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花朵
某一天开着收音机在厨房做饭,电台主持人在讨论什么是爱情,哗哗的水声中间或飘来“相濡以沫”几个字眼。
相濡以沫?
这个词似乎有点熟悉,又有点模糊,好像年代久远的旧相片,闪着发黄的影。
一个女人的影子慢慢在电波、水声中跳出记忆的海面。
她是我高一时的语文课实习老师,在一起相处时间大约是三个月。89年的秋天,师院中文系来了一批老师实习,她是其中一位。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份,那些日子应该是非常特别的,只是刚升上高中的我们懵懂无知罢了。故乡的九月萧瑟多雨,实习老师们年轻得像大孩子,跟我们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不大爱笑。秋天寂静,校园里梧桐落叶的声音清晰可辨。
个子不高,相貌普通的她给人印象与众不同,也许因为她是唯一有点笑容的?现在想起来,可能那是沉浸在爱河中女性独有的光彩吧。她瞳仁黑而大,一丝笑意时不时在嘴角荡漾,丰满的胸前挂着一个黑色电子表,当年的流行。表带在她紫色毛衣的胸前穿过,像小溪行进在紫色的山峦里,据说那是爱人的礼物。
一个班六十位学生,本来我跟他们是没有什么交往的,加上我一向是个沉默的学生,不往老师跟前凑,用现在的话叫“低调”。除了有一次,她在我的周记本后面用蓝色墨水的钢笔写下一段文字。中学,大学,无数的课本和作业本早已丢弃,硬皮的周记本却无意保留下来,直到现在。题目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写了一段去海南旅游的感想,椰城,风情之类。天知道我哪晓得什么是风情,那年龄反正就是爱写,乱写,懂不懂的词语都往上栽,也不管它们活不活得成。
她鼓励了我一番,最后写道,原来你也去过海南,三亚,那个一场雨就落英缤纷的美丽小城,难怪我在你的眼里看见一片潮湿的蔚蓝,云云。
我一下就被击中了。蔚蓝!还潮湿的!颜色居然还可以有干湿之分。
问题是,我祖上,祖上的祖上,都没离开过南方生活,绝无人种混杂之可能,那瞳仁黑褐得十分纯正。于是我不止一次揽镜自照,当然看不出一丝蔚蓝色,眼白上的血丝倒是有不止一根。
不久他们离开,我升入高二,分科的时候,我与文科失之交臂。
这位实习老师的名字,叫赵晖。
再次听说她的名字,是94年以后的事了。室友夜半不睡,为听一位明星主持人的电台节目。赵晖这个名字从她激动不已的口里冒出来,就像信徒提及传道的宗师。我带着疑惑打开了午夜的广播,果然是她——我曾经的实习老师。她的声音比以往更加温柔,缓慢,带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只记得她说,我心中的爱情就是相濡以沫。
她已经成为城市里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大众偶像,声音王国的王后。无数的听众去信说,她的话语安抚了他们的焦虑。几千万人呼吸着因她的声音而变得温暖湿润的空气入睡。
在随后的主持人进校园巡回演出中,她最后一个登台,接受学生们浪潮般的欢呼,演唱的曲目是《恰似你的温柔》。灯光骤亮,追打在她身上。我远远看见她迅速而胆怯的后退,躲避追光,在阴影里唱完了歌。她还是那么娇小,在舞台上似乎更加娇小了。
大学毕业多年以后,我停止工作,在家休息。捡起荒废多年的书籍,像回到了中学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尤其让我觉得亲切。
我觉得说出“有教无类”、“不教而杀谓之虐”的孔老夫子十分和蔼可亲,也喜欢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后在庄子里读到了相濡以沫,发现原文竟然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直到一日互联网一则消息让我触目:
前日,知名电台主持人赵晖从一辆疾驶的小汽车上坠亡。
她的名气让我很容易搜到一些资料:
1996年,赵晖27岁,遇见了她自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晓初。据说两人在泸沽湖一见钟情,然后“闪婚”。晓初于2004年意外死亡,赵晖说:“晓初无辜惨死于一次黑社会火拼,凶手仍未伏法。他死了,我得到一个永远不会再离开的爱人。”
随后赵晖在想逃离成都时,碰到一个有魅力的落魄男人。他就是成都当时著名的房地产商人樊小云,后来,樊因为涉嫌经济诈骗逃到了美国。这个有妻室的男人,让赵晖在事业黄金期随他一同出走,上演了震惊一时的“私奔事件”,她丢下一切,只背上“第三者”的骂名。直到2003年,一直杳无音信的赵晖重回成都,失踪了整整四年。
复出后的她开始大量地工作,写书、拍电视剧、做商业策划,疯狂地工作,想证明自己重新站起来了。就在这时,又一段感情扑面而来,没想到这一次却是致命的。传言她因情感问题和中年男友在疾驶的越野车内发生争执后,突然打开车门跳车造成颅内出血死亡。
商报上登出《交通意外死亡,家属万元寻线索》的消息,但她的死至今无人能解。
同学说她是中文86的才女,女同事说其实她看起来很忧郁,头发一直长长的,个子也不高,跟三毛的气质很像。
妹妹说她非常爱家人,可从小很有主意、很倔,人生中的大事都是自己做主。
