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看了鸿门宴等电影又开始怀念这些英雄了
揭秘所谓汉高刘邦滥杀开国功臣之谜
当代某些人对汉高祖刘邦是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骂刘邦为“流氓”、“无赖”、“强盗”,而且还给刘邦扣上一顶“滥杀功臣”的大帽子。
如著名历史学家、北大教授翦伯赞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断定刘邦一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处心积虑地要消灭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诸侯王,“于是臧荼、韩信、陈豨、卢绾、韩王信、彭越、英布,这一大群所谓‘功狗’,几年之间,都加以叛变之罪,几乎斩尽杀绝。这就是韩信所谓‘狡兔死,良狗烹’。也就是历史家所谓汉高祖‘仁而爱人’”。
还有台湾的著名学者柏扬先生在他写的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柏扬曰》(读通鉴,论历史)(海南出版社,2006年出版)上,也指责刘邦“是他用残忍的手段屠杀功臣,留下不可抹杀的劣迹,我们绝不宽恕他。”
至于一些愤青更不用说了,一本名为《真项羽》(程步著,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的书就这样写道:“至此,最早跟随刘邦起事打天下的武将,几乎被诛杀一尽,只有少数人得以幸免。”明明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数百位武将绝大多数荣誉终生,在这里却变成只有几个幸免了。
所以刘邦滥杀功臣的事真应该说道说道!
“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楚王韩信在被刘邦诱捕时愤愤不平说的几句话成了千百年来的名言,就成了后人攻击刘邦滥杀开国元勋的铁证。你看,汉高祖刘邦刚刚登上皇帝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杀掉汉王国第一号功臣楚王韩信,刘邦因此蒙上了千古骂名。
其实当时,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又其次,韩信所说的这一句话,并不是韩信的首创。而是韩信引用前代越国的范蠡大夫给他的朋友文种大夫的信中说的话,他又作点引伸。范蠡的原话是:“蜚(古字,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批评越王勾践长着一个长脖子,尖嘴巴,只可与共患难,不能与共欢乐,劝文种赶快跑走。韩信增加了一句:“敌国破,谋臣亡”,敌国指西楚,谋臣指他自己。文种因为没有听范蠡的劝告,而被句践赐死。韩信在这里自比为文种,将刘邦比为越王句践。
其实韩信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范蠡深知越王句践之为人,因为他曾与句践同在吴国为奴好几年,朝夕相处,深知勾践之为人,所以他才能说出那样的话。但是韩信了解刘邦吗?韩信与刘邦在一起的时间几乎是屈指可数,他对刘邦并不了解!同样,韩信也不是文种。文种对句践可谓终生不逾,忠心耿耿。文种在越国所起的作用有点象萧何,坐镇后方,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协助勾践报了深仇大恨。萧何也是受命镇守后方,使刘邦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对付项王。但两人的结局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萧何荣宠一世,惠及后代;文种功高见忌,不得善终。
刘邦和句践不完全一样,刘邦以一介亭长举兵抗秦,而汉王,而汉帝;勾践以一国之君,而为奴,而复国。勾践功成名遂而骄奢,而败亡;刘邦功成而不居,致力于长治久安之道。刘邦不是那种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
刘邦在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即汉十二年三月(即公元前195年3月,4月刘邦去世)曾经下了最后一道诏书(因此也可说成刘邦的遗诏),诏书中说道:“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亡”即无也,“负”即对不起,刘邦认为自己生平没有做对不起天下贤士功臣的事,因此他要求今后凡是胆敢背着天子擅自起兵谋反的,天下人应当共诛之!
这就是刘邦在对待功臣上的自我评价,他是充满自信的,刘邦认为他与功臣贤士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他是善待他们的,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所以他才有胆量要求大家要忠于职守,千万不能妄起邪念,起兵谋反。我认为他的这个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
历史上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宿将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给予这些人的待遇是比较高的,这是主流。但由于各种原因,有少数的功臣和皇上的关系出现了裂缝,最终造成韩信、彭越等几个立有大功的将领不得善终。这种情况的发生既不是刘邦的本愿,也不是孤立的事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结果。与绝大多数功臣都能与刘邦相终始比起来,只能算是支流,用今天流行的说法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即就这一个指头的缺陷而言,刘邦本人虽然也有其一定责任,而被杀的几人自己则负有主要的责任。但更重要的则是大一统的国家与分裂的诸侯国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爆发,是不能归咎于刘邦的。
刘邦在开国之初曾与他的文武群臣讨论汉家王朝成功的秘笈。他要求他的文武群臣畅所欲言,说说各自对我们之所以取得成功,项羽集团之所以失败的看法。刘邦的同乡、老友王陵认为这是由于刘邦能与大家同利,不吝重赏,打下的城池就赏给攻打该城池有功之臣。王陵的话有一定道理,尽管它不全面。因为它道出了刘邦的一个特性:就是他能与他的臣属同甘共苦,利益共享。
高祖刘邦本人则更认可,他之所以能拥有天下,在于他会用人。他认为当今天下有三个最杰出的人才:这就是张良、萧何与韩信,这三个人都为他所用;而项羽的身边只有一个范增,他都不能用,这就是项羽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从他对兴汉三杰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刘邦认为,他的天下不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而是与他身边的文武功臣共同打下来的。刘邦没有贪天之功为已有,他说他是“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 既然天下是大家一块打下来的,那么就需要与大家共天下。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家天下的。他认为天下都是他一人的,所以生杀予夺,在予一人,所以他奉行独裁统治。而刘邦则提出共天下,他并不认为天下只是他一人的,而是大家的,是所有文武功臣们的。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见解,这与儒家“天下为公”的理念是一致的。
刘邦革命伊始,就和他的一帮文臣、宿将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刘邦自己以身作则,奋不顾身,冲锋陷阵,亲冒矢石,置生死于度外。所以这些文武大臣深信刘邦,绝大多数始终不离不弃。刘邦也不忘记他们的功劳,胜利后同享宝贵尊荣。
