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孤独
那时候一个人在厦门岛,从凌云步行去图书馆,这短短的路,总要看看芙三门口的树,看看克立楼有什么新的新闻,总要试着闻闻门口的大榕树有没有些异样的芬芳,孤独如同这个旅游城市的标签一样,欲语还休的写在脸上。
爱与孤独
孤独口述历史
跟别人不一样之后,我就学会了孤独。高中的时候,大家开始打篮球逃课,我却开始思考,思考到底是沉默点还是热情点,思考人跟人到底靠什么联系起来,以及真诚、性格张力等等问题。我记得一个画面,我走在学校的路上,转头看看正在打球的同学,然后加快脚步,走向教室。
大学以后我更需要独处,一个人步行从南门走到北门,我需要对食物认真,同样我需要对情绪认真。其实逆着人潮走的时候,我有些胆怯和不自然,我害怕自己被孤立。于是害怕孤单但又表现的孤单,只有在寒暑假一个人,我骑着车在空空的学校的时候,我才享受这种没有围观的孤独。
继续读书,继续孤单。看看芙蓉湖的水就大概知道温度和季节。站在凌云看看嘉三就知道当天的天气。听听遥远白城的汽笛声就知道最近的经济形势和这个城市的情绪。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留意这落在地上的木棉花,开始留意西村的石板路和鲁迅像前吹来的热风。
而孤独其实总是连结着期待,我盼望一个人能理解我,能钦佩我,就如我对世界和自然的理解与钦佩一样。于是,这些骄傲和奇迹犹如能填补我以后口述历史般的完整,我遇见被人搭讪,偶遇,意外的成功,突飞猛进,陪人考试自己却被百里挑一,又经常过关斩将,成为她眼中的那一个。
毕业后被分配到白石洲。离开广州石牌的时候,我恨恨的在天河北的南方书城买了很多英文小说,我想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来这种地方了。这种穿过黑黑巷子的孤独毫无美感可言,而一个人生病躺在连床板也没有的床上时才明白什么叫寒彻心骨。我得穿过幽暗的小巷子去吃饭去买药。可事实上我继续步行,去华南师大,去暨大夜市,去天河城,去上下九,去西关大屋,去农林路的流行前线,去芳村拜黄大仙。我喜欢年轻时自己这种不息的热情——明天总又是新的一天。
白石洲的夜啊,活色生香。可我的天地仅限于我那十平方没有窗户碉堡式的大开间。我是喜欢明媚的,但楼下的昏暗、人潮如织和泥水满地更让我厌倦。我有时候周末会走走这曲折蜿蜒的街巷,其实就像每一个古镇一样,白石洲的美也有待发现,而在洒满露水的清晨,去探寻这些神秘是孤独的,像我在丽江或者鼓浪屿上的探寻一样。
之后搬去了香蜜湖,虽然是筒子楼但因为住在七楼,充斥着阳光和温暖。深圳的夏天特别长,从5月一直到11月,差不多半年。那时候我写东西收尾一定用“香蜜湖仰望”,这个深圳人引以为荣的富贵湖正对着我的窗户,安静的时候,他不也一直在仰望我吗?我们谁比谁更加孤独呢?
