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走向新建筑》
勒·柯布西耶在这本书里竭尽所能地呼吁大家从旧式的古典风格或其他传统风格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睁开眼睛看看正在被急切需要的新的简洁风格,而这一点还不为人所察觉,尤其是建筑师们的不觉醒令他焦虑。他赞美新时代里的新风格,如轮船和飞机那样机械美学式的住宅风格。他的意思是说,正如碟子是为了喝汤而被生产一样,住宅也是为了居住而被建造。这就是他那句有名的被无数次引用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用意。而以往我总是顺着引用者的意思,采取一种贬抑的态度去看这个观点:把它曲解为“建筑(住宅)是无情的就像机器”。(所以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书,尤其是“非名著”。)
一个疑点是,柯布一边贬抑和讽刺繁冗复杂的传统建筑和装饰风格,一边赞扬新建筑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起初,我不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古典的或巴洛克式等的传统建筑、装饰难道就不是极为优美的艺术形式吗?难道不是“最高的”艺术吗?难道没有达到所谓“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吗?不是的。虽然,柯布明显带有一种吹嘘和激动去提倡和鼓吹新建筑,然而在一战后住宅紧缺,亟待建造的时代条件下,像这样站出来,为新式的、简洁的、人性化的新居住建筑做一番宣讲是难得的,需要勇气的,柯布必须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一种信仰,才可令顽固不化的建筑师和愚钝的民众信服。如此罢。
之所以把远洋远洋轮船和飞机作为新时代的象征,是因为它们二者代表了一种“数学秩序”,是一种在这秩序下产生的“明确的、经过审核的有机体”,而当时大量的建筑“不满足最首要的条件”,我想哪就是它们没能“解决现代居住问题”。
那么,传统风格建筑(“旧建筑”)究竟有哪些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以至于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了呢?
“住宅的墙在顶端厚度为45厘米,以下每层挑出15厘米,所以底层的墙厚可能达到1.50米。现在,使用大块石头的立面构图产生了荒谬的结果,本来为了采光之用的窗子,被框在深深的窗洞里,它们毫不含糊地抵制着窗子的本意。”
另外还有,庞大的地基、坡屋顶、潮湿拥挤的地下室,城市管道埋在石板路面下,因为繁复的装饰而使家具占用了太多的室内空间等等。如此看来,既然旧建筑是这样不经济实用,新时代自然“容不下”它们了。
柯布认为当时的建筑师弄那些古典的山花、涡卷去装饰建筑是混淆了装饰与艺术这两码事——“艺术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有它神圣的时刻。”“艺术不是大众化的东西”,它“在本质上是高傲的”。“艺术仅仅是那些专心致志想当领导的才智之士的必须的精神食粮。”这无疑是在宣布他自己将是引导大家走向新建筑时代的领袖,就像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新建筑先驱申克尔等一样。
* * *
在《视而不见的眼睛III:汽车》这一章里,柯布继续提倡建筑标准化的重要性与伟大意义。
帕提农神庙作为标准化的先驱与典范而被提出来,柯布说,帕提农“每个部分都起决定作用,显示出最大限度的精确,最大限度的变现力,比例清楚明白”,在它之前100年,希腊庙宇的所有部分已经标准化了。
标准激发竞争,竞争促进纵向研究的深入,于是就进步。比如汽车,它功能简单(转动)而目标复杂(舒适、坚固、美观——怎如此契合于建筑的三大标准?!),而所有汽车都有同样的基本布局。由于每家工厂坚持不懈地竞争,因此为了取胜而不得不在达到了实用品标准之上,在原始的实际功能之外,追求和谐,追求完善,追求美的表现。对建筑而言,“在实际功能之外”指的是其美学意义和场所、文脉意义等。柯布说,这就是风格的形成。
再来说说美在“标准化”世界中如何立足,或说,标准化建筑的美如何体现?还重要么?