其实王陵所说的刘邦能与天下人同利,和刘邦自己所说的他善于用人,这两条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刘邦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且能与人同甘共苦。他并不是光在嘴上说说就完了,或是在战时开一张空头支票,而是言必信,行必果。如何与大家共天下?就是让大家与他一道分享胜利的成果,这是通过分封功臣的工作来实现的。汉承秦制,爵位从最高一级的列侯到最低一级的公士共分为二十级。但是汉与秦又有所不同,秦始皇废除诸侯而立郡县,刘邦从汉初之实际出发,实行了分封诸侯与郡县并行的制度,所以在二十级爵位之上,还多了一级:王位。汉初的分封主要就是王、侯的分封。
战功最大的七个人被封为王: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这些诸侯王中,有的原来就是以诸侯王的身份追随刘邦反抗项羽的,如韩王信,赵王张耳(原为代王)等。有的则是刘邦后封的,如梁王彭越,楚王韩信等。通常人皆认为汉初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共七位(或八位),实际上不是。史载:汉五年刘邦加封无诸为闽粤王;汉十一年五月,封赵他为南粤王;汉十二年十二月,刘邦还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所以汉初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实际上是十一位。
除了这十一个诸侯王之外,刘邦还根据各位功臣在反秦灭项中的功劳大小,封了143个列(彻)侯(其中只有6人为刘邦的亲属)。
刘邦分封王侯的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更多的功臣得到实惠。因为对于王侯,汉初不是仅仅作为荣誉称号,而是兼有食封制(实际的好处):即对这些功臣按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食邑,功劳最大的封以万户食邑,最低的也给予五六百户的食邑。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邦还史无前例地封了一个女侯,就是名将奚涓的母亲叫底的。由于奚涓已在战争中去世(据载奚涓的功劳可以与舞阳侯樊哙相比,功劳是很大的),刘邦追念他的功劳,而封其母亲底为鲁侯,排位在第7位。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女姓封侯,说明汉高刘邦还不歧视女姓。
郦食其曾自命为高阳酒徒,谁也瞧不起,但独佩服刘邦。最终投奔刘邦,为汉家的事业立下大功,但他本人不幸牺牲。刘邦也没有忘记郦食其,破格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
这些功臣由于拥有了自己的食邑,可以对在自己分封范围内的农户收取租税,从而有了稳定的收入。这些人实际上就是新的地主阶层,也就成为新皇朝的统治基础。
不仅如此,刘邦还与他的这些功臣们剖符、立誓,这个符是由两半组成,受封的功臣拿着一半,另一半存在皇家档案,以作凭照。誓词是:“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刘邦告诉他们,即使有一天,宽阔浩瀚的黄河只剩下了窄窄的一条带子宽,巍峨的泰山也只剩下磨刀石那么薄,你们的封国还是永远牢固,而且可以传给你们的后代儿孙。
当时之汉王国承秦制,全国一共有三十六郡,经过分封,留给中央政府管理的仅有十五郡,而在这十五郡之中,还分布着若干列侯公主的食邑。但刘邦分封是有一条明确的底线的,这就是所有的诸侯必须服从中央政府,不得搞分裂活动。
刘邦的本意是与这些功臣们同进同退,同享太平。但是最终还是有少数功臣不能善始善终,他们走向了分裂。
最早起兵谋反的是临江王之子獾。共敖本是楚义帝柱国,后来追随项羽。所以项羽入关分封天下时,封共敖为临江王。项羽败亡时,共敖已经去世,由共獾袭职降汉,刘邦大概没有承认他的世袭王号。共獾心里自是不痛快,就趁刘邦刚刚统一天下之际,起兵造反。刘邦得知此讯十分气愤,就派卢绾、刘贾率军讨伐他,共獾见势不妙,又投降汉军。卢绾把他押回洛阳,刘邦下令把他斩首,以儆效尤。
刘邦杀了一个共獾,并没有阻止诸侯分裂的势头。不久之后,燕王臧荼起兵反。臧荼是与刘邦等几乎是同一时间起事反秦的原燕国军阀,归顺刘邦大概就不太情愿。刘邦称帝后不久,臧荼就起兵造反了。他大概认为燕与汉之都长安远隔千里,刘邦就是想讨伐他也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刘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他虽然分封诸侯,但有底线,这就是不得分裂。得知臧荼谋反,刘邦知道臧荼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于是他不辞劳苦,亲自率军出征,击败了臧荼叛军,俘虏了臧荼。刘邦顺便就立他的好友卢绾为新燕王。
当刘邦正率军清剿燕王臧荼时,项羽旧将得几也起兵造反。本来利几降汉后,刘邦封他为颍川侯,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但利几似乎是利欲熏心,趁着几个诸侯造反之际,也起兵叛汉。刘邦马不停蹄又亲率大军讨平利几。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并不是由于韩信的事才引发了诸侯王的反叛。诸侯王的反叛,从新王国的建立之始,就没有停止过。根本原因是新的王国刚刚建立,一些旧政权或旧时代的拥护者还向往着过去那种诸侯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不愿服从统一的中央政府,统一与分裂的矛盾是不可缓和的。汉高刘邦举的是正义的大旗,维护的是中华统一的大业。韩信谋反被诛
臧荼等诸侯的反叛陆续平定了,但这并未完全阻住其他侯王企图背叛的势头。汉六年。有人向刘邦报告说楚王韩信在楚国招降纳叛,天天操练兵马,意图谋反。怎么办?原先谋反的几个人还可以说是旧军阀,容易对付。但是韩信可是刘邦一手提拔重用的三军统帅,新封的诸侯王之首,韩信又是一个常胜将军。怎么办?刘邦陷入沉思之中。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早年从军,曾投在项梁麾下。项梁去世后,又成为项羽手下。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韩信曾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但不受项羽重用,不过任职郎中(卫士)。韩信于是转投刘邦,刘邦给予韩信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与机会,破格提拔韩信为汉军大将。可以说,没有刘邦也就没有韩信的一切。但是随着韩信的军功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在楚汉战争的紧要关头,韩信曾两次放了刘邦的鸽子,企图与刘邦平起平坐。刘邦为了大局着想,接受张良、陈平之计,暂且隐忍了下来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刘邦立即将韩信改封为楚王,意图就是要收回韩信的兵权。从刘邦作为一国之君来考虑,无可厚非。但韩信却不思如何回报国家,而是企图扩充实力,被手下告密说他企图谋反。
当刘邦征询满朝公卿意见之时,竟然没有一人对韩信谋反一事表示质疑,就连萧丞相,这个韩信的恩相,也认为韩信谋反属实。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立即发兵讨伐韩信,维护国家统一。但是现在发兵征讨韩信,那就意味汉国刚刚赢得的喘息时间,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百姓又将流离失所,流血漂杵。为避免大规模战争,刘邦采纳了陈平之计,伪游云梦将韩信逮捕。此时之韩信尚没有造反的行动,所以他大声喊冤:“狡兔死,良狗烹!”