从香蜜湖打包行李搬去北京,有几个马克杯碎了。我在上飞机的时候,站在悬梯上对着空气恶狠狠的默念,再见南国。讽刺的是,后来果然很快再见,住在蔡屋围农民房的一个月里。忍受深圳最难过的冬天整整一个月。
有一次赌气从果园走到土桥。通州大部分还是荒地或者破厂房。走着走着就绝望了,怕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孤独的行走,怕再也走不回去。走着走着就软弱了,怕连这点温暖都要失去,于是掉头往家走。于是从一个孤独回到了更加孤独。
现实的完美
于是朋友推荐我应该看看《少有人走的路》,我看了一章就赶紧推荐给了身边很多的朋友,希望能对他们也有所启迪,虽然我相信没有一个道理是济世的良药,也没有一本书可以突然改变人的一生。我的孤独是多年来培养的,就像培养英语水平,培养健硕身体一样,付出努力的东西并不容易一下子改变,何况孤独已经是这个世界上难能可贵的品质。
有时候我们是被自己弄复杂了,而有时候我们时常陷入了自己或者周围编织的陷阱里。《孤独六讲》里说人生而孤独。但是我们习惯本能的排斥他,就像一说起减肥大家都群情激奋一样,该不该孤独,什么时候孤独,怎样孤独,我们都没有研究过,我们这些年唯一做过的事就是看起来孤独,然后找点感情填补他。
最近额外看的两本书是水木丁《我们心中的怕与爱》,龙应台《***一九四九》。在历史的沧海一粟都错误的把自己当成了大江大海。当然一滴水有掀起波浪的可能,但这一滴水里头要蕴含的能量是要靠经年累月的孤独积累的。《少有人走的路》把这个称为“推迟的满足感”,而这恰恰是爱与孤独的真谛。
找到乐趣和认识生活比活出智慧更重要。孤独也不是做做样子,看见飞鸟就觉得高远,看见落叶就觉得萧条,看到海浪就觉得无意义。体察生活只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做一个敏感的人是好的,可停留在这里就要患上了情感病,这并不比麻木不仁好多少。也许卢梭在凡尔登湖边真的想明白了什么,就像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一样,但冥想不等于停留在孤独阶段,大部分人一边行走,一边快乐。孤独只是生活的副产品,而内心的富足和对世界的喜乐才是目标。
我们没法一步做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那还不如脚踏实地从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开始。跨越标准会使我们走火入魔。所以好多速成的东西总免不了要回头找后账。
我记起我在厦门台的时候,忍受不了工作的孤独。本来就已经横跨好几个栏目了,编辑,摄像,出镜,后期,可还觉得空虚,担心就这样一事无成一辈子。于是请辞。到了深圳台,每天写写划划,可焦躁地一分钟都活不下去。我记得跟言姐聊天,说我对风光和成功的渴望,说我对这一天天虚度的痛恨,我恨不得买菜的路上都是飞奔的,人生哪是这样一分一秒的消耗?偏离航线的每一步都是越来越远的歧途。我像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只是我的野心隐藏在那些年的孤独之下,这一瞬间突然爆发了而已。
我那时候有多么讨厌自己啊!拖延时间,放弃坚持,没有勇气,犹豫不决。我像一个举着刀叉的小刺猬,随时准备战斗和比赛。我要通过战斗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所有的比赛我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决不能成为第二名或者比较显眼的那一个。
在电影院流泪,在落叶的林荫道行走,在天台上看日出日落,在楼道里躲避台风。去参加电影比赛,去作讲演,连续不断的写东西,跟朋友喝酒,去尝试原来没有设想的生活。我经常忐忑,紧张性胃疼,继续消瘦。我知道,有一天我会逃离这里,早晚的问题,能不能坚持到那一天的问题,或者是选择什么时机告别的问题。
等待成了生活的全部,就像那些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过的人。等待并不是消极的,依然可以充满生活的情趣。我在周末的早晨会去超市挤在大妈大姐的人潮里买点肉和中药,煲汤的习惯是在这时候养成的。我会给自己炒两个菜,配上清汤和一个彻底的午睡。我有一段时间固定会去华强北的麦当劳吃一个板烧鸡腿堡作为对枯燥饮食和生活的一个调剂。
