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又过一年
2011其实是好的一年,除了完成了一些多年的心愿,也做了很多想做的事情。
小时候我经常喜欢莫名其妙的想一些我这辈子应该怎么过的事情,照理说这是很可笑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可笑的地方往往是最有用的。大到伟大的“乔帮主”,小到你我,谁都有2B的时候。若非重大的轨迹变动,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很早就基本定型了,所谓的“几年不见不一样了”之类的无非是一些有用的“2”开花结果了。
人也都有开始沉默的那天。其实生活很多时候就跟做梦一样,不管是好梦还是坏梦,沉入其中的时候,会高兴或害怕的叫出来,但醒过来以后又都无所谓了,而且往往是最沉入其中的梦忘掉的越多。记忆的确是不那么靠谱的东西,有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那些甚至最应该难忘的事情也突然陌生起来时我感到一个人生阶段真的快过去了。但这并不是说结果就比过程更重要,这种形而上的问题往往没有对错而只是个人选择,而且对这种问题开始有意识的时候思维也就基本定型了,所以2011年我一个很大的收获是确认了自己不是一个能凑合的人,还可以再试试。
2011年我开始有点懒了,但我仍然很在意戏是否入的真切。想明白了就那么回事,但更多的应该是坦然而不应该是庸俗。得失都是自己种的豆子结的果,但无论得失,沉淀之后的淡然和智慧,甚至是无助和沉默都自有动人的地方。那些空洞没有任何思想含量的感叹是最不可救药的表现,比如,男人(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其实跟人人上那些“听说手凉的女孩上辈子是断翼的天使、“听说脚凉的女孩上辈子是断翼的天使”、“听说手凉脚凉的女孩上辈子是断翼的天使”之类的日志并没有多大区别。尽管这种令人蛋疼的感慨是很多人成长过程的必须品,但不管留下什么,尽早让它成为历史只有好处,就像45度角望天空不能永远带给人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一样。
当一个人真觉得懒的时候,“老了”的感慨会突然增多,这其实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随之而来的懈怠就是真的老了。所以有时候我会感觉不想停下,或者停不下来。看似充满激情,更多的也只是想再试试,等以后我的儿女可以更自豪一点。又或许,这些记录,等到我真的也眼神无光的哪天,至少能给我一些可贵的回忆吧。
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好像显得很装似的,但这种骨子里的东西我发现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琐碎或打击减少一点,都2012年了,反而感觉愈加确定。那么我可以养家糊口的这个时候,这种想法带给我的状态很好。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贫瘠迷茫和愤愤不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压抑,大多数人不能在每个年龄段大胆的尝试应该尝试的东西,最后得到的社会体验大都是扯淡,或者根本没有。所以在我们渐渐老了的路上,看到那些潇洒的X二代,或者是经过了贫瘠但充满剧变和机会的八九十年代的成功过来人,“羡慕嫉妒恨”也都是在祭奠我们平淡无奇的青春罢了。
但尽可能,我仍然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经历。虽然有了安定的心态,我仍然觉得那些年轻的孩子们应该可以更纯粹一点。能带来成功的灵感其实很多时候是玩出来的,而丰富有意义的人生其实也是在更纯粹一些的念头下走出来的。我们小时候被灌输了太多虚假而毫无道理的东西,哪怕是对于我们的错误的批评,没有些生活的真诚和智慧,这种批评也只是传递了自己庸俗的过去而已。所以我特别地感激在我做了些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事情的时候默默的看着我的一些人。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性本来就没有那么美好,认清了这点反而可以做的更好。道理很简单,可实际中却很难。就像一个二三十岁的人,如果没有识人辨人保护自己的能力,品格再好,只会破坏这些“好”本来的价值。再比如,信爱情有时候其实跟信神一样,信不信都有获得幸福的方式,但如果跟中国人拜菩萨一样左右都想占,做点好事怕不被知道,做点坏事又怕被知道,“菩萨”早都累死了。爱情跟现实从来都是矛盾的,但它们又肯定不是对立的。信或不信的好坏很难说清楚,但如果不信的时候,就要不信的牛逼一点。
2011年,我越来越容易想家和恋家,即使有时候只是坐在老妈旁听她有一句没一句,或者看着小外甥女企鹅般的走动。时间太快,搞的我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很远的以前和以后,徒增烦恼。这特别的十年,经历了太多,我的家人为我承受了太多,因此我也承受了很多。尽管都过来了,越来越好了,但想想,还是觉得有一些疲倦和遗憾。不管是更重视结果还是过程,我都还是不太擅长用获得到的去安慰自己所失去的。你无法得到完美,但那些苛求的心理也只是看重内心的自我的完美而已,可能这种完美在别人那里啥都不是。但我仍然觉得很多东西“本身就是好的”。
再过十年,我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有些扯淡的问题。今天韩寒写了篇《这一代人》,充满着感慨,但最后一句更加深有感触,因为我也在期待着20号要发的工资和奖金……