刘邦经过调查知道韩信确有点冤,韩信谋反尚未付诸行动,但是又确有不轨行动(擅自收容楚将钟离昧)。所以他没有杀韩信,夺其兵权,改封为淮阴侯,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参与日常政务管理。
韩信此时确有委屈,刘邦也知道,所以他不时地召见韩信与他聊天,以解除他的思想负担。还时不时的给韩信一点工作,如叫韩信主持编定汉之军法等,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如果韩信作为一个臣子能正确对待,一切也就“OK”了。但是韩信不能正确对待,他自己认为高祖“畏恶其能”,所以就“心常怏怏”。就是说韩信认为刘邦对他的才能是“既害怕又厌恶”,是要除掉他,所以他的心里总是不痛快。也不愿与樊哙、周勃等同朝为官,看不起他们。韩信由怨生恨,由恨生仇,由仇而起反心。当某些地方势力谋反,刘邦需要亲征时,韩信却称病,拒不出力,坐观成败。甚至暗中与谋反的诸侯勾结,企图反叛
韩信看不起汉中央的所有官员,包括对他有大恩的萧何、夏侯婴二人,他的群众关系极坏。所以当他被吕后抓捕时,朝里没有一个人为他说好话的,都认为他是反贼,该死。韩信走到这一步纯属咎由自取,怎么能怪刘邦呢?唐代诗人殷尧藩有一首诗“韩信庙”中有一句说得好:“此日可怜萧相国,曾无一语到金闺”。就是说当韩信被捕时,连他的恩人萧何都没有向吕后说半句好话。以萧何的身份、地位,他要是在吕后面前替韩信说上一句话,吕后是不会不考虑的。但萧何偏偏一句好话也没有说,不仅如此,萧何还给吕后出了一个绝密的计策,让吕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韩信拿下了。这说明了什么?第一,萧何不会挟恨报复韩信,此时之萧何虽说和韩信平常已经没什么来往,但也没有任何私恨。而以萧何的人品,也不会做出挟私报复之事,所以萧何的话韩信还是相信的。第二,萧何也深信韩信谋反属实,从他的汉相国的地位,他理所当然地要站在汉政府一边。
刘邦不是对韩信“畏恶其能”,而是怜惜韩信的军事天才,思念他所立的赫赫战功。所以当刘邦从平叛前线回到京城之后,听到韩信被吕后处死的消息,才“且喜且怜”。韩信的死确是除掉一大隐患,但韩信是个人才,又罪不至死,这才是刘邦的真实心态。另外刘邦对萧何没有通过他就与吕后定计将韩信处死也是有不满的,所以他在前线知道韩信死讯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刘邦此举实际上有警告相国不要与吕氏走得过近的意思。后来萧何再无与吕后过密的行为,即使在吕后为保太子之位时,萧何也没有为之出过一策。
韩信晚节不忠,谋反属实。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无论如何,韩信不应处死,最起码刘邦也该给韩信发一道免死金牌,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史上记载,汉初高祖刘邦确实曾经给予一个人颁发免死金牌,这就是蒯成侯周绁。周绁也是刘邦的老乡,是最早追随刘邦造反的人之一。据说周绁自从跟定刘邦之后,始终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无论刘邦是处在顺境,还是处在逆境。陈豨造反之时,刘邦决定亲征。周绁知道之后,流着眼泪对刘邦说:“秦始皇当年攻伐天下,从来就没有亲自出马过,都是委任各位将领;而陛下每一次都是亲自挂帅。难道是因为手下没有可用的将领了吗?非要您亲自出马吗?”刘邦听后很感动,说周绁是爱护我啊。因此刘邦就赐予周绁一道免死令。但韩信就没有这么幸运,这也说明汉高祖刘邦在韩信一事上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话又说回来,韩信是被杀了,但主持杀了韩信的是吕后与丞相萧何。刘邦远征在外,后方事务已经全权委托萧相国与吕后,他们二人是先斩后奏,他也是鞭长莫及,因此把杀韩信完全扣在刘邦的头上也有失公平。相反我们从刘邦事后释放了教唆韩信造反的元凶蒯通,可以看出刘邦是一方面认可韩信有罪,另一方面也认为韩信确有委屈,处理过分。刘邦与吕后在如何处理韩信谋反一事上还是有分歧的。
历史上无人认为刘邦滥杀功臣,但也有人质疑韩信的谋反事件,认为这是刘邦一手制造的冤案。他们的理由是当初韩信手握重兵,身为齐王,或为楚王时,都没有造反;又怎么可能在他被解除军职,无兵无权时,仅想靠释放长安城内的囚犯就敢造反呢?其实这些人忘了,韩信最擅长的就是出奇制胜。韩信战胜陈余,战胜楚国大将龙且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当时之长安城,高祖刘邦出征在外,卫戍兵马不多,吕后、萧何等不知兵,因此韩信自信仅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出奇制胜而一举成功的,所以他才有恃无恐地与叛将陈希频频联络,择机举事。讨价还价 彭越蒙冤