当等待的结果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时候,其实自己并没法接受明天就是最后一天的现实,就像那些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的人一样,我可以过好这一天,但这并不表示我享受这一天和此时此刻。
所有的情结都会在某一刻有个了断,可能是在你恍然大悟的时候,可能是在你感慨不过如此的时候,可能是闭上眼睛也没有实现的那一刻,也可能是你不知不觉忘记了的时候。等待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一个情结,而等待本身何尝不也是一种情结。现实的完美永远没有想象的完美更完美。
认知心理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没有人可以教会人生的游戏规则和生活的智慧。这一盘棋从开始就没有规定的路线。但我却相信你,可以一路指引我,到我想去的地方。
2011年7月,我如约回到合肥大蜀山。或者并不如约,我比想象中晚了三年。2011年4月,我两次回到厦门,如果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我觉得就是一个告别仪式,一个对孤单记忆的告别,为我在厦门划一个分号。我在芙蓉隧道的墙上写上,“我走了,可能很久都不会回来了,我们都要好好的,等待着下下个春天。”
如果老天要给那些善良的孩子多一些的磨难,那自己真应该对自己好一些。除了不应该继续拧巴的违抗这些指引外,还应该学会一些生活的方法和技巧。孤独都不怕,充实和满足其实就更容易学习。
我们都是神经病。我跟黄宇阳去根据地听歌,他的朋友是深圳最好的吉他手和主唱。我们在台下喝黑标,旁边有些捧场的女生,然后我们跟几个工厂女一起去下沙吃宵夜。工厂女对主唱并没太多兴趣,于是各自散去。凌晨四点,街边停着主唱的英格尔,据说这个车跟法拉利有点关系,对这个评价我跟老黄心照不宣。我跟老黄还有K哥经常一起去芝加哥,本色,babyface,我们像Big Bang里的人一样,都有些自己成长时的故事,这些故事用弗洛伊德来看,是不能用喝酒扯淡解决的,而在荣格看来,这却让我们现在成为一个个有意思的人。K哥的环游世界梦想,老黄潜意识还想回去做个主唱,我想着圆明园,主唱却不得不忍受喧嚣散尽的孤单。
Sheldon从小被Memaw带大,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他从小表现的异端高智商和低下的社会相处能力让他纠缠着自卑与自大。Leonard有一群优秀的兄弟姐妹,有一个强势且高智商的妈妈,但是他除了一个Ph.D学位外从长相到身高一无是处,他唯一的优点是会开车并在所有人中稍显正常,但是他在很多地方表现的虚妄、迷失和自卑让人感叹。Howard wolowizt是个矮小的犹太人,跟只用声音就能塑造成一个巫婆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他因为身材矮小没有博士学位只能用MIT和无聊的笑话来支撑自己跟加州理工的博士书呆子在一起。他没有自信,为了感情可以牺牲一切,他过着失败的人生,你知道,在美国这么矮小的人除非做金融,不然基本废了。Raj是个有口音的印度小伙子,有个可能是二婚的开宾利的父亲,他讨厌自己身上打上的印度标签,这意味着混乱贫穷和可怜。他害怕跟女人打交道,却又被体内的荷尔蒙鼓动着,虽然他知道异域风情可以为他加分,虽然他喜欢美国的便利和他熟悉的品牌,可是我看不出这个国家有什么值得他留恋。Penny是个典型的美国贫困县女孩,热情百折不挠,不容易记仇和生气。有着貌似永远实现不了的美国梦。爱高富帅,但是也害怕脑残,比起那些民工男,她的智商并没有谢尔顿讽刺的那么低。
我不知道大家喜欢big bang是不是因为在这些荒诞故事的背后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承认问题比骗的连自己都相信了要好。因为不管弗洛伊德还是荣格或者任何的精神分析学派都认为,解开一个结首先的问题是要找到并承认这个结。
爱
我跟很多人一样,没毅力看完《梦的解析》,但又要装作了解弗洛伊德。于是像记卡夫卡和毛姆一样,只用给他贴个易识别的标签。弗洛伊德的标签是语录似的。“人的全部意义就是爱和工作”,看看,这句话多牛,足以在任何场合打败黑格尔,康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标签拥护者。
可爱是什么以及如何爱我并不了解。爱是瞬间的懵懂,从肽酶到身体某些部位的失调?是瞬间激发的热情和忘我的情操?是天也蓝了水也清了的世界大同?是兴奋平淡到失落的循环?是推石头的西西弗斯?是恋爱的犀牛,是暗恋桃花源?是2月14的玫瑰花和酒店大床房?
