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公益时报》:公益创业 天之骄子的“责任选择”
《公益时报》:公益创业 天之骄子的“责任选择”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宋宗合 责任编辑: 黄红立
发表时间:2009-09-01
选择到何种领域就业?几乎每个人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从少小时代举起稚嫩的拳头说出“我的理想”开始,学生历程已经种下了选择的种子。在自我、家庭、社会、教育诸多要素之中,学校生活及教育引导往往对具备自我选择能力的人起到决定性作用,“我的理想”似乎可以在教育的引导下得到尽可能实现,而那稚嫩的“我的理想”,往往具备凌虚蹈空的公益色彩,选择公益创业,则让那些炫丽的色彩着墨画布,变为可能。
所谓公益创业,是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以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它主要包括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创办兼顾社会效益的盈利性企业以及举办志愿公益活动三种类型。
如今,一方面天之骄子因渺茫的就业前景变得晦涩难堪,一方面社会文化中的感恩责任意识逐步升温,促成了这种市场与公益相结合的就业模式的诞生。如果说提供资金帮助这些让天子骄子光色焕发的学子们可以称之为“公益创业孵化器”,那么,我们的教育如果让公益创业意识与学生相伴相生,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公益思想孵化器”,它关乎社会责任,关乎民生民瘼,关乎道德感的丰满与充实。
一本光彩斐然的教材
湘水汨罗边屈原的《天问》似乎遗风尚存,湖南大学让自古以来倡导的天下意识存贮升华,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益文化倡导工作。
我国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湖南大学批准成立;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举行大学公益创业节;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设《公益创业学》;在国内率先申请成功以公益创业为主题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以及教改类系列课题;创建国内第一个中国公益创业网门户网站;率先创建国内第一个公益创业大学生社团;在国内率先成立“滴水恩大学公益创业孵化有限公司”获得湖南金奖并入围全国金奖,工商注册成功并实际运行;2008年,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项目荣获了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的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这是迄今为止高校获得的唯一殊荣。
在这个秋季,一本看似普通却散发着道德光芒的《公益创业学》教材即将发放到学生手中,为这本教材作序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公益领域的奠基人、希望工程创办者徐永光。
从公益创业角度来讲,徐永光恰是中国公益创业的先行者,希望工程风雨20年,他的公益创业精神具备不朽意义。
徐永光满怀热忱地写道,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在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创业限定在开公司、办企业等商业创业模式上,应当看到,公益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公益创业的低风险和高成功率有助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在转变观念,将就业目光投向自主创业。但是,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我常对有意投身公益创业的大学生说,假设有两组各10个年轻人,在同样的学识条件和同样的热情投入下,第一组选择商业创业,第二组选择公益创业。结果是第一组成功者可能只有1到2个,而第二组成果者可能有8到9个,甚至可能10个全部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商业竞争有排他性,你死我活,投入热情与成功率难成正比;公益创业目前竞争性较低,过多的是共同呵护发展,而且,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
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等第三部门的迅速崛起,非公募基金会财力资源与草根组织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个青年人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期待众多的有志青年踊跃加入。
责任选择开辟就业新天地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一个泊来概念,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具备“公益性”(sociality)、“创新性”(innovation)和“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ation)三大特点。“公益性”(sociality)意味着维护公共利益;“创新性”(innovation)意味着新思想的产生或新模式的创建;“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ation)表明了其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
公益创业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万、农村低保人口2620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实施救助。随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日渐深入,一部分由国家供养、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将改制为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组织,从而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转型时期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益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亚洲基金会调查,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益创业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湖南经验不乏先例。2006年,正在攻读湖南大学研究生的王翠成立了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当时,王翠在做一个关于臭氧发生器电源的研究课题时发现,国内在水处理行业使用的大型臭氧发生器都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她选择了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的经营模式来创业。
在接受了学校公益创业教育后,她更坚定了为社会服务的决心与信心。目前,公司已获得3项专利,同时正在申请多项专利,部分产品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去年10月发生“三鹿奶粉”事件之后,钱昌昊创办的学校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儿童营养健康知识普及系列公益活动,了解当时在家长中儿童营养健康知识普及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受到了众多家长的欢迎。经过5年努力,钱昌昊创办的职业培训学校已初具规模。
当然,公益创业不仅仅在湖南大学生根发芽,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类似尝试。作为上海市较早尝试公益创业者、200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昌昊调查后发现,社会对公益创业有很大需求。在拒绝了不少国际知名公司的录取邀请后,他选择了创办职业培训学校这条创业之路。他带领一班人开设了免费的咨询平台,由学校众多的知名专家接手家庭教育、艺术、心理、择业、营养健康等各类教育及家庭相关的咨询业务。通过这个平台,学校逐渐为家长和关心教育方面的人士所熟悉,第一批学员就此产生,在创办后不久就实现了盈利。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唐亚阳说,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体现教育本质和趋势,有利于树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哈佛大学校长N·L·陆登庭曾指出:“大学该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他们较多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公益创业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大学在其发展历史中,其功能先后经历了教学、研究与教学、经济和社会服务,西方甚至提出建立创业型大学的口号。大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创业性和公益性。因此,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体现教育本质和趋势,有利于树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