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听讲座之:马勒体验现在时
支持咱朴实儒雅又博学的杨燕迪院长,还有严锋先生。
这是他俩去年纪念马勒诞辰100周年的而举办的一个讲座,在此分享。
——————————————分割线——————————————————
一、马勒的当下复兴
马勒 1860~1911 生于波西米亚,犹太人,生前是著名的指挥家。
1、马勒具有“现在时”的感召力,为什么?
简单生平:
1880 BAD HALL 小歌剧院助理
1881 莱巴赫 临时工
1885 卡塞尔 副指挥
1888 布达佩斯 院长(后成为维也纳歌剧院院长)
皇家歌剧院
1907~
1910 美国大都会
指挥风格狂放,专治有效,精通乐器,生后评价不稳定。
2、60年代至今的复兴
1960年以来,演出率逐渐走高,目前其创作的曲目全部纳入保留曲目。包括伯恩斯坦、海丁克、滕斯泰特为首,成为“马勒专家”。几乎所有指挥大师都投入其曲目的指挥中。
3、“复兴”原因
(1)马勒揭示了当代现代人特有的对现实的焦虑和不安(最important的)
(2)听众想和在他的音乐中寻找浪漫情节(20c的音乐特别不好听啊)
(3)其音乐切合“多元化”倾向
(4)马勒的音乐由于音响的发展,在音乐厅内显得尤其动听
4、马勒的“后现代”矛盾
马勒矛盾的人生和境况
(1)心理认同困难
(2)职业身份摇摆,想职业作曲无力
(3)个人婚姻危机
(4)亲人亡故的惨痛经历
这些都产生了马勒对生命的探索和怀疑
二、马勒特殊风格范畴
1、A反讽嘲弄与B悲愁咏叹
A:反讽嘲弄是马勒的核心范畴,贯穿始终,特别在谐谑曲中体现。
反讽:实际内涵与表现意思相反(很鲁迅有木有)
example:《第二交响曲》|||
根据《圣安东尼向鱼的布道》而作曲,意思是说,好像布道是一件冠冕堂皇的事情,但他表达其无聊,听上去是三拍子的圆舞曲,但加入了尖锐的器乐声,从而表达讽刺。
example:《第五交响曲》1901~1902 葬礼进行曲 从悲嚎走向胜利
以孤独的小号开头(很独特吧),由此变为一声惨叫,凄厉的哭嚎声。总体上悲怆但隐藏这一丝嘲弄(其实他老人家的音乐真的很难描述啊)体现具有对普通材料的特殊处理。(亲,小号原来是胜利的象征噢)
example:歌曲《起床号》 对军乐与号角的反讽运用
歌词与军乐完全相对立,异化!
马勒将反讽上升为音乐表达的中心范畴,特别体现在圆舞曲、进行曲(对传统体裁的颠覆处理),大大影响了肖斯塔科维奇。(苏俄的高压政治,你懂的)
B:马勒的悲愁咏叹(中晚期突显)
一种与晚期浪漫派的传统更有联系的抒情情调
example:《亡儿之歌》
曲风内省、婉转、旋律悠长,配乐室内乐化
很nice噢,但美中有痛。作品是对阿尔玛的赞美和倾诉。弦乐甘美无比,但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和的扭曲和渴望性的痛苦,是晚期浪漫派烤箱表现主义的初期表达。
example:《大地之歌》Ⅵ 1908~09
将马勒擅长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体裁融为一炉。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诗歌(我很想把这句话加粗体)自由弦法《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运用东方哲学,也是马勒第一次坦然面对死亡。
三、定位马勒
沟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1、马勒之于“旧传统”
(1)整体艺术观念总体上属于19c“旧时代”
(2)德奥音乐两大支柱性风格——交响曲和艺术歌曲
2、马勒之于20c“现代主义”
神出鬼没的怪异指向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主义
3、马勒之于“后现代”的当下
(1)当前音乐中的“拼贴”、“引用”马勒早已提前实现
(2)对于当今社会的不安有现实意义
四、引申——马勒的启示
1、音乐是一种思考生死的问题(好怕怕)和探索重大命运的途径和方式。(嗯)
音乐是娱乐、技艺、附庸、工具,不可能为人类提供答案(严重同意),但音乐、马勒的音乐却是一种表达形式。(严重严重同意)是严肃意义上的人文现象,能表达非此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音乐表达的意义。(鼓掌鼓掌鼓掌)
2、音乐意义生成的两大途径
音乐意义生成特别有赖于听者的主动介入
途径一:建立有效关联语境(context)
途径二:卷入人生经验(都把自己卷进去了,因此就很难说啦)
所以类,音乐最终就成鸟个人的、最ing化的艺术咯,每个人的关联语境,人生遭遇都很不一样啦。
这是他俩去年纪念马勒诞辰100周年的而举办的一个讲座,在此分享。
——————————————分割线——————————————————
一、马勒的当下复兴
马勒 1860~1911 生于波西米亚,犹太人,生前是著名的指挥家。
1、马勒具有“现在时”的感召力,为什么?
