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风-无衣》感叹当代社会的“无聊文化”
今日看了一篇博客,内容讲得是哈弗大学的某教授评点“军中同性恋”传统,其中提到了《秦风无衣》乃是同性恋诗歌的始祖⋯⋯
好了,我受够了,我不是学术界的人士,我也不想主观地去解读《秦风无衣》是否究竟是同志作品,我只想问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你们是闲的蛋疼还是没有创造题材了?不要再毁下去了,不然传统文化中的最后一点净土也会被”无聊文化“所占领。
我实在找不到这类”无聊文化“产生在哪里:腐女类题材,同性恋类题材,酒精和性放纵,感官刺激,男性美貌崇拜,戏说历史,音乐毒品⋯⋯ 我从一开始刚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觉得有些新鲜,有点意思,但是并非我所爱。谁知往后的几年里,这类题材的作品开始在文学、动漫、影视题材里泛滥,而这类”无聊文化“的观众群体似乎还非常宽广。这类题材欣赏的越多,反倒会增加我的反感和不安:在一笑和一乐之后,我发现我在一个非常无聊的文化垃圾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自己收获的,只是鸦片般对于剧情和人物肤浅的迷醉,却永不会收获思想和感性的隽永和深邃。
我曾经一直以为,文化是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的,但是就是这种简单的二分法,让我对两者之间一大片灰色区域缺乏一个判定。在当前这样一个文化自由的环境下,我们都被麻痹了。当我们发现“腐女”存在的时候,我们有的是一种小人物般的欣喜,并波不及待地把这种刚刚邯郸学步得来的认识在朋友中传播,仿佛这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已知者对于未知者的优越感;而那些未知者,竟然也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里激发出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逼迫他们要“跟风”,结果,这种毫无意义的“腐女”情节就开始在青年中广泛开来,带来了,我认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影响。
一个人只有知道腐女这个概念,才会检验自己是不是腐女,最后判定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腐女。但问题出在,如果从一开始,“腐女”这个概念不被广泛传播,是不是腐女就会比现实情况中的要少一些呢?同样的道理,对于男同性恋,对于恋尸癖者,对于性幻想症者,恋母倾向者,如果对应于他们的文化不对他们进行一种正向的强迫,或者说“无聊文化”不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暗示和促进,他们还是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庞大的社会基数里面,这类性心理畸变者永远只占非常非常少的少数。因此我们就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满世界的gay从一夜之间冒出来,真正按性心理学去分析这些人往往大部分人又都不是gay。这都是这些“无聊文化”大行其道带来的后果。我并非赞同对同性恋者的文化和思想进行压制,但是“无聊文化”给出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暗示,使得对于同性恋真正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造成缺失,结果科学的检测方法不被人使用,取而代之的则是同性恋们自己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般主观地认定自己,这对社会对个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而我更愤慨的地方就在于,对于这些“无聊文化”为何鲜有人去抵制?当代中国人在精神上缺失的东西很多,但可悲之处在于大家去拿一种文化糟粕来添补精神空虚。就拿《秦风无衣》举例子来说,如果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都鼓励人们将其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尚武精神上去思考去激励(中国人是比较懦弱和缺乏勇武精神的),不是要远远强于告诉人们“古人在军队里男男交欢和蓄童娈童”这有意义得多?事实就是这样,或许从学术观点来看《秦风无衣》真的是写的同志之情,但学术传达的信息会很容易地被社会民众误读,甚至学术创作者本身的学术道德就不够谦虚严谨,于是在博客上大放厥词毫不估计社会后果⋯⋯这难道不是对公众智商和情商的侮辱么?