要说汉初被杀的诸侯王一点冤曲都没有,也不属实,彭越的死就有点冤。彭越也是秦汉之际的一代枭雄,起事较早。在刘邦奉楚怀王心之命率军西征之时,彭越就曾与刘邦有过短期的合作。楚汉战争之间,彭越率领的一支部队一直活动在楚都彭城附近,但他始终对刘邦若即若离,“或为楚,或为汉”,彭越是摇摆不定的。刘邦十分器重彭越的才华,也有心借助这支力量,所以刘邦曾先后册封彭越为魏相国及梁王。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还曾经拥兵自重,要挟汉王刘邦,但彭越确实没有谋反。
刘邦称帝后,彭越才正式成为刘邦之臣子。开始数年,彭越的表现还是好的。每年的重大日子,彭越都会亲自进京晋见皇上。汉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部御驾亲征,同时刘邦要求各个诸侯王派兵“勤王”。这时的彭越又犯起了在楚汉战争期间的老毛病,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居然向刘邦请病假不去,只派了几千兵马助阵。刘邦知道后很生气,就派人指责彭越。彭越害怕了,准备亲自带兵勤王并向刘邦请罪认错。如果彭越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那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偏偏在这时候他又听信他的亲信扈辄的建议继续称病,虽然扈辄劝他趁机谋反的意见他并没有接受,但心里也是有所心动的。不久他的太仆因为违反了他的指示,彭越要杀他,这个太仆就跑到首都把彭越和扈辄商量谋反之事捅了出去,于是刘邦就派人把彭越抓了起来。由于考虑到彭越谋反还只是议论而未有行动,而他又有大功,所以刘邦只是夺去彭越的王位,把他贬为庶民并罚配到蜀郡青衣县。但彭越在赴蜀的道上碰到了外出的吕皇后,彭越喜欢讨价还价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居然央求吕后帮他一把,不要把他流放至蜀,让他回老家。可怜,彭越烧香找错了庙门,请神拜错了菩萨。吕后把他押回京城,不但没有替彭越向刘邦求请,反而让廷尉王恬将他锻炼成谋反死罪呈报上来。此时的刘邦偏听偏信,批准了廷尉的报告,以谋反大罪夷越三族并将其尸体剁成肉酱遍赏诸侯。杀了彭越之后,将彭越的尸体暴尸三天,刘邦还下令有胆敢收尸或哭祭的杀无赦!
但是当彭越的舍人栾布不顾刘邦的禁令为彭越收尸祭奠,并且在卫士将他押到殿上,刘邦以他违抗命令要将他处死时,栾布不仅没有下跪求饶,而且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责皇帝不该以不实的罪名处死有大功的梁王彭越。听完栾布的陈述,刘邦不仅没有下令将栾布处死,反而封他为都尉。这实际上说明刘邦也认为杀死彭越是一大冤案,他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彭越平了反。
其实按今天的标准,彭越本人也应负有很大的责任。彭越虽然没谋反,但在楚汉战争期间他曾数次挟兵自重,向刘邦讨价还价,要求封爵封地;当他的愿望暂时没有满足时,就公然地放鸽子。刘邦统一天下后,面对个别地方诸侯的背叛,当刘邦要求彭越派兵参与平叛战争之时,彭越又故伎重演,拒不执行;而且当其手下谋士向他建议干脆造反时,他虽不同意,但也没有采取坚决的措施。因此就以这些事,刘邦如果要清算他也不为过。但是彭越确实没有谋反,刘邦把他给杀了,虽说主要是吕后的意见,但刘邦应负很大的责任。如果说刘邦滥杀功臣的事,只有彭越可算刘邦之过。
绝大多数功臣与汉高共始终
此外之韩王信和九江王英布、代相陈豨等三人之被杀,就完全是咎由自取,不足为训了。
除了十一个诸侯王中有少数几个因谋反被杀之外,汉初143个列侯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与刘邦同甘共苦的兄弟,他们始终追随汉高帝刘邦,忠心耿耿,至死不逾(只有陈豨和韩信(已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二人谋反被杀)。刘邦对他们也始终信任,委以重任。汉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将相群的现象。刘邦的后代子孙们也上遵循他们的老祖的教训,善待这些创业的元老,经常加以追封。有的大功臣,如萧何、曹参的后代甚至一直到西汉王朝灭亡前夕还享有爵位,大多数功臣也延续了五六代的富贵。在汉初功劳最大的十八侯中,至少爵位延续到他们的第四代(曾孙辈),以后由于子孙犯罪或是没有后代而除名。功劳最大的如萧、曹等人的后代,汉代皇帝则屡屡加封,直到汉亡为止。
所以我们说,在汉初150多位大功臣中,只有一位,即梁王彭越是被汉高祖刘邦冤杀的,占比不到1%。以韩信、彭越等人之被杀,笼而统之就说刘邦是滥杀功臣,未免是以点代面,一叶障目。所谓汉高祖刘邦滥杀功臣的冤案应当纠正!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刘邦在如何善待功臣问题上并非没有缺点与不足。由于时代所限或由于本人的知识,刘邦在如何处理功臣上还略嫌不足。但是二千多年后的我们有理由苛责刘邦吗?事实上刘邦之后的历代君王又有几个能超过刘邦?
