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 |
概述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自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立”是“开始”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气候特点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虽然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可立春期间的气温却达不到气候学中春季气温的标准——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日为一候)平均气温为10℃-22℃的时段,因为立春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仍在0℃以下,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在我国南方,往往立春后会出现人们常说的比“干冷”还要冷的 “湿冷”天气。立春期间是由冬寒向春暖过渡的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傍晚却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
食俗
每年立春日,在我国北方都喜欢吃春饼,名曰“咬春”,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而兴于唐。《观众及》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明宫史 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在我国的南方大部分地区,有立春早上吃面条(称福禄长寿面)和荠菜、白菜、芋头等素食的习俗。面条取其长的意思,引申为长寿,福寿绵长;白菜芋头是取其谐音“百事如意”、“百事遇头”。
台湾和福建在立春前后(主要在春节)对荠菜的吃法更为有趣,吃的时候不切断,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从头到尾慢慢吃进肚子里,认为这样是祝父母长寿,自己延年。
![]() |