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tech node互联网创新年会
周末的早上,竟然没要用闹钟就在7点23分醒了。104电转120公交到世贸天阶,比之前去的三次都节省脚力,因为想想带错路也只是迷惑自己一人。空气不错,走在长安街的阳光中只可惜饿着肚子。
梳理一下思路:
1.找人念台词生硬得很,所以以后发掘本身长得不错的男女PM同事做主持,而不是找专门做主持或者找M部门的人做主持。
2.discuz!创始人戴说,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不一定是要开个公司。你怎么去看待你正在做的事情,你打算做的事情,这个是需要甄别的。经常把自己置于一种一无所有的境地中,会有新的勇气和新的突破。——这一段绝对是醍醐灌顶,之前因为所有权等等问题让自己构想中的小站点一直停滞,现在想来,就像点点网许说的,没资源的创业者一定要选择离钱比较近的领域。我想补充的是,离钱近,或者离获取资源更近。创业,就是始终意识到你是要被扔出去的。那本D版MY提过,80后创业,不是要跟70后甚至60后比,你们的对手,是90后甚至是00后。所以,你要意识到你所擅长的,如果在70后看来比较新鲜以至称赞的话,很有可能只是90后们的常识。
3.易观于说,互联网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还有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以后就不存在这个区别了。这个过程跟一百年前电的发明和推广很像。所以互联网不是你的优势,你要看得更深入。——很欣赏这个看问题的角度。移动互联网的门槛是低了,做游戏的人一大把,可是对于难以清楚界定的用户,会发现人类学和社会理论举重若轻的地方,技术是受驾驭的。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人文的。耐心看砖头的回报不在当下,却在长远。
4.接上,如果说互联网会成为一种标配,那么移动互联的app也是同理。那么外包公司去做的,就是如水晶石季所说,“它(大公司)并不要求进入排名多少位,主要是立体营销的需要”。但问题在于,你的公司足够大吗?昨天看到星巴克推出了它们的app,还是上了新品推荐的top10。我们的数字部门,做出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它的立足点在哪里?当然这个我还没想清楚。
5.点点许表示选择兴趣图谱而非社交图谱是因为后者竞争太过激烈,大佬群立,对创业者几乎没有机会。——这个非常赞同。豆瓣、果壳(尤其是果壳)、东西这些都是兴趣图谱。在移动互联这一块,去年年初还有些新鲜的solomo到年底已经标配,社交牌现在出手需谨慎。下午16个创业竞技团队的路演,从创新程度上还有待斟酌。插一句说,到今年年底,花瓣、mark之、堆糖,哪个能活下来?真没谱。travel类需要一个拳头产品,现在还没有,因为严重依靠个体UGC的产品,很可能会被分流。我个人觉得,按照O2O的模式,变盯个体为盯群体可能会有点意思,线下活动比较靠谱的组织者,你取得他们的认可了,就可以在线上圈住一个个小群体。这跟微博设置话题道理一样,一个小群体获得的即时反馈会提高他们参与和分享的兴趣。哈哈,群体动力学。
梳理一下思路:
1.找人念台词生硬得很,所以以后发掘本身长得不错的男女PM同事做主持,而不是找专门做主持或者找M部门的人做主持。
2.discuz!创始人戴说,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不一定是要开个公司。你怎么去看待你正在做的事情,你打算做的事情,这个是需要甄别的。经常把自己置于一种一无所有的境地中,会有新的勇气和新的突破。——这一段绝对是醍醐灌顶,之前因为所有权等等问题让自己构想中的小站点一直停滞,现在想来,就像点点网许说的,没资源的创业者一定要选择离钱比较近的领域。我想补充的是,离钱近,或者离获取资源更近。创业,就是始终意识到你是要被扔出去的。那本D版MY提过,80后创业,不是要跟70后甚至60后比,你们的对手,是90后甚至是00后。所以,你要意识到你所擅长的,如果在70后看来比较新鲜以至称赞的话,很有可能只是90后们的常识。
3.易观于说,互联网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还有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以后就不存在这个区别了。这个过程跟一百年前电的发明和推广很像。所以互联网不是你的优势,你要看得更深入。——很欣赏这个看问题的角度。移动互联网的门槛是低了,做游戏的人一大把,可是对于难以清楚界定的用户,会发现人类学和社会理论举重若轻的地方,技术是受驾驭的。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人文的。耐心看砖头的回报不在当下,却在长远。
4.接上,如果说互联网会成为一种标配,那么移动互联的app也是同理。那么外包公司去做的,就是如水晶石季所说,“它(大公司)并不要求进入排名多少位,主要是立体营销的需要”。但问题在于,你的公司足够大吗?昨天看到星巴克推出了它们的app,还是上了新品推荐的top10。我们的数字部门,做出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它的立足点在哪里?当然这个我还没想清楚。
5.点点许表示选择兴趣图谱而非社交图谱是因为后者竞争太过激烈,大佬群立,对创业者几乎没有机会。——这个非常赞同。豆瓣、果壳(尤其是果壳)、东西这些都是兴趣图谱。在移动互联这一块,去年年初还有些新鲜的solomo到年底已经标配,社交牌现在出手需谨慎。下午16个创业竞技团队的路演,从创新程度上还有待斟酌。插一句说,到今年年底,花瓣、mark之、堆糖,哪个能活下来?真没谱。travel类需要一个拳头产品,现在还没有,因为严重依靠个体UGC的产品,很可能会被分流。我个人觉得,按照O2O的模式,变盯个体为盯群体可能会有点意思,线下活动比较靠谱的组织者,你取得他们的认可了,就可以在线上圈住一个个小群体。这跟微博设置话题道理一样,一个小群体获得的即时反馈会提高他们参与和分享的兴趣。哈哈,群体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