小时候我经常喜欢莫名其妙的想一些我这辈子应该怎么过的事情,照理说这是很可笑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可笑的地方往往是最有用的。大到伟大的“乔帮主”,小到你我,谁都有2B的时候。若非重大的轨迹变动,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很早就基本定型了,所谓的“几年不见不一样了”之类的无非是一些有用的“2”开花结果了。
人也都有开始沉默的那天。其实生活很多时候就跟做梦一样,不管是好梦还是坏梦,沉入其中的时候,会高兴或害怕的叫出来,但醒过来以后又都无所谓了,而且往往是最沉入其中的梦忘掉的越多。记忆的确是不那么靠谱的东西,有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那些甚至最应该难忘的事情也突然陌生起来时我感到一个人生阶段真的快过去了。但这并不是说结果就比过程更重要,这种形而上的问题往往没有对错而只是个人选择,而且对这种问题开始有意识的时候思维也就基本定型了,所以2011年我一个很大的收获是确认了自己不是一个能凑合的人,还可以再试试。
2011年我开始有点懒了,但我仍然很在意戏是否入的真切。想明白了就那么回事,但更多的应该是坦然而不应该是庸俗。得失都是自己种的豆子结的果,但无论得失,沉淀之后的淡然和智慧,甚至是无助和沉默都自有动人的地方。那些空洞没有任何思想含量的感叹是最不可救药的表现,比如,男人(女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其实跟人人上那些“听说手凉的女孩上辈子是断翼的天使、“听说脚凉的女孩上辈子是断翼的天使”、“听说手凉脚凉的女孩上辈子是断翼的天使”之类的日志并没有多大区别。尽管这种令人蛋疼的感慨是很多人成长过程的必须品,但不管留下什么,尽早让它成为历史只有好处,就像45度角望天空不能永远带给人一半明媚一半忧伤一样。
当一个人真觉得懒的时候,“老了”的感慨会突然增多,这其实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随之而来的懈怠就是真的老了。所以有时候我会感觉不想停下,或者停不下来。看似充满激情,更多的也只是想再试试,等以后我的儿女可以更自豪一点。又或许,这些记录,等到我真的也眼神无光的哪天,至少能给我一些可贵的回忆吧。
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好像显得很装似的,但这种骨子里的东西我发现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琐碎或打击减少一点,都2012年了,反而感觉愈加确定。那么我可以养家糊口的这个时候,这种想法带给我的状态很好。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贫瘠迷茫和愤愤不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压抑,大多数人不能在每个年龄段大胆的尝试应该尝试的东西,最后得到的社会体验大都是扯淡,或者根本没有。所以在我们渐渐老了的路上,看到那些潇洒的X二代,或者是经过了贫瘠但充满剧变和机会的八九十年代的成功过来人,“羡慕嫉妒恨”也都是在祭奠我们平淡无奇的青春罢了。
但尽可能,我仍然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经历。虽然有了安定的心态,我仍然觉得那些年轻的孩子们应该可以更纯粹一点。能带来成功的灵感其实很多时候是玩出来的,而丰富有意义的人生其实也是在更纯粹一些的念头下走出来的。我们小时候被灌输了太多虚假而毫无道理的东西,哪怕是对于我们的错误的批评,没有些生活的真诚和智慧,这种批评也只是传递了自己庸俗的过去而已。所以我特别地感激在我做了些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事情的时候默默的看着我的一些人。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性本来就没有那么美好,认清了这点反而可以做的更好。道理很简单,可实际中却很难。就像一个二三十岁的人,如果没有识人辨人保护自己的能力,品格再好,只会破坏这些“好”本来的价值。再比如,信爱情有时候其实跟信神一样,信不信都有获得幸福的方式,但如果跟中国人拜菩萨一样左右都想占,做点好事怕不被知道,做点坏事又怕被知道,“菩萨”早都累死了。爱情跟现实从来都是矛盾的,但它们又肯定不是对立的。信或不信的好坏很难说清楚,但如果不信的时候,就要不信的牛逼一点。
2011年,我越来越容易想家和恋家,即使有时候只是坐在老妈旁听她有一句没一句,或者看着小外甥女企鹅般的走动。时间太快,搞的我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很远的以前和以后,徒增烦恼。这特别的十年,经历了太多,我的家人为我承受了太多,因此我也承受了很多。尽管都过来了,越来越好了,但想想,还是觉得有一些疲倦和遗憾。不管是更重视结果还是过程,我都还是不太擅长用获得到的去安慰自己所失去的。你无法得到完美,但那些苛求的心理也只是看重内心的自我的完美而已,可能这种完美在别人那里啥都不是。但我仍然觉得很多东西“本身就是好的”。
再过十年,我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有些扯淡的问题。今天韩寒写了篇《这一代人》,充满着感慨,但最后一句更加深有感触,因为我也在期待着20号要发的工资和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