简单生平:
1880 BAD HALL 小歌剧院助理
1881 莱巴赫 临时工
1885 卡塞尔 副指挥
1888 布达佩斯 院长(后成为维也纳歌剧院院长)
皇家歌剧院
1907~
1910 美国大都会
指挥风格狂放,专治有效,精通乐器,生后评价不稳定。
2、60年代至今的复兴
1960年以来,演出率逐渐走高,目前其创作的曲目全部纳入保留曲目。包括伯恩斯坦、海丁克、滕斯泰特为首,成为“马勒专家”。几乎所有指挥大师都投入其曲目的指挥中。
3、“复兴”原因
(1)马勒揭示了当代现代人特有的对现实的焦虑和不安(最important的)
(2)听众想和在他的音乐中寻找浪漫情节(20c的音乐特别不好听啊)
(3)其音乐切合“多元化”倾向
(4)马勒的音乐由于音响的发展,在音乐厅内显得尤其动听
4、马勒的“后现代”矛盾
马勒矛盾的人生和境况
(1)心理认同困难
(2)职业身份摇摆,想职业作曲无力
(3)个人婚姻危机
(4)亲人亡故的惨痛经历
这些都产生了马勒对生命的探索和怀疑
二、马勒特殊风格范畴
1、A反讽嘲弄与B悲愁咏叹
A:反讽嘲弄是马勒的核心范畴,贯穿始终,特别在谐谑曲中体现。
反讽:实际内涵与表现意思相反(很鲁迅有木有)
example:《第二交响曲》|||
根据《圣安东尼向鱼的布道》而作曲,意思是说,好像布道是一件冠冕堂皇的事情,但他表达其无聊,听上去是三拍子的圆舞曲,但加入了尖锐的器乐声,从而表达讽刺。
example:《第五交响曲》1901~1902 葬礼进行曲 从悲嚎走向胜利
以孤独的小号开头(很独特吧),由此变为一声惨叫,凄厉的哭嚎声。总体上悲怆但隐藏这一丝嘲弄(其实他老人家的音乐真的很难描述啊)体现具有对普通材料的特殊处理。(亲,小号原来是胜利的象征噢)
example:歌曲《起床号》 对军乐与号角的反讽运用
歌词与军乐完全相对立,异化!
马勒将反讽上升为音乐表达的中心范畴,特别体现在圆舞曲、进行曲(对传统体裁的颠覆处理),大大影响了肖斯塔科维奇。(苏俄的高压政治,你懂的)
B:马勒的悲愁咏叹(中晚期突显)
一种与晚期浪漫派的传统更有联系的抒情情调
example:《亡儿之歌》
曲风内省、婉转、旋律悠长,配乐室内乐化
很nice噢,但美中有痛。作品是对阿尔玛的赞美和倾诉。弦乐甘美无比,但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和的扭曲和渴望性的痛苦,是晚期浪漫派烤箱表现主义的初期表达。
example:《大地之歌》Ⅵ 1908~09
将马勒擅长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体裁融为一炉。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诗歌(我很想把这句话加粗体)自由弦法《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运用东方哲学,也是马勒第一次坦然面对死亡。
三、定位马勒
沟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1、马勒之于“旧传统”
(1)整体艺术观念总体上属于19c“旧时代”
(2)德奥音乐两大支柱性风格——交响曲和艺术歌曲
2、马勒之于20c“现代主义”
神出鬼没的怪异指向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主义
3、马勒之于“后现代”的当下
(1)当前音乐中的“拼贴”、“引用”马勒早已提前实现
(2)对于当今社会的不安有现实意义
四、引申——马勒的启示
1、音乐是一种思考生死的问题(好怕怕)和探索重大命运的途径和方式。(嗯)
音乐是娱乐、技艺、附庸、工具,不可能为人类提供答案(严重同意),但音乐、马勒的音乐却是一种表达形式。(严重严重同意)是严肃意义上的人文现象,能表达非此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音乐表达的意义。(鼓掌鼓掌鼓掌)
2、音乐意义生成的两大途径
音乐意义生成特别有赖于听者的主动介入
途径一:建立有效关联语境(context)
途径二:卷入人生经验(都把自己卷进去了,因此就很难说啦)
所以类,音乐最终就成鸟个人的、最ing化的艺术咯,每个人的关联语境,人生遭遇都很不一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