还有人在报上撰写纪念文章说,1994年、1995年,成都人三大生活内容就是:足球、麻将、听赵晖。“今年60岁的听众冯女士至今仍记得赵晖带给人的慰藉:“我每天都听她的节目,她声音好听,说什么都像一首诗,美得惊人。”她还记得二仙桥有个姓黄的女士打电话给赵晖,说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女儿,可一场火灾令她的手残疾了,她让前夫给抚养费对方又不给。黄女士边打电话边哭,赵晖轻声安慰,同时呼吁大家帮助她。当晚,就有几十个的哥到黄女士家中捐钱。几天后赵晖带着她打官司,帮她安排工作。“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所以,“无论赵晖后来有什么错,我都可以原谅,她太有爱心了,我一直爱她。””
一则则消息,拼图般拼出一个女人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简言之就是,相信爱,需要爱,为了爱。
她的人生有琼瑶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一个都市报社会版的结局。
也是这一天,我再次默默打开《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夫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与其这样,不如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不知为何,号称过目不忘的她从来没有提到后半句。
老实说,我并不太喜欢她主持那些情感热线节目,温柔动听的声音破空而来,智慧成熟,却像黑夜一样极具迷惑性。
但我一直记得她给我的蓝色评语。
当年我没有来得及告诉她,在那段作业和考试密不透风的日子里,我每天不得不在九、十点以后才开始发狂般的赶功课到夜深,把三峡牌双缸洗衣机拉到被卸锁的门边堵住门,不让父母进来,只为争取到一点看书写作的自由。漫长而孤独的青春期里,所有老师都熟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极其谨慎的挥洒他们的赞美和鼓励,甘露很少会落到我的头上。课余爱好——尤其读闲书,写小说和散文,在以重点大学升学率为至高追求的师长们眼里,更奢侈得令人发指。
15岁以后的日子我收获过许多评语,好的,坏的,无一例外的语言乏味,千篇一律,都不记得了。
赵晖,虽然她对我的赞美有些浪漫过头,但我一直记得她的话,和她。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她的身体依旧柔软年轻,有植物翠绿细长的茎蔓从她身体里长出来,带着温度和轻柔的呼吸,落地生根,在暗夜里开出蔚蓝色的花朵,一直生长在我窗前。
相濡以沫?
这个词似乎有点熟悉,又有点模糊,好像年代久远的旧相片,闪着发黄的影。
一个女人的影子慢慢在电波、水声中跳出记忆的海面。
她是我高一时的语文课实习老师,在一起相处时间大约是三个月。89年的秋天,师院中文系来了一批老师实习,她是其中一位。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份,那些日子应该是非常特别的,只是刚升上高中的我们懵懂无知罢了。故乡的九月萧瑟多雨,实习老师们年轻得像大孩子,跟我们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不大爱笑。秋天寂静,校园里梧桐落叶的声音清晰可辨。
个子不高,相貌普通的她给人印象与众不同,也许因为她是唯一有点笑容的?现在想起来,可能那是沉浸在爱河中女性独有的光彩吧。她瞳仁黑而大,一丝笑意时不时在嘴角荡漾,丰满的胸前挂着一个黑色电子表,当年的流行。表带在她紫色毛衣的胸前穿过,像小溪行进在紫色的山峦里,据说那是爱人的礼物。
一个班六十位学生,本来我跟他们是没有什么交往的,加上我一向是个沉默的学生,不往老师跟前凑,用现在的话叫“低调”。除了有一次,她在我的周记本后面用蓝色墨水的钢笔写下一段文字。中学,大学,无数的课本和作业本早已丢弃,硬皮的周记本却无意保留下来,直到现在。题目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写了一段去海南旅游的感想,椰城,风情之类。天知道我哪晓得什么是风情,那年龄反正就是爱写,乱写,懂不懂的词语都往上栽,也不管它们活不活得成。
她鼓励了我一番,最后写道,原来你也去过海南,三亚,那个一场雨就落英缤纷的美丽小城,难怪我在你的眼里看见一片潮湿的蔚蓝,云云。
我一下就被击中了。蔚蓝!还潮湿的!颜色居然还可以有干湿之分。
问题是,我祖上,祖上的祖上,都没离开过南方生活,绝无人种混杂之可能,那瞳仁黑褐得十分纯正。于是我不止一次揽镜自照,当然看不出一丝蔚蓝色,眼白上的血丝倒是有不止一根。
不久他们离开,我升入高二,分科的时候,我与文科失之交臂。
这位实习老师的名字,叫赵晖。
再次听说她的名字,是94年以后的事了。室友夜半不睡,为听一位明星主持人的电台节目。赵晖这个名字从她激动不已的口里冒出来,就像信徒提及传道的宗师。我带着疑惑打开了午夜的广播,果然是她——我曾经的实习老师。她的声音比以往更加温柔,缓慢,带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只记得她说,我心中的爱情就是相濡以沫。