爱是治愈,爱是一起成长,爱是爱自己先于爱别人,爱是爱世界先于爱环境。爱在成为全世界的语言前必须成为自己的语言。爱在表达给别人前首先得跟自己表达。爱在开放前必须是长久的孤独。
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方法。我没有给谁写过情书,但我知道我大学就能写比赛得第一的情书。这只是我最看不上的技巧而已就像那免受伤害或治愈伤害的名言警句。受了伤害的人总说自己不会爱了不能爱了,其实就跟那个在校园里孤独散步的孩子一样,心里恨不得突然有个人扑上来,或者想象自己被绑架到某个星球,然后异星球美若天仙的公主死乞白赖要嫁给你。胆怯和被动是爱的敌人,也是心灵的敌人,所以这种退缩不叫不会爱。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的爱包裹在安全的壳里免受伤害而是我们把自己的放到了怯懦的壳里,倒退了人生。
懒惰、破坏和不自律是爱的熵。我们这一路需要同他和解或和睦相处。我之所以说和睦相处而不想说斗争是因为这些所有的对抗只是因为让你开心。如果懒惰能让你开心,我是说长久的开心,尽可以放心大胆的懒惰放纵。但我尝试过,只有自律和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开心,而其他的只是挂在树上被蛇指引的苹果。
分开后我们有撕心裂肺的难受。失败后我们痛不欲生觉得一切没有光亮。想想过去,这些不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吗?自己的懒惰、犹豫、患得患失。想想未来,这些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如果能让人哪怕醒悟一点点,这些不都是老天的指引吗?像学会任何一件事物一样,学会爱一定不是花前月下你侬我侬,学会爱也并没有像给弗洛伊德贴标签那么自欺欺人。
一点点
这过去的一百多天,我并没有学会爱。但我学会了50米的泳池游八圈,学会了写1000多字的英文作文。学会了从网上找些漫画,学会了撒把骑车,学会了中午不午睡,学会了喝咖啡,学会了坚持看一本当时觉得很无聊头疼的书,学会了写很长的经济评论。没学会的东西依然很多,所以我并不敢说我知道了怎么度过这可能会无聊的每一分钟。没弄明白的意义很多,所以也不敢说我知道了怎么珍惜时间,以后不后悔。
情结一个个实现了,年岁也渐渐大了。像YN同学说的,感谢老天给了我朴素的外表还给了我脑子。如果反思而不是决策让我往正确的路上走了一点点,我觉得这也算范式转移的一个调整。自信总是夹杂着很多的怀疑就像勇敢一定伴随着很多的胆怯一样。强大的自己不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承担更大的挫折时保住性命,我想这只是他的一个额外作用,更多的是让整条的人生道路更加平顺,在波折中保持平顺的信念,是一种渐渐长大的懂得的智慧。
逸夫馆 清华 2012-2-6 12:55
爱与孤独
孤独口述历史
跟别人不一样之后,我就学会了孤独。高中的时候,大家开始打篮球逃课,我却开始思考,思考到底是沉默点还是热情点,思考人跟人到底靠什么联系起来,以及真诚、性格张力等等问题。我记得一个画面,我走在学校的路上,转头看看正在打球的同学,然后加快脚步,走向教室。
大学以后我更需要独处,一个人步行从南门走到北门,我需要对食物认真,同样我需要对情绪认真。其实逆着人潮走的时候,我有些胆怯和不自然,我害怕自己被孤立。于是害怕孤单但又表现的孤单,只有在寒暑假一个人,我骑着车在空空的学校的时候,我才享受这种没有围观的孤独。
继续读书,继续孤单。看看芙蓉湖的水就大概知道温度和季节。站在凌云看看嘉三就知道当天的天气。听听遥远白城的汽笛声就知道最近的经济形势和这个城市的情绪。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留意这落在地上的木棉花,开始留意西村的石板路和鲁迅像前吹来的热风。
而孤独其实总是连结着期待,我盼望一个人能理解我,能钦佩我,就如我对世界和自然的理解与钦佩一样。于是,这些骄傲和奇迹犹如能填补我以后口述历史般的完整,我遇见被人搭讪,偶遇,意外的成功,突飞猛进,陪人考试自己却被百里挑一,又经常过关斩将,成为她眼中的那一个。
毕业后被分配到白石洲。离开广州石牌的时候,我恨恨的在天河北的南方书城买了很多英文小说,我想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来这种地方了。这种穿过黑黑巷子的孤独毫无美感可言,而一个人生病躺在连床板也没有的床上时才明白什么叫寒彻心骨。我得穿过幽暗的小巷子去吃饭去买药。可事实上我继续步行,去华南师大,去暨大夜市,去天河城,去上下九,去西关大屋,去农林路的流行前线,去芳村拜黄大仙。我喜欢年轻时自己这种不息的热情——明天总又是新的一天。
白石洲的夜啊,活色生香。可我的天地仅限于我那十平方没有窗户碉堡式的大开间。我是喜欢明媚的,但楼下的昏暗、人潮如织和泥水满地更让我厌倦。我有时候周末会走走这曲折蜿蜒的街巷,其实就像每一个古镇一样,白石洲的美也有待发现,而在洒满露水的清晨,去探寻这些神秘是孤独的,像我在丽江或者鼓浪屿上的探寻一样。
之后搬去了香蜜湖,虽然是筒子楼但因为住在七楼,充斥着阳光和温暖。深圳的夏天特别长,从5月一直到11月,差不多半年。那时候我写东西收尾一定用“香蜜湖仰望”,这个深圳人引以为荣的富贵湖正对着我的窗户,安静的时候,他不也一直在仰望我吗?我们谁比谁更加孤独呢?
