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
妞带着妈又去参加古琴帮活动了。
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我习惯坐在那里,不动得想一些经历,想自己之前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其中牵涉到的一些女人。更多的时候会看一部相对安静的片子。
天水围的日与夜,很符合此时的环境。淡淡的琐事充斥着整个影片,从头至尾,似乎没有任何激烈的冲突,即使有一点,也是很快的烟消云散,不起一丝波澜,于是,有些肆虐的淡然和安静,伴随着影片的进展,周围的时间流动得缓慢起来。
影片中,随着角色的增多,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冲突,几乎没有任何的人与人之间的阴暗面的展现,而一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温暖,无论是丈夫早逝的单亲家庭,叶落归根的孤寡老人,还是若有若无的中学生早恋情结,似乎都在女主角坚强的心态和健壮的身体之下变得自然和谐。我想,这可能也是让张鑫在看这部片子时感动的主要原因。于是她把这部影片推荐给了我。
我很少主动找电影看,但对跟自己有着相同或部分相同口味的人推荐的电影必看。或许触动心里的不是同一个镜头或者体会到的不是完全相同的感觉,但至少能够让自己沉浸其中。
教古琴的王老师拿来一把半成品的琴,木工部分做完了,还没有上大漆。此时琴分成了两部分,上阳下阴,古人凡事讲求阴阳调和,即使在文艺方面也是如此。或许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包括绝大部分影视作品,片中会有一系列光明和黑暗的东西碰撞,也就是人性的善与恶的展现。这部片子中,我没有感受到一点人性恶的那一面,而一直被偏颇的小善暖暖地包围。光吃饭的镜头就展现了N多次,看着他们的饭,番茄汁,炒蛋,平菇,我很眼馋;当看到他们费力地把榴莲打开,拿出两块软软地瓤大吃的时候,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每次在跟主角有关联的一些人物出场而我预想中会发生某种强烈冲突的时候,却每每被里面的温情小场景给闪一下。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情节点的设置出乎观众的预想,给人一种思维的错位感,使人印象深刻。如同有时候早上急急忙忙冲出门赶班车的妞给我打电话说又忘记带钱包忘记带工作证,我都很恼火其为啥不在前一天晚上把这些准备好,然后有一天早上我再一次恶狠狠地接了电话准备听对方又说忘记带什么的时候,妞却兴奋地说,今天的早霞很美。
有的人生来属于乐天派,凡事往好的方面考虑,而我相反,属于悲天悯人的类型,遇到事情先往最坏的方面想。于是,在跟随这部片子游走的过程中,总是觉得在看似温暖的表象下似乎刻意隐藏了什么,比如里面没有出现年轻的夫妻家庭,或许这本身就是个伏笔。而我了解之后知道,隐藏的部分在这部片子的续集 天水围的夜与雾 得到了展现,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恶。而导演拍这两部片子的初衷就是因为天水围连续几年的悲情事件,因此,在我看来,日与夜仅仅是个序,仅仅是个表象,在展现天水围确实有着温情一面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在此处居住的人类的巨大压力和从而导致的心理扭曲以及人性的恶的释放。于是,回过头来再看日与夜,会感觉到如此的梦幻,如同在童话故事里,尽管我们有时需要这种故事来让自己暂时微醺。
我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看这种经常被人冠之以所谓文艺类的片子。大学期间,有次,在艺术学院读影评专业的小惠带我去看周渔的火车。片子里的很多地方看不明白,小惠给我一一解释,并说这是她的理解,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从此之后,我就习惯边看边思考,我发现所谓的文艺片往往表达了更为现实的东西,无论是男女小情感,还是家庭大爱,似乎跟自己的距离更加的接近,跟我们息息相关,很容易就有能触动自己的镜头出现,而且往往这类片子可能不会讲述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如同散文一样,通过琐碎的细节来表达某些情绪,而这些情绪,往往会让有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共鸣。
有人说看这类文艺片子的人是装逼的。其实仅仅是看个片,就被说成是装逼,挺冤的。妞在饭店伴宴的时候,有的客人一上来就点个 平沙落雁。妞会对其解释说,这个曲子是古琴或者琵琶来弹奏的,几乎没有用古筝弹奏的版本,对方很不爽,觉得妞的水平实在是很低下,进而玷污了他的艺术修养。后来又有客人点这个曲子。妞把寒鸦戏水稍作改动,客人满意地眯缝着眼,边听边摇头晃脑。我觉得这种才叫真正的文艺类装逼。