我在批判“无聊文化”的时候也并没有一棒子将这些东西完全打死,因为我还是能在一些作品里面体会到一些深刻的东西的,但是非常罕见。大部分作品仍然是不明是非不负责任地去迎合观众的“通俗情趣”,这类作品存在一些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它们存在的比例有些太大了,大得有些离谱,大到以至于文化创作脱离了这类题材就会陷入创作枯竭⋯⋯
大概无节制的商业利益是“无聊文化”泛滥的现实根源所在。以发行量和收视率等作为文化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必然导致文化产品“猎奇”和“审丑”倾向的抬头。如你所见,在动漫和影视界,存在大量的“肉片”,以露肉和性暗示给予观众一种非常低俗的感官刺激,对此我不得不提出否定:这类作品的参与者,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而妥协与了商业诱惑,这需要全行业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反思,“文化鸦片”再这么卖下去,赚到的是钱,卖出去的是良心。文化创作者世界观狭窄知识匮乏是“无聊文化”泛滥的另一原因——文化创作者不应责怪制度问题,因为这跟制度没有关系,原因都在个人创作的时候急功近利,明知自己是一个文化创作者却并不精力放在努力扩展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上(当然创造力也和天赋有关系,但不称职的创作者就应该被淘汰出这个产业),必然做不出精美的作品。在各个时期,内容精彩意义深刻的作品都会被社会赞誉和推崇,就足以证明文化创作者所谓的“制度性压力”完全是借口。
其实,这种现象,从更广义的社会思想角度来看,就是当年毛泽东提出“小资产积极自由主义”思想带来的必然结果。自由主义是没有前途的,孩子不听话,当父母的就是要管教,不论是态度平等地管教还是简单粗暴地管教,作为监护人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出来: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你不要去碰。现在,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没有监护人了,所以,碰不碰是我的自由,跟谁也没有关系⋯⋯这就是自由主义的微观体现,人越有人权和自由,就越会走向堕落和安逸的一面,因为人性根源里流淌着的就是享受;但是人性本身是背离自然的规律的,因为大自然呼唤竞争;人性本身也是背离社会规律的,因为社会要求人拥有责任感。正因为这样,人才会有理性,生存在社会中才会用理智去做事情,而不是靠着动物的本能。当然,这么一个对于“无聊文化”的批判还谈不上那种上纲上线的程度,但是我心里也在反思,列宁把这些一些东西定义为“资产阶级的腐朽和糟粕”,不无它的道理——当开放制度的闸门打开时,倾斜而下的不仅是滚滚的江水,还有中间浑浊不堪的淤泥,未来应该更加收紧闸门还是开放闸门呢?
有时候我会去反思,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会为《多啦a梦》守在电视机前等好久,为什么我们会争着去努力让自己成为《灌篮高手》里面的角色⋯⋯这是因为我们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时候获得了精神文明中纯真和向上的成分,它们使我们有资格有信心去否定现有的“无聊文化”,在我们心中那些曾经的经典如同丰碑一样屹立不倒,不是因为它们的创作多么精美,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童年缺乏“色彩”,而是在那个没有物质狂热的时代,在那个周围充满监护人给我们把关的时代,优秀的东西已经完全占据我们的心灵而不会让恶臭和肮脏去侵袭,那是我们心中不褪色的一片圣洁地;这是我们看“无聊文化”和现在的孩子们看“无聊文化”最大的区别。我只希望中国的文化创作不要走某些“庸俗之路”,只希望民族文化更多地给世界注入更加积极的东西,而不像某些国家落得以“变态”和“色情”而臭名昭著的下场。
(引自 冯玉铭Eliás 日志 2012-2-12)
好了,我受够了,我不是学术界的人士,我也不想主观地去解读《秦风无衣》是否究竟是同志作品,我只想问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你们是闲的蛋疼还是没有创造题材了?不要再毁下去了,不然传统文化中的最后一点净土也会被”无聊文化“所占领。
我实在找不到这类”无聊文化“产生在哪里:腐女类题材,同性恋类题材,酒精和性放纵,感官刺激,男性美貌崇拜,戏说历史,音乐毒品⋯⋯ 我从一开始刚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觉得有些新鲜,有点意思,但是并非我所爱。谁知往后的几年里,这类题材的作品开始在文学、动漫、影视题材里泛滥,而这类”无聊文化“的观众群体似乎还非常宽广。这类题材欣赏的越多,反倒会增加我的反感和不安:在一笑和一乐之后,我发现我在一个非常无聊的文化垃圾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自己收获的,只是鸦片般对于剧情和人物肤浅的迷醉,却永不会收获思想和感性的隽永和深邃。
我曾经一直以为,文化是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的,但是就是这种简单的二分法,让我对两者之间一大片灰色区域缺乏一个判定。在当前这样一个文化自由的环境下,我们都被麻痹了。当我们发现“腐女”存在的时候,我们有的是一种小人物般的欣喜,并波不及待地把这种刚刚邯郸学步得来的认识在朋友中传播,仿佛这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已知者对于未知者的优越感;而那些未知者,竟然也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里激发出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逼迫他们要“跟风”,结果,这种毫无意义的“腐女”情节就开始在青年中广泛开来,带来了,我认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影响。
一个人只有知道腐女这个概念,才会检验自己是不是腐女,最后判定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腐女。但问题出在,如果从一开始,“腐女”这个概念不被广泛传播,是不是腐女就会比现实情况中的要少一些呢?同样的道理,对于男同性恋,对于恋尸癖者,对于性幻想症者,恋母倾向者,如果对应于他们的文化不对他们进行一种正向的强迫,或者说“无聊文化”不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暗示和促进,他们还是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庞大的社会基数里面,这类性心理畸变者永远只占非常非常少的少数。因此我们就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满世界的gay从一夜之间冒出来,真正按性心理学去分析这些人往往大部分人又都不是gay。这都是这些“无聊文化”大行其道带来的后果。我并非赞同对同性恋者的文化和思想进行压制,但是“无聊文化”给出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暗示,使得对于同性恋真正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造成缺失,结果科学的检测方法不被人使用,取而代之的则是同性恋们自己往自己身上贴标签般主观地认定自己,这对社会对个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而我更愤慨的地方就在于,对于这些“无聊文化”为何鲜有人去抵制?当代中国人在精神上缺失的东西很多,但可悲之处在于大家去拿一种文化糟粕来添补精神空虚。就拿《秦风无衣》举例子来说,如果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都鼓励人们将其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尚武精神上去思考去激励(中国人是比较懦弱和缺乏勇武精神的),不是要远远强于告诉人们“古人在军队里男男交欢和蓄童娈童”这有意义得多?事实就是这样,或许从学术观点来看《秦风无衣》真的是写的同志之情,但学术传达的信息会很容易地被社会民众误读,甚至学术创作者本身的学术道德就不够谦虚严谨,于是在博客上大放厥词毫不估计社会后果⋯⋯这难道不是对公众智商和情商的侮辱么?