从香蜜湖打包行李搬去北京,有几个马克杯碎了。我在上飞机的时候,站在悬梯上对着空气恶狠狠的默念,再见南国。讽刺的是,后来果然很快再见,住在蔡屋围农民房的一个月里。忍受深圳最难过的冬天整整一个月。
有一次赌气从果园走到土桥。通州大部分还是荒地或者破厂房。走着走着就绝望了,怕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孤独的行走,怕再也走不回去。走着走着就软弱了,怕连这点温暖都要失去,于是掉头往家走。于是从一个孤独回到了更加孤独。
现实的完美
于是朋友推荐我应该看看《少有人走的路》,我看了一章就赶紧推荐给了身边很多的朋友,希望能对他们也有所启迪,虽然我相信没有一个道理是济世的良药,也没有一本书可以突然改变人的一生。我的孤独是多年来培养的,就像培养英语水平,培养健硕身体一样,付出努力的东西并不容易一下子改变,何况孤独已经是这个世界上难能可贵的品质。
有时候我们是被自己弄复杂了,而有时候我们时常陷入了自己或者周围编织的陷阱里。《孤独六讲》里说人生而孤独。但是我们习惯本能的排斥他,就像一说起减肥大家都群情激奋一样,该不该孤独,什么时候孤独,怎样孤独,我们都没有研究过,我们这些年唯一做过的事就是看起来孤独,然后找点感情填补他。
最近额外看的两本书是水木丁《我们心中的怕与爱》,龙应台《***一九四九》。在历史的沧海一粟都错误的把自己当成了大江大海。当然一滴水有掀起波浪的可能,但这一滴水里头要蕴含的能量是要靠经年累月的孤独积累的。《少有人走的路》把这个称为“推迟的满足感”,而这恰恰是爱与孤独的真谛。
找到乐趣和认识生活比活出智慧更重要。孤独也不是做做样子,看见飞鸟就觉得高远,看见落叶就觉得萧条,看到海浪就觉得无意义。体察生活只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做一个敏感的人是好的,可停留在这里就要患上了情感病,这并不比麻木不仁好多少。也许卢梭在凡尔登湖边真的想明白了什么,就像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一样,但冥想不等于停留在孤独阶段,大部分人一边行走,一边快乐。孤独只是生活的副产品,而内心的富足和对世界的喜乐才是目标。
我们没法一步做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那还不如脚踏实地从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开始。跨越标准会使我们走火入魔。所以好多速成的东西总免不了要回头找后账。
我记起我在厦门台的时候,忍受不了工作的孤独。本来就已经横跨好几个栏目了,编辑,摄像,出镜,后期,可还觉得空虚,担心就这样一事无成一辈子。于是请辞。到了深圳台,每天写写划划,可焦躁地一分钟都活不下去。我记得跟言姐聊天,说我对风光和成功的渴望,说我对这一天天虚度的痛恨,我恨不得买菜的路上都是飞奔的,人生哪是这样一分一秒的消耗?偏离航线的每一步都是越来越远的歧途。我像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只是我的野心隐藏在那些年的孤独之下,这一瞬间突然爆发了而已。
我那时候有多么讨厌自己啊!拖延时间,放弃坚持,没有勇气,犹豫不决。我像一个举着刀叉的小刺猬,随时准备战斗和比赛。我要通过战斗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所有的比赛我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决不能成为第二名或者比较显眼的那一个。
在电影院流泪,在落叶的林荫道行走,在天台上看日出日落,在楼道里躲避台风。去参加电影比赛,去作讲演,连续不断的写东西,跟朋友喝酒,去尝试原来没有设想的生活。我经常忐忑,紧张性胃疼,继续消瘦。我知道,有一天我会逃离这里,早晚的问题,能不能坚持到那一天的问题,或者是选择什么时机告别的问题。
