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我是从三年前开始看克里希那穆提的。那个时候,我一翻他的书,就觉得太空泛,太玄。时至今日,我在读他的书时,偶尔还是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有些却和以往不同了。
也许我仍无法把握到他的精髓,更无法将其实践到生活中去,我却开始明白这位老人的某些基本框架。
每本他的书上,对他的思想的介绍都是:“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
什么叫“纯属个人了悟”呢?我的理解,他始终在坚持不做那个给出答案的人,而是一直在让你,往自己的内心深处看。
克氏的另一个主张就是,否定所有的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怎样的形式。我的理解是,任何将心灵寄托在某一个导师,某一个派系上的人,都有被控制的危险。而当自己所“寄托”的东西,在无常的世界中变动时,就造成了痛苦。
这与将生活寄托在金钱,享乐等上,其实差别不大。精神寄托,哪怕是多么冠冕堂皇,或者灵气充盈,都可以是一种上瘾症。
《克里希那穆提传》上说,这位老人,可以一连散步四个小时,脑中一个念头都没有。他小的时候,有人形容他是一个漏了的桶,什么东西装进去都会掉出来。
正因为他是如此地“空”,所以他的力量才如此强大。
我能不能做到“脑中一片空白”呢?当我在短暂地练习“看看自己接下来会想什么呢?”的时候,偶尔可以达到。大部分时候都不能。
这里的“一片空白”,当然不是与“白痴”挂钩。而是一种“忘我”的状态。
其实,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不就都是花在担心自己身上吗?它有种种的恐惧与欲求。
这在艾克哈特的书里,叫做“小我”,或者“痛苦之身”。这种分类,方便让人在初始阶段,可以在这样的条框里去认识自己,只是长久后,如果仅仅如此“把玩”,却是离“完整”越来越远了。
我想,那个“完整”,一定不是七巧板的拼凑,哪怕它再精致,再完美无缺。那个“完整”的存在,一定是存在于“空”中。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不动的是自身,看到的是分明。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然,它先需要的,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也许我仍无法把握到他的精髓,更无法将其实践到生活中去,我却开始明白这位老人的某些基本框架。
每本他的书上,对他的思想的介绍都是:“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
什么叫“纯属个人了悟”呢?我的理解,他始终在坚持不做那个给出答案的人,而是一直在让你,往自己的内心深处看。
克氏的另一个主张就是,否定所有的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怎样的形式。我的理解是,任何将心灵寄托在某一个导师,某一个派系上的人,都有被控制的危险。而当自己所“寄托”的东西,在无常的世界中变动时,就造成了痛苦。
这与将生活寄托在金钱,享乐等上,其实差别不大。精神寄托,哪怕是多么冠冕堂皇,或者灵气充盈,都可以是一种上瘾症。
《克里希那穆提传》上说,这位老人,可以一连散步四个小时,脑中一个念头都没有。他小的时候,有人形容他是一个漏了的桶,什么东西装进去都会掉出来。
正因为他是如此地“空”,所以他的力量才如此强大。
我能不能做到“脑中一片空白”呢?当我在短暂地练习“看看自己接下来会想什么呢?”的时候,偶尔可以达到。大部分时候都不能。
这里的“一片空白”,当然不是与“白痴”挂钩。而是一种“忘我”的状态。
其实,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不就都是花在担心自己身上吗?它有种种的恐惧与欲求。
这在艾克哈特的书里,叫做“小我”,或者“痛苦之身”。这种分类,方便让人在初始阶段,可以在这样的条框里去认识自己,只是长久后,如果仅仅如此“把玩”,却是离“完整”越来越远了。
我想,那个“完整”,一定不是七巧板的拼凑,哪怕它再精致,再完美无缺。那个“完整”的存在,一定是存在于“空”中。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不动的是自身,看到的是分明。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然,它先需要的,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