我在批判“无聊文化”的时候也并没有一棒子将这些东西完全打死,因为我还是能在一些作品里面体会到一些深刻的东西的,但是非常罕见。大部分作品仍然是不明是非不负责任地去迎合观众的“通俗情趣”,这类作品存在一些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它们存在的比例有些太大了,大得有些离谱,大到以至于文化创作脱离了这类题材就会陷入创作枯竭⋯⋯
大概无节制的商业利益是“无聊文化”泛滥的现实根源所在。以发行量和收视率等作为文化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必然导致文化产品“猎奇”和“审丑”倾向的抬头。如你所见,在动漫和影视界,存在大量的“肉片”,以露肉和性暗示给予观众一种非常低俗的感官刺激,对此我不得不提出否定:这类作品的参与者,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而妥协与了商业诱惑,这需要全行业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反思,“文化鸦片”再这么卖下去,赚到的是钱,卖出去的是良心。文化创作者世界观狭窄知识匮乏是“无聊文化”泛滥的另一原因——文化创作者不应责怪制度问题,因为这跟制度没有关系,原因都在个人创作的时候急功近利,明知自己是一个文化创作者却并不精力放在努力扩展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上(当然创造力也和天赋有关系,但不称职的创作者就应该被淘汰出这个产业),必然做不出精美的作品。在各个时期,内容精彩意义深刻的作品都会被社会赞誉和推崇,就足以证明文化创作者所谓的“制度性压力”完全是借口。
其实,这种现象,从更广义的社会思想角度来看,就是当年毛泽东提出“小资产积极自由主义”思想带来的必然结果。自由主义是没有前途的,孩子不听话,当父母的就是要管教,不论是态度平等地管教还是简单粗暴地管教,作为监护人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出来: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你不要去碰。现在,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没有监护人了,所以,碰不碰是我的自由,跟谁也没有关系⋯⋯这就是自由主义的微观体现,人越有人权和自由,就越会走向堕落和安逸的一面,因为人性根源里流淌着的就是享受;但是人性本身是背离自然的规律的,因为大自然呼唤竞争;人性本身也是背离社会规律的,因为社会要求人拥有责任感。正因为这样,人才会有理性,生存在社会中才会用理智去做事情,而不是靠着动物的本能。当然,这么一个对于“无聊文化”的批判还谈不上那种上纲上线的程度,但是我心里也在反思,列宁把这些一些东西定义为“资产阶级的腐朽和糟粕”,不无它的道理——当开放制度的闸门打开时,倾斜而下的不仅是滚滚的江水,还有中间浑浊不堪的淤泥,未来应该更加收紧闸门还是开放闸门呢?
有时候我会去反思,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会为《多啦a梦》守在电视机前等好久,为什么我们会争着去努力让自己成为《灌篮高手》里面的角色⋯⋯这是因为我们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时候获得了精神文明中纯真和向上的成分,它们使我们有资格有信心去否定现有的“无聊文化”,在我们心中那些曾经的经典如同丰碑一样屹立不倒,不是因为它们的创作多么精美,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童年缺乏“色彩”,而是在那个没有物质狂热的时代,在那个周围充满监护人给我们把关的时代,优秀的东西已经完全占据我们的心灵而不会让恶臭和肮脏去侵袭,那是我们心中不褪色的一片圣洁地;这是我们看“无聊文化”和现在的孩子们看“无聊文化”最大的区别。我只希望中国的文化创作不要走某些“庸俗之路”,只希望民族文化更多地给世界注入更加积极的东西,而不像某些国家落得以“变态”和“色情”而臭名昭著的下场。
(引自 冯玉铭Eliás 日志 20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