等待成了生活的全部,就像那些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过的人。等待并不是消极的,依然可以充满生活的情趣。我在周末的早晨会去超市挤在大妈大姐的人潮里买点肉和中药,煲汤的习惯是在这时候养成的。我会给自己炒两个菜,配上清汤和一个彻底的午睡。我有一段时间固定会去华强北的麦当劳吃一个板烧鸡腿堡作为对枯燥饮食和生活的一个调剂。
当等待的结果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时候,其实自己并没法接受明天就是最后一天的现实,就像那些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的人一样,我可以过好这一天,但这并不表示我享受这一天和此时此刻。
所有的情结都会在某一刻有个了断,可能是在你恍然大悟的时候,可能是在你感慨不过如此的时候,可能是闭上眼睛也没有实现的那一刻,也可能是你不知不觉忘记了的时候。等待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一个情结,而等待本身何尝不也是一种情结。现实的完美永远没有想象的完美更完美。
认知心理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没有人可以教会人生的游戏规则和生活的智慧。这一盘棋从开始就没有规定的路线。但我却相信你,可以一路指引我,到我想去的地方。
2011年7月,我如约回到合肥大蜀山。或者并不如约,我比想象中晚了三年。2011年4月,我两次回到厦门,如果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我觉得就是一个告别仪式,一个对孤单记忆的告别,为我在厦门划一个分号。我在芙蓉隧道的墙上写上,“我走了,可能很久都不会回来了,我们都要好好的,等待着下下个春天。”
如果老天要给那些善良的孩子多一些的磨难,那自己真应该对自己好一些。除了不应该继续拧巴的违抗这些指引外,还应该学会一些生活的方法和技巧。孤独都不怕,充实和满足其实就更容易学习。
我们都是神经病。我跟黄宇阳去根据地听歌,他的朋友是深圳最好的吉他手和主唱。我们在台下喝黑标,旁边有些捧场的女生,然后我们跟几个工厂女一起去下沙吃宵夜。工厂女对主唱并没太多兴趣,于是各自散去。凌晨四点,街边停着主唱的英格尔,据说这个车跟法拉利有点关系,对这个评价我跟老黄心照不宣。我跟老黄还有K哥经常一起去芝加哥,本色,babyface,我们像Big Bang里的人一样,都有些自己成长时的故事,这些故事用弗洛伊德来看,是不能用喝酒扯淡解决的,而在荣格看来,这却让我们现在成为一个个有意思的人。K哥的环游世界梦想,老黄潜意识还想回去做个主唱,我想着圆明园,主唱却不得不忍受喧嚣散尽的孤单。
Sheldon从小被Memaw带大,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他从小表现的异端高智商和低下的社会相处能力让他纠缠着自卑与自大。Leonard有一群优秀的兄弟姐妹,有一个强势且高智商的妈妈,但是他除了一个Ph.D学位外从长相到身高一无是处,他唯一的优点是会开车并在所有人中稍显正常,但是他在很多地方表现的虚妄、迷失和自卑让人感叹。Howard wolowizt是个矮小的犹太人,跟只用声音就能塑造成一个巫婆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他因为身材矮小没有博士学位只能用MIT和无聊的笑话来支撑自己跟加州理工的博士书呆子在一起。他没有自信,为了感情可以牺牲一切,他过着失败的人生,你知道,在美国这么矮小的人除非做金融,不然基本废了。Raj是个有口音的印度小伙子,有个可能是二婚的开宾利的父亲,他讨厌自己身上打上的印度标签,这意味着混乱贫穷和可怜。他害怕跟女人打交道,却又被体内的荷尔蒙鼓动着,虽然他知道异域风情可以为他加分,虽然他喜欢美国的便利和他熟悉的品牌,可是我看不出这个国家有什么值得他留恋。Penny是个典型的美国贫困县女孩,热情百折不挠,不容易记仇和生气。有着貌似永远实现不了的美国梦。爱高富帅,但是也害怕脑残,比起那些民工男,她的智商并没有谢尔顿讽刺的那么低。
