般将他的人生领悟假名为“生活真理”强加给我,且让我以此作为捷径,我此时的人生状态会是怎样呢?那么,倘若,我不曾对我某位至亲的人做放逐的姿态,TA的危机会不会到来呢,又或者,或早或晚,终会来临,只不过,TA提前体验获知了某些方面的生命态度?不多想了吧,也就着眼于如何帮TA化解危机吧。
那天,友人Z拿出四颗新入手的海洋石,两人凑在一块仔细端详。平日不吝赞赏之词的我,对其中两块的喜爱,很轻易地就被Z捕捉到。捕捉到是常事,但没料想,她竟随手将那色彩明丽的一颗放在我手头,作为礼物。一问,果然是她相当钟爱的,人家心头之爱,我自不会占有,于是婉拒了她的礼物。两人对视而笑,话题就转移到了“不以物喜”等等,还笑言,想去终南山一探究竟,关于隐士生活。聊着聊着,就以“大隐隐于市”来自嘲一番。
近来,确实越来越喜欢简素、朴质的生活,很少吃肉、很少购物、很少在外就餐、很少扎推八卦,增加了锻炼身体的次数、增多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加强了跟侄儿之间的情感互动。总之,很实在的生活。
只不过,前天在友人店铺里一不小心重逢我在某培训中心的“关门弟子” 伯母同学之后,心头就猛地增添了一些不知如何言喻的感触。仿佛是很熟稔,又似乎是惊奇。很久没有那么不顾形象地大声说笑的我,竟然主动让他请吃我最爱的牛肉干。后来想想,平时几乎不会如此“厚脸皮”的我,为何会突然这样呢?原来,他的绰号还真是起得名符其实啊。当年,城北同学觉得这位同学对我工作时间内的生活照顾很像是我本人的妈妈一般,无微不至,于是城北同学就叫他“伯母”。再后来,大部分人都忘了他的本名Oliver,连我有时候都叫他“伯母”。人生真是有趣得很,一不小心,这会儿多个像妈妈一般照顾我的朋友,比如伯母同学,那会儿又多个像父亲一般交心的友人,比如LC。
某天凌晨,还很肤浅地向M炫耀:我最小的知音年龄为18岁,年龄最大的知己47岁。M听后的评论不知是在赞扬我还是赞扬他们:那你们就牛啦。但我自己真心觉得人生是十分美妙的,哪怕在惊慌失措之际向未曾谋面的友邻求助都能获得耐心解答。
所有人、所有事,都无时无刻在提醒着自己:我就是一个受宠的幸运儿。以此为这篇凌乱记录的结束吧。
(注:写于2012年2月20日晚,当时网络掉线)
异常巧合的是,今天某友邻推荐了一张唱诗班音乐专辑。澄澈、纯美、圣洁的吟唱,仿佛把思绪拉回至几年前那段在宗教音乐里面找寻心灵呼吸的日子了。先就着电脑听了一曲,然后起身去连接客厅里的音箱时,莫名地,内心就腾升起一股说不清是感动胜过感慨、还是慨叹多于感动的情绪。瞬间,过去的、现时的,那扎根于心深处的某些情愫,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另一曲只有我自己听得见、听得明的音乐。
今天似乎在何处眼前闪过一个词“自我教育”。一直以为,这是人生十分重要的项目,繁复细琐却乐趣无穷。生命的过往年岁里,一直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也正是由于总是沉浸在这个阅读自我的过程中太深,还由于过分强调“自我教育”对人们各自的重要性,以致于过分信赖身边人的自我意识在自我纠正方面的能力,于是,不经意间,就让身边至亲的人,遭遇了人生某重要组成部分的危机。十分冷静地,看着TA走一段弯路,事后却是难免自责。
而后,自然地,会联想到:父亲当年看他两个少时儿女去绕那一段又一段的弯路时,是怎样的心情。假若,父亲不曾做放逐的姿态,而是直接如其他某些父母一般将他的人生领悟假名为“生活真理”强加给我,且让我以此作为捷径,我此时的人生状态会是怎样呢?那么,倘若,我不曾对我某位至亲的人做放逐的姿态,TA的危机会不会到来呢,又或者,或早或晚,终会来临,只不过,TA提前体验获知了某些方面的生命态度?不多想了吧,也就着眼于如何帮TA化解危机吧。
那天,友人Z拿出四颗新入手的海洋石,两人凑在一块仔细端详。平日不吝赞赏之词的我,对其中两块的喜爱,很轻易地就被Z捕捉到。捕捉到是常事,但没料想,她竟随手将那色彩明丽的一颗放在我手头,作为礼物。一问,果然是她相当钟爱的,人家心头之爱,我自不会占有,于是婉拒了她的礼物。两人对视而笑,话题就转移到了“不以物喜”等等,还笑言,想去终南山一探究竟,关于隐士生活。聊着聊着,就以“大隐隐于市”来自嘲一番。
近来,确实越来越喜欢简素、朴质的生活,很少吃肉、很少购物、很少在外就餐、很少扎推八卦,增加了锻炼身体的次数、增多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加强了跟侄儿之间的情感互动。总之,很实在的生活。
只不过,前天在友人店铺里一不小心重逢我在某培训中心的“关门弟子” 伯母同学之后,心头就猛地增添了一些不知如何言喻的感触。仿佛是很熟稔,又似乎是惊奇。很久没有那么不顾形象地大声说笑的我,竟然主动让他请吃我最爱的牛肉干。后来想想,平时几乎不会如此“厚脸皮”的我,为何会突然这样呢?原来,他的绰号还真是起得名符其实啊。当年,城北同学觉得这位同学对我工作时间内的生活照顾很像是我本人的妈妈一般,无微不至,于是城北同学就叫他“伯母”。再后来,大部分人都忘了他的本名Oliver,连我有时候都叫他“伯母”。人生真是有趣得很,一不小心,这会儿多个像妈妈一般照顾我的朋友,比如伯母同学,那会儿又多个像父亲一般交心的友人,比如LC。
某天凌晨,还很肤浅地向M炫耀:我最小的知音年龄为18岁,年龄最大的知己47岁。M听后的评论不知是在赞扬我还是赞扬他们:那你们就牛啦。但我自己真心觉得人生是十分美妙的,哪怕在惊慌失措之际向未曾谋面的友邻求助都能获得耐心解答。
所有人、所有事,都无时无刻在提醒着自己:我就是一个受宠的幸运儿。以此为这篇凌乱记录的结束吧。
(注:写于2012年2月20日晚,当时网络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