当代某些人对汉高祖刘邦是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骂刘邦为“流氓”、“无赖”、“强盗”,而且还给刘邦扣上一顶“滥杀功臣”的大帽子。
如著名历史学家、北大教授翦伯赞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断定刘邦一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处心积虑地要消灭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诸侯王,“于是臧荼、韩信、陈豨、卢绾、韩王信、彭越、英布,这一大群所谓‘功狗’,几年之间,都加以叛变之罪,几乎斩尽杀绝。这就是韩信所谓‘狡兔死,良狗烹’。也就是历史家所谓汉高祖‘仁而爱人’”。
还有台湾的著名学者柏扬先生在他写的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做《柏扬曰》(读通鉴,论历史)(海南出版社,2006年出版)上,也指责刘邦“是他用残忍的手段屠杀功臣,留下不可抹杀的劣迹,我们绝不宽恕他。”
至于一些愤青更不用说了,一本名为《真项羽》(程步著,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的书就这样写道:“至此,最早跟随刘邦起事打天下的武将,几乎被诛杀一尽,只有少数人得以幸免。”明明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数百位武将绝大多数荣誉终生,在这里却变成只有几个幸免了。
所以刘邦滥杀功臣的事真应该说道说道!
“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楚王韩信在被刘邦诱捕时愤愤不平说的几句话成了千百年来的名言,就成了后人攻击刘邦滥杀开国元勋的铁证。你看,汉高祖刘邦刚刚登上皇帝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杀掉汉王国第一号功臣楚王韩信,刘邦因此蒙上了千古骂名。
其实当时,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又其次,韩信所说的这一句话,并不是韩信的首创。而是韩信引用前代越国的范蠡大夫给他的朋友文种大夫的信中说的话,他又作点引伸。范蠡的原话是:“蜚(古字,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批评越王勾践长着一个长脖子,尖嘴巴,只可与共患难,不能与共欢乐,劝文种赶快跑走。韩信增加了一句:“敌国破,谋臣亡”,敌国指西楚,谋臣指他自己。文种因为没有听范蠡的劝告,而被句践赐死。韩信在这里自比为文种,将刘邦比为越王句践。
其实韩信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范蠡深知越王句践之为人,因为他曾与句践同在吴国为奴好几年,朝夕相处,深知勾践之为人,所以他才能说出那样的话。但是韩信了解刘邦吗?韩信与刘邦在一起的时间几乎是屈指可数,他对刘邦并不了解!同样,韩信也不是文种。文种对句践可谓终生不逾,忠心耿耿。文种在越国所起的作用有点象萧何,坐镇后方,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协助勾践报了深仇大恨。萧何也是受命镇守后方,使刘邦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对付项王。但两人的结局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萧何荣宠一世,惠及后代;文种功高见忌,不得善终。
刘邦和句践不完全一样,刘邦以一介亭长举兵抗秦,而汉王,而汉帝;勾践以一国之君,而为奴,而复国。勾践功成名遂而骄奢,而败亡;刘邦功成而不居,致力于长治久安之道。刘邦不是那种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
刘邦在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即汉十二年三月(即公元前195年3月,4月刘邦去世)曾经下了最后一道诏书(因此也可说成刘邦的遗诏),诏书中说道:“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亡”即无也,“负”即对不起,刘邦认为自己生平没有做对不起天下贤士功臣的事,因此他要求今后凡是胆敢背着天子擅自起兵谋反的,天下人应当共诛之!
这就是刘邦在对待功臣上的自我评价,他是充满自信的,刘邦认为他与功臣贤士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他是善待他们的,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所以他才有胆量要求大家要忠于职守,千万不能妄起邪念,起兵谋反。我认为他的这个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
历史上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宿将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给予这些人的待遇是比较高的,这是主流。但由于各种原因,有少数的功臣和皇上的关系出现了裂缝,最终造成韩信、彭越等几个立有大功的将领不得善终。这种情况的发生既不是刘邦的本愿,也不是孤立的事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结果。与绝大多数功臣都能与刘邦相终始比起来,只能算是支流,用今天流行的说法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即就这一个指头的缺陷而言,刘邦本人虽然也有其一定责任,而被杀的几人自己则负有主要的责任。但更重要的则是大一统的国家与分裂的诸侯国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爆发,是不能归咎于刘邦的。
刘邦在开国之初曾与他的文武群臣讨论汉家王朝成功的秘笈。他要求他的文武群臣畅所欲言,说说各自对我们之所以取得成功,项羽集团之所以失败的看法。刘邦的同乡、老友王陵认为这是由于刘邦能与大家同利,不吝重赏,打下的城池就赏给攻打该城池有功之臣。王陵的话有一定道理,尽管它不全面。因为它道出了刘邦的一个特性:就是他能与他的臣属同甘共苦,利益共享。
高祖刘邦本人则更认可,他之所以能拥有天下,在于他会用人。他认为当今天下有三个最杰出的人才:这就是张良、萧何与韩信,这三个人都为他所用;而项羽的身边只有一个范增,他都不能用,这就是项羽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从他对兴汉三杰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刘邦认为,他的天下不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而是与他身边的文武功臣共同打下来的。刘邦没有贪天之功为已有,他说他是“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 既然天下是大家一块打下来的,那么就需要与大家共天下。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家天下的。他认为天下都是他一人的,所以生杀予夺,在予一人,所以他奉行独裁统治。而刘邦则提出共天下,他并不认为天下只是他一人的,而是大家的,是所有文武功臣们的。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见解,这与儒家“天下为公”的理念是一致的。
刘邦革命伊始,就和他的一帮文臣、宿将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刘邦自己以身作则,奋不顾身,冲锋陷阵,亲冒矢石,置生死于度外。所以这些文武大臣深信刘邦,绝大多数始终不离不弃。刘邦也不忘记他们的功劳,胜利后同享宝贵尊荣。