我不知道大家喜欢big bang是不是因为在这些荒诞故事的背后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承认问题比骗的连自己都相信了要好。因为不管弗洛伊德还是荣格或者任何的精神分析学派都认为,解开一个结首先的问题是要找到并承认这个结。
爱
我跟很多人一样,没毅力看完《梦的解析》,但又要装作了解弗洛伊德。于是像记卡夫卡和毛姆一样,只用给他贴个易识别的标签。弗洛伊德的标签是语录似的。“人的全部意义就是爱和工作”,看看,这句话多牛,足以在任何场合打败黑格尔,康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标签拥护者。
可爱是什么以及如何爱我并不了解。爱是瞬间的懵懂,从肽酶到身体某些部位的失调?是瞬间激发的热情和忘我的情操?是天也蓝了水也清了的世界大同?是兴奋平淡到失落的循环?是推石头的西西弗斯?是恋爱的犀牛,是暗恋桃花源?是2月14的玫瑰花和酒店大床房?
爱是治愈,爱是一起成长,爱是爱自己先于爱别人,爱是爱世界先于爱环境。爱在成为全世界的语言前必须成为自己的语言。爱在表达给别人前首先得跟自己表达。爱在开放前必须是长久的孤独。
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方法。我没有给谁写过情书,但我知道我大学就能写比赛得第一的情书。这只是我最看不上的技巧而已就像那免受伤害或治愈伤害的名言警句。受了伤害的人总说自己不会爱了不能爱了,其实就跟那个在校园里孤独散步的孩子一样,心里恨不得突然有个人扑上来,或者想象自己被绑架到某个星球,然后异星球美若天仙的公主死乞白赖要嫁给你。胆怯和被动是爱的敌人,也是心灵的敌人,所以这种退缩不叫不会爱。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的爱包裹在安全的壳里免受伤害而是我们把自己的放到了怯懦的壳里,倒退了人生。
懒惰、破坏和不自律是爱的熵。我们这一路需要同他和解或和睦相处。我之所以说和睦相处而不想说斗争是因为这些所有的对抗只是因为让你开心。如果懒惰能让你开心,我是说长久的开心,尽可以放心大胆的懒惰放纵。但我尝试过,只有自律和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开心,而其他的只是挂在树上被蛇指引的苹果。
分开后我们有撕心裂肺的难受。失败后我们痛不欲生觉得一切没有光亮。想想过去,这些不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吗?自己的懒惰、犹豫、患得患失。想想未来,这些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如果能让人哪怕醒悟一点点,这些不都是老天的指引吗?像学会任何一件事物一样,学会爱一定不是花前月下你侬我侬,学会爱也并没有像给弗洛伊德贴标签那么自欺欺人。
一点点
这过去的一百多天,我并没有学会爱。但我学会了50米的泳池游八圈,学会了写1000多字的英文作文。学会了从网上找些漫画,学会了撒把骑车,学会了中午不午睡,学会了喝咖啡,学会了坚持看一本当时觉得很无聊头疼的书,学会了写很长的经济评论。没学会的东西依然很多,所以我并不敢说我知道了怎么度过这可能会无聊的每一分钟。没弄明白的意义很多,所以也不敢说我知道了怎么珍惜时间,以后不后悔。
情结一个个实现了,年岁也渐渐大了。像YN同学说的,感谢老天给了我朴素的外表还给了我脑子。如果反思而不是决策让我往正确的路上走了一点点,我觉得这也算范式转移的一个调整。自信总是夹杂着很多的怀疑就像勇敢一定伴随着很多的胆怯一样。强大的自己不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承担更大的挫折时保住性命,我想这只是他的一个额外作用,更多的是让整条的人生道路更加平顺,在波折中保持平顺的信念,是一种渐渐长大的懂得的智慧。
逸夫馆 清华 2012-2-6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