柯布认为,“装饰和色彩一样,是感官方面的低级的,它使头脑简单的人、农民意识的人和野蛮人满意”,而和谐与比例激发智慧,“吸引有教养的人”。后者需要天赋与后天的教育、培养。帕提农根据标准化建造,“渐渐地,从构筑物变成了建筑物”。这就是说,美学亦可存在于标准化中,不一定刻意追求所谓的艺术感,艺术才会诞生。“它的无懈可击的构件组成的整体表明,专心于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问题的人,有可能达到何等完美无缺。”柯布认为,帕提农基于标准化的诞生,与机械的感觉协调一致,也同样跟我们的感觉——对美的感觉——协调一致,是“我们文明仅有的真正成功的产品”,甚至认为裴迪亚斯若看到“我们的时代”(指当时),“很快就会重复帕提农的经验”。因此,标准与美可以和谐相处,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柯布如是说。
* * *
在《建筑I:罗马城的教益》中,柯布从古代罗马、拜占庭时的罗马、文艺复兴时的罗马三个时代来阐述罗马建筑。其中文艺复兴时期以米开朗基罗及其圣彼得大教堂的瘸着历程为例,最后进行总结。
I
罗马给人的印象是杂乱、喧闹、拥挤,它包含了一切好的、坏的东西,既高尚,又媚俗。
古罗马“致力于征服世界并管理它”。万神庙透露出古罗马人的秩序是简单、明确的,空间单纯、明了,手段粗暴但直接。庞贝城瞬间消失在一次火山爆发中,那是征服了希腊后的罗马。它用野蛮人的范式告诉人们他们喜欢希腊柱式,但是要加以改造,他们有自己的趣味,尽管并不高。阿德良离宫是“西方第一个巨大的有序布局”。古罗马人擅长用砖来造拱券和墙,天然水泥和灰华石来造穹顶,而不善于用大理石。
柯布总结了古罗马建筑的特征:“没有啰嗦的废话,有序布局,构思统一,结构的大胆和完整,使用基本的几何体。”并赞扬他们“品德正直”。
II
而拜占庭时代带来了希腊的回击。如高斯梅丹·圣玛利亚教堂,它形体单纯,是长方形,色彩纯粹,是白色。柯布主要赞美它的协调感和数学秩序。
“拜占庭的希腊,精神的纯创造。”“建筑不仅仅是有序布局和光线照耀下的美丽的棱体。它是一件使我们愉快的东西。这就是量度。”于是乎,建筑统一于有序的空间布局、和谐的体块与适宜的比例与尺度之中。
III
在这里,柯布主要对文艺复兴时期最先由米开朗基罗主持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几经易主后被弄得面目全非而扼腕叹息。
“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圣坛和穹顶的鼓座,后来其余部分落到了野蛮人的手里,一切都没救了。”柯布如是评价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累赘而笨拙。伯尼尼的柱廊本身是美的。立面是美的,但跟穹顶没有关系。它的真正中心是穹顶,但它被挡住了。穹顶跟圣坛的关系极好,但被挡住了。门廊本是立体的,竟成了片状立面。”
IV
在米开朗基罗之后的罗马昏睡不醒,只有那些有智之士——懂得并能够欣赏、能够克制和抵制的人——才能够对罗马的教益有所受用。
* * *
柯布在第二版序言里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体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英译者Etchells在英译本的导言里说:“当今的人,读这本书,会觉得像做一场噩梦。……我们用不着大惊小怪。一切构成我们现代文明的发明创造,都曾经引起同样的恐慌。”
老实说,今天21世纪的我们看这本书会觉得柯布西耶神经兮兮的,因为这些住宅是那么普通的“现代主义”建造手法和风格,他何以动用“革命”这样的字眼呢!不生活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是无法深刻体会那种恐慌的。在家具、汽车等工业化水平已经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辛勤制造这些工业产品的零部件的工人们,却得不到一个像样的舒适的家——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未见端倪。柯布作为一位建筑家,难免感到心忧。他一边以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实现他的现代建筑理想,一边著书立说,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我重读经典,做些笔记,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烦请指正。
By 鲍阳艳
一个疑点是,柯布一边贬抑和讽刺繁冗复杂的传统建筑和装饰风格,一边赞扬新建筑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起初,我不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古典的或巴洛克式等的传统建筑、装饰难道就不是极为优美的艺术形式吗?难道不是“最高的”艺术吗?难道没有达到所谓“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吗?不是的。虽然,柯布明显带有一种吹嘘和激动去提倡和鼓吹新建筑,然而在一战后住宅紧缺,亟待建造的时代条件下,像这样站出来,为新式的、简洁的、人性化的新居住建筑做一番宣讲是难得的,需要勇气的,柯布必须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一种信仰,才可令顽固不化的建筑师和愚钝的民众信服。如此罢。
之所以把远洋远洋轮船和飞机作为新时代的象征,是因为它们二者代表了一种“数学秩序”,是一种在这秩序下产生的“明确的、经过审核的有机体”,而当时大量的建筑“不满足最首要的条件”,我想哪就是它们没能“解决现代居住问题”。
那么,传统风格建筑(“旧建筑”)究竟有哪些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以至于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了呢?
“住宅的墙在顶端厚度为45厘米,以下每层挑出15厘米,所以底层的墙厚可能达到1.50米。现在,使用大块石头的立面构图产生了荒谬的结果,本来为了采光之用的窗子,被框在深深的窗洞里,它们毫不含糊地抵制着窗子的本意。”
另外还有,庞大的地基、坡屋顶、潮湿拥挤的地下室,城市管道埋在石板路面下,因为繁复的装饰而使家具占用了太多的室内空间等等。如此看来,既然旧建筑是这样不经济实用,新时代自然“容不下”它们了。
柯布认为当时的建筑师弄那些古典的山花、涡卷去装饰建筑是混淆了装饰与艺术这两码事——“艺术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有它神圣的时刻。”“艺术不是大众化的东西”,它“在本质上是高傲的”。“艺术仅仅是那些专心致志想当领导的才智之士的必须的精神食粮。”这无疑是在宣布他自己将是引导大家走向新建筑时代的领袖,就像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新建筑先驱申克尔等一样。
* * *
在《视而不见的眼睛III:汽车》这一章里,柯布继续提倡建筑标准化的重要性与伟大意义。
帕提农神庙作为标准化的先驱与典范而被提出来,柯布说,帕提农“每个部分都起决定作用,显示出最大限度的精确,最大限度的变现力,比例清楚明白”,在它之前100年,希腊庙宇的所有部分已经标准化了。
标准激发竞争,竞争促进纵向研究的深入,于是就进步。比如汽车,它功能简单(转动)而目标复杂(舒适、坚固、美观——怎如此契合于建筑的三大标准?!),而所有汽车都有同样的基本布局。由于每家工厂坚持不懈地竞争,因此为了取胜而不得不在达到了实用品标准之上,在原始的实际功能之外,追求和谐,追求完善,追求美的表现。对建筑而言,“在实际功能之外”指的是其美学意义和场所、文脉意义等。柯布说,这就是风格的形成。
再来说说美在“标准化”世界中如何立足,或说,标准化建筑的美如何体现?还重要么?
