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如此多的争吵
上网多了,有时会觉得窒息。忍不住会关掉屏幕,才能感觉回到真实世界里。我不知道墙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但墙这头的我们,好像已经被争吵围绕。 铁血,新浪,网易,国关,猫扑,从指点江山的愤怒青年到毫无下限的猥琐大叔;时光,豆瓣,淘宝,京东,从自我沉醉的小清新大本营到鸡毛蒜皮的拜金之土,任何一个或长、或短,或嬉笑怒骂,或故作深沉的帖子下,永远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讽刺、讥笑与脏话。不管你是慷慨激昂地痛陈XX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还是童心不死地卖个萌,大胆前卫地爆个照,博人眼球地晒个货,总有各式各样的三字经出现在回复中。某知名人士以一句“总在网络上发言的群众往往是素质最低的那群”招来了无数网民围攻,可围攻群众的言行有的却成了这句话的力证,俨然一出活脱脱的黑色幽默剧。 有时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指责与争吵,甚至辱骂。也许是网络放大了我们的阴暗,也许是屏幕成了我们的隐身衣,也许是微博取代了我们的思考。我记得有段子笑曰,一上微博,仿佛明天就要ZAOFAN;一逛菜市,又觉得一百年也不会ZAOFAN。我当然知道CCAV不可靠,可微博的态度就一定正确吗? 当然,我们还年轻,激进的言辞、绝对的态度、辛辣的嘲讽远比五讲四美的道学先生吸引我们的眼球;点一下转发和分享所获得的快感,远比自己求证这事实来的简单容易。可是看看那些无知状态的转发量,有时也觉得蓦然的可笑和茫然的悲哀。这些天看到一篇仿方肘子体的关于“林书豪作假”的文章,明明是俏皮的反讽与嘲笑,却有无数人张口就骂作者无脑,几乎让人无语凝噎。去年有带V人士发微博称看到有中年妇女折花给孩子玩感到中国人素质的低下,引来了一场关于精英主义与平民欢乐的骂战。凡此总总,难以言尽。 是因为分歧的存在吗? 我想不。其实差异的鸿沟从没有消除过,上层阶级的阳春白雪,升斗小民难以下咽;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特权阶级者又不屑一顾。我们每个人的出生、成长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这其实是连我们自己也束手无策的一个东西,它决定你怎么处事,怎么待人,选一个怎样的恋人,造一个怎样的未来。如果不存在法律与道德上的严重错误,其实没有什么对错高下之分,背着爱马仕的人当然可以私下里不屑甚至略微地取笑蛇皮袋的品位,但真正的绅士与淑女懂得尊重别人与自己的区别。 精英分子当然不能理解一些人的锱铢必较、分毫必争,但也许那是因为你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理想主义者也许不能理解公务员考试那浩浩汤汤的浪潮,但也许那是因为你虽不是富二代,却有一双不反对自己追寻梦想的父母,或者至少没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庞大家庭;小老百姓或许不耻富人们的挥金如土,但如果那是他辛劳所挣,其实按收入缩放一下和你也没什么太大差别。至于说到人的黑白,又有谁是完完全全干净的呢。在中国,腐败这东西就像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可是香得很。多少人憎恨特权,只是因为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争吵? 或许是生活的重压让我们觉得自己毫无尊严,以至于要在虚拟的网络上寻求存在感;或许是扮演好人太久,我们需要试试做个坏蛋的感觉,张爱玲不是说么,每个女人都痛骂荡妇,但是如果给她们一个扮演荡妇的机会,几乎个个都蠢蠢欲动。也或许是论坛拯救了一批生活里没有话语权的人们,微博给了知识分子一个成为公共意见领袖的假象,毕竟一个V,有时就让人冲昏了头脑。 我也不知道答案,有太多的事,我都不知道答案。小时候因为无知而快乐,也许未来因成熟而自得,但青年时期的我,的确是困惑而又迷茫的。我不敢妄下结论,我幼稚的思考恐怕只会让上帝笑得前俯后仰,我甚至知道这样的思考其实也没什么现实性的意义,它不能让你变成学霸、女神、高富帅中的任何一种,只会让你困顿、抓狂,可路漫漫其修远兮,也不代表就走不下去。我对争执失望,却从不对网络失望,我赞美和平,却反对强制的缄默,否则那和《1984》又有什么区别。 若说我还有什么奢望,大概就是少见一些无谓地、低级的争执吧。这么美丽的方块字,你可以用它写动人的诗歌,讲缠绵的情话,造最绮丽的梦,何必用它堆砌那些不堪入耳甚至会变成***的字眼呢。虽然我不喜欢余秋雨,但这里想用他的一句话结尾,还希望高品位的同学不要嘲笑—— 网络虽然是低俗和下流的地方,但他却闪耀着民主和自由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