其实王陵所说的刘邦能与天下人同利,和刘邦自己所说的他善于用人,这两条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刘邦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且能与人同甘共苦。他并不是光在嘴上说说就完了,或是在战时开一张空头支票,而是言必信,行必果。如何与大家共天下?就是让大家与他一道分享胜利的成果,这是通过分封功臣的工作来实现的。汉承秦制,爵位从最高一级的列侯到最低一级的公士共分为二十级。但是汉与秦又有所不同,秦始皇废除诸侯而立郡县,刘邦从汉初之实际出发,实行了分封诸侯与郡县并行的制度,所以在二十级爵位之上,还多了一级:王位。汉初的分封主要就是王、侯的分封。
战功最大的七个人被封为王: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这些诸侯王中,有的原来就是以诸侯王的身份追随刘邦反抗项羽的,如韩王信,赵王张耳(原为代王)等。有的则是刘邦后封的,如梁王彭越,楚王韩信等。通常人皆认为汉初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共七位(或八位),实际上不是。史载:汉五年刘邦加封无诸为闽粤王;汉十一年五月,封赵他为南粤王;汉十二年十二月,刘邦还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所以汉初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实际上是十一位。
除了这十一个诸侯王之外,刘邦还根据各位功臣在反秦灭项中的功劳大小,封了143个列(彻)侯(其中只有6人为刘邦的亲属)。
刘邦分封王侯的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更多的功臣得到实惠。因为对于王侯,汉初不是仅仅作为荣誉称号,而是兼有食封制(实际的好处):即对这些功臣按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食邑,功劳最大的封以万户食邑,最低的也给予五六百户的食邑。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邦还史无前例地封了一个女侯,就是名将奚涓的母亲叫底的。由于奚涓已在战争中去世(据载奚涓的功劳可以与舞阳侯樊哙相比,功劳是很大的),刘邦追念他的功劳,而封其母亲底为鲁侯,排位在第7位。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女姓封侯,说明汉高刘邦还不歧视女姓。
郦食其曾自命为高阳酒徒,谁也瞧不起,但独佩服刘邦。最终投奔刘邦,为汉家的事业立下大功,但他本人不幸牺牲。刘邦也没有忘记郦食其,破格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
这些功臣由于拥有了自己的食邑,可以对在自己分封范围内的农户收取租税,从而有了稳定的收入。这些人实际上就是新的地主阶层,也就成为新皇朝的统治基础。
不仅如此,刘邦还与他的这些功臣们剖符、立誓,这个符是由两半组成,受封的功臣拿着一半,另一半存在皇家档案,以作凭照。誓词是:“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刘邦告诉他们,即使有一天,宽阔浩瀚的黄河只剩下了窄窄的一条带子宽,巍峨的泰山也只剩下磨刀石那么薄,你们的封国还是永远牢固,而且可以传给你们的后代儿孙。
当时之汉王国承秦制,全国一共有三十六郡,经过分封,留给中央政府管理的仅有十五郡,而在这十五郡之中,还分布着若干列侯公主的食邑。但刘邦分封是有一条明确的底线的,这就是所有的诸侯必须服从中央政府,不得搞分裂活动。
刘邦的本意是与这些功臣们同进同退,同享太平。但是最终还是有少数功臣不能善始善终,他们走向了分裂。
最早起兵谋反的是临江王之子獾。共敖本是楚义帝柱国,后来追随项羽。所以项羽入关分封天下时,封共敖为临江王。项羽败亡时,共敖已经去世,由共獾袭职降汉,刘邦大概没有承认他的世袭王号。共獾心里自是不痛快,就趁刘邦刚刚统一天下之际,起兵造反。刘邦得知此讯十分气愤,就派卢绾、刘贾率军讨伐他,共獾见势不妙,又投降汉军。卢绾把他押回洛阳,刘邦下令把他斩首,以儆效尤。
刘邦杀了一个共獾,并没有阻止诸侯分裂的势头。不久之后,燕王臧荼起兵反。臧荼是与刘邦等几乎是同一时间起事反秦的原燕国军阀,归顺刘邦大概就不太情愿。刘邦称帝后不久,臧荼就起兵造反了。他大概认为燕与汉之都长安远隔千里,刘邦就是想讨伐他也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刘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他虽然分封诸侯,但有底线,这就是不得分裂。得知臧荼谋反,刘邦知道臧荼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于是他不辞劳苦,亲自率军出征,击败了臧荼叛军,俘虏了臧荼。刘邦顺便就立他的好友卢绾为新燕王。
当刘邦正率军清剿燕王臧荼时,项羽旧将得几也起兵造反。本来利几降汉后,刘邦封他为颍川侯,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但利几似乎是利欲熏心,趁着几个诸侯造反之际,也起兵叛汉。刘邦马不停蹄又亲率大军讨平利几。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并不是由于韩信的事才引发了诸侯王的反叛。诸侯王的反叛,从新王国的建立之始,就没有停止过。根本原因是新的王国刚刚建立,一些旧政权或旧时代的拥护者还向往着过去那种诸侯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不愿服从统一的中央政府,统一与分裂的矛盾是不可缓和的。汉高刘邦举的是正义的大旗,维护的是中华统一的大业。韩信谋反被诛
臧荼等诸侯的反叛陆续平定了,但这并未完全阻住其他侯王企图背叛的势头。汉六年。有人向刘邦报告说楚王韩信在楚国招降纳叛,天天操练兵马,意图谋反。怎么办?原先谋反的几个人还可以说是旧军阀,容易对付。但是韩信可是刘邦一手提拔重用的三军统帅,新封的诸侯王之首,韩信又是一个常胜将军。怎么办?刘邦陷入沉思之中。
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早年从军,曾投在项梁麾下。项梁去世后,又成为项羽手下。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韩信曾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但不受项羽重用,不过任职郎中(卫士)。韩信于是转投刘邦,刘邦给予韩信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与机会,破格提拔韩信为汉军大将。可以说,没有刘邦也就没有韩信的一切。但是随着韩信的军功越来越大,实力也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在楚汉战争的紧要关头,韩信曾两次放了刘邦的鸽子,企图与刘邦平起平坐。刘邦为了大局着想,接受张良、陈平之计,暂且隐忍了下来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刘邦立即将韩信改封为楚王,意图就是要收回韩信的兵权。从刘邦作为一国之君来考虑,无可厚非。但韩信却不思如何回报国家,而是企图扩充实力,被手下告密说他企图谋反。
当刘邦征询满朝公卿意见之时,竟然没有一人对韩信谋反一事表示质疑,就连萧丞相,这个韩信的恩相,也认为韩信谋反属实。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立即发兵讨伐韩信,维护国家统一。但是现在发兵征讨韩信,那就意味汉国刚刚赢得的喘息时间,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百姓又将流离失所,流血漂杵。为避免大规模战争,刘邦采纳了陈平之计,伪游云梦将韩信逮捕。此时之韩信尚没有造反的行动,所以他大声喊冤:“狡兔死,良狗烹!”