柯布认为,“装饰和色彩一样,是感官方面的低级的,它使头脑简单的人、农民意识的人和野蛮人满意”,而和谐与比例激发智慧,“吸引有教养的人”。后者需要天赋与后天的教育、培养。帕提农根据标准化建造,“渐渐地,从构筑物变成了建筑物”。这就是说,美学亦可存在于标准化中,不一定刻意追求所谓的艺术感,艺术才会诞生。“它的无懈可击的构件组成的整体表明,专心于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问题的人,有可能达到何等完美无缺。”柯布认为,帕提农基于标准化的诞生,与机械的感觉协调一致,也同样跟我们的感觉——对美的感觉——协调一致,是“我们文明仅有的真正成功的产品”,甚至认为裴迪亚斯若看到“我们的时代”(指当时),“很快就会重复帕提农的经验”。因此,标准与美可以和谐相处,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柯布如是说。
* * *
在《建筑I:罗马城的教益》中,柯布从古代罗马、拜占庭时的罗马、文艺复兴时的罗马三个时代来阐述罗马建筑。其中文艺复兴时期以米开朗基罗及其圣彼得大教堂的瘸着历程为例,最后进行总结。
I
罗马给人的印象是杂乱、喧闹、拥挤,它包含了一切好的、坏的东西,既高尚,又媚俗。
古罗马“致力于征服世界并管理它”。万神庙透露出古罗马人的秩序是简单、明确的,空间单纯、明了,手段粗暴但直接。庞贝城瞬间消失在一次火山爆发中,那是征服了希腊后的罗马。它用野蛮人的范式告诉人们他们喜欢希腊柱式,但是要加以改造,他们有自己的趣味,尽管并不高。阿德良离宫是“西方第一个巨大的有序布局”。古罗马人擅长用砖来造拱券和墙,天然水泥和灰华石来造穹顶,而不善于用大理石。
柯布总结了古罗马建筑的特征:“没有啰嗦的废话,有序布局,构思统一,结构的大胆和完整,使用基本的几何体。”并赞扬他们“品德正直”。
II
而拜占庭时代带来了希腊的回击。如高斯梅丹·圣玛利亚教堂,它形体单纯,是长方形,色彩纯粹,是白色。柯布主要赞美它的协调感和数学秩序。
“拜占庭的希腊,精神的纯创造。”“建筑不仅仅是有序布局和光线照耀下的美丽的棱体。它是一件使我们愉快的东西。这就是量度。”于是乎,建筑统一于有序的空间布局、和谐的体块与适宜的比例与尺度之中。
III
在这里,柯布主要对文艺复兴时期最先由米开朗基罗主持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几经易主后被弄得面目全非而扼腕叹息。
“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圣坛和穹顶的鼓座,后来其余部分落到了野蛮人的手里,一切都没救了。”柯布如是评价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累赘而笨拙。伯尼尼的柱廊本身是美的。立面是美的,但跟穹顶没有关系。它的真正中心是穹顶,但它被挡住了。穹顶跟圣坛的关系极好,但被挡住了。门廊本是立体的,竟成了片状立面。”
IV
在米开朗基罗之后的罗马昏睡不醒,只有那些有智之士——懂得并能够欣赏、能够克制和抵制的人——才能够对罗马的教益有所受用。
* * *
柯布在第二版序言里写下了这么几句话:
“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体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英译者Etchells在英译本的导言里说:“当今的人,读这本书,会觉得像做一场噩梦。……我们用不着大惊小怪。一切构成我们现代文明的发明创造,都曾经引起同样的恐慌。”
老实说,今天21世纪的我们看这本书会觉得柯布西耶神经兮兮的,因为这些住宅是那么普通的“现代主义”建造手法和风格,他何以动用“革命”这样的字眼呢!不生活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是无法深刻体会那种恐慌的。在家具、汽车等工业化水平已经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辛勤制造这些工业产品的零部件的工人们,却得不到一个像样的舒适的家——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未见端倪。柯布作为一位建筑家,难免感到心忧。他一边以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实现他的现代建筑理想,一边著书立说,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我重读经典,做些笔记,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烦请指正。
By 鲍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