她已经成为城市里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大众偶像,声音王国的王后。无数的听众去信说,她的话语安抚了他们的焦虑。几千万人呼吸着因她的声音而变得温暖湿润的空气入睡。
在随后的主持人进校园巡回演出中,她最后一个登台,接受学生们浪潮般的欢呼,演唱的曲目是《恰似你的温柔》。灯光骤亮,追打在她身上。我远远看见她迅速而胆怯的后退,躲避追光,在阴影里唱完了歌。她还是那么娇小,在舞台上似乎更加娇小了。
大学毕业多年以后,我停止工作,在家休息。捡起荒废多年的书籍,像回到了中学时代,中国古典文学尤其让我觉得亲切。
我觉得说出“有教无类”、“不教而杀谓之虐”的孔老夫子十分和蔼可亲,也喜欢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后在庄子里读到了相濡以沫,发现原文竟然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直到一日互联网一则消息让我触目:
前日,知名电台主持人赵晖从一辆疾驶的小汽车上坠亡。
她的名气让我很容易搜到一些资料:
1996年,赵晖27岁,遇见了她自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晓初。据说两人在泸沽湖一见钟情,然后“闪婚”。晓初于2004年意外死亡,赵晖说:“晓初无辜惨死于一次黑社会火拼,凶手仍未伏法。他死了,我得到一个永远不会再离开的爱人。”
随后赵晖在想逃离成都时,碰到一个有魅力的落魄男人。他就是成都当时著名的房地产商人樊小云,后来,樊因为涉嫌经济诈骗逃到了美国。这个有妻室的男人,让赵晖在事业黄金期随他一同出走,上演了震惊一时的“私奔事件”,她丢下一切,只背上“第三者”的骂名。直到2003年,一直杳无音信的赵晖重回成都,失踪了整整四年。
复出后的她开始大量地工作,写书、拍电视剧、做商业策划,疯狂地工作,想证明自己重新站起来了。就在这时,又一段感情扑面而来,没想到这一次却是致命的。传言她因情感问题和中年男友在疾驶的越野车内发生争执后,突然打开车门跳车造成颅内出血死亡。
商报上登出《交通意外死亡,家属万元寻线索》的消息,但她的死至今无人能解。
同学说她是中文86的才女,女同事说其实她看起来很忧郁,头发一直长长的,个子也不高,跟三毛的气质很像。
妹妹说她非常爱家人,可从小很有主意、很倔,人生中的大事都是自己做主。
还有人在报上撰写纪念文章说,1994年、1995年,成都人三大生活内容就是:足球、麻将、听赵晖。“今年60岁的听众冯女士至今仍记得赵晖带给人的慰藉:“我每天都听她的节目,她声音好听,说什么都像一首诗,美得惊人。”她还记得二仙桥有个姓黄的女士打电话给赵晖,说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女儿,可一场火灾令她的手残疾了,她让前夫给抚养费对方又不给。黄女士边打电话边哭,赵晖轻声安慰,同时呼吁大家帮助她。当晚,就有几十个的哥到黄女士家中捐钱。几天后赵晖带着她打官司,帮她安排工作。“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所以,“无论赵晖后来有什么错,我都可以原谅,她太有爱心了,我一直爱她。””
一则则消息,拼图般拼出一个女人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简言之就是,相信爱,需要爱,为了爱。
她的人生有琼瑶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一个都市报社会版的结局。
也是这一天,我再次默默打开《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夫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与其这样,不如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不知为何,号称过目不忘的她从来没有提到后半句。
老实说,我并不太喜欢她主持那些情感热线节目,温柔动听的声音破空而来,智慧成熟,却像黑夜一样极具迷惑性。
但我一直记得她给我的蓝色评语。
当年我没有来得及告诉她,在那段作业和考试密不透风的日子里,我每天不得不在九、十点以后才开始发狂般的赶功课到夜深,把三峡牌双缸洗衣机拉到被卸锁的门边堵住门,不让父母进来,只为争取到一点看书写作的自由。漫长而孤独的青春期里,所有老师都熟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极其谨慎的挥洒他们的赞美和鼓励,甘露很少会落到我的头上。课余爱好——尤其读闲书,写小说和散文,在以重点大学升学率为至高追求的师长们眼里,更奢侈得令人发指。
15岁以后的日子我收获过许多评语,好的,坏的,无一例外的语言乏味,千篇一律,都不记得了。
赵晖,虽然她对我的赞美有些浪漫过头,但我一直记得她的话,和她。
后来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她的身体依旧柔软年轻,有植物翠绿细长的茎蔓从她身体里长出来,带着温度和轻柔的呼吸,落地生根,在暗夜里开出蔚蓝色的花朵,一直生长在我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