刘邦经过调查知道韩信确有点冤,韩信谋反尚未付诸行动,但是又确有不轨行动(擅自收容楚将钟离昧)。所以他没有杀韩信,夺其兵权,改封为淮阴侯,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参与日常政务管理。
韩信此时确有委屈,刘邦也知道,所以他不时地召见韩信与他聊天,以解除他的思想负担。还时不时的给韩信一点工作,如叫韩信主持编定汉之军法等,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如果韩信作为一个臣子能正确对待,一切也就“OK”了。但是韩信不能正确对待,他自己认为高祖“畏恶其能”,所以就“心常怏怏”。就是说韩信认为刘邦对他的才能是“既害怕又厌恶”,是要除掉他,所以他的心里总是不痛快。也不愿与樊哙、周勃等同朝为官,看不起他们。韩信由怨生恨,由恨生仇,由仇而起反心。当某些地方势力谋反,刘邦需要亲征时,韩信却称病,拒不出力,坐观成败。甚至暗中与谋反的诸侯勾结,企图反叛
韩信看不起汉中央的所有官员,包括对他有大恩的萧何、夏侯婴二人,他的群众关系极坏。所以当他被吕后抓捕时,朝里没有一个人为他说好话的,都认为他是反贼,该死。韩信走到这一步纯属咎由自取,怎么能怪刘邦呢?唐代诗人殷尧藩有一首诗“韩信庙”中有一句说得好:“此日可怜萧相国,曾无一语到金闺”。就是说当韩信被捕时,连他的恩人萧何都没有向吕后说半句好话。以萧何的身份、地位,他要是在吕后面前替韩信说上一句话,吕后是不会不考虑的。但萧何偏偏一句好话也没有说,不仅如此,萧何还给吕后出了一个绝密的计策,让吕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韩信拿下了。这说明了什么?第一,萧何不会挟恨报复韩信,此时之萧何虽说和韩信平常已经没什么来往,但也没有任何私恨。而以萧何的人品,也不会做出挟私报复之事,所以萧何的话韩信还是相信的。第二,萧何也深信韩信谋反属实,从他的汉相国的地位,他理所当然地要站在汉政府一边。
刘邦不是对韩信“畏恶其能”,而是怜惜韩信的军事天才,思念他所立的赫赫战功。所以当刘邦从平叛前线回到京城之后,听到韩信被吕后处死的消息,才“且喜且怜”。韩信的死确是除掉一大隐患,但韩信是个人才,又罪不至死,这才是刘邦的真实心态。另外刘邦对萧何没有通过他就与吕后定计将韩信处死也是有不满的,所以他在前线知道韩信死讯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刘邦此举实际上有警告相国不要与吕氏走得过近的意思。后来萧何再无与吕后过密的行为,即使在吕后为保太子之位时,萧何也没有为之出过一策。
韩信晚节不忠,谋反属实。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无论如何,韩信不应处死,最起码刘邦也该给韩信发一道免死金牌,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史上记载,汉初高祖刘邦确实曾经给予一个人颁发免死金牌,这就是蒯成侯周绁。周绁也是刘邦的老乡,是最早追随刘邦造反的人之一。据说周绁自从跟定刘邦之后,始终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无论刘邦是处在顺境,还是处在逆境。陈豨造反之时,刘邦决定亲征。周绁知道之后,流着眼泪对刘邦说:“秦始皇当年攻伐天下,从来就没有亲自出马过,都是委任各位将领;而陛下每一次都是亲自挂帅。难道是因为手下没有可用的将领了吗?非要您亲自出马吗?”刘邦听后很感动,说周绁是爱护我啊。因此刘邦就赐予周绁一道免死令。但韩信就没有这么幸运,这也说明汉高祖刘邦在韩信一事上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话又说回来,韩信是被杀了,但主持杀了韩信的是吕后与丞相萧何。刘邦远征在外,后方事务已经全权委托萧相国与吕后,他们二人是先斩后奏,他也是鞭长莫及,因此把杀韩信完全扣在刘邦的头上也有失公平。相反我们从刘邦事后释放了教唆韩信造反的元凶蒯通,可以看出刘邦是一方面认可韩信有罪,另一方面也认为韩信确有委屈,处理过分。刘邦与吕后在如何处理韩信谋反一事上还是有分歧的。
历史上无人认为刘邦滥杀功臣,但也有人质疑韩信的谋反事件,认为这是刘邦一手制造的冤案。他们的理由是当初韩信手握重兵,身为齐王,或为楚王时,都没有造反;又怎么可能在他被解除军职,无兵无权时,仅想靠释放长安城内的囚犯就敢造反呢?其实这些人忘了,韩信最擅长的就是出奇制胜。韩信战胜陈余,战胜楚国大将龙且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当时之长安城,高祖刘邦出征在外,卫戍兵马不多,吕后、萧何等不知兵,因此韩信自信仅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出奇制胜而一举成功的,所以他才有恃无恐地与叛将陈希频频联络,择机举事。讨价还价 彭越蒙冤