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我习惯坐在那里,不动得想一些经历,想自己之前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其中牵涉到的一些女人。更多的时候会看一部相对安静的片子。
天水围的日与夜,很符合此时的环境。淡淡的琐事充斥着整个影片,从头至尾,似乎没有任何激烈的冲突,即使有一点,也是很快的烟消云散,不起一丝波澜,于是,有些肆虐的淡然和安静,伴随着影片的进展,周围的时间流动得缓慢起来。
影片中,随着角色的增多,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冲突,几乎没有任何的人与人之间的阴暗面的展现,而一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温暖,无论是丈夫早逝的单亲家庭,叶落归根的孤寡老人,还是若有若无的中学生早恋情结,似乎都在女主角坚强的心态和健壮的身体之下变得自然和谐。我想,这可能也是让张鑫在看这部片子时感动的主要原因。于是她把这部影片推荐给了我。
我很少主动找电影看,但对跟自己有着相同或部分相同口味的人推荐的电影必看。或许触动心里的不是同一个镜头或者体会到的不是完全相同的感觉,但至少能够让自己沉浸其中。
教古琴的王老师拿来一把半成品的琴,木工部分做完了,还没有上大漆。此时琴分成了两部分,上阳下阴,古人凡事讲求阴阳调和,即使在文艺方面也是如此。或许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包括绝大部分影视作品,片中会有一系列光明和黑暗的东西碰撞,也就是人性的善与恶的展现。这部片子中,我没有感受到一点人性恶的那一面,而一直被偏颇的小善暖暖地包围。光吃饭的镜头就展现了N多次,看着他们的饭,番茄汁,炒蛋,平菇,我很眼馋;当看到他们费力地把榴莲打开,拿出两块软软地瓤大吃的时候,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每次在跟主角有关联的一些人物出场而我预想中会发生某种强烈冲突的时候,却每每被里面的温情小场景给闪一下。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情节点的设置出乎观众的预想,给人一种思维的错位感,使人印象深刻。如同有时候早上急急忙忙冲出门赶班车的妞给我打电话说又忘记带钱包忘记带工作证,我都很恼火其为啥不在前一天晚上把这些准备好,然后有一天早上我再一次恶狠狠地接了电话准备听对方又说忘记带什么的时候,妞却兴奋地说,今天的早霞很美。
有的人生来属于乐天派,凡事往好的方面考虑,而我相反,属于悲天悯人的类型,遇到事情先往最坏的方面想。于是,在跟随这部片子游走的过程中,总是觉得在看似温暖的表象下似乎刻意隐藏了什么,比如里面没有出现年轻的夫妻家庭,或许这本身就是个伏笔。而我了解之后知道,隐藏的部分在这部片子的续集 天水围的夜与雾 得到了展现,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恶。而导演拍这两部片子的初衷就是因为天水围连续几年的悲情事件,因此,在我看来,日与夜仅仅是个序,仅仅是个表象,在展现天水围确实有着温情一面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在此处居住的人类的巨大压力和从而导致的心理扭曲以及人性的恶的释放。于是,回过头来再看日与夜,会感觉到如此的梦幻,如同在童话故事里,尽管我们有时需要这种故事来让自己暂时微醺。
我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看这种经常被人冠之以所谓文艺类的片子。大学期间,有次,在艺术学院读影评专业的小惠带我去看周渔的火车。片子里的很多地方看不明白,小惠给我一一解释,并说这是她的理解,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从此之后,我就习惯边看边思考,我发现所谓的文艺片往往表达了更为现实的东西,无论是男女小情感,还是家庭大爱,似乎跟自己的距离更加的接近,跟我们息息相关,很容易就有能触动自己的镜头出现,而且往往这类片子可能不会讲述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如同散文一样,通过琐碎的细节来表达某些情绪,而这些情绪,往往会让有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共鸣。
有人说看这类文艺片子的人是装逼的。其实仅仅是看个片,就被说成是装逼,挺冤的。妞在饭店伴宴的时候,有的客人一上来就点个 平沙落雁。妞会对其解释说,这个曲子是古琴或者琵琶来弹奏的,几乎没有用古筝弹奏的版本,对方很不爽,觉得妞的水平实在是很低下,进而玷污了他的艺术修养。后来又有客人点这个曲子。妞把寒鸦戏水稍作改动,客人满意地眯缝着眼,边听边摇头晃脑。我觉得这种才叫真正的文艺类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