要说汉初被杀的诸侯王一点冤曲都没有,也不属实,彭越的死就有点冤。彭越也是秦汉之际的一代枭雄,起事较早。在刘邦奉楚怀王心之命率军西征之时,彭越就曾与刘邦有过短期的合作。楚汉战争之间,彭越率领的一支部队一直活动在楚都彭城附近,但他始终对刘邦若即若离,“或为楚,或为汉”,彭越是摇摆不定的。刘邦十分器重彭越的才华,也有心借助这支力量,所以刘邦曾先后册封彭越为魏相国及梁王。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还曾经拥兵自重,要挟汉王刘邦,但彭越确实没有谋反。
刘邦称帝后,彭越才正式成为刘邦之臣子。开始数年,彭越的表现还是好的。每年的重大日子,彭越都会亲自进京晋见皇上。汉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部御驾亲征,同时刘邦要求各个诸侯王派兵“勤王”。这时的彭越又犯起了在楚汉战争期间的老毛病,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居然向刘邦请病假不去,只派了几千兵马助阵。刘邦知道后很生气,就派人指责彭越。彭越害怕了,准备亲自带兵勤王并向刘邦请罪认错。如果彭越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那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偏偏在这时候他又听信他的亲信扈辄的建议继续称病,虽然扈辄劝他趁机谋反的意见他并没有接受,但心里也是有所心动的。不久他的太仆因为违反了他的指示,彭越要杀他,这个太仆就跑到首都把彭越和扈辄商量谋反之事捅了出去,于是刘邦就派人把彭越抓了起来。由于考虑到彭越谋反还只是议论而未有行动,而他又有大功,所以刘邦只是夺去彭越的王位,把他贬为庶民并罚配到蜀郡青衣县。但彭越在赴蜀的道上碰到了外出的吕皇后,彭越喜欢讨价还价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居然央求吕后帮他一把,不要把他流放至蜀,让他回老家。可怜,彭越烧香找错了庙门,请神拜错了菩萨。吕后把他押回京城,不但没有替彭越向刘邦求请,反而让廷尉王恬将他锻炼成谋反死罪呈报上来。此时的刘邦偏听偏信,批准了廷尉的报告,以谋反大罪夷越三族并将其尸体剁成肉酱遍赏诸侯。杀了彭越之后,将彭越的尸体暴尸三天,刘邦还下令有胆敢收尸或哭祭的杀无赦!
但是当彭越的舍人栾布不顾刘邦的禁令为彭越收尸祭奠,并且在卫士将他押到殿上,刘邦以他违抗命令要将他处死时,栾布不仅没有下跪求饶,而且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责皇帝不该以不实的罪名处死有大功的梁王彭越。听完栾布的陈述,刘邦不仅没有下令将栾布处死,反而封他为都尉。这实际上说明刘邦也认为杀死彭越是一大冤案,他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彭越平了反。
其实按今天的标准,彭越本人也应负有很大的责任。彭越虽然没谋反,但在楚汉战争期间他曾数次挟兵自重,向刘邦讨价还价,要求封爵封地;当他的愿望暂时没有满足时,就公然地放鸽子。刘邦统一天下后,面对个别地方诸侯的背叛,当刘邦要求彭越派兵参与平叛战争之时,彭越又故伎重演,拒不执行;而且当其手下谋士向他建议干脆造反时,他虽不同意,但也没有采取坚决的措施。因此就以这些事,刘邦如果要清算他也不为过。但是彭越确实没有谋反,刘邦把他给杀了,虽说主要是吕后的意见,但刘邦应负很大的责任。如果说刘邦滥杀功臣的事,只有彭越可算刘邦之过。
绝大多数功臣与汉高共始终
此外之韩王信和九江王英布、代相陈豨等三人之被杀,就完全是咎由自取,不足为训了。
除了十一个诸侯王中有少数几个因谋反被杀之外,汉初143个列侯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与刘邦同甘共苦的兄弟,他们始终追随汉高帝刘邦,忠心耿耿,至死不逾(只有陈豨和韩信(已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二人谋反被杀)。刘邦对他们也始终信任,委以重任。汉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将相群的现象。刘邦的后代子孙们也上遵循他们的老祖的教训,善待这些创业的元老,经常加以追封。有的大功臣,如萧何、曹参的后代甚至一直到西汉王朝灭亡前夕还享有爵位,大多数功臣也延续了五六代的富贵。在汉初功劳最大的十八侯中,至少爵位延续到他们的第四代(曾孙辈),以后由于子孙犯罪或是没有后代而除名。功劳最大的如萧、曹等人的后代,汉代皇帝则屡屡加封,直到汉亡为止。
所以我们说,在汉初150多位大功臣中,只有一位,即梁王彭越是被汉高祖刘邦冤杀的,占比不到1%。以韩信、彭越等人之被杀,笼而统之就说刘邦是滥杀功臣,未免是以点代面,一叶障目。所谓汉高祖刘邦滥杀功臣的冤案应当纠正!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刘邦在如何善待功臣问题上并非没有缺点与不足。由于时代所限或由于本人的知识,刘邦在如何处理功臣上还略嫌不足。但是二千多年后的我们有理由苛责刘邦吗?事实上刘邦之后的历